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7.13 KB
- 文档页数:13
大学生强迫症浅析王文彦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强迫症是一种在大学生所患心理疾病中占比重非常高的疾病。
强迫症的产生原因非常多,具有群体普遍性和个体特殊性。
强迫症不仅对患病大学生,对周围的人群甚至社会危害也比较大。
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有对强迫症的基本防治手段和方法。
本文从强迫症的产生原因、强迫症的危害和强迫症的防治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强迫症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强迫症,原因,危害,防治强迫症是大学生中极其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强迫症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影响极大,造成的心理疾患比较严重。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强迫症的产生既带有普遍性,体现某一个个体上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从一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强迫症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强迫症产生原因(一)环境原因正常人偶尔也会有强迫的观念,但并不持续,如果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和相应的环境压力刺激下,这种强迫的观念会被强化则持续存在而形成强迫症。
相对于大学生而言,以下情况的生活环境突然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引发。
1、寝室的变化。
因为分专业、转专业、搬迁校区、年级变换等等原因导致的寝室变化,从一个熟悉的寝室来到一个陌生的寝室,尤其是和新寝室的室友相处不善等。
2、家人的过世。
大学生从入学到离校就业的年龄阶段正是爷爷奶奶辈或祖父祖母辈去世的高发阶段。
遇到家中长辈过世甚至是父母遭遇突发事故伤亡,对大学生还未健康成熟的心理打击非常严重。
3、同学间冲突。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大,在家备受父母长辈娇宠。
有的大学生性格独断专横,以自我为中心。
到了大学之后容易与同学产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导致某些过激的行为发生或造成严重的突发事件打击,后果不堪设想,也会对所涉及大学生的心理造成留下也许是终生的阴影。
不错的⼀篇关于强迫症的⽂章不管强迫症如何千变万化,顺其⾃然把⼼放平是治疗强迫症的核⼼与关键. ⼼病还须⼼药医,⽤药物治疗强迫症治标不治本。
在强迫症中,⼀切的⼼理反抗,或者是转移注意⼒,都是没有效果的你最应该做的是把⼼放平顺其⾃然,这⼀点⾄为重看了两遍,⾸先20年的强迫症历史我也是醉了,纳什30年从精神分裂症中⾛出来,纳什与外星⼈对话我也是醉了。
我感觉说的不错当遇到强迫症怎么办,看了两遍主要是,当强迫症来的时候,你不是不控制,也不是刻意的控制,⽽是带着强迫症去做你该做的时,当你做该做的事的时候他会出现这是必然的,这时不是不理会,⽽是尽⼼的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以我之前的想法当强迫症来的时候我喜欢去分析去解决他,等我强迫症好的时候感觉当时强迫症的想法完全没有必要,举⼏个例⼦1.之前程序写⼀个⼩功能,测过之后,删除⼀点测试代码,马上感觉有问题,⽽我当时就感觉这个有问题,没测2.前段时间我⽼是认为恋爱对⼯作有很重的影响,并且有很严重的影响,过了两个星期发现,这也是完全是个⼈的想法,只是当时认为他会影响3.就在现在我还是在强迫着,我之前发了⼏条短信,有⼀条感觉回复的有问题,我⽼是认为他会理解错,带来误解,⽼是想去告诉她我的愿意其实就是什么呢,就是当时⾃⼰⽼是认为这个事情会发⽣,并且是⾮常坏的事情会发⽣,然后⾃⼰⾮常焦虑,并⾮常想去解决,由于环境等愿意不⾏,我刚才出了⼀头的汗看了这篇⽂章我感觉找到⽅法,具体就是,⾸先逃避,转移注意⼒等都是没⽤的,我这么多年的检验告诉我也是,刚才看到⽹上好多说转移注意⼒,其实这个没⽤,或者有⽤也是偶尔我之前喜欢分析然后解决,我买包烟然后询问朋友,看朋友的想法,烟抽完了,但问题⼀个接着⼀个,⼀个解决了⼜出现下⼀个,最终搞得⾃⼰实在是累了,累的不⾏了。
那到底怎么办,我很清楚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短则⼏个⽉,长则⼏年我感觉⽂章中写的不错,不是逃避,转移注意⼒,⽽是放平⼼态,为所当为,就是当强迫症来的时候,做你该做的事情,对于强迫想法也不是不理会,在理会与不理会中尽⼒尽⼼的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上,带着这种强迫症去⼯作,去⽣活我现在终于知道普通⼈和强迫症患者的区别了,普通⼈也会想,但马上过去,但强迫症不停的想,那强迫症的⼈需要像个正常⼈去⽣活,就需要学正常⼈的⽣活。
强迫症学术论文(2)分类号 B845; B846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且最难以治愈的精神障碍之一。
OCD病人以强迫性观念(obsessions)和强迫性行为(compulsions)为主要症状。
“强迫性观念”是指患者思维中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观念、冲动和表象的侵入(intrusions)。
由于它们往往是非自愿和无意义的,常伴随着急切感、灾难感、不愉快感和焦虑感,因而导致多数人还会出现反复的、耗时的和仪式化的行为,称为“强迫性行为”。
对OCD的发病机制,虽然从病理心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角度曾提出过一些理论或假设,但有关OCD病人可能存在的脑功能障碍还缺少系统全面的认识。
近期,有关OCD的现象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功能成像的研究资料迅速增长。
所积累的大量结果初步提示,OCD病人调节错误识别加工和负责情绪与奖赏系统管理的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机能紊乱,主要包括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 OFC)、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C)在内的前额叶脑区,以及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丘脑(thalamus)等皮层下脑结构。
这些新的进展为进一步阐明OCD病人的脑功能障碍提供了可能。
1 现象学解释Schwartz认为,OCD强迫性观念加工的关键是“某物是错的”主观印象,或者说是在某种特定行为情境中对错误或误差的持久认知[1,2]。
当行为反应为了减轻由情境所带来的紧张或焦虑时,强迫性行为就发生了。
假如获得了这种行为,紧张或焦虑的缓解就可能被体验成某种形式的奖赏,但这只是暂时的。
行为并不能导致预期的奖赏,相反产生了明显的焦虑感,随之出现的是在奖赏预期内部动机状态基础上以循环方式不断产生的行为。
