北京观妙律师事务所-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论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刑法典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宪法的基本原则上。
一、刑法典的基本原则:1. 法定性原则:刑法规定了具体的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要求犯罪行为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对乌有罪以及追溯法律的有利不利原则。
2. 罪刑法定原则:依法为前提,规定了刑法是沿用刑事法律原则,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与对应刑罚要明确具体,禁止将不受法律规定的行为定为犯罪,禁止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刑罚。
3. 罪刑相适应原则:规定了犯罪行为与刑罚之间的相对关系,刑罚要与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相适应,正确平衡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社会的正当需要。
4. 量刑与稳定相结合原则:指在确定刑罚时需要权衡矛盾,既保持量刑的合理稳定性,又兼顾个体差异和环境变化的合理性。
5. 人权优先原则:侧重保障个人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注重法律的人文关怀和人权保护。
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 独立公正原则:要求刑事诉讼中的法官、检察官、辩护人等都要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
2. 罪刑法定原则:刑事诉讼中的罪名和刑罚必须有法律规定。
3. 无罪推定原则: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无罪推定的权利,即除非经过法庭定罪认罪程序,被告人应被视为无罪的。
4. 证据排除原则:要求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非法获得的证据和违反程序要求的证据不能用于定罪。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1. 法治原则:宪法确立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要求国家和社会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2. 公正原则:宪法规定了公正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在审判活动中要公正无私,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以上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的详细论述,这些原则不仅是我国刑法发展的基石,也是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安宁的重要依据。
刑法分析基本原则是什么在法律领域中,刑法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旨在解释与研究犯罪与刑事责任相关的法律规定。
刑法分析的基本原则为确保法律的公平、合理和正义,并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将探讨刑法分析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确定性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法无禁止不可罚原则以及最有利原则。
一、法律确定性原则法律确定性原则是刑法分析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法律规定明确具体,不能模糊或模棱两可。
根据这一原则,被告人不应该因为法律条文的模糊而受到滥用或误解。
法律文本应当明确规定何种行为构成犯罪,以及相应的刑罚范围。
通过确定性的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从而有选择地遵守法律。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分析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要求刑事处罚的严重程度应与犯罪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适应,不可过轻或过重。
根据这一原则,犯罪行为越严重,刑罚就应当越重。
同时,刑事处罚也应考虑到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个人情况。
罪刑相适应原则体现了刑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确保了刑事制裁的公正性。
三、法无禁止不可罚原则法无禁止不可罚原则是刑法分析的重要原则之一。
根据这一原则,除非刑法明确规定某种行为为犯罪,否则不得以此行为处罚犯人。
法律应当确切确定哪些行为构成犯罪,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使被告人享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无禁止不可罚原则还强调法律的确定性和法律效力的合法性。
四、最有利原则最有利原则是刑法分析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承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司法过程中应当受到最有利待遇,以保障审判的公正性和正义性。
根据这一原则,如果刑法规定或司法解释变动,使得被告人能够受益,那么应当适用新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
最有利原则确保了刑法的适用性和司法公正性。
总结起来,刑法分析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确定性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法无禁止不可罚原则以及最有利原则。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刑法体系的基石,保障了刑法的公平、合理和正义。
刑法分析的过程需要依据这些原则,确保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刑罚的确定具有法律依据,以实现司法实践的公正与公平。
刑法学辅导: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事实体法所特有并贯穿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之中的基本准则。
有的国家在刑法典中明文规定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的国家则在宪法性的法律文件中写入罪刑法定等刑法的原则。
我国在制定1979年刑法时没有明文规定刑法的基本原则,1997年3月14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第3条、第4条、第5条中明确规定了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确定为刑法基本原则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该原则为刑法所特有,不能将适合其他法律也适合刑法的原则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2)该原则贯穿于刑法的始终,即贯穿于立法、司法过程之中。
二、我国刑法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原意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
罪刑法定原则历经两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基本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其二是实定化,即对于什幺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
其三是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用清晰的文字表术确切的意思,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梭两可。
我国刑法第3条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刑法第13条明文规定了犯罪定义,为区公犯罪与非罪行为确立了总的标准。
(2)刑事法第14条至第18条明文规定了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为认定犯罪提供了一般的规格和标准。
(3)刑法分则条文对每一种具体的犯罪的构成要件作了明确规定,为认定各种具体的罪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4)。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刑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性法律。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编制刑法的根本出发点,下面就详细介绍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即刑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禁止任意制定罪名和对于罪行的不合法惩罚。
这个原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清楚知道哪些行为构成犯罪,犯罪的性质和后果,以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刑罚。
刑罚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不得随意制定罪名,不得以法外之罚来处罚犯罪行为。
刑罚必须得到法律的确认,任何对于被告的刑罚都要在法庭上经过法官的裁判,判决必须符合法律,有妥善的理由和证据支持。
这种原则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禁止人身随意、意气用事的惩罚,保障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二、犯罪与刑罚的平等原则犯罪与刑罚的平等原则,是指不论是何种身份、背景、地位和职务的人犯罪,法律都要一视同仁的作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这个原则显现出了诸如权力滥用、虚伪审判、不平等处理等问题难以出现。
