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必修一必背知识清单

生物必修一必背知识清单

生物必修一必背知识清单
生物必修一必背知识清单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无机物

(1)水在细胞中的作用 a

作用:①作为良好的溶剂;②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③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2)细胞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 a

存在形式: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生理作用: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血液中缺Ca2+会发生抽搐现象,HCO3-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酸碱平衡。②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2.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的种类、作用和分类依据 b

种类和分类依据: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根据糖类是否能够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②二糖:蔗糖和麦芽糖

③多糖:纤维素、淀粉、糖元

作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能源物质,淀粉和糖元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a

脂质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包括:

①油脂: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能物质。

②磷脂: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但血液中胆固醇过多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3)蛋白质的功能 b

功能:通常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

②具有催化作用:如消化酶

③具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④具有物质运输作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4)氨基酸的结构和种类、氨基酸形成多肽及多肽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b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

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形成方式: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命名: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N肽。

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计算: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5)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复杂性的关系 b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的种类不同;②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③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④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6)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a

元素组成:核酸由C、H、O、N、P等元素组成。

种类:

种类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DNA 脱氧核苷酸主要在细胞核

核糖核酸RNA 核糖核苷酸主要在细胞质

细胞和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7)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 b

活动原理:各种生物组织和细胞中,有机化合物含量各不相同。对于某些有机化合物,可以使用指示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苏丹Ⅲ染液能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橙黄色。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本尼迪特试剂可与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等)发生作用生成红黄色沉淀。淀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常用材料:花生种子、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等。

方法步骤:

①制片徒手切片,将种子子叶切成1—2mm厚的薄片,置于载玻片中央。

②染色用吸水纸吸去材料表面的水,将苏丹Ⅲ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使切片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料,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的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

③制片用吸水纸吸去乙醇溶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④观察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被染色(橙黄色)的脂肪颗粒。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淀粉:

常用材料:马铃薯块茎

方法步骤:

①将生物组织材料剪碎后研磨、过滤。

②取2mL样本上清液加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与样本上清液比较,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溶液颜色变成蓝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常用材料:梨和白萝卜

方法步骤:

①将生物组织材料剪碎后研磨、过滤。

②取2mL样本上清液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振荡试管,使样本与本尼迪特试剂混合均匀,将试管置于热水浴中加热2—3min,与样本上清液比较,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产生红黄色沉淀。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常用材料:稀释的鸡蛋清,豆浆等。

方法步骤:

①取2mL样本上清液;

②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NaOH),振荡试管,使样本与试剂A混合均匀,再加入5滴双缩脲试剂B (CuSO4),与样本上清液比较,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溶液颜色变成紫色。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3.细胞概述

(1)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 a

细胞学说主要揭示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其内容主要有: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2)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a

细胞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生物体的长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的种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等绝大多数生物。(3)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b

显微镜使用的基本程序:取镜——安放——对光——制片——观察。

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边长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距离装片距离越近,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总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实验操作过程:①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②移动载玻片,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让高倍镜头正对通光孔;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低倍物镜与高倍物镜比较:高倍物镜下视野亮度暗、物像大、细胞数量少。

光学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标本被放大倍数是指放大标本的长度或宽度,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4.细胞膜与细胞壁

(1)质膜的选择透性 a

质膜有允许某些分子透过,而阻止另一些分子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的选择透性,选择透性属于质膜的功能特性。

(2)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b

质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质,有些还含有少量的胆固醇

和糖类。

流动镶嵌模型:组成质膜的膜蛋白和磷脂大多都是可以移动

的,由于膜中的各种组分都在不断地移动,像流体一样,而且

又有各种蛋白质分子镶嵌在其中,所以这种模型称为流动镶嵌

模型。因此,质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脂双层,由脂双层组成的膜

称为单位膜。

(3)质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a

膜中各种组分的作用:脂双层是膜结构的基础,它使得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随意出入细胞。膜蛋白有许多功能:有些膜蛋白控制着某些分子和离子的出入;有些膜蛋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还有一些膜蛋白起着细胞标志物的作用,这些标志物中有的能识别来自细胞内外的化学物质(化学信号),有的能识别其他细胞,有的则与病原体作斗争。