强迫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人们对强迫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强迫行为是一种无法自主控制的重复性行为,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负担。
它涉及许多不同领域和层面,如洁癖、重复检查等。
本文将探讨强迫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究可行的应对方法。
首先,强迫行为对心理健康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首先,患者常常陷入焦虑状态。
由于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不再有信心。
这种无法控制的焦虑感可能导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体的心理健康。
其次,强迫行为也会导致人陷入自责和抑郁的情绪中。
因为他们无法摆脱这种重复性的行为,他们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指责的情感,进而陷入抑郁的状态。
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强迫行为对社交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强迫行为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患者的亲密关系可能受到冲击。
他们可能不愿意外出社交,因为他们无法摆脱那些重复性行为。
这可能导致他们与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疏离和疏远。
他们觉得自己无法理解他人,也无法被他人理解,从而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因此,强迫行为不仅仅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对社交关系产生了一定的破坏。
面对强迫行为的挑战,我们需要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认识到自己的强迫行为是第一步。
患者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反思,意识到这种行为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次,患者可以选择接受认知行为疗法。
这种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其对强迫行为的认知,并提供控制和管理的方法。
此外,定期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专业心理医生的交流,患者可以理解自己的强迫行为,接受专业建议,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除此之外,提供社会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可以极大地帮助患者应对强迫行为的困扰。
家人和朋友可以鼓励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社会的关注和了解也有助于打破对强迫行为的误解和偏见,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宽容和理解的环境。
我的烦恼强迫症作文英文回答: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is a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t I have been struggling with.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trusive thoughts, known as obsessions, that lead to repetitive behaviors, known as compulsions. This condition has caused a lot of distress and frustration in my life.One of the obsessions that I constantly experience is the fear of germs and contamination. I find myselfconstantly washing my hands, sometimes up to 50 times a day, in order to feel clean and safe. This obsession has taken over my life and has made it difficult for me to engage in everyday activities without feeling anxious.Another obsession that I have is the need for symmetry and order. I have a strong urge to arrange objects in a particular way and become extremely distressed if thingsare not perfectly aligned or organized. For example, I may spend hours rearranging my desk or straightening out the items on a shelf until it feels "just right."These obsessions often lead to compulsive behaviorsthat I feel compelled to perform in order to alleviate my anxiety. For instance, I may repeatedly check that the stove is turned off, even though I know deep down that it is. I may also engage in counting rituals, such as counting the number of steps I take or the number of times I touch an object.Living with OCD has been incredibly challenging. It has affected my relationships, my work, and my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It often feels like a constant battle in my mind, as I try to resist the urges and intrusive thoughts that consume my thoughts.中文回答:强迫症是我一直以来都在与之斗争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录Contents一、概述 (02)1、强迫症的定义 (02)2、强迫症的发病率 (02)3、强迫症的症状表现 (03)二、强迫症的主要病因和病理机制 (04)1、强迫症的病因以及影响因素 (04)2、有关强迫症的病因以及病理机制的部分假说 (06)三、强迫症的高危发病人群、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 (07)1、强迫症的高危发病人群 (07)2、强迫症的预防 (08)3、强迫症的治疗 (09)四、笔者对强迫症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10)1、完美型人格就是强迫症吗? (10)2、怎样判断身边的人是否有强迫症倾向 (11)3、怎样与身边的强迫性人格者或强迫症患者相处 (12)五、参考文献 (12)一、概述定义:心理障碍(狭义)[1]狭义的心理障碍,又称心理失常,属于心理病理学范畴,是心理状态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丧失,以及心理能力下降的表现。
