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聚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1、悬浮聚合的简介:悬浮聚合是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方法,单体溶有引发剂,一个小液滴就相当于一个小本体聚合单元,它是在较强烈的机械搅拌力作用下,借着分散剂的帮助,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在与单体不相溶的介质中(通常为水)所进行的悬浮聚合。
因此,悬浮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引发剂、水、分散剂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悬浮聚合产物的颗粒粒径一般在0.05~0.2mm,其形状、大小随搅拌强度和分散剂的性质而定。
悬浮聚合实际上是单体小液滴内的本体聚合,聚合机理和本体聚合相似。
它的优点是:1 .体系粘度低,传热和温度易控制,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比较稳定。
2. 产品分子量较溶液聚合高,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少。
3. 产品易分离清洗,后处理工序比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简单简单。
其缺点是产品中含有少量的分散剂残留物,影响纯度。
因此比较悬浮聚合的优缺点可知,这是一种极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合成工艺。
根据聚合物在单体中的溶解与否,悬浮聚合的产物可以分为透明和不透明两类。
氯乙稀的聚合物不溶于其单体,产品是不透明的。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溶于其单体,产品都是透明的,这类聚合又叫珠状聚合。
目前的悬浮聚合多采用间歇法,连续法尚在研究之中。
2、悬浮聚合的工艺:悬浮聚合法的典型生产工艺过程是将单体、水、引发剂、分散剂等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并采取适当的手段使之保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回收未反应单体,离心脱水、干燥得产品。
悬浮聚合所使用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应为液体,要求单体纯度>99.98%。
在工业生产中,引发剂、分子量调节剂分别加入到反应釜中。
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量的0.1% ~ 1%。
去离子水、分散剂、助分散剂、pH调节剂等组成水相。
水相与单体之比一般在75:25~50:50范围内。
3、实验方案的设计:一、目的要求1.了解悬浮聚合的原理以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了解悬浮聚合的工艺特点,掌握悬浮聚合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
苯乙烯的珠状聚合一、实验目的1. 了解悬浮聚合的反应原理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 了解珠状聚合实验操作及聚合工艺的特点。
3. 通过实验,了解苯乙烯单体在聚合反应上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悬浮聚合是指在较强的机械搅拌下,借悬浮剂的作用,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在另一与单体不溶的介质中(一般为水)所进行的聚合。
根据聚合物在单体中溶解与否,可得透明状聚合物或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聚合物。
像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其悬浮聚合物多是透明珠状物,故又称珠状聚合;而聚氯乙烯因不溶于其单体中,故为不透明、不规整的乳白色小颗粒(称为颗粒状聚合)。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单体小液滴内的本体聚合,在每一个单体小液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与本体聚合是相类似的,但由于单体在体系中被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因此,悬浮聚合又具有它自己的特点。
由于单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散热表面积大,水的比热大,因而解决了散热问题,保证了反应温度的均一性,有利于反应的控制。
悬浮聚合的另一优点是由于采用悬浮稳定剂,所以最后得到易分离、易清洗、纯度高的颗粒状聚合产物,便于直接成型加工。
可作为悬浮剂的有两类物质: 一类是可以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醇、明胶、聚甲基丙烯酸钠等。
另一类是不溶于水的无机盐粉末,如硅藻土、钙镁的碳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等。
