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作者、主题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3.98 KB
- 文档页数:1
送友人教案及反思这是送友人教案及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送友人教案及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
课堂实录(节选)一、导入新课: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
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
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三、诵读与品味:1、学生自读体会2、引导学生展示3、诵读语调交流老师: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
———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
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李白的送友人全诗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分享的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颔联写送别之事。
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意思对即可)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答案:“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分)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分)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送友人/李白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四、卜算子•咏梅/陆游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初三必考古诗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题: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题:《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3.《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主题:《长歌行》是一首汉族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4.《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赠友送别诗,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本文为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1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2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别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
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
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
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3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李白《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颔联写送别之事。
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意思对即可)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分)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
李白古诗《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颔联写送别之事。
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意思对即可)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答案:“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分)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分)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
(3分)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赠友送别诗,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本文为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别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
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
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
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3.借送别言志诗。
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送友人李白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送友人李白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送友人李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王维《送别》诗意赏析王维《送别》诗意赏析《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译文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诗意赏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
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文学赏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送别古诗王维翻译
《送别》是唐代作者王维创作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诗,采用问答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原因,也表现了作者复杂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别古诗王维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送别
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译文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
诗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送别古诗王维翻译]。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二、送友人/李白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四、卜算子•咏梅/陆游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丽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夸姣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选择题:1 、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
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
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彻底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划后,即将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篇一:李白《送友人》历年中考题(附答案)李白《送友人》历年中考题(附答案)9. (2021·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市,9,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诗。
(1分)(2)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分)【答案】(1)送别(2)答案提示: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
(言之有理即可)41. (2021·湖北省恩施自治州,23-26,8分)审美体验(8分,每小题2分)(一)古诗欣赏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篇二:送友人(答案)众望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师生共用讲学稿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姓名:班级:课型:新授授课时间:2021.12【学习目标】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
2、初步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感知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1、体会本诗感情真挚热诚,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2、了解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导学】(一)导入新课:1、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
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2、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要求:(1)运用多种方式诵读,借助字典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的含义。
(2)圈画重点字词,反复吟诵品味,感悟诗歌思想感情及意境。
(3)圈画句子或词,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交流等。
字词释义横:横陈,横对。
《送友人》李白
【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
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
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
别声声嘶鸣。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
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
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
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
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
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