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德国教案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23.00 KB
- 文档页数:11
《迷娘》《树和天空》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迷娘(之一)》《迷娘(之一)》( Mignon)是歌德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第一首插曲(一共四首),也是《迷娘曲》中最脍炙人口。
2、《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是个拥有戏剧理想的商人之子,他离开家庭,到外面替父亲处理债务。
半路遇到在露天戏台表演的一群演员,走上了实现戏剧理想的道路,通过排演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项峰。
而此后,由于剧团内部的分歧和剧团主人妹妹的感情问题,威廉远离了戏剧生涯,渐渐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公共生活。
他结识了几个开明的贵族,受到厚待并住在庄园里,结交了塔社的成员。
这些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意识到旧的贵族等级界限的松弛和新时代变革的迫切需求。
在此期间,威廉与温柔善良而又精明能干的娜塔莉相爱并结成佳偶。
这部小说写的是威廉·麦斯特通过种种的迷途而走上征途,认识并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所以题目为《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3、人物迷娘迷娘是意大利边境总督的侄女,她的父母是一对相爱的贵族兄妹。
迷娘的母亲目不识丁,但性格却如百合般纯洁无瑕,阴差阳错她与同父同母的兄弟奥古斯丁(即竖琴老人,该人物在第三卷出场)相爱,生下了迷娘,被神父和周围亲友视为罪孽。
迷娘自小不善言谈,但动作灵敏、歌声动人,她喜欢蹦蹦跳跳,模仿钢索艺人的表演,喜欢坐在邻居家的门柱下,跑进厅堂去看大理石像。
有一天她离开家,就再没了踪迹。
人们只在溪流中发现她的帽子。
迷娘的母亲以为孩子死了,她相信一个奇异的传说:如果把孩子的遗骨全部收回,带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前高高的石阶上,它就会重新变成迷娘的肉身,以洗清了罪恶的新面貌死而复生。
于是她日夜守在湖边寻找迷娘遗骨,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最终在搜集了许多骨殖之后一病不起。
5(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歌德1、教学目标1. 了解贝多芬生平.2. 能用热情庄重的情绪演唱歌曲欢乐颂.3. 欢乐颂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一起追求自由和平幸福欢乐的生活.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两个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说出贝多芬的代表作品。
2.歌德的代表作品。
3.与歌德共同合作的曲目。
教学难点: 能够从曲子中感受到作曲者的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新课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次艺术之旅,走近德国的乐圣贝多芬和文学家歌德。
2、提问:①你通过故事能够看出贝多芬和歌德的性格相同吗?有什么不一样,说一说?②你还听过贝多芬的哪些作品?3. 他为什么被称为“乐圣”为什么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拥护?4、现在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美妙的音乐殿堂,去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多芬。
二、走进音乐圣人——贝多芬1、介绍贝多芬出示图片简介通过听故事谈谈你对贝多芬的认识。
2、结合课件简介“乐圣”贝多芬的生平。
(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以及贝多芬的英雄年代, 后十年。
三、走进名曲——《欢乐颂》熟悉歌曲旋律,体会歌曲感情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属于什么样情感的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爱? 雄壮的,.全人类的爱1学生欣赏分析歌曲音乐特点歌曲采用四四拍,旋律进行中较多的运用四分音符;歌曲中表现出平稳自然饱满的音乐形象.2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快乐,从斗争到胜利创作思想的总结.3. 提问:听完这首合唱曲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四、探究名曲1熟悉歌曲旋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文字介绍. 音乐大师贝多芬以极其简练的手法几乎只用了12345五个音和一种音符四分音符就营造出如此庄严宏伟的效果,真是了不起.2 我们一起来视唱这段内容丰富而深刻的旋律. 读歌词体会歌曲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凝聚与逆发.五小结1、用一句话说出你了解的贝多芬。
《漫游者的夜歌》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抒情是诗歌的本质。
古往今来,人们对诗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体现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的优秀诗篇情有独钟,也只有这样的诗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沉淀。
本单元所选作品都是富含哲理、带有思想意味的诗,它们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认识,正如这一单元的主题:像闻玫瑰花一样闻到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体味抽象的思想在诗人笔下如何转化为丰富的感性。
2、在比较中理解诗作的思想并从中得到启发。
过程与方法鉴赏诗作的意境和写法,感受诗人布局谋篇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发展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诗人抽象的思想。
2、体会诗中“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绝对的宁静”。
学习建议:1.把握作者情感,了解诗歌在传达思想方面的特点。
2.思考作者采取了哪些技巧手法,将思想化为诗意的感受。
3.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的空间,更好理解诗人情怀。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的寂寥,陈子昂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抒发了一种有关历史、宇宙的苍凉感悟;而歌德面对万籁俱寂的自然环境,他会体悟到人与自然间怎样的隐秘关联,又会流露出的怎样的情感,发出对人生,对自然怎样的思考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二、意境营造(引入图片):一个人在夜色中,来到湖中漫游,然后靠岸。
你可能会想到孤独,凄凉,神秘,安静等等来概括这幅画。
但是我想到的是和谐,静谧和安宁。
有言道,画中有诗,那这幅画,也有一首诗,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探究的一首诗。
三、学习导引:1、单元目标:抒情是诗歌的本质。
古往今来,人们对诗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体现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的优秀诗篇情有独钟,也只有这样的诗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沉淀。
本单元所选作品都是富含哲理、带有思想意味的诗,它们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认识,正如这一单元的主题:像闻玫瑰花一样闻到思想。
浅谈德国歌德学院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通过笔者赴德国歌德学院进修的经历,阐述了歌德学院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并列举实例对比国内德语课堂进行了一些思考,有助于德语教学工作者们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
标签:德语;歌德学院;任务型;教学一、引言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德语教学的工作,国内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可能大部分是语法和单词部分,而忽略了日常交流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反观德国歌德学院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任务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学用交融,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并加以运用。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和优势任务教学法(task-basedapproach)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这种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能动地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
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交际需要确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Ellis,1999)。
具体地讲,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
其优势有以下几点:①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德语的学习兴趣。
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③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歌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音乐家故事》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贝多芬与歌德的故事。
教材通过介绍这两位伟大人物的音乐成就,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贝多芬和歌德的生平介绍,也有他们的代表作品,还有对他们音乐风格的评价。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然而,他们对贝多芬和歌德的音乐成就和故事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贝多芬和歌德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的音乐成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贝多芬和歌德的生平事迹和音乐成就。
2.难点:欣赏和分析贝多芬和歌德的音乐风格,感受音乐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贝多芬和歌德的音乐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命运交响曲》为导入,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贝多芬和歌德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
3.故事讲解:讲述贝多芬与歌德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对音乐事业的执着追求。
4.作品欣赏:欣赏贝多芬和歌德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贝多芬和歌德音乐成就的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