因此,心理障碍是以心理疾病的某种症状出现的,当这种心理疾病症状单独出现时,就是心理障碍,其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它们都严重地损害人的能力。
1、强迫症的定义[1][2][3][5]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组神经症,是焦虑症的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焦虑障碍和思维障碍之一。
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强迫观念或意向、强迫情绪或强迫行为的存在。
它们或是单一的出现,或是夹杂在一起出现。
强迫症最主要的特征是同时存在有意识的“强迫”和有意识的“抗拒强迫”。
患者虽然认识到它们是不恰当的或者毫无意义的,或是同其人格不相容的,并且强烈地希望将这些观念或动作排除,但又难以将其排除。
一些患者因此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有时为了减轻焦虑会做出一些仪式性的动作。
强迫症多见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
定义:神经症[1]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
这是一组没有查出任何器质性原因的精神障碍,是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常见病。
其病态表现比较复杂,且患者大多还能应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部分有明显躯体症状的患者外,绝大部分患者是以痛苦的主观体验为主。
尽管这种主观的痛苦体验有时可能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然而却难以被大多数人所觉察和理解。
神经症常见的类型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
2、强迫症的发病率[2]一般的调查和研究认为,强迫症的发病率约为2%。
即每5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或者曾经患有强迫症。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高达10%以上。
按照发病率2%计算,全世界约有1.3亿人患有强迫症。
强迫症的发病率在性别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别,但是在年龄分布上,青少年的患病率较高。
一般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所患的强迫症在成年前都可康复。
强迫症在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职业的人群中发病率的差异也较大,这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介绍。
3、强迫症的症状表现[1]强迫症的症状表现主要可分为强迫观念或意向以及强迫行为。
(1)强迫观念或意向强迫观念或意向是指萦绕缠结并不断袭扰人意识的任何一种观念或意向,伴有主观被迫感和痛苦感。
强迫观念包括以下几种情形:强迫怀疑:对已经完成的事情放心不下,例如,出门时怀疑门是否锁好,寄信时怀疑邮票是否贴好,总是疑虑不安,经常反复确认但仍然难以放心。
强迫回忆:对于往事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但不断萦绕脑海,无法摆脱。
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于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无休止地进行思考,例如“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落下?”“人为什么要分男女?”等。
强迫性对立思维:在脑中总是出现相互拮抗的思维,例如由“万岁”马上想到“打倒”,由“伟大”想到“渺小”,由“高尚”想到“卑劣”,由“痛苦”想到“愉快”等。
强迫意向:不断重复出现逼真的、详细的恐怖景象,例如凶暴、惨案、意外事故等。
魔术性思维:认为只要想到某件事,这件事情就一定会发生,例如想到某亲人不久将会死去,虽然知道毫无根据,却总是惶惶不可终日。
(2)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又称强迫动作,是一种反复出现的无意义的动作,继发于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形:强迫洁癖:常见的有强迫洗手、洗衣等。
患者由于害怕受到细菌或疾病的感染,反复洗手,清洗衣服、床单等,大量消耗洗涤用品和水,直到造成家庭矛盾或双手出现浮肿,甚至溃烂仍无法自控。
强迫检查:大多继发于强迫观念,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电器是否关掉,寄信时反复确认邮票是否贴上,封口是否封好,在外出时反复进出家门,在寄信时反复检查信封而无法投寄。
强迫计数:患者仰头计算高楼有几层,数楼梯台阶有多少,有的会数路边有多少树木或电线杆,如果发现漏计,就会回头重新再去计数。
强迫性仪式动作:患者一定要完成某种仪式性动作,例如,患者在上厕所后必须要跺两下脚,自己明明知道这种动作多余,但仍无法控制,如果不完成这个动作就会整日焦虑不安。
二、强迫症的主要病因和病理机制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目前虽然在生化,心理,遗传等方面对强迫症的成因均有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关于其详细和完备的成因解释。
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被大多数科学家承认的强迫症病因及影响因素。
同时也会简单的概述目前医学界流行的几种关于强迫症病理机制的假说。
1、强迫症的病因以及影响因素[1][4](1)强迫症的遗传性调查表明遗传基因对强迫症起一定的作用。
强迫症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约为5%到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
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中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
定义:强迫性人格[1][2]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做事有条不紊,诚恳可靠,但显得僵化死板,以致难以适应变化。
由于他们小心谨慎,再三权衡问题的各个方面,以至于难以决断。
