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学第三章 色光加色法和色料
- 格式:ppt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37
四色印刷中的色彩体现原理传统印刷中,我们只利用四色油墨(黄、品、青、黑)即印刷成千上万种颜色,出来之后我们会评价成品里面的青大了,或黑墨小了,四色油墨是怎么变为上百万种颜色的呢?一、色光与色料色来源于光,光又伴随着色,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色光是指物体本身发出的光,而色料则本身不发光,只是吸收一部分光,反射一部分光。
(一)色光三原色和色光加色法让一束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狭缝照射到玻璃的三棱镜上,透过玻璃,再投射到白色的屏幕上,便显示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带,这条光带叫做光谱。
如果三棱镜对白光的色散不充分,可以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各占光谱的1/3。
假若做一系列的色光合成实验,发现选择"适当"的红、绿和蓝色光进行组合,可以模拟出自然界的各种颜色,故称红、绿和蓝色光为色光的三原色。
为了统一色度方面的数据,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红、绿、蓝三原色光的波长分别为:700.2nm,546.1nm,534.8nm(1nm=1×10-7c m)。
若将三原色光,每两种或三种相,可以得到下面的色光,即红(R)+绿(G)=黄(Y)红(R)+蓝(B)=品红(M)蓝(B)+绿(G)=青(C)红(R)+绿(G)+蓝(B)=白(W)以上各式表明,色光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新色光其亮度增加,故称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法。
改变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或三种色光的混合比例,可以得到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光。
光是作用于人眼并引起明亮视觉的电磁辐射,具有能量,色光混合的数量愈多,光能量另和值愈大,形成的色光愈明亮。
如果把红、绿、蓝三原色光,分别和青、品红、黄三种色光等量相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即红光+青光=白光绿光+品红光=白光蓝光+黄光=白光当两种色光相加,得到白光时,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光。
因此,红光与青乐互为补色光,绿光与品红光互为补色光,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光。
(二)色料三原色和色料减色法色料包括颜料料,油墨中的色料以颜料为主。
色彩的混合理论色光加色法红(R)、绿(G)、蓝(B)(一)、色光三原色的确定三原色的本质是三原色具有独立性,三原色中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其余两种色彩合成。
另外,三原色具有最大的混合色域,其它色彩可由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并且混合后得到的颜色数目最多。
在色彩感觉形成的过程中,光源色与光源、眼睛和大脑三个要素有关,因此对于色光三原色的选择,涉及到光源的波长及能量﹑人眼的光谱响应区间等因素。
从能量的观点来看,色光混合是亮度的叠加,混合后的色光必然要亮于混合前的各个色光,只有明亮度低的色光作为原色才能混合出数目比较多的色彩,否则,用明亮度高的色光作为原色,其相加则更亮,这样就永远不能混合出那些明亮度低的色光。
同时,三原色应具有独立性,三原色不能集中在可见光光谱的某一段区域内,否则,不仅不能混合出其它区域的色光,而且所选的原色也可能由其它两色混合得到,失去其独立性,而不是真正的原色。
在白光的色散试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红、绿、蓝三色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可见光谱上,而且占据较宽的区域。
如果适当地转动三棱镜,使光谱有宽变窄,就会发现:其中色光所占据的区域有所改变。
在变窄的光谱上,红(R)、绿(G)、蓝(B)三色光的颜色最显著,其余色光颜色逐渐减退,有的差不多已消失。
得到的这三种色光的波长范围分别为:R (600~700nm),G(500~570nm),B(400~470nm)。
在色彩学中,一般将整个可见光谱分成蓝光区,绿光区和红光区进行研究。
当用红光、绿光、蓝光三色光进行混合时,可分别得到黄光、青光和品红光。
品红光是光谱上没有的,我们称之为谱外色。
如果我们将此三色光等比例混合,可得到白光;而将此三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就可得到多种不同色光。
从人的视觉生理特性来看,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视锥细胞--感红细胞、感绿细胞、感蓝细胞,这三种细胞分别对红光、绿光、蓝光敏感。
当其中一种感色细胞受到较强的刺激,就会引起该感色细胞的兴奋,则产生该色彩的感觉。
色彩混合原理颜色模型颜色模型简介RGB颜色模型RGB颜色模型是最佳的色彩模式,可以提供全屏幕的24bit的颜色范围,即真彩色显示。
但是,如果将RGB模式用于打印就不是最佳的了,会损失一部分亮度,比较鲜艳的色彩肯定会失真的。
CMYK颜色模型CMYK(cyan,magenta,yellow)颜色空间应用于印刷工业,印刷业通过青(C)、品(M)、黄(Y)三原色油墨的不同网点面积率的叠印来表现丰富多彩的颜色和阶调,这便是三原色的CMY颜色空间。
实际印刷中,一般采用青(C)、品(M)、黄(Y)、黑(BK)四色印刷,在印刷的中间调至暗调增加黑版。
当红绿蓝三原色被混合时,会产生白色,但是当混合蓝绿色、紫红色和黄色三原色时会产生黑色。
既然实际用的墨水并不会产生纯正的颜色, 黑色是包括在分开的颜色,而这模型称之为CMYK。
CMYK颜色空间是和设备或者是印刷过程相关的,则工艺方法、油墨的特性、纸张的特性等,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印刷结果。
所以CMYK颜色空间称为与设备有关的表色空间. 而且,CMYK具有多值性,也就是说对同一种具有相同绝对色度的颜色,在相同的印刷过程前提下,可以用分种CMYK数字组合来表示和印刷出来.这种特性给颜色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样也给控制带来了很多的灵活性. 在印刷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一个分色的过程,所谓分色就是将计算机中使用的RGB颜色转换成印刷使用的CMYK 颜色。
