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转归,养生
- 格式:docx
- 大小:19.18 KB
- 文档页数:16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理论体系。
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入手,向大家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二、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又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两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四大体系: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1. 整体观念中医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念”,也称之为“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只关注某个器官或症状的治疗。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中医将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依赖、互为消长,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将天地万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互制约和转化,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也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如肝属木、心属火等。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通过研究和诊断经络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它们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维持人体的健康。
三、中医的疗法和治疗方法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和中医养生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工具,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机里面的脏腑病机,以脏腑病机为重点,讲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以后,它产生的基本病理变化。
那么病理变化是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气血阴阳失调以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由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病因作用下,一旦机体发生了病理改变,它就有一个传移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它的动态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把这种规律,中医学经过长期的总结归纳,最后提升为理论,形成一个中医学的疾病的传变理论。
所以第五节,我们讲疾病的传变。
这种理论肇始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渐地系统起来、完善起来,它是中医病机学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疾病的传变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所谓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传移和变化。
传是指病理变化的传变,循着一定的趋向传移。
注意这里面,按照一定的趋向,循着一定的规律发生部位的变移;变,是指病变在某种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变,又可以称变化,既有位置的改变,也有病变性质改变。
把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脏腑经络之间的位置的变化和病变性质的变化,概括起来称之为疾病的传变。
疾病的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它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这样一个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而且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断疾病的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的传变。
传移和变化,传变。
有病位的传变;有性质的传变。
第一个讲病位的传变。
这里所谓的病位是指病变的部位,具体病变的部位;所谓病位的传变是指在病理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发生相对传移的过程。
换句话说,某一个部位的病变,它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引起另外一个部位发生病变。
人体的组织、脏腑经络、官窍肢体、气血津液都可以称之为疾病发生的场所。
因此,无论某一脏腑、某一经络、某一形体官窍发生疾病,它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位置的改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
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
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
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
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
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