这个原则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它不仅是公正公平的保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要素。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应该与犯罪的危害程度相应,并足够适用于惩罚罪犯。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重、轻、减、增等情形必须根据案件本身的事实,以及犯罪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合适的刑罚。
刑罚不能过于严重,也不能过于轻微。
罪刑相适应原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刑罚的合理性,使刑罚的执行具有公正性和有效性。
四、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指法律是以实现法律目的为前提的体系,任何法律不具有追溯效力,即仅适用于未来的行为,无法适用于过去的事实、言论和行为。
这意味着,法律规定适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不会因过去的事实而改变法律的适用。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确立了司法公正的基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法制的尊严。
五、独立性和人权保障原则独立性和人权保障原则是指刑法应该独立运行,不受其他法规的干扰,以捍卫公民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人权为宗旨。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是指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相比于其他部门法所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而言,其特殊性体现在:⏹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能够体现我国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准则;⏹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二、刑法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一)、罪刑法定原则:1、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思想渊源:自然法理论、三权分立思想与心理强制说;3、基本要求:○1法定化:犯罪与刑法必须由法律事先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2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做出实体性的法律规定;○3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4、类型:(1)、绝对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和刑法的法律规定,必须具体、明确,司法人员只是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没有任何自由裁量的权力:○1绝对禁止适用类推和扩大解释,把刑法条文对犯罪种类、犯罪构成要件的明文规定,作为对现行案件定罪的唯一根据;○2绝对禁止刑法溯及既往,即对行为人行为的定刑和处罚,只能依据行为人行为时已经颁布的有效法律作为依据,行为后颁布的新法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3绝对禁止适用习惯法,成文的刑法是刑法的唯一渊源;○4绝对禁止不定期刑;(2)相对罪刑法定原则:○1在定罪依据上,允许有条件地适用类推和扩大解释;(但是适用类推必须以法律明确规定的类推制度为前提,以有利于被告人为原则,不允许任意类推;进行扩大解释必须以不超越解释权限为前提,以符合立法精神为原则,不允许越权解释或违背立法本意作任意解释;)○2在刑法的渊源上,允许习惯法成为刑法的间接渊源,但是必须确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即只有当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确定,必须借助习惯法加以说明时,习惯法才能成为对个案定性处理的依据;○3在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4在刑罚的种类上,允许采用相对的不定期刑;5、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6、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中必须注意的问题:○1、准确认定犯罪;○2、正确裁量刑罚;○3、正确解释刑法;(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1、具体体现:(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罪刑均衡原则)1、含义:2、立法体现:○1确立了科学的刑罚体系;○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3设立了轻重不同的量刑幅度和量刑制度;3、司法适用:○1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2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证的执法观念;○3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就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
但该原则的思想基础则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
(1)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怍为刑法的渊源。
(2)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4)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
(5)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作犯罪处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
(6)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
(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
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扩大解释,但如何厘定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则是一个难题。
从形式上说,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内进行解释;而类推解释所得出的结论,超出了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外进行解释。
从着重点上说,扩大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本身,仍然是对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
从论理方法上说,扩大解释是扩张性地划定刑法的某个概念,使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该概念中;类推解释则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而以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行为具有同等的恶害性为由,将其作为处罚对象。
从实质上而言,扩大解释的结论在公民预测可能性之内;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
刑法第4条明文规定了该原则。
平等适用刑法,是维护合法权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预防犯罪的要求,是实现价值追求的要求,是作为规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适用刑法的具体要求是:对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的保护;对于实施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认定犯罪;对于任何犯罪人,都必须根据其犯罪事实与法律规定量刑;对于被判处刑罚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刑罚。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刑法第5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
罪刑相适应,是适应人们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是罪与刑的基本关系决定的,是预防犯罪的需要。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要求是:以客观行为的侵犯性与主观意识的罪过性相结合的犯罪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体再次犯罪的危险程度,作为刑罚的尺度;换言之,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适应,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在立法上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注重对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宏观预测和遏制手段的总体设计,确定合理的刑罚体系、刑罚制度与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将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实现刑与罪的均衡协调;在行刑方面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险程度的消长变化情况,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