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3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后,进一步研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基础。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全等三角形的教学课件。
3.全等三角形的练习题。
4.三角板、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示例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全等三角形》是学生在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章内容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方面,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学生后面学习几何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章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应用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3.几何证明中全等三角形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通过例题分析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和运用。
4.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是否相等?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的重要知识,也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三角形全等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三角形的相似。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教师事先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
2.课件:教师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实例:教师准备一些三角形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操练(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判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全等概念及判定方法;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开展一些相关的推导及练习;3.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主要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判定方法,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法则;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3.相关性质的证明。
三、教学重点1.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法则;2.确定方法的基础方法;3.基础性质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包括证明和推导前后相关性质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其中主要包括:1.讲授与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个人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3.提供相关应用例题的模拟与实验方式。
1.教学三角形的概念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并对三角形的常见符号如“△ABC”进行解释与讲解。
2.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强调“全等”的概念,并给出一些简单的实例示范和解释。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法则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法则,其中包括六个法则:•SSS法则(边-边-边);•SAS法则(边-角-边);•ASA法则(角-边-角);•AAS法则(角-角-边);•RHS法则(直角-斜边-斜边);•HL法则(斜边-斜边-直角)。
着重强调每个法则的适用范围,以方便学生建立相应的思维模型。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应用,其中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及相关联系。
讲解时,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5.实战演练通过实例练习以及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技巧。
为了保证教学成果的实效性,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1.分析学生对三角形基本概念、判定法则、基础性质及推导证明的掌握情况;2.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实际表现,评价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应用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了SSS、SAS、ASA、AAS四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边的相关运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学习逐渐从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SSS、SAS、ASA、AAS四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SSS、SAS、ASA、AAS四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难点: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拼图、制作风筝等,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边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应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几何画板。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两个三角形的全等变换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几组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三角形的边和角,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几何问题,如:已知两个三角形全等,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在三角形剖分,三角形拼接等问题中,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第6课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5》这一课时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学习后续几何知识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课时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
2.准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PPT。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修筑一条公路时,为什么要按照设计图纸修建?设计图纸中的几何图形是如何确定的?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用具体的例子进行验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问题,检查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相
关问题。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ASA、AAS、SAS等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1.黑板、粉笔。
2.教科书、学习辅导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全
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新课学习: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包括SSS、ASA、AAS、SAS 等判定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
理解,同时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归纳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明确全等三角形的重要性
和应用价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概念题、证明题
和应用题等类型,让学生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旨在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相关练习题;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全等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全等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教案
预设
目标
1、全面复习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四
个方法。
2、能综合运用各种判定方法来证明线段和角相等。
掌握常规的作
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各种判定方法来证明线段和角相等.
难点:常规的作辅助线的方法。
教具
准备
三角尺
教法
学法
讲授、练习
教学
过程
讲解新课
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了用定义,实质上只需要三个条件,注意至少有
一个条件是边,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几何
证时中常常不是结论,而通常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
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这恰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目的所在
课前练习:
1、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面积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C)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D)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图,在∆ABC中,AB=AC,D、E、F依次是各边的中点,AD、BE、CF相交于G,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
(A)5对(B)6对(C)7对(D)8对
3、已知:如图,∆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D,DE⊥AB于E,且AB=6CM,则∆DEB的周长为()
(A)4 (B)6 (C)10 (D)以上全不对
二.议一议
P85 得出:1、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三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例题解析
P85例题9 已知:如图2-55,AC与BD相交于点O,且AB=DC,AC=DB。
求证:∠A=∠D
P86 例题10 某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需挖通一条隧道。
为估测这条隧道的长度(如图2-56),徐测出这座山A,B间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你能给出什么好方法吗?
四、练习
1、已知: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
交于H,且BH=AC,求∠HCD的度数。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
CE⊥AB于E,且∠B+∠D=180︒,求证:AE=AD+BD
A
B C
D
E
H
A
B
D
C
E
1
2
3、在∆ABC中∠ACB=90︒,∠BAC=30︒,AD、CE分别为∆ABC的角平分
线,AD、CE交于点F,求证:EF=DF
五、小结:本节课讨论了不能全等的条件(SSA、AAA),并应用全等判
定(SAS、ASA、AAS、SSS)灵活证题
板书设计例题9 例题10
作业
P86 练习 1、2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