悬浮剂的性能和用量对聚合物颗粒大小和分布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讲,悬浮剂用量越大,所得聚合物颗粒越细,如果悬浮剂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悬浮剂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所得的树脂颗粒就越大,因此悬浮剂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均一会造成树脂颗粒分布变宽。
如果是固体悬浮剂,用量一定时,悬浮剂粒度越细,所得树脂的粒度也越小,因此,悬浮剂粒度的不均匀也会导致树脂颗粒大小的不均匀。
为了得到颗粒度合格的珠状聚合物,除加入悬浮剂外,严格控制搅拌速度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
随着聚合转化率的增加,小液滴变得很粘,如果搅拌速度太慢,则珠状不规则,且颗粒易发生粘结现象。
名词解释:1悬浮聚合:通过强力搅拌并在分散剂的作用下,把单体分散成无数的小液珠悬浮水,由油溶性引发剂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2笼形效应:两个初级自由基被溶剂分子所包围未能扩散分离而偶合终止。
3聚氨酯:主链上含有“二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的大分子化合物的统称。
4调聚反应:在聚合反应中,如Ktr>>Kp,则形成很小的低聚物,这类反应即为。
5热塑性弹体:是指在常温下展现出橡胶的弹性,高温下能塑化成型的材料。
5鱼眼:通常指加工中,由于一些树脂颗粒不能塑化,难塑化成塑,而在塑料产品中形成疙瘩。
5乳化剂的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用来衡量乳化剂分子中亲水部分和亲油部分对其性所贡献的大小。
6活性聚合物:聚合体系,无质子供体,阴离子聚合可控制其终止反应,这种无终止链转移聚合反应即为活性聚合,产物即为活性聚合物。
7CMC值:表面活性分子在溶剂中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8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9三项点:离子型乳化剂在一定温度下会同时存在乳化剂溶液,胶束和固体乳化剂三相态是的温度。
10动力学链长:将每个活性种从引发阶段到终止阶段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11乳液聚合: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状态的聚合。
12本体聚合:单体中加入少量的引发剂或者不加引发剂依赖热引发无其他杂质反应。
13溶液聚合:单体和引发剂融入适当的溶剂中的聚合。
14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15官能度:一分子聚合反应原料中能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
16自动加速效应:聚合反应达到一定转化率,体系粘度增加,聚合速率也增加的现象。
17环氧树脂: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环氧基团CH2-CH-(O)的合成树脂。
18乳化剂:使不溶于水的液体与水形成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乳化液的物质。
简答:一.用来制造纤维聚合物必须具备特性?1:聚合物长链必须是线型的,支链尽可能少,无交联。
2:聚合物应具有适当高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要窄。
3:聚合物分子结构要规整易结晶,最好能形成部分结晶。
一、判断题:1、悬浮聚合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为单体能否均匀分散于水相中并始终保持其稳定的分散状态,直至完成聚合反应。
(对)2、悬浮聚合可通过增大水和粘稠状珠滴的密度差来保持悬浮珠滴稳定。
(错)3、悬浮聚合可通过调整单体-水相界面间的界面张力,加强单体液滴维持自身原有形状的能力来保持悬浮珠滴稳定。
(对)4、均相聚合过程得到的粒子是不透明的,外表比较粗糙,内部有一些孔隙。
(错)5、通常适于进行悬浮聚合的单体有以下特点:在常温常压下或不太高的压力下为液态,蒸汽压不太高。
(对)6、单体纯度、水油比、聚合反应温度、聚合反应时间、聚合反应压力、聚合装置(包括聚合釜传热、搅拌、粘釜及清釜等对悬浮聚合过程及产品质量都有影响。
(对)7、悬浮聚合中聚合压力也不是一个孤立因素,是随反应温度而变化的。
(对)8、泡沫聚苯乙烯导热系数低,吸水性小,防震性好,抗老化,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良好的力学强度,加工方便,成本较低,因此发展很快。
(对)二、问答题:1.悬浮聚合与本体聚合相比较其优缺点是什么?答:1)以水为分散介质,价廉,不需回收安全,易分离.2)悬浮聚合体粘度低,温度易控制,3)颗粒形态较大,可以制成不同粒径的粒子4)需要一定的机械搅拌和分散剂5)产品不如本体聚合纯净2. 悬浮聚合的主要组分是什么?对各组分的要求如何?答:物系组成:悬浮聚合是多相聚合体系,其中聚合体系由单体分散相(简单单体相)和水连续相(水相)组成.单体想主要由单体引发剂组成,必要时还有调节剂和其他一些特定的配合剂.单体作为反应原料引发剂,诱导使反应进行.其他组分如调节剂,发泡剂等来调节性能.水溶液相主要由水,分散剂及其他助剂所组成.用来对水质控制酸碱度,硬度,氯离子含量及机械杂质等.3、保持悬浮珠滴稳定方法?(1)加入某种物质以形成珠滴的保护层(膜)。
