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三国演义》
- 格式:pdf
- 大小:563.30 KB
- 文档页数:9
第1课《三国演义》——曹操献刀《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乱世造就英雄,一代枭雄曹操从东汉末年的烽火中诞生。
民间传说中,曹操奸诈、凶残、唯利是图,被许多人称之为“一代奸雄”,是汉朝之大逆臣;与宽厚、仁慈的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我在暑假里几次细细读了《三国演义》后,觉得在罗贯中笔下,曹操的性格是多变的:他聪明绝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他求贤若渴,唯贤是用……远大的理想、超凡的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铸就了这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极富人格魅力的传奇一生。
真正的成功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所供职的老板是个德国人。
前些日子,这位老板回德国了,而朋友接到一桩颇具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没有什么把握,但朋友凭着直觉,果断出手,做成了这个业务。
结果证明了朋友的直觉是正确的,为公司狠狠赚了一笔钱。
但当老板回来,仔细询问之后,居然大发雷霆,指责他玩忽职守,冒险投资,朋友为此闷闷不乐。
于是,我便和朋友讲起了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
在三国的时候,曹操想北上征服塞外的乌桓,以此来统一北方。
当时,许多将领谋士都纷纷劝阻。
但是曹操仍然大胆出击,将乌桓打败,统一了北方。
当曹操带兵凯旋的时候,开始命人调查当初反对他北伐的人。
吓得当初那些好心劝阻的将领谋士魂飞魄散,以为都难逃此劫了。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不但没有责罚他们,反而给他们丰厚的奖赏。
对此,曹操解释说:“我们北上攻打乌桓,的确是十分危险的,虽然天意助我,让我们侥幸赢了,但绝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那些人的劝阻才是万全之策,所以要多加奖赏。
”我的故事还没有说完,朋友早已舒了口气,心中释然了。
老板的古怪作为是为了让他这个侥幸成功的人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正确的,而唯有在正确的决策下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三国说“义”——《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重温《三国演义》的经典人物和情节,能作出个性化解读。
2.通过勾画批注阅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三国》的主旨内涵,理解“义”的精髓,提升国学素养。
3.沉醉书香,领悟经典国学的魅力,享受读书的快乐!重难点:1.重温《三国演义》的经典人物和情节,能作出个性化解读。
2.通过勾画批注阅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三国》的主旨内涵,理解“义”的精髓,提升国学素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古典文学的浩瀚海洋里,一部部优美的文学作品灿若明珠,而《三国演义》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它宏大的历史背景,雄浑的战争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每一位读者深深的震撼。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解读学习目标)一、我读我秀《三国演义》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故事或情节有哪些?为什么?请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要求:言简意赅(研讨后每组一名代表发言,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不可重复)1.情景预设:(在课件上以超链接的形式呈现,学生抢答)(1)赵子龙单骑救主百万军中任纵横,壮哉,子龙!追问:“单骑救主”仅仅为了表现子龙之勇吗?点拨:君臣兄弟之义(2)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追问:关云长最受人称道的是什么?华容道上为什么放了曹操?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为的是什么?点拨:忠义(3)煮酒论英雄。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追问:刘备为何能称之为英雄?支撑他力抗强操,百折不挠,终立蜀国与曹操鼎足而立的根本是什么?点拨:家国大义(4)赤壁大战。
追问:曹操失败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听说曹操来了,徐州的百姓宁肯跟着刘备逃亡也不愿归顺于曹操?天下为何会有拥刘反操的倾向?点拨:家国大义(5)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之勇与貂蝉之美,英雄美人,千古佳话。
追问:吕布勇冠三军,最终落败身死,根源何在?点拨:背信弃义(丁原、刘备),认贼作父(董卓),失尽人心。
(6)诸葛亮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百战百胜。
情节(概括情节,把握内容和结构) (对应学生用书P11)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
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1)文中写了××情景,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5分)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
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第一讲:小说的情节一、知识讲解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
2.情节结构安排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的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为“欧·亨利式手法”。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其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此外还有首尾呼应式,倒叙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等。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3.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
先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
具体来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课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积累经典语句,评析人物形象,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及认识。
3、通过读书成果的交流汇报,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让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三国》的连环画、《三国》故事情节的幻灯片、搜集相关的歇后语和成语等。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积累经典语句,评析人物形象,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及认识。
2、通过读书成果的交流汇报,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播放此段音乐】刚才我们听到的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西江月》。
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也把我们带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鉴赏。
上学期,我们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同学们作了大量笔记,写了多篇读后感。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三国,共话三国,检验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效果。
二、汇报成果(一)了解概况1、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青少版的《三国演义》,有的同学甚至还在尝试着阅读整本原著。
相信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能简要地说说你的认识吗?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它的评价。
《三国演义》已经远播于海内外,俄国汉学家称赞该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法国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