在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复杂的问题,其一是这两个颜色空间在表现颜色的范围上不完全一样,RGB的色域较大而CMYK则较小,因此就要进行色域压缩;其二是这两个颜色都是和具体的设备相关的,颜色本身没有绝对性。
因此就需要通过一个与设备无关的颜色空间来进行转换,即可以通过以上介绍的XYZ或LAB色空间来进行转换.Lab颜色模型Lab颜色模型是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于1976年公布的一种颜色模型,Lab颜色模型弥补了RGB和CMYK两种色彩模式的不足.Lab颜色模型由三个要素组成,一个要素是亮度(L),a 和b是两个颜色通道。
色彩混合的种类和空间混合的规律第三章色彩混合规律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颜色,大多是多种色彩的混合色。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互相混合而产生新色彩的方法、称之为色彩混合7彩图三原色一、色彩混合彩图4色彩混合主要有以下三种:加色混合、减色混合和中性混合。
1、加色混合(色光混合)1)用途加色混合多用于色光的混合。
2)加色混合的特点是混合的色彩愈多,色彩的明度愈高。
3)加色混合的三原色是朱红、翠绿、蓝紫。
4)加色混合的效果如下:朱红+翠绿=黄色;翠绿+蓝紫=蓝绿色;蓝紫+朱红=品红色。
这是色光的第一次间色。
如果用色光的三原色与它相邻的三间色相加,可得出色光的第二次间色。
如此类推,最终可得近似光谱的色彩。
色光混合当全色光混合后明度增加到最高呈自色光、所以加色混合也称为色光混合。
其特征是.混合后色光的明度增高。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感官协助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
加色混合的结果是改变色相和明度、而纯度不变。
如果将色光的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还可得出更多的色光。
例如红光与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分别得出品红、红紫、紫红色光:蓝光与绿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分别得出绿蓝、青、青绿等色光。
这种加色混合的方法、原理及其效果,对于设计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日常见到的舞台灯光就是此原理的运用、把色光的三个基本色重叠、配置、变化、组合而成的。
2、减色混合减色混合:是指颜料或物体色的混合。
●颜料混合是以玫红、淡黄、湖蓝为三原色混合后得到:●玫红+淡黄=大红●玫红+湖蓝=蓝紫●淡黄+湖蓝=翠绿●三原色混合则为黑。
减色混合的特点●定义三原色混合等于增加黑浊度故称之为减色混合。
●特点减色混合的特点刚好与加色混合性质相反、混合的色彩成分愈多、色彩明度愈低。
●实例精美的印刷图片,就是根据这种减色混合原理制作的。
印刷油墨的三原色分别是:玫红(M)、淡黄(Y)、孔雀蓝(C).加上黑色(K)、经过四次印刷成为全色图像。
3、中性混合中性混合包括色盘旋转混合与空间混合两种:色盘旋转混合是将色彩等面积地涂到色盘上,用马达带动旋转后、在人们的视觉中混合成一个新的色彩效果。
CIE:国际照明委员会ICC:国际彩色联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ntion)物体色:该物体本身不发光,而是从被照射的光里选择性吸收了一部分光谱波长的色光,而反射(或透过)剩余的色光,我们所看到的色彩是剩余的色光,这就是物体的颜色,简称物体色固有色:我们把物体在标准日光下的颜色,称为固有色光源色:光源所呈现的颜色为光源色环境色:周围邻近物体颜色即环境色颜色:单色光:我们把光谱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光谱密度:在以波长λ为中心的微小波长范围内的辐射能与该波长的宽度之比称为光谱密度光谱:是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相对光谱能量分布(S(λ)):在实用上更多的是以光谱密度的相对值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来描述光谱分布,称为相对光谱能量(功率)分布,记为S(λ)等能白光:以辐射作纵坐标,光谱波长为横坐标,则它的光谱能量分布曲线是一条平行横轴的直线。
即S(λ)=C(常数)色温:当某一种光源的色度与某一温度下的绝对黑体的色度相同时绝对黑体的温度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这个物体称为绝对黑体光源的显色性:是衡量光源视觉质量的指标光源三刺激值:这种用来匹配某一特定光源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原色的量叫做该光源的三刺激值物体色三刺激值:匹配物体反射色光所需要红绿蓝三原色的数量为物体色三刺激值,即X Y Z,也是物体色的色度值光谱光视效率函数V(λ):所谓光谱视觉效率函数或视见函数是指光谱波长的能量对人眼产生感觉的效率明适应:从暗到明的这个视觉适应过程叫明适应暗适应:从明到暗的适应过程叫暗适应正残像:亦称正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一种色觉视错现象。
它是指在停止视觉刺激后,视觉依旧暂时保留原有物色映像的状态,也是神经亢进有余的产物负残像:又称负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有一种色觉视错现象。
三原色基础知识三原色基础知识如下:三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种基本颜色,我们通常说的三原色,即品红、黄、青(是青不是蓝,蓝是品红和青混合的颜色)。
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同时相加为黑色,黑白灰属于无色系。
颜料三原色(CMYK):品红、黄、青(天蓝)。
色彩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颜料的颜色,同时相加为黑色,黑白灰属于无色系。
光学三原色(RGB):红、绿、蓝(靛蓝)。
光学三原色混合后,组成显示屏显示颜色,三原色同时相加为白色,白色属于无色系(黑白灰)中的一种。
应用原理色光三原色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人的眼睛是根据所看见的光的波长来识别颜色的。
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由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的颜色就是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光。
这三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呈现白色(白光);若三种光的强度均为零,就是黑色(黑暗)。
