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系统模型与仿真
- 格式:ppt
- 大小:66.54 KB
- 文档页数:16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人工智能(AI)的出现为机械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旨在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预测机械系统的性能、行为和响应,从而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能够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和改进。
机械系统通常由多个部件组成,这些部件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特定的功能。
例如,汽车发动机就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其中包括气缸、活塞、曲轴、连杆等部件,它们的运动和相互关系决定了发动机的性能。
传统的机械系统建模方法往往基于物理定律和数学方程,通过手工推导和计算来建立模型。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地描述机械系统的行为,但对于复杂的系统,建模过程往往非常繁琐,而且计算量巨大。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AI 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来自动发现机械系统中的规律和模式,从而建立更加准确和高效的模型。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机械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系统的故障和维护需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对机械系统的图像或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诊断。
在机械系统建模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
传统的动态建模方法通常基于牛顿定律、拉格朗日方程等,需要对系统的物理结构和力学特性有深入的了解。
而利用AI 技术,如神经网络,可以直接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中学习系统的动态特性,无需对系统的物理原理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此外,AI 还可以用于机械系统的参数优化。
在机械设计中,往往需要确定一系列的参数,如零件的尺寸、材料的性能等,以实现系统的最优性能。
通过建立优化模型,并利用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可以在庞大的参数空间中快速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基于人工智能的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我们以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为例。
第一章引言本章将介绍AMESim 家族产品和AMESim 4.2的新特征。
AMESim 是什么? AMESim 怎么用? 如何使用文件组?在线帮助的组织结构。
AMESim 4 软件包。
AMESim 4.2的新特征1.1 AMESim是什么?AMESim 表示工程系统仿真高级建模环境(A dvanced M odeling E nvironment for performing Sim ulations of engineering systems). 基于直接图形接口,在整个仿真过程中系统可以显示在环境中。
AMESim 使用图标符号代表各种系统的元件,这些图标符号要么是国际标准组织如工程领域的ISO 为液压元部件确定的标准符号,或为控制系统确定的方块图符号,或者当不存在这样的标准符号时可以为该系统给出一个容易接受的非标准图形特征。
.Figure 1.1: AMESim 中使用符号Figure 1.1 所示为使用标准液压,机械和控制符号表达的一个工程系统。
Figure 1.2所示为使用了非标准图形特征的汽车制动系统。
Figure 1.2: 汽车制动系统的符号1.2 如何使用AMESim?使用AMESim 你可以通过在绘图区添加符号或图标搭建工程系统草图,搭建完草图后,可按如步骤进行系统仿真:• 图标元件的数学描述• 设定元件的特征• 初始化仿真运行• 绘图显示系统运行状况Figure 1.3 所示为从HCD 符号构建的一个三柱塞径向液压泵详细模型。
箭头用来表示液流方向。
Figure 1.3: 从HCD 符号构建的一个三柱塞径向液压泵大多数自动化系统都可按上述步骤执行,在每一步都可以看到系统草图。
接口现在的联系是为了提供软件间的接口使它们能够联合工作,以便你能够获得每个软件的最佳特征。
标准AMESim 软件包提供了与MATLAB . 的接口。
这使你有权使用控制器设计,优化工具和功率谱分析等。
还有其它一些接口可用,AMESim 最新接口信息请参见1.6.6节接口。
非线性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线性系统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其在各种工程领域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想要对这类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本文将从非线性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线性系统建模1. 什么是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不成比例的一种系统。
这种系统具有许多特有的性质,如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多稳定性等。
与线性系统相比,非线性系统具有更为复杂的动态行为,因此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2. 常见的非线性系统模型为了方便建模与仿真,有许多已有的非线性系统模型可供选择。
其中比较常见的模型有以下几种:(1) Van der Pol模型Van der Pol模型是一种具有极限环的非线性系统模型,通常用来描述具有自激振荡行为的系统。
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ddot{x} - \mu(1-x^2)\dot{x} + x = 0$$其中,$x$为系统的输出,$\mu$为系统的参数。
(2) Lotka-Volterra模型Lotka-Volterra模型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模型,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学领域中,如食物链模型、掠食者-猎物模型等。
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begin{aligned} \frac{dx}{dt} &= \alpha x - \beta xy \\ \frac{dy}{dt} &= \delta xy - \gamma y\end{aligned}$$其中,$x$和$y$分别代表两个生物群体的数量,$\alpha$、$\beta$、$\gamma$和$\delta$则为模型的参数。
(3) Lorenz方程Lorenz方程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混沌系统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大气中的对流现象。
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begin{aligned} \frac{dx}{dt} &= \sigma(y-x) \\ \frac{dy}{dt} &= x(\rho-z)-y \\\frac{dz}{dt} &= xy-\beta z\end{aligned}$$其中,$x$、$y$和$z$为系统的三个输出,$\sigma$、$\rho$和$\beta$则为模型的参数。
学习计算机仿真和建模的基本原理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中,计算机仿真和建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
它可以用于模拟和预测各种实际系统和过程的行为,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便捷且经济高效的研究和分析工具。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仿真和建模的基本原理,包括仿真和建模的定义、流程以及常用的建模方法。
一、仿真和建模的定义仿真(Simulation),是指通过建立模型来还原某个系统、业务或者过程,并通过代入不同参数来模拟出各种情况下的系统行为。
仿真通常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
建模(Modeling),是指对某个实际系统或过程进行描述的抽象和简化,利用符号、图表或数学方程等来表示系统的各个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模是进行仿真的前提,它为仿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对象。