(4)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a

植物和藻类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

作用:保护细胞和支撑植物体。

(5)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b

步骤:将玉米籽粒放在温水(20—25℃)中浸泡36小时,取4粒已经泡涨的籽粒,将其中2粒在沸水中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染色(以淹没种子为宜)。2m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结果:煮过的那一组种子的胚全都染上了红色,而没煮过的那一组种子的胚,仅表层带有浅浅的红色。结论: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透性。

5.细胞质

(1)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质体、液泡和中心体的

形态、结构和功能 a

内质网:①形态、结构:是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

这些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内质网向内与细胞核膜相连,向外与质膜相连。包

括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两种类型。②功能:内质网主要功能是加工蛋白质

和有机物的运输通道。

核糖体:①形态:颗粒状小体。②结构: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外表面没有

膜结构。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一部分游离在细胞溶胶中,一部分连接在粗面内质

网上。③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高尔基体:①形态、结构: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由这种小囊产生

的小泡组成。②功能: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

的任务。如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高尔基体的作用就是把集中在高尔基体中

的蛋白质进行分拣,并分别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

溶酶体:①形态、结构:是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是高尔基体

断裂后形成的。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②功能: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

胞自身产生的碎渣。

线粒体:①形态:呈颗粒状或短杆状。②结构:由内、外两层膜构成的,膜的结构

基础都是脂双层,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两层膜之间以及嵴的周围都是液态的基质。

线粒体中还有少量的DNA和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己需要的蛋白质。③功能:是

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中心,需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均在线粒体内进行。

质体:质体存在于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分白色体和有色体两类。白

色体不含色素,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

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一类有色体是叶绿体。叶绿体:①形态、结构: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外面有双层膜,内部是液态的基质,浸在液态

基质中的是一个复杂的膜系统,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就存在于这些

膜系统中。②功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①形态、结构:是细胞中一种充满水溶液的、由单位膜包被

的细胞器。液泡中的水溶液称为细胞液,其中含有无机盐类、糖类、

氨基酸、色素等。②功能:贮藏营养和色素等物质,其中液泡中的色素使得植物的花、果实和叶有各种颜色;此外还有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和失水的作用。

中心体:①形态、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构成,无膜结构,每

一个中心粒都是由一组微管排列成的筒状结构,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

②功能:在动物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作用。

(2)细胞溶胶的功能 a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细胞溶胶中含有多种

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3)活动: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b

实验原理: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以及液泡、细胞壁等结构。

实验目的:①观察黑藻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②观察黑藻细胞中的胞质环流现象。

实验步骤:

①黑藻的培养:实验前将黑藻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②取材:将黑藻从水中取出,用镊子从新鲜枝条上取一片幼嫩的小叶。

③制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将小叶放在载破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④先用低倍镜找到黑藻叶肉细胞,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6.细胞核

(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b

细胞核的结构:

①染色质:是细胞核中或粗或细的长丝,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所携

带的遗传信息就在染色质中的DNA分子中。染色质染色体成分相同,只是凝聚

程度不同,是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形状各异的同一种物质。

②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核被膜上

有核孔复合体。

③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④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⑤核基质:细胞核中液态部分。

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b

①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②绿色植物细胞有叶绿体等质体,动物细胞没有。

③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动物细胞一般没有④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则没有。

7.原核细胞

菌没有叶绿体,但其质膜向内折叠,并含有光合色素,这些膜就是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场所,也成光合膜。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8.细胞与能量

(1)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a

吸能反应指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高。如人体细胞中葡萄糖合成糖元就是一种吸能反应。

放能反应指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低。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糖的氧化,也称为细胞呼吸。

(2)ATP 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

ATP 的化学组成:ATP 由一个核糖、一个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其中A 代表腺苷,由一个核糖和一个腺嘌呤组成,T 代表3个,P 代表磷酸基团。所以ATP 也叫做腺苷三磷酸。

ATP 的特点:一个ATP 含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这是它的组成特点;同时ATP 还含有高能磷酸键,一分子ATP 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其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易水解和重新形成。当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时则ATP 就变成了ADP ,当ADP 得到能量时又能重新形成高能磷酸键形成ATP 。 ATP 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ATP 和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ATP 与ADP 的相互转化

(1molATP 水解释放30.54KJ 能量)

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注:在ATP 和 ADP 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意义:能量通过ATP 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 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9.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扩散和渗透的过程:b

扩散是指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扩散达到平衡时,分子仍继续运动,且维持着平衡状态。

