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域和安全保护等级划分的原则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21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逐步深入,我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能否安全正常地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但是大型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为大型组织设计一套完整和有效的安全体系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一些行业性机构或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众多、结构复杂、覆盖地域广阔、涉及的行政部门和人员众多;系统面临着各种性质的安全威胁,间谍、黑客、病毒蠕虫、木后门、非法的合作伙伴、本地维护的第三方、内部员工等;安全保障要求的内容极为广泛,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一直到安全管理、安全组织建设等等,凡是涉及到影响正常运行的和业务连续性的都可以认为是信息安全问题;不同业务系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和行政隶属层次的安全要求属性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性。
国内的政策及发展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型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是摆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人员面前的重大关键问题。
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抵御信息网络的脆弱性和安全威胁,制定了一系列强化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的政策和标准,其中一个很重要思想就是按照安全保护强度划分不同的安全等级,以指导不同领域的信息安全工作。
经过我国信息安全领域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等级保护的策略来解决我国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即针对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单位,根据其单位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承载业务的重要程度、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系统遭到攻击破坏后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安全需求以及安全成本等因素,依据国家规定的等级划分标准,设定其保护等级,自主进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安全管理,提高安全保护的科学性、整体性、实用性。
200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27号文)中,已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作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安全域划分——参阅(企业网络安全域划分方法浅析,孟广平)计算机信息应用系统的成功靠的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执行。
”划分安全域是企业建立纵深防御安全系统的基础。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对每个区域进行层次化地有重点的保护,是建立纵深防御安全系统的自然而有效的手段。
网络安全域的定义和划分原则网络安全域是指同一系统内有相同的安全保护需求,相互信任,并具有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子网或网络,且相同的网络安全域共享一样的安全策略。
广义的安全域是具有相同业务要求和安全要求的系统要素集合,这些要素包括网络区域、主机和系统、人和组织、物理环境、策略和流程、业务和使命等诸多因素。
通过网络安全域的划分,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大型网络系统安全问题转化为较小区域更为单纯的安全保护问题,从而更好地控制网络安全风险,降低系统风险;利用网络安全域的划分,理顺网络架构,可以更好地指导系统的安全规划和设计、人网和验收工作;通过网络安全域的划分,各区域防护重点明确,可以将有限的安全设备投人到最需要保护的资产,提高安全设备利用率;有了网络安全域的划分,相对简化了网络安全的运维工作,并可有的放矢地部署网络审计设备,提供检查审核依据。
网络安全域的划分要遵循以下原则:(1)业务保障原则安全域方法的根本目标是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
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要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和运行效率。
(2)结构简化原则简单的网络结构便于设计防护体系,安全域划分并不是粒度越细越好,安全域数量过多过杂可能导致安全域的管理过于复杂和困难。
(3)等级保护原则安全域的划分要做到每个安全域的信息资产价值相近,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安全等级、安全环境、安全策略等。
(4)立体协防原则安全域的主要对象是网络,但是围绕安全域的防护需要考虑在各个层次上立体防守,包括在物理链路、网络、主机系统、应用等层次;同时,在部署安全域防护体系时,要综合运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检测审计、链路冗余、内容检测等各种安全功能实现协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