二、仿真和建模的流程仿真和建模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目标:首先,需要明确仿真和建模的目的和需求,明确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是什么。
2. 收集数据: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包括实验数据、文献资料、观测数据等。
3. 建立模型:根据目标和收集到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者计算机模型,描述系统的各个组成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确定参数:确定模型的参数,即系统中可变的量,这些参数可以在仿真过程中进行调整。
5. 运行仿真:将模型输入计算机程序中,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系统的行为,运行仿真实验。
6. 分析结果: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和可视化,得出有关系统行为和特性的结论。
7. 优化改进:根据仿真结果和分析,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升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常用的建模方法在计算机仿真和建模中,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物理模型、统计模型和计算机模型等。
1.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通过对系统进行观测、实验和测量得到的数学描述。
它可以基于物理定律和原理,用数学方程或者图形来表示系统的行为。
2.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通过对系统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到的。
它可以通过概率分布、回归分析等方法来描述系统的概率特性和随机行为。
建模与仿真分析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建模与仿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象和系统,并通过模拟来预测实际的行为和结果。
本文将探讨建模与仿真的定义、应用领域以及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建模与仿真的定义建模是将一个复杂的实际系统或过程用适当的数学符号、图形、图像或其他形式进行简化和抽象的过程。
它可以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转化为可以处理的数学模型。
建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行为,并能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
仿真是在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计算、模拟和实验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对模型进行操作和观察,模拟真实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仿真的目的是为了对系统进行测试、优化和决策支持。
二、建模与仿真的应用领域建模与仿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程、物理、生物、经济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工程领域:建模与仿真可用于设计和优化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系统。
它可以模拟系统的运行情况,帮助工程师进行系统设计和性能评估。
2. 生物医学领域:建模与仿真可用于模拟生物过程、疾病传播和药物作用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理解生物系统的行为,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3. 物理科学:建模与仿真可用于分子动力学、量子力学和天体物理等领域。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宇宙的演化。
4. 经济和金融:建模与仿真可用于预测市场行为、风险评估和投资策略等。
它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和投资者做出有效的决策。
三、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和技术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和技术有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 数学建模:将现实系统用数学方程或算法进行描述和表示。
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微分方程、线性规划和随机过程等。
2. 计算机建模: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
常用的建模软件包括MATLAB、Simulink、ANSYS等。
3. 三维建模:使用三维图形软件创建系统的虚拟模型。
它可以模拟系统的外观、结构和运动。
4. 离散事件仿真:将系统的行为分解为一系列离散的事件,通过模拟这些事件的发生来推断整体系统的行为。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性能特点,优化系统设计,提高工程效率。
本文将探讨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和应用。
一、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是通过分析系统的几何和物理特性,建立系统的方程来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力学行为。
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定义系统:首先需要确定机械系统的边界和组成部分,明确主体和附属物之间的关系。
2. 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建立物体的坐标系和选择适当的坐标变量,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 列写动力学方程:根据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关系,可以得到描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这些方程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4. 边界条件:在给定系统边界上的约束条件,对系统加入边界条件。
二、动力学建模的方法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深入分析法:通过详细分析机械系统的每个部分,推导出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机械系统,但对于复杂的系统来说,分析会相当繁琐。
2. 力学模型法:利用已有的力学模型和理论,将机械系统转化为力学模型,建立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已有较为成熟的力学模型的情况。
3. 实验数据法:通过采集机械系统的实验数据,利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系统的运动规律,但对采集的数据质量有一定要求。
4. 计算机辅助法: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如MATLAB、Simulink等,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灵活地建立系统模型和进行仿真分析。
三、动力学仿真的应用机械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航天、汽车、机器人、机械加工等。
以下是动力学仿真的几个应用示例:1. 航天器姿态控制:通过建立航天器的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不同控制策略对航天器姿态的影响,优化控制算法,提高姿态控制的精度和鲁棒性。
建模与仿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建模与仿真是工程领域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对系统或过程进行模拟与模型构建,能够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工程问题。
本文将介绍建模与仿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建模与仿真的概念建模与仿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系统模拟和模型构建的方法。
它通过使用数学模型和数据来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模型进行操作和仿真,以获取有关系统行为和性能的有用信息。
二、建模与仿真的应用领域1. 电子电力工程:在电力系统中,建模与仿真能够帮助工程师们进行电网规划、稳定性分析和智能电网设计。