渗透是指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水分子总是从分子数相对较多的一侧进入水分子相对较少的一侧。即水分子扩散总是从较低浓度→较高浓度。

扩散和渗透都是物理现象。

渗透作用的条件:①有半透膜存在 ②半透膜两边均为液态且存在浓度差

ADP + Pi + 能量 酶 ATP ATP ADP + Pi + 能量

酶 这个过程储存能量 这个过程释放能量

ADP + Pi + 能量 酶 ATP

条件具有一层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存在浓

度差

两处物质相对含量不等即可

半透膜两侧的溶剂分子达到动态平衡两处物质相对含量相等

联系渗透作用是扩散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

红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因: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因为细胞膜同样具有大分子不能透过,有些小分子物质(如水)可以透过的特点。所以红细胞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又有浓度差。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红细胞内液体(细胞溶胶)的浓度时,红细胞就失水;红细胞发生皱缩现象。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红细胞内液体(细胞溶胶)的浓度时,红细胞就吸水。吸水到一定程度,由于细胞膜的伸缩性有一定限度,所以红细胞会发生破裂现象。

(3)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b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细胞因为渗透作用而失水,这时细胞膜(质膜)

连同以内的部分收缩而发生与细胞壁的分离。下图示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

的状态:

图中的1代表细胞壁,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1和2之间充满外界高

浓度的溶液。图中的2代表细胞膜,5代表液泡膜,3代表细胞质,2、5和3

合称为原生质层,相当于植物细胞的半透膜,所以植物细胞具备了渗透吸水的

条件;液泡内的液体叫细胞液,所以当半透膜(原生质层)两侧存在浓度差,

即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浓度之间有浓度差,就会发生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液泡内的水就会流向细胞外。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比细胞壁大,当植物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时,由于细胞失水导致原生质层的收缩,则会发生质壁分离。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也是因为原生质层两侧具有浓度差;内因也是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当植物细胞处于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溶液中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导致液泡变大,整个原生质层体积增大,最后与细胞壁重新贴在一起。

(4)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扩散易化扩散

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

载体不消耗需要需要

举例水、O2、CO2、甘油等脂质等脂溶性物质。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K+进入细胞,Na+出细胞有些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这部分质膜于整个质膜脱离,裹着该物质运动到细胞的内侧或外侧。运送到细胞内侧的,成为胞吞;运送到细胞外侧的,称为胞吐。如变形虫吞噬有机物就是胞吞;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就是胞吐。

小结:方式:离子或分子——被动转运【可分为简单扩散(渗透)及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大分子或颗粒——包括胞吞及胞吐

(6)【活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b

目的要求:观察、描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实验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

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蔗糖的质量浓度为0.3g/mL的溶液,清水。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中有一个呈紫色的大液泡,因为液泡中有色素,所以便于观察。(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观察到原生层质与细胞壁分离,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变深。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观察到原生层质与细胞壁重新新贴在一起,液泡体积变大,颜色变浅。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植物细胞是否为活细胞?

由于活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所以可以用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来鉴别。

讨论:如果用尿素、甘油或KNO3替代蔗糖溶液,会发生什么现象?

由于以上三种物质均可以以被动转运(尿素、甘油)或主动转运(KNO3)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10.酶

(1)酶的发现过程:a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酒精产量与活酵母菌的繁殖量成正比,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酒精发酵与酵母的活动无关,只需要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

德国的毕希纳则证明了促使酒精发酵的确实是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酶;

美国的萨母纳尔得到脲酶证实了酶是一种蛋白质;

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科学家又发现极少数特殊的酶是RNA。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b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酶具有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而本身却不发生变化的特点,所以酶体现了在生化反应中充当催化剂的作用。

酶的本质: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它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也有极少数是RNA。

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场所主要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如在人体消化道内酶就对食物的消化起催化作用。

(3)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b

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例:蔗糖和麦芽糖都是二糖,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却不能水解麦芽糖。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例:每个酶分子能在1s之内将105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是无机催化剂的1000万倍。

(4)影响酶作用的因素:c

影响因素主要指温度和PH。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例1:低温冷藏可以长时间保存植物种子,就是因为低温可以使酶的活性下降,从而降低种子的新陈代谢,使得种子在长时间内保持活性。