(2)增大水相介质的粘度,使珠滴间发生凝聚时的阻力增加,(3)调整单体—水相界面间的界面张力,加强单体液滴维持自身原有形状的能力。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的配方及各组分的作用;
2.了解不同类型悬浮剂的分散机理、搅拌速度、搅拌器形状对悬浮聚合物粒径等的影响,并观察单体在聚合过程中之演变。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在强烈搅拌和分散剂的作用下,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而进行的聚合反应方法。
悬浮聚合的体系组成主要包括谁难溶性的单体、油溶性引发剂、水和分散剂四个基本分。
聚合反应在单体液滴中进行,从单个的单体液滴来看,其组成及聚合机理与本体聚合相同,因此又常称小珠本体聚合。
若所生成的聚合物溶于单体,则得到的产物通常为透明、圆滑的小圆珠;若所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通常得到的是不透明、不规整的小粒子。
悬浮聚合反应的优点是由于有水作为分散介质,因而导热容易,聚合反应易控制,单体小液滴在聚合反应后转变为固体小珠,产物易分离处理,不需要额外的造粒工艺,缺点是聚合物包含的少量分散剂难以除去,可能影响到聚合物的透明性、老化性能等,此外,聚合反应用水的后处理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装有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的三颈瓶(1套),恒温水浴(1套),量筒(25、100 mL 各1 个),抽滤装置(1 套),电动搅拌器有(1套)。
试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6mL),蒸馏水(60mL),过氧化苯甲酰(BPO,0.111g),氯化镁(MgCl2)CP级(1M),氢氧化钠(NaOH)CP 级(1M),去离子水(60mL)。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仪器安装:安装时搅拌器在烧瓶正中,不要与碰撞,搅拌时要平稳,烧瓶下装有加热水浴,冷凝管可待料加入烧瓶后在安上,其装置如图所示。
1.在装有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的三颈瓶中,依次加入1M氯化镁和1M氢氧化钠溶液各5mL。
加热水浴至60℃,反应5分钟;同时取新蒸馏的单体12mL于小烧杯中使其先于过氧化二苯混溶,待全部溶解后,用玻璃棒加至烧杯中,剩余的去离子水即为冲洗烧杯用。
洗液一并加入烧瓶中,此时应注意调整搅拌器转速,为使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为大小均匀的珠粒,使反应温度保持在78~80℃,反应约1.5h 。
2.注意观察悬浮粒子的情况,由于聚合物比重增大,球形的聚合物逐渐沉降于烧瓶底部,并且从烧瓶嗅出单体气体很稀,即可升温至85℃熟化半小时左右。
3.反应结束后,移取热水浴,用冷却水将产物倾入250mL烧杯,用温去离子水清洗数次,再过滤,聚合物珠粒用水反复洗涤几次后,置于表面皿中,放在60℃烘箱中烘至恒重。
计算产率。
五、思考题
1.悬浮聚合成败的关键何在?
答:搅拌速度的控制。
搅拌速度太慢,得到的聚合物珠粒太大,易发生黏结成块,使聚合反应失败。
2.如何控制聚合物粒度?
答:一般在单体加入后,由慢到快小心地调节搅拌速度,注意观察单体液滴大小,当单体液滴大小符合要求后,才开始加热升温,并注意保持搅拌速度恒定,以获得粒度均匀的聚合物颗粒。
当聚合物颗粒慢慢变硬后,搅拌不再特别重要,只需保证不使反应体系发生爆沸即可。
3.试比较有机分散剂于无机分散剂的分散机理。
答:散剂是一种在分子内同时具有亲油性和亲水性两种相反性质的界面活性剂。
可均一分散那些难于溶解于液体的无机,有机颜料的固体颗粒,同时也能防止固体颗粒的沉降和凝聚,形成安定悬浮液所需的药剂。
分散剂一般分为无机分散剂和有机分散剂两大类。
分散剂机理:1.吸附于固体颗粒的表面,使凝聚的固体颗粒表面易于湿润。
2.高分子型的分散剂,在固体颗粒的表面形成吸附层,使固体颗粒表面的电荷增加,提高形成立体阻碍的颗粒间的反作用力。
3.使固体粒子表面形成双分子层结构,外层分散剂极性端与水有较强亲合力,增加了固体粒子被水润湿的程度.固体颗粒之间因静电斥力而
远离4.使体系均匀,悬浮性能增加,不沉淀,使整个体系物化性质一样以上所述,使用分散剂能安定地分散液体中的固体颗粒。
4.实验中哪些因素对分子量(或粘度)有何影响?加以讨论。
答:这取决于两相的物理性质(如界面张力、黏度以及密度)、油水比以及搅拌器与反应器类型、搅拌速度和反应温度等。
5.在聚合过程中油状单体变成粘稠状最后变成硬的粒子现象如何解释?
答:因为刚开始时是单体,是液体状的然后聚合的时候,分子量越来越大,单体的量越来越少,于是就变粘稠了最后都变成了高分子,单体基本忽略不计了,这时候就是高分子的属性了,而由于其比较脆,刚性大,所以是硬的粒子。
这是由于聚合反应后期聚合体分子量不断增大,成为固体,以颗粒的形式出现。
由于表面张力大迅速形成圆球,单体变粘稠,骤冷变硬,通过搅拌使其碎裂随着分子量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