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可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能利用效率,降低电能损耗。
2. 汽车工程:建模与仿真在汽车行业中有着广泛应用。
通过对汽车整车、发动机和底盘等进行建模与仿真,可以评估汽车性能、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帮助汽车设计师们进行优化设计。
3. 航空航天工程:对于航空航天系统来说,建模与仿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
通过对飞行器的结构、气动性能和动力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可以提前预测和优化系统性能,减少试验成本和提高飞行安全性。
4. 建筑工程:建模与仿真在建筑工程中可以用于设计评估、结构分析和施工规划。
通过对建筑模型进行仿真,可以预测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并进行合理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调整。
5. 化工工程:在化学工程领域,建模与仿真能够帮助工程师们进行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
通过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建模与仿真,可以确定最优的操作条件和反应器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
三、建模与仿真的优势1. 提高效率:通过建模与仿真,可以更快速地获取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信息,减少试验时间和成本。
2. 预测结果准确性:建模与仿真可以基于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系统的行为,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 优化设计:建模与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模拟和比较不同设计参数的影响,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关键字】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Modeling and Simulation)课程编码:学分:2.5总学时:40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统计学、工程数学、运筹学、计算机编程技术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建模与仿真》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课程,是工业工程系的主导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堂教育和上机训练,能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
并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能够实现的功能。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步骤。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或提高系统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系统化管理生产打下根底。
二、教学基本要求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应该达到:1.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框架内容以及理论和方法;2.掌握仿真的概率统计根底知识。
3.掌握供理论模型建模方法。
4.掌握仿真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5.熟练应用建模理论,对排队系统、库存系统、加工制造系统进行建模仿真。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是仿真技术的重要领域,在规划论证、方案评估、计划调度、加工制造、产品试验、生产培训、训练模拟、管理决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本课程深入地介绍了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对理论建模方法和计算机实现技术的讲解,对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 4学时本章分析了系统和制造系统定义、组成与特点,介绍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步骤,并给出应用案例。
本章教学目标: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常用术语及常用的仿真软件,了解仿真技术的的发展状况及应用。
理解系统与制造系统的定义及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概念及系统、模型与仿真之间的关系。
掌握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步骤。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机械工程是一门广泛涉及设计、制造、分析和维护机械系统的工程学科。
在机械工程中,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机械系统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机械系统建模机械系统建模是指将机械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工程师可以对机械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
机械系统建模的核心是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即描述系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程。
这些方程可以是基于物理原理的,也可以是基于经验的。
在机械系统建模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拉格朗日法和牛顿-欧拉法。
拉格朗日法通过定义系统的广义坐标和广义力,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转化为拉格朗日方程。
牛顿-欧拉法则基于牛顿定律和欧拉定理,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表示为力和力矩的平衡方程。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系统特点选择使用。
二、机械系统仿真机械系统仿真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机械系统的运动和行为。
通过仿真,工程师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机械系统的运行过程,观察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性能指标。
机械系统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们快速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并进行系统性能优化。
在机械系统仿真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离散事件仿真和连续系统仿真。
离散事件仿真适用于描述系统中离散事件的发生和相互作用,如机械系统中的传感器触发、开关切换等。
连续系统仿真适用于描述系统中连续的物理过程,如机械系统中的运动、振动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仿真的目的和需求选择使用。
三、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机械系统设计阶段的概念验证和优化。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仿真,工程师可以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性能,找到最优的设计方案。
此外,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还可以用于系统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
通过仿真模拟系统的故障行为,工程师可以快速定位和修复故障。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还可以用于机械系统的控制和优化。
通过建立系统的控制模型和进行仿真,工程师可以设计和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复杂机械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在现代工程领域中,复杂机械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这些系统的性能,建模与仿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复杂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相关概念、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复杂机械系统。