例2:人体唾液的PH=7.6,酸碱度接近中性,但是当唾液流到胃中时,由于胃酸的PH=1.5~2.5 之间,所以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就失去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只有在酸碱度为中性的环境(口腔)中才能保持活性。

(5)【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b

目的要求:比较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原理: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恰好与底物分子结合。这就好比钥匙恰好能插到锁眼中一样,这就导致了一种酶往往只能催化相应的一种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材料用具:稀释200倍的新鲜唾液,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溶于质量分数为0.3%氯化钠溶液中的淀粉溶液(其中淀粉含量为1%),本尼迪特试剂,蔗糖酶溶液,试管,试管架。

方法步骤(略)

实验记录表(略)

讨论:实验步骤(教材P64)1~3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可检验淀粉、蔗糖与本尼迪特试剂能否发生特异性颜色反应。

讨论:为什么3号、4号、5号、6号试管要在37℃恒温水浴中保温?

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你如何理解酶的专一性?

3号、6号试管出现红黄色沉淀,4号、5号试管无此现象,说明唾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不能水解蔗糖;同理,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不能水解淀粉,证明了酶具有酶一性。

讨论:如果5 号试管出现轻度阳性反应,你认为该怎样解释?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可能原因1:试管壁没有洗干净,沾有少量蔗糖;原因2:淀粉溶液不纯净,混有少量蔗糖。

假设1可反复冲洗试管后再做;假设2可用半透膜过滤蔗糖,得到纯净淀粉后如果没有红黄色沉淀,就说明假设成立。

11.细胞呼吸

(1)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概念:a

需氧呼吸指细胞必须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厌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需氧呼吸过程:b

笫一阶段(糖酵解)C6H12O6→2C3H4O3(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细胞溶胶);笫二阶段(柠檬酸循环)2C3H4O3(丙酮酸)→6CO2+大量[H]+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H]+O2→H2O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3)厌氧呼吸过程:b

始终在细胞溶胶中进行。第一阶段和需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2C3H6O3;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高等动物、人和乳酸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2C2H5OH+CO2;高等植物、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

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比较: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为

(4

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常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或抑制呼吸作用。在栽培种,中耕松土就是为了保证根正常呼吸。粮油种子的储藏,必须降低种子含水量,使种子处于风干状态,使呼吸作用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在果实和蔬菜的保险中,常通过控制呼吸作用以降低他们的代谢强度,达到保鲜目的。12.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阶段、场所、产物:b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阶段:光反应和碳反应。

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关系: 光反应 碳反应

原料 H 2O CO 2

产物 ATP 、NADPH 、O 2 三碳糖、H 2O 、RuBP

能量转换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ATP ATP 中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如三碳糖)中的化学能 发生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基质

发生条件 光照、色素、酶 酶

(2)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图:a

种类 色素本身的颜色 选择吸收的光能 功能

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 橙黄色 蓝紫光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叶黄素 黄色 叶绿素3/4 叶绿素a 蓝绿色 红光 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类囊体膜上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光能并把H2O 光解: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光能→ATP 和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

(4)碳反应过程: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5)【活动】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b

目的要求: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分离叶绿体中的4种色素

实验原理: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加入SiO 2使研磨更充分;CaCO 3 可

以保护色素在研磨过程中不被破坏。

纸层析法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导致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略)

实验结果:四条色素自上而下分别为:胡萝卜素(含量最少所以最细)、叶黄素、叶绿素a (含量最多所以最粗)、叶绿素b 。

讨论:本实验成功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滤纸需要事先干燥处理,这样有利于四种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色素带整齐清晰;

滤纸的长度为10cm ,宽度为1cm ,并且浸入层析液的一端要剪角,这样处理的目的也是为了使色素分离时整齐便于观察;

距离滤纸的下端1 cm 处画滤液细线,要求要细、直、齐,重复2—3次,使滤液细线的色素含量多,便于分离色素带清晰明显。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不然会使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影响观察效果。

(6)【活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

目的要求: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并了解各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具体影响会导致植物生长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

实验原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强度的强弱、光照的时间长短、不同的波长的光)、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矿质元素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水的光解:2H 2O → 4H + + O 2 + 4e ATP 的形成:ADP + Pi + 能量 → A TP NADP +的还原:NADP + + 2e + H + → NADPH 酶 光 酶 CO 2的固定:CO 2 + RUBP (C 5)→ 2三碳分子(C 3) C3的还原:C 3 → 三碳糖 C5的再生:5三碳糖 → 3C 5