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方面。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特点。
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等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方面。
三、脏腑经络1.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2.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导感应、抵御病邪等作用。
四、病因病机1.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病等。
2.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等。
五、诊法辨证1.诊法诊法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为辨证提供依据。
2.辨证辨证是中医学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
六、防治原则1.预防预防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强调调养身体、增强正气、避免病邪;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2.治疗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治则和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好,同学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位的传变,讲到外感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讲授了六经传变和卫气营血传变以及三焦传变,那么内伤疾病按照什么传变规律传变呢?下面我们讲内伤杂病的传变。
中医学把内伤疾病与外感病相对,称为杂病,简称内伤和外感,内伤疾病又称为杂病。
那么内伤疾病的传变规律,由于脏腑和经络,讲十二经脉的时候讲属腑络脏,属脏络腑,那就是说脏腑系统和经络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以内伤疾病传变主要是指脏腑经络的传变。
一、用经络学说来说,叫做经络传变。
是指按照经络学说看,某一经发生的病变,又传给另一经。
一般来说,按照表里的关系,属脏络腑的关系,属腑络脏的关系进行传变。
比如,手太阴肺经有病,或者足厥阴肝经有病,在经络循行过程中发生的病变,那么它又会出现另一经的病变。
把这种经络之间的传变,比如,肝经有病,再见到肝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症状,可是足厥阴肝经最后它要注入肺,手太阴肺经,复注于手太阴肺经以后,除了从手太阴肺经出来,进入第二个循环的循行,因此又会出现肺经的病变,由肝经入肺经。
这就叫什么呢?经络相传。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十二经的病候的时候,学习《针灸学》讲十二经病候,讲经络的病机,再进一步来理解经络和经络之间,因为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所以这经有病可以传到另一经去。
按照经络气血流注的次序和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来传变叫经络相传。
前面我们讲心移热于小肠时候是从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心和小肠怎样构成表里关系?其中有一个学说就是经络互属,经络相连,靠经络把它联系到一起的。
所以心经有病,舌质红,舌碎痛,可以表现为小肠病变,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尿赤、尿痛、尿急,把心经的病变传到小肠经去了。
就是心经和小肠经两经都有病。
讲脏火,心火下移小肠,用经络学说来讲,心经的病变传移到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理改变。
二、是经络与脏腑之间的传变。
它有两种形式,(一)先经脉有病,然后传至内属的脏腑;或者先脏腑有病传给经络。
一、转归的概念疾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
一般而言,疾病的转归,可分为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正胜邪退,疾病向愈: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强,或因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使病邪对机体的作用减轻或消失,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在新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
例如,由六淫所致的外感疾病,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人人体。
若机体正气不虚,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则不仅能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变局限在肌表和经络,而且可在机体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下,驱邪外出,一经发汗解表,则邪去而营卫和调,疾病痊愈。
邪胜正衰,疾病恶化: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的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由于邪气炽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邪气的致病作用进一步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则病情因而趋向恶化: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气血、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例如,在外感疾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等证候的出现,即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转归的形式疾病的转归是邪正交争趋势及其盛衰的表现: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不断地进行着斗争.产生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种病理变化不仅关系到虚实证候,而且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在一般情况下,正胜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痊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恶化甚至死亡。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转归,养生同学们,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疾病的传变规律,传变最终的结果,用咱们规范的术语叫疾病的转归。
