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29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共2课时)兰炼二中史丽丽教材分析本教材首先是以北京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引入,进而对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特点加以简单分析,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重点是从经济、历史、社会等因素加以分析。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课标要求是:试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
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目标1.认识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能够结合地图分析、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认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3.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4.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重点、难点1.城市的地域形态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3.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过程(第2课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不同功能区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又称① 。
(2)典型模式:② 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影响地租高地的因素:④ 、距离⑤。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⑥ > ⑦ >工业 导致⑨ 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⑩ 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
3. 形成和变化:随着○11 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附件二:课堂练习(1)③ 因素 (2)社会因素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完成1~2题。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A.行政干预B.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C.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D.城市规划的需要2.若在该城建设一幢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布局在( ) A.a B.b C.c D.d3.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是( ) 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C.中心商务区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限分明4.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2课时[新课导入]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的形态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今天我们将要来探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板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师:什么是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呢?生: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师: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2页“阅读”部分内容)师:同学们注意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三种地域结构的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城市的中心区交通便捷,可以得到最大量的消费群体。
师:还有原因吗?生:城市中心区土地租金最贵,只有商业可以承担高昂的租金。
师:很好!三种结构模式还有共同点吗?生: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往往分布在城市的不同方向,而且低级住宅区都靠近工业区,而高级住宅区则分布在城市的外缘。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
城市中的住宅区出现了分化,不同级别的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生: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不同,高级住宅区往往选择远离工业区,环境较好的地区。
师:在多核心模式中,出现新核心的原因是什么?生:新核心的出现是因为原有市中心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
师:很好!从以上对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师:说得很好!在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经济因素是怎样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的。
师: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有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城市中不同地区地租是有差异的,那么影响地租水平高低的主要有哪些因素呢?同学们想一想,一般城市中的什么地区地租最高?生:市中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图a)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图c)【转折】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因素有关,也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课时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I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图2.8)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本部分建议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商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
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3.卫生防护带板书设计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