ATP NADPH

用过程。

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酶的活性,导致光合作用效率增高。低温时碳反应中还原碳(三碳糖)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光合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碳反应中酶的活性。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CO2浓度降低时,CO2固定减弱,生成的三碳化合物(C3)数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强光变成弱光时,产生的NADPH、ATP数量减少,此时C3还原过程减弱,光合作用速率就会下降。

不同波光的光对光合作用也有影响,主要是因为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胡萝卜素只吸收蓝紫光,其他波段的光吸收量都很少,绿光几乎不吸收。

实验设计方案一:可用金鱼藻或黑藻作光合作用的材料,用不同功率的聚光灯作为实验自变量(光照强度)来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设计方案二:可用金鱼藻或黑藻作光合作用的材料,温水,热水和冰块作为实验自变量(温度)来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设计方案三:可用金鱼藻或黑藻作光合作用的材料,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实验自变量(CO2浓度)来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设计方案四:可用金鱼藻或黑藻作光合作用的材料,不同颜色的玻璃纸作为实验自变量(不同波长的光)来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讨论:通过什么方法测量光合作用速率?

由于实验用的是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方法来测量光合作用速率。

第四章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13.细胞的增殖

(1)细胞周期:a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

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有丝分裂

期和一个分裂间期。

每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分裂期(M期)和一个分裂间期,一个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G2期,是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包括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过程)。

细胞周期中细胞分裂包括两个过程:细胞核的分裂与细胞质的分裂(又称胞质分裂)。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即指分裂期)的过程、各时期分裂图:b

有丝分裂一般分为4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图示以动物细胞为例)

前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出现。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最便于观察和研究。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为两个,各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已经转变为两个独立的染色体,并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末期:染色体、纺锤丝消失,核被膜(及核仁)重新形成。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假定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

分裂时期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比较项目

DNA含量2a→4a 4a 4a 4a 4a→2a

染色体数目2N 2N 2N 4N 4N→2N

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4N 0 0

(3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基本相同,但在其不同点见下表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两极发出纺锤丝由两极的中心体发出纺锤丝

胞质分裂方式不同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细胞在两极之间的“赤道”上向内凹陷,形成环沟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因而在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4)【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b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特点: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正在进行分裂,细胞呈正方形、体积小、排列紧密,一些细胞中出现了线状、棒状结构(染色体)。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特点参见13.(2)

部分。

显微镜的使用:先用低倍物镜找到分生区细

胞,再换上高倍物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光圈把

视野物像调整清晰,知道看清楚物像为止。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见13.(2)中图1部分)

分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植物细胞的有

丝分裂的异同。(参见13.(3)①部分)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观察利用马蛔虫受精卵的分裂过程进行观察。

(5)【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b

实验原理:盐酸使植物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层松散,用盐酸处理植物的根尖,可以使根尖细胞彼此容易分开。用水洗去盐酸后,再用碱性染料染色,制成装片,再观察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差异。

材料用具:盐酸、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光学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等。

材料的获取:待洋葱根长到1~5cm时,取其处理观察。

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压片(或制片)。

观察:在低倍物镜下找到观察对象,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

14.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b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生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过程来实现的。(生物体的正常发育是细胞在分化过程受到高度精巧的严格控制下发生的,一旦失去控制,细胞分化就会异常。细胞的癌变就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a

正常细胞发生突变而称为癌细胞的过程称为癌变。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在体内转移。

(3)引发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a

引发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称为致癌因素,如物理因素(各种射线等)、化学因素(许多无机物或有机化合物等)、生物因素(许多种病毒等)。

15.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细胞衰老的特征:a

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种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最后,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发生许多变化,如线粒体的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则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等。(2)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a

生物体内的细胞不断地衰老和死亡,同时又有新增殖的细胞来代替它们,细胞的衰老. 并不意味者机体的衰老;而细胞凋亡(或称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有某种基因引发的,不同于病变或伤害导致的死亡。

(3)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a

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不可避免的。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都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S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知识点最新整理