在崇拜英雄的美国社会,人们夸奖《三国演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
情节(概括情节,把握内容和结构) (对应学生用书P11)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
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1)文中写了××情景,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5分)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
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第一讲:小说的情节一、知识讲解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
2.情节结构安排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的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为“欧·亨利式手法”。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其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此外还有首尾呼应式,倒叙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等。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3.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
先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
具体来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姓名,年级:时间: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典例精研](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姓名,年级:时间:课后课时作业时间:40分钟满分:42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酌酒恣其跋扈抚掌大笑掩面大哭B.小觑骁骑校尉社稷难保屈身以事C.矫诏乘间图之安营下寨粉骨碎身D.前鞒历酒设誓徒有虚名宽怀安座答案D解析历-沥,座-坐。
2.《曹操献刀》一文中“贱降”是古人对自己生日的谦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谦称的一项是( )A.老夫..家无好酒B.马谡曰:“某.愿往。
”C.酒保道:“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搅官人吃酒?"D.(孙)权知其意,执(鲁)肃手曰“卿.欲何言?”答案D解析“卿”是君对臣、上对下的爱称。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
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甚至被社会遗忘。
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了生机。
(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
“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的工具。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B.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C.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D.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边缘化”指人或事物从中心和主流逐渐被移除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处于不重要的地位。
“私人化”指公有组织或公有财产的所有权人变为个别私人所有的行为及其过程。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第1课《三国演义》--曹操献刀作品导读《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展示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与鞭挞。
《曹操献刀》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密诏董卓进京。
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袁绍等人率军杀入宫中,剿除宦官,张让等人劫持汉少帝、陈留王逃出宫廷,少帝和陈留王后被袁绍等救下,迎请回宫.途中遇到董卓,于是一起回城。
此后,董卓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骑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
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到丁原、卢植、司徒王允等人反对.后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废少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越骑校尉伍孚欲杀董卓,未果,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
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带密信给王允,图谋杀死董卓.接下来的情节即为课文节选内容:曹操献刀.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小酌.(zhuó)马羸.(léi)暗忖.(cǔn)惶遽.(jù) 鞍辔.(pèi) 成皋.(gāo)沽.酒(gū) 隐讳.(huì)赍.书(jī)骁.骑(xiāo) 掣.刀(chè) 一樽.(zūn)2.多音字弄错误!间错误!丧错误!解错误!薄错误!屏错误!觑错误!宿错误!二、根据拼音写汉字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的第一课《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曹操献刀。
这一回篇幅不长,但对曹操的性格却做了非常生动而又真实的展现,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这一性格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很多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认识多来自电视剧,对原著阅读甚少,对曹操这一人物虽然比较熟悉,但多数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本课通过对小说中圆形人物的解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变化和矛盾性,鉴赏探究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目的】1、学会分析鉴赏小说中的圆形人物,把握圆形人物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和矛盾性。
3、通过理解人物,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品读名著片段,分析鉴赏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和矛盾性。
【教学难点】分析鉴赏小说中的圆形人物,把握圆形人物的鉴赏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你们认识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学生议论,回答)或许很多同学会马上联想到诸如“不真实”、“虚假”、“奸雄”、“多疑”、“心狠”、“狡猾”等等词语。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的曹操,他是一个文学人物。
2. 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形象,19世纪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他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曾经做出一种分类,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用单线条平涂的方法勾勒出来的线性人物,仅占平面的二维空间。
塑造扁形人物,努力凸现人物的“个性”,虽然人物是平面的,但依然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个性鲜明,像《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刘备(忠厚),关羽(义),张飞(勇),以及一些讽刺小说中的人物,童话故事中的人物。
圆形人物则占主体的三维空间,圆形人物是立体的,全面的。
圆形人物的审美特征有二点:一是性格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目了然的;二是性格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巴金的作品林冲,比如王熙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