他们很负责任,但因为憎恨差错,追求完美,会过分沉湎细节,忘记本来目的或者难以完成任务。
结果,责任心使他们焦虑万分,很少能从成就中享受到满足感。
大多数强迫性表现有适应性,只要症状不是特别明显,患者常能取得很大成绩,特别是在需要秩序、完美、锲而不舍的科学和其他学科领域。
但对于自己不能主宰,必须依靠他人或者难以预料的情感,人际关系和境况,强迫性人格者感到不适。
表现为一种明知不对却欲罢不能的状态。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压力下会表现出类似强迫症的症状,但在压力缓解后这些症状又会基本消失,少数会发展成强迫症。
(2)强迫症的生物因素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因此5-HT 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沙明等,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
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
(3)强迫症的社会和心理因素重大的社会事件,如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处境困难,家庭不幸,突然收到惊吓等所带来的巨大和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会诱发强迫症的发生。
有些正常人偶尔也会有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但是是短暂、不持续的。
然而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这些观念或行为可能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4)强迫症的素质和人格因素调查研究表明,约有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
关于强迫性人格的定义及描述在前文有引。
2、有关强迫症的病因以及病理机制的部分假说[2](1)精神分析学说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理解所有强迫症的基础。
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许多心理学教材均接受或者介绍了这种学说,但该学说至今仍然有许多争论点,部分现代学者也不太愿意接受该学说。
(2)观察学习假设该理论认为观察导致焦虑,而采用强迫的方式可以缓解个体的焦虑,因而强迫思想或行为会逐渐地稳定下来,形成强迫症。
(3)系统家庭假设这种假设认为强迫症是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造成的。
(4)Ranchman-Hodgson假设这种假设认为强迫症是由遗传因素、情绪失调、社会性学习、特殊经验学习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5)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如强迫症的产生,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
(6)神经回路学说该学说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强迫症的病理原因。
以上心理学假说,至今在各自的治疗流派中,仍对临床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而且,各派理论有相互整合的趋势。
三、强迫症的高危发病人群、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1、强迫症的高危发病人群根据强迫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以下人群是强迫症的高危发病人群。
(1)强迫症病人的后代或亲属由于遗传因素对强迫症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强迫症病人或具有强迫型人格的人的后代或亲属具有较高的强迫症发病率。
(2)具有强迫性人格的人强迫性人格或者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理解为强迫症形成过程中的最初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强迫性人格并不等于患有强迫症,但是具有强迫性人格的人在持久的外界环境或者心理压力下发展为强迫症的可能性很高。
(3)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
他们标准高,总是在追求完美,生活规律是清清楚楚不改变的。
因此假如人有过于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从心理上不愿承认不完美是一种必然,可能会导致自信心低落、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为强迫症。
(4)经历过重大社会事件或者因为各种原因而忍受持续强烈心理压力的人这些人群如果本身人格特点有一定问题,同时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或者无法及时的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和烦恼的话,可能会通过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如果这些观念或行为反复出现而得到强化的话,便会形成强迫症。
重大社会事件和心理压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明显,更容易诱发强迫症的产生。
2、强迫症的预防强迫症的预防以心理预防为主,而持续的心理压力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正确面对和缓解压力成为了预防强迫症发生的重点。
(1)个性培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
不要过分地向子女传达完美主义思想。
同时不要把自己的不良个性传递给子女。
(2)日常活动强迫观念是人的脑海中被强化的一种病态的兴奋点,因此,多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社交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广为结交朋友,培养自己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可以建立新的兴奋点,从而抑制可能出现的病态的兴奋点。
(3)理性对待自己出现的强迫思维一般来说,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强迫性思维。
此时应该对这种思维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试图中和这种思维,而应该及时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4)学会压力的自我管理和调试正如前文所述,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诱发强迫症,因此学会压力的自我管理和调试是预防强迫症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