复杂机械系统通常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部件组成,这些部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
例如,汽车的发动机系统、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的操作臂等都属于复杂机械系统。
建模是对复杂机械系统进行描述和抽象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准确反映系统物理特性和行为的数学模型。
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基于物理定律的建模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以及混合建模方法。
基于物理定律的建模方法是从基本的力学、电学、热学等原理出发,通过推导方程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于复杂系统,推导方程的过程可能会非常繁琐。
基于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则是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或实际运行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方法来建立模型。
这种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模型的可解释性相对较差。
混合建模方法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在系统的关键部分采用基于物理定律的建模,而在一些难以精确建模的部分则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
有了模型之后,仿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仿真,可以在不实际制造和测试物理系统的情况下,预测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参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在复杂机械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中,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系统的多体动力学特性。
这包括部件的运动、受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汽车悬架系统的建模中,需要考虑车轮的跳动、减震器的阻尼力以及车架的变形等因素。
其次是系统的控制策略。
对于许多机械系统,如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控制策略对系统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建模与仿真中,需要准确地描述控制算法和反馈机制。
系统工程的方法与技术
系统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工程方法,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思维和分析,将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分解、整合和优化,并实现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运营等全过程管理。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系统工程方法与技术:
1. 系统分析与需求管理:通过对系统的需求进行收集、分析和管理,帮助工程师理解客户需求,为后续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2. 系统建模与仿真:使用数学建模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将系统的特性、行为和性能等抽象为数学或物理模型,以评估和优化系统设计。
3. 系统集成与接口管理:将不同子系统或模块进行集成,确保它们之间的通信与协作正常进行,并管理接口的定义、约束和变更等。
4. 系统设计与架构:根据系统需求,设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以满足系统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要求。
5. 软件工程与开发方法:在系统中,软件通常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用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进行软件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全过程管理。
6. 风险管理与安全性分析:识别并分析系统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威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并评估系统的安全性能。
7. 项目管理与进度控制:对系统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管理项目相关的资源、成本和风险等。
8. 可持续性与生命周期管理:关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维和废弃等各个阶段,以确保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系统工程方法与技术是一系列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它们在系统工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不同类型的系统问题。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对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以实现对系统行为的控制和调节。
MATLAB Simulink作为一款强大的工程仿真软件,在控制系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基于MATLAB Simulink的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包括建立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以及设计控制算法等内容。
1. 控制系统建模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MATLAB 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建模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搭建系统模型。
在建模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组件来描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连接这些组件,并设置其参数和初始条件,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型。
2. 系统仿真分析建立好系统模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仿真分析。
MATLABSimulink提供了强大的仿真功能,可以对系统进行各种不同条件下的仿真实验。
通过改变输入信号、调节参数值等操作,可以观察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情况,从而深入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性能指标。
3. 控制算法设计在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针对系统的性能要求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
MATLAB Simulink支持各种常见的控制算法设计方法,如PID控制、状态空间法、频域设计等。
通过在Simulink中搭建控制算法,并与系统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可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 系统优化与调试除了基本的控制算法设计外,MATLAB Simulink还提供了优化工具和调试功能,帮助工程师进一步改进系统性能。
通过优化算法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可以使系统响应更加迅速、稳定;而通过调试功能可以检测和排除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5. 实例演示为了更好地说明基于MATLAB Simulink的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接下来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倒立摆控制系统实例进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