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0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交流讨论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供影象资料:病毒的发现过程]生:认真观看。
(了解病毒的特点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师:你们的结论跟科学家的结论不谋而合,这是人类第一次感知病毒的存在。
可惜当时还是没能看到病毒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生:病毒太小了,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是观察不到的。
师:的确如此,为了一睹病毒的相貌,人们足足等了半个世纪!这完全归功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它实现了人类观察病毒零的突破。
你们知道烟草花叶病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吗?生:摇头,迫不及待的想知道。
师:出示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的烟草花叶病毒图片。
生:观察、议论,感知它是一种杆状颗粒的外形。
师:有了电子显微镜这一有力武器,人类逐渐认识了长期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病毒。
(出示多种病毒图片)。
生:(观察、小组讨论)识别病毒的形状:有砖块状的、子弹状的、球状的、杆状的等等。
师:病毒不仅形状各异,大小也千差万别,它的大小为10~300 nm。
生:通过换算得出(1nm=1/十亿米)师:它相当于万分之一头发丝的粗细,如果将1 nm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
生:在从宏观比较中进一步认识病毒“微小”的特征。
师:病毒的形状千姿百态,大小千差万别,它们的结构是否有相同之处呢?(为学生提供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病毒的结构模式图,及自制简易“病毒结构”模型)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在班级交流,互相补充。
)由学生总结出病毒一般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的。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核,比细胞小得多,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典型例题:
1.构成病毒的结构是(C)
A.一层细胞壁构成外壳,内有遗传物质
B。
外有蛋白质外壳,内有细胞核
C.外有蛋白质外壳,内有遗传物质
D。
外有细胞膜,内有细胞核
2。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3.病毒的结构 (P73病毒结构示意图)
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4.病毒的生活
寄生在活细胞里,离开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
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给人类、动物、植物带来极大危害。
使人类和其它生物得病:乙肝、甲肝、流感、非典、禽
流感、艾滋病、狂犬病、麻疹等
(2)有利: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
如疫苗生产、生物防治、基因工程、创造花卉品种。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症状、特征、传染途径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