必修一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1、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I (1)水的作用:①良好的溶剂;②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③代谢的原料(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C 是生物体核心元素, O 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包括:油脂、磷脂、固醇、植物蜡等 油脂: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①组成元素:C 、H 、O (C 、H 比例高,燃烧时耗氧多,产能多); ②功能:储能、保温等; 磷脂: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的基本骨架; 固醇:组成元素:C 、H 、O ;小分子物质 ①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化学本质是脂质); 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4、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 II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R 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2)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形成肽键,见下图: 氨基:-NH 2; 羧基:-COOH ;肽键:-CO-NH- (3)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②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 ③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4)蛋白质功能: ①组成功能:肌肉;②催化功能:酶;③运输功能:血红蛋白; ④调节功能:生长激素;⑤免疫功能:抗体 (5)蛋白质的变性:变性不可逆;变性的本质是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 (6)假设有m 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 条链,则: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m-n ; ②至少有n 个氨基,n 个羧基游离; ③蛋白质分子量= 5、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I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核酸的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 )和核糖核酸(RNA ) 核酸的分布: ①脱氧核糖核酸(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DNA ②核糖核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包括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 几种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及基本结构单位,见下表: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油脂和蛋白质 ①还原性糖的鉴定原理:还原性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等)与本尼迪特试剂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红黄色沉淀。 ②油脂的鉴定原理:油脂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橙黄色。 ③蛋白质鉴定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的络合物 1-2 细胞的结构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I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施旺、菲尔肖。 内容:①细胞是生物体(除病毒)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细胞膜及细胞的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I 细胞膜的功能是: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① 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流动镶嵌模型: ② 蛋白质分子镶嵌、覆盖、贯穿于脂双层中。 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 功能特点:细胞膜和其它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化学成分糖蛋白或结构:糖被。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背历史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高中共有9科,从平日的自习时间里也很难再挤出时间背历史了。其实若能把平日的一些琐碎时间利用起来,便不用占用自习课的时间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2、【罗马法】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妇女权利受限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影响深远的原因: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公元前221年2、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央)①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政府的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

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3、意义: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代】二府中书门下行政机构枢密院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朝】中书省行政机构枢密院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

高中生物必修1基础知识填空版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①大量无素: ②微量元素: ③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 中含量最多元素为; 中含最最多元素为。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元素)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元素) 2.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60%-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7%-10%) 3 4(绝大多数以形式存在) 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 )、甲状腺激素()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的比较:

6二糖水解为两分子单糖: 水解为 和 。 水解为 和 。 水解为 和 。 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水解为 可溶性还原性糖: 等 78蛋白质(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干重的50%以上,是细胞含量最多的 。 ②组成元素:主要由 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 等 ③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 ④基本单位: ,大约有 种。 ⑤氨基酸结构通式: ⑥氨基酸结构特点:都含有一个 和一个 与 相连,而且 这个碳原子还分别与一个氢原子、一个可变的R 基相连接。 将氨基酸区别为不同的种类的依据是 。 ⑦形成过程: R 1 R 2 R 1 R 2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 二肽:由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H2O来自,来自。 ★肽键数==-。 ★若为环状肽:肽键数==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18×。 决定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如肌动蛋白; ②作用:如酶; ③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作用:如抗体; ⑤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胰岛素为什么不能口服?——胰岛素是,口服会被消化酶水解而失去疗效。 9核酸:元素组成:。 功能:是细胞内的物质,控制。 ①核酸的种类:(DNA)和(RNA) DNA中为脱氧核糖、RNA中为核糖)③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RNA的核苷酸叫做(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生物必修一必背知识清单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无机物 (1)水在细胞中的作用 a 作用:①作为良好的溶剂;②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③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2)细胞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 a 存在形式: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生理作用: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血液中缺Ca2+会发生抽搐现象,HCO3-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酸碱平衡。②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2.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的种类、作用和分类依据 b 种类和分类依据: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根据糖类是否能够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②二糖:蔗糖和麦芽糖 ③多糖:纤维素、淀粉、糖元 作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能源物质,淀粉和糖元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a 脂质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包括: ①油脂: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贮能物质。 ②磷脂: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但血液中胆固醇过多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3)蛋白质的功能 b 功能:通常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 ②具有催化作用:如消化酶 ③具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④具有物质运输作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4)氨基酸的结构和种类、氨基酸形成多肽及多肽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b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 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形成方式: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命名: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N肽。 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计算: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5)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复杂性的关系 b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的种类不同;②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③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④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6)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a 元素组成:核酸由C、H、O、N、P等元素组成。 种类: 种类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DNA 脱氧核苷酸主要在细胞核 核糖核酸RNA 核糖核苷酸主要在细胞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汇总含答案 (1)