我们现在讲第六讲,疾病的转归。
第六节疾病的转归第一个问题讲疾病转归的概念。
什么叫转归?疾病的转归是疾病后期阶段的变化状态和结局,是邪正交争的趋势及其盛衰的表现。
后面这个定义,是讲它的机制。
那么简单地说来,转归,就是疾病的最后期阶段的变化和结局。
也可以用这两个字,就是结局。
但是,咱们这里的转归,可以理解为结局。
转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所以定义加上后期的变化、状态和结局,它是邪正交争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讲疾病转归的形式。
疾病转归的形式,一、痊愈,又称病愈,是指疾病状态下的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气血失调,重新恢复到阴阳气血的平衡状态,是机体从疾病状态重新转化为健康状态。
体现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转化,由疾病转化为健康,把这个叫做痊愈。
大家注意,咱们定义是重新恢复阴阳气血平衡状态。
它的意义,是疾病转归的最佳的结局。
大家注意,按照我们现行的对疾病治疗的疗效判定标准:有痊愈,有基本治愈,有好转,有无效,那么这里面这个痊愈是最佳的结局。
这个和将来同学们学习疾病的疗效判定标准不完全一样。
我们是从定义,学习定义,什么是痊愈,从这儿来说的。
痊愈是通过若干指标来确定的,现在要求对疾病的疗效判定如痊愈的这个疗效判定,疾病好转,就是有效、没效,就是有效没效的治疗方法,它是有特定标准的。
讲到这里,综合疗效判定标准不是单纯从一个脉,也不是单纯从一个证,还要包括生命质量。
诸多参数来确定是不是痊愈,是不是基本治愈,是不是无效,参照我们行业的标准,用明确的疗效判定标准。
这里就是学一个概念,我们期望的最佳结局,这是第一。
再看一个最坏的结局,转归的形式,死亡属于生命伦理学一个重大概念。
从疾病转归来看,什么叫死亡呢?按照中医理论,死亡是机体的阴阳离决,整体生理功能永久终止的一种病理过程,或者叫结局。
(一)这个定义的一个要素,定义死亡,按照中医讲,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根据中医的阴阳学说,揭示它的内涵,阴阳离决状态下,意味着死亡。
那么表现形式如何呢?表现什么样呢?就是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发生永久性的终止。
在这种情况下,定义这个转归一一死亡,中医学强调形和神的统一、形神的统一、就是中医学的生命观。
那么中医学的死亡观也是从形和神两方面来考虑,中医强调,“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那么用什么判定形谢呢?就是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发生永久性的生理功能的终止,看形是否谢?所以中医学把亡神作为判断死亡的重要标志。
将来同学们学习《诊断学》的时候,望神,老师会进一步讲,特别是望眼神,作为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死亡的概念,大家注意,科学概念是动态的。
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一步来建立死亡定义,特别是脑死亡的概念。
大家知道,现在国际上有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的重大课题,牵涉到如何鉴定死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
脑死亡应该怎么讲?从医疗行为上你应该怎么处理?将来这个概念进一步规范的时候,我们以哪个为主?现在教材是按照中医的阴阳学说来界定它的概念。
如何来判断?按照中医判断死与没死,中医有自己的判断指标,其中望神是最主要的,这是根据形神统一的观点来看的。
既要考虑形,又要考虑神,重要是看神。
生命机能没有了,停止了,发生永久性的终止,意味着死亡。
按照中医学认为,死亡分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按照生命的规律,自然衰老,享尽天年,无病而终。
人就自然衰老,好多健康的老人,最后没有什么病,很安详的死去,没有什么病。
活一百岁,活八十岁。
这叫什么呢?叫自然死亡,属于生理性死亡。
按照他自身生命的运动规律,他享尽了天年,应该享尽了天年,不是因为病,或其他条件引起的死亡,中医叫做享尽天年,无病而终。
这是最佳的结局,死亡最佳的(结局)。
在长寿地区,高龄,咱们中国各个不同地区都有长寿的老人,他们没有什么病,整个生命状态都不错。
终有一天,他会自然衰老,最后就没有了,就是死亡了,这叫无病而终,我们都期待着无病而终。
把这个死亡,阴阳离决叫生理性的死亡,是自然的发展过程。
第二个,叫病理性死亡,一个是因病而亡,一个(是)意外死亡。
咱们讲了这么多,讲生理,讲病机,就是什么什么病因作用到机体发生疾病,那些发生发展规律。
由于机体的原因,和我们自然原因,这两个原因作用的结果,疾病没治好,最后患者死亡了。
这个死亡并没有达到他本人应该达到的自然寿命,因有病导致阴阳离决,把这个叫什么呢?因病而亡。
咱们医生的职业和疾病打交道,和疾病进行斗争,就是利用我们的理论,我们的知识,我们所掌握的手段,去战胜疾病,保障患者的健康,使他享尽天年,而不至于因为病使他不能享尽天年而过早的死亡。
意外死亡是很难预测的。
防止意外死亡,这是很难的,但是人们可以知道哪些是最危害生命的要素,哪些因素我们可以防止它,远离它,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死亡。
按照中医学来看死亡,一般我们学的医学多半是指这个说的,也包括意外死亡。
最后判定死亡是判定脑死亡,神还有没有?没神意味着脑死亡。
心主神明,神灭,形也灭了。
用它这个看,用望神来判断脑死亡的标志。
如果是享尽天年,属于自然的规律,生命的自然规律。
咱们现在的人类,不管哪个民族,按照生长这个规律来讲,现在咱们自然年龄(应该)是120 岁到125 岁。