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
色料三原色色料(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原理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
减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
在减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
美术三原色传统美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红、黄、蓝为人们加入了感觉实际,是实际上的三原色。
美术教科书讲的是绘画颜料的使用,色彩调色是红、黄、蓝为三原色。
美术色彩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橙绿紫美术色彩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原理:红黄蓝美术色彩三原色组成的六色体系:红黄蓝、橙绿紫,给人以实际色彩感受,符合客观实际。
真正美术三原色:青,品红,黄青、品红、黄是科学上精确的三原色。
真正美术学三间色:红、绿、蓝一般电视光色等光色是红、绿、蓝,在美术实践中和生产操作中的情况说的是科学上精确的三原色。
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是指在光的三原色理论中,通过叠加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得到其他颜色的原理。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在19世纪提出的,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三种基本颜色——红、绿、蓝的光可以叠加出其他颜色的光。
加色法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显示技术和色彩印刷领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三原色。
在加色法中,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它们是无法通过混合其他颜色得到的基本颜色。
这三种颜色的光可以叠加出其他颜色的光,这一过程称为光的叠加。
例如,当红光和绿光叠加时,我们会看到黄光;当红光和蓝光叠加时,我们会看到品红光;当绿光和蓝光叠加时,我们会看到青光。
这种叠加的原理是加色法的核心。
在现代的显示技术中,加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在彩色显示器和电视屏幕上。
彩色显示器通过控制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的光的亮度和混合比例,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像和视频。
而在色彩印刷领域,加色法原理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叠加不同颜色的油墨,印刷机可以打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从而实现彩色印刷。
除了在显示技术和色彩印刷领域,加色法原理还在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画家们可以通过叠加不同颜色的油彩或水彩,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画作。
加色法的原理使得艺术创作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
总的来说,加色法原理是光的三原色叠加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艺术创作和色彩印刷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为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使得我们能够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图像。
加色法原理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发展。
希望在未来,加色法原理能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美好和惊喜。
色光三原色原理——加色法原理
色光加色法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时反映于人眼,视觉上会产生另一种色光的效果,这种色光混合产生综合色觉的现象称为色光加色法或色光的加色混合。
从人的视觉生理特性来看,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视锥细胞--感红细胞、感绿细胞、感蓝细胞,这三种细胞分别对红光、绿光、蓝光敏感。
当其中一种感色细胞受到较强的刺激,就会引起该感色细胞的兴奋,则产生该色彩的感觉。
人眼的三种感色细胞,具有合色的能力。
当一复色光刺激人眼时,人眼感色细胞可将其分解为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然后混合成一种颜色。
正是由于这种合色能力,我们才能识别除红、绿、蓝三色之外的更大范围的颜色。
色光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色光,它们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
这三种色光既是白光分解后得到的主要色光,又是混合色光的主要成分,并且能与人眼视网膜细胞的光谱响应区间相匹配,符合人眼的视觉生理效应。
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几乎可以得到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光,混合色域最大;而且这三种色光具有独立性,其中一种原色不能由另外的原色光混合而成,由此,我们称红、绿、蓝为色光三原色。
为了统一认识,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了三原色的频率fR=428.6THz,fG=549.3THz,fB=688.4THz。
在色彩学研究中,为了便于定性分析,常将白光看成是由红、绿、蓝三原色等量相加而合成的。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混合时,会同时或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产生一种新的色彩感觉。
我们称这种色光混合为加色混合。
这种由两种以上色光相混合,呈现另一种色光的方法,称为色光加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