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 1.1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1.2 1.B。 自我检测:1.×。2.×。3.√。 选择题1.C。2.D。3.B。 画概念图3个问号分别表示的连接词是: 不具有、具有、具有。 2.1 1.(1) √;(2)× 。 3.B。 2.2 1.(1)√;(2)√。2.A。 3.B。 2.3 1.(1)√;(2)√ ;(3)√ 。2.C。 3.C。 2.4 1.(1)√;(2)√。2.C。 3.C。 4.C。 5.C。 2.51.C。2.A。 3.D。 自我检测:判断题1.√。2.×。3.×。4. √。 5.×。 6.×。 选择题1.A。 2.B。 3.D。 4.A。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自由水,结合水,自由水。 3.1 1.C。 2.A。 3.C。 3.2 1.图1中,注字的“内质网”应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应是“内质网”。染色质的注字指示线位置有误。中心体还应包括指示线下方的中心 粒。图2中,注字的“核仁”应是“叶绿体”,“叶 绿体”应是“线粒体”,“核糖体”应是“中心体”。 2.C。 3.B。 4.C。 3.3 1.(1)√;(2)×。2.C。 3.C。 自我检测 判断题1.×。 2.×。选择题C。 连线题 二、知识迁移 提示:与溶酶体的作用有关。细胞死亡后,溶 酶体膜破裂,各种水解酶释放出来,分解细胞 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这时的畜、禽肉烹饪后更 鲜嫩。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技能应用 调暗视野有两种方法:一是转动反光镜使进光量减少;二是选择小的光圈,减少进光量。4.1 1.√。2.√。3.×。 4.2 1.提示:细胞膜太薄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只好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 3.提示:这两种结构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是:(1)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横跨整个脂双层,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有些则镶嵌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表面;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4.D。 4.3 1.D。 2.A。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1.×。 2.×。 3.×。 4.×。 5.×。 选择题1.D。 2.C。 画概念图 5.1 (五)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 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第二小节练习1.B。 2.B。 3.提示: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 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 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 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 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 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维持在相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本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生物必修1-3基础知识答案