就是以成年长最后一个牙齿,作为生长期计算,就是人类学计算,按照这个算,最后120 岁到125 岁是人的自然寿命。
自然规律也可能有的人就活得少一点,或多一点,按照一般规律自然寿命是120岁到125岁。
最坏的结局,就是死亡,那是最坏的结局。
两种结局,一个好的自然规律,一个不好的因病或者意外伤害,最后导致死亡。
关于死亡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希望同学们以后注意这方面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于死亡的定义,脑死亡的定义,咱们国家最近也要出台这个,牵涉到如何判定脑死亡,这又牵涉到一个法律问题,不仅是个医学问题。
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谈缠绵。
记住这个含义,缠绵的含义。
缠绵是指久病不愈,邪正相持,或者正虚邪恋的一种病理状态或者变化。
注意,邪正之间的关系,这个状态,邪正状态,邪正相持,就是正也不强,邪气也不强,相持阶段。
或者是正虚邪恋,正气虚,疾病的末期邪气还没全祛掉,正邪之间并不一定处于相持阶段,就是它俩力量平衡不一定,这时候就表现出一种病理变化叫做缠绵。
为什么要加“状态” 两个字?处于缠绵阶段,不仅是功能发生了变化,也可能神志发生变化,把神志发生的五脏的功能变化称之为一种状态。
缠绵的发展趋势:1. 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乃至痊愈;2. 可以恶化,发展为死亡;最重要的,多见的成为迁延性的病变,就是由急性病变转化为慢性病变,长期迁延不愈,迁延的病程长,或者是遗留后遗症,定义里边的状态就是指的后遗说的。
功能性的残缺或者神志的残缺形成伤残,把这种称之为病理状态。
另外,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新邪,发为新的疾病。
就缠绵阶段,旧病没完全好,最后又感受新病。
这是第三个转归(的)表现形式。
前面讲的痊愈和死亡(是)从两极来讲的,这个是最常见的。
由于体质的因素,或治疗的不及时,或者失误,常常使疾病发生迁延的变化,迁延下去,导致缠绵不愈。
第四、后遗,就是留下后遗症。
什么叫做后遗?是指疾病的病理过程结束,病因作用基本终止。
就是疾病的演变过程结束了,邪气作用就终止了,只遗留原有疾病所致的形态或功能异常。
它只表现出来形态异常和功能异常。
(一)形态的异常,比如震颤、畸形、偏瘫。
找病因辨证,辨别不出病因来,那个形态发生改变,畸形。
(二)功能异常。
比如失语,中风以后失语,他功能恢复基本差不多了,也找不出阴阳不平衡了,但是失语了。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痴呆,痴呆,中医叫呆,呆病,现代医学的名词叫痴呆。
在咱们国家,大家注意,本来东西方比较,西方国家以血管性痴呆为主,而东方人以早老性痴呆,就是阿默海茨痴呆为主。
在衰老过程中,机体发生的变化引起的痴呆。
可是,我们国家现在流行病学调查,在某些城市调查的结果,血管性痴呆有上升趋势,比早老性痴呆还要多。
因为我们心血管疾病,诸如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这些发病率逐渐的上升,那么血管性痴呆是由它而来的。
脑梗塞,就是多发性梗塞,最后形成痴呆,血管性痴呆具有上升趋势。
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发生痴呆,特别是老年人,常常是早老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交织到一起。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这个病已显得越来越多。
这也是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老龄社会医学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
正因为这样,中医延缓衰老的研究,就成为我们当代中医药临床科研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既是西医的重点课题,也是中医的重大课题。
第五个,复发。
复发,是指疾病痊愈后的再度发作。
就是病已经好了,重新又发作。
从前有了病,重新再来一次。
虽然痊愈了,但是在病因作用下,原有的疾病再次出现,把它叫复发。
复发是疾病过程当中连续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体现了一个疾病病因作用到机体以后,出现的一个动和静的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这样一个运动变化过程。
是指原有的疾病已经治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在病因的作用下,它再次出现,仍然发生原有的疾病,把这个叫复发。
这个复发从《伤寒论》开始,历代医家都作了详细地论述,就是疾病复发的条件,也叫诱因。
其一、《伤寒论》讲食复,就是疾病后期,由于脾胃的功能低下,饮食不当,导致原有疾病复发,这叫食复。
其二、劳复,是指过度的劳累,过劳,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过度的操劳,使正气更进一步的衰减,正不敌邪,使疾病重新复发。
其三、还有情志复,叫情复,就是精神、心理因素,心神失和,导致疾病再次发作。
在现代的疾病当中,它是复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强调人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中医学强调神志内伤,是内伤疾病的首要因素,它也是复发的首要因素。
其四、是重感复,是指原有的疾病已经初愈,但是还有一点正虚邪恋,就是余邪未尽,在这种条件下,又重新一次感受新邪,导致旧病复发,把这个叫做重感复。
在中医学里面,除了上述引起复发之外,其五,还有一种叫自复,就是说机体本身的因素,不包括这些复发因素,因为他自己本身的调节能力差,再一次出现原有疾病的再一次发作叫自复。
转归的形式最重要的就是两极,一个是痊愈,一个是死亡,中间重要的是缠绵。
疾病的转归取决于,仍然是按照邪正盛衰的理论,仍然是取决于邪正之间的关系,根据邪正之间的关系来判定它最后取得什么结局。
中医的病机学,讲到此为止。
在病因的作用下,由于邪正交争的结果,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的原理。
邪正交争的结果,病变的性质可以反映出寒热性质,通过阴阳失调体现出来。
这种寒热性质,邪正盛衰,虚实寒热的这种最基本的性质,它是最一般的变化规律,是通过脏腑经络气血失调而表现出来的。
那么脏腑气血经络失调,特别是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通过脏腑的气血失调,用阴阳盛衰,寒热虚实来算出它们的规律,形成脏腑病机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