生物基础知识答案 1. 细胞 2. 病毒 3. 核膜 细胞核 4. 统一 5. C C 、H 、O 、N C 、H 、O 、N 、P 、S 、K 、Ca 、Mg Zn 、Fe 、B 、Cu 、Mo 、Mn 6. 水 蛋白质 蛋白质 1. 2. 氨基(—NH 2) 羧基(—COOH ) C R 3. —CO —NH — 4. m-n 5. 主要承担者 肌肉的主要成分,羽毛的主 要成份,蛛丝的主要成份,头发的主要成份,细胞膜中主要的功能物质,细胞膜上的载体, 多数的酶,血红蛋白,胰岛素,抗体,核酸 注意:不能把氨基酸,二肽认为是蛋白质 6. 核苷酸 磷酸、五碳糖、碱基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7. 脱氧核糖 核糖 RNA 中以U 替代了DNA 中的T 2 1 8. 细胞质中 细胞核中 线粒体 叶绿体 9. 4 4 8 2 脱氧核糖和核糖 5 A 、T 、G 、C 、U 10. 能源 葡萄糖 单 蔗糖,麦芽糖 淀粉,纤维素 乳糖 糖原 11. 脂肪 磷脂 固醇 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2.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 13. 自由 结合 自由 14. Fe :血红蛋白,Mg :叶绿素 抽搐 15. 分隔开 进出 信息 16. 1) 低等 [13]中心体 [7]细胞壁 [4]叶绿 体 [2]液泡 细胞壁 注意:1不是细胞壁是细胞膜。 2)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核 3) [4]叶绿体 [9]线粒体 线粒体 叶绿体 化学能 4) [11]核糖体 [8]内质网 囊泡 [5]高尔基 体 囊泡 流动 5) [8]内质网 6) 核膜 染色质 核仁 核孔 大 遗传信 息 遗传 代谢 17. 低 变大 高 变小 原生质层 细胞 膜 液泡膜 细胞质 全 液泡 大于细 胞液 原生质层 大于 质壁分离 深 小 低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 变大,颜色变浅 18. 选择透过性 19. 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双层磷脂分子 蛋 白质 20.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2122. 蛋白质 RNA 23. 加入肝脏研磨液的试管 活化能 24. 高效性 专一性 反应条件温和 25. 最快 最适 最适 高温 过酸 过碱 失活 不能 不会 26. A-P~P~P 高能磷酸键 27.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形成ATP 中的高能磷酸键 ATP 高能磷酸键的水解 各项生命活动 28. 直接 29. C 6H 12O 6+6O 2+6H 2O ?→?酶 6CO 2+12H 2O+能量 C 6H 12O 6?→?酶 2C 2H 5OH +2CO 2+能量 C 6H 12O 6?→?酶 2C 3H 6O 3+能量 有氧呼吸 相等 产酒精的无氧呼吸(酒精发酵) 有氧 无氧 30. 图见下一页 1) 3 2 3 3 2)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 质,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 1 细胞质基 质。 31. 红 蓝紫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薄膜上 基粒 叶绿体基质 外膜、内膜、基质 嵴 基粒 类囊体 32. CO 2+H 2O →叶绿体 光(CH 2O ) +O 2 33. 图见书 1) O 2和[H] [H] [H] ATP CO 2 (CH 2O ) 2) 光 ATP 活跃 化学 活跃 化学 稳定 化学 3) C 5下降C 3上升 C 3下降C 5上升 4) 光反应和暗反应 34. 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 35. 植物细胞 动物 细胞核 36. 基因 尾 尾 37. 致癌因子 不受 不断 恶性 糖蛋白 38. 同种 同一 不同 不是 因为狗身上 的一根毛可能既是长毛又是卷毛,鸡可能既使长腿又是毛腿,大麦和小麦不是同一个物种。 这些性状可以有如下的相对性状:长毛对短毛,卷毛对直毛,长腿对短腿,毛腿对光腿,小麦的圆粒与长粒也是相对性状。 39. 较大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白 隐 显 分析:紫花与白花交配,子代数量较大,且只表现出“白花”一种性状,符合“忽隐”——亲本中有紫花,子代中完全没有紫花,则没有表现出来的“紫花”为隐性,进而得出“白花”是显性。两个正常人后代出现了患者,符合“忽现”——亲本不具有,子代忽然出现的“患病”性状当为隐性,所以为“隐性遗传病”。B 图中两个患者的后代表现正常,也符合“忽现”,此时子代忽然出现的性状是“正常”,所以“正常”为隐性,进而得出“患病”为显性,所以为“显性遗传病”。 提示:答案中有解析的,要利用这些内容以及相应的题目去理解相应知识点。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40. 2 小 显 紫花,A 图中的患者,B 图 中的正常个体 隐性个体 纯 既可能纯合 又可能杂合 ①紫花(aa)×白花(AA ) 白花(Aa ) ②A 正常人为Bb,患者为bb,②B 正常人为cc ,患者为Cc 。 DD,dd,Dd DD ×DD,DD ×Dd,Dd ×DD 解析:紫花为隐性必然为两个小写字母(纯合子)aa ,白花可能为AA 或者Aa ,子女数量比较大,全都是白花(显性性状)。说明亲代的显性中至少有一个是纯合的(AA ),因为亲代中只有一方是显性性状白花,所以白花为AA 。A 图中患病是隐性,所以患者的基因型是bb ,正常人“上看父母,下看子女”,发现子女中有隐性个体——患者。所以 C H COOH R H 2N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 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 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

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 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1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 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一生物必修一学习知识重点情况总结(全)

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一.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细胞的统一性: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主要遗传物质都是DNA. 2.细胞的多样性: 大小,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包含的生物类群等均不同.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常见的细菌有: 乳酸菌,大肠杆菌,根瘤菌,霍乱杆菌,炭疽杆菌. ●常见的蓝藻有: 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 ●常见的真菌有: 酵母菌. 二:细胞学说建立(德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细胞学说说明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一: 元素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分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B Mo 生物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元素含量大不相同. 占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占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 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三: 化合物的鉴定: 鉴定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0.1g/ml NaOH 0.05g/ml CuSO4 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0.1g/ml NaOH 0.01g/ml CuSO4 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 成紫色反应。 脂肪: 苏丹Ⅲ(橘黄色)苏丹Ⅳ(红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