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4
数学学科B3探究型学习活动布局
一、活动目标
-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
- 通过探究研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活动内容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数学学科B3探究型研究活动的布局:
1.问题提出与定义
在此阶段,学生需要确定待探究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或者自我思考等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定义和界定。
2.探究计划制定
在明确了问题以后,学生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探究计划,包括探究的方法、工具、时间和分工等。
3.信息收集与处理
学生需要根据探究计划,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包括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或观察、整理数据等。
4.探究实施
学生根据探究计划和已经收集的信息,开始实施探究,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5.结果分析与总结
学生需要分析探究结果,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活动方式
我们将采取小组探究、教师讲解、学生自主研究、现场实践等方式,进行数学学科B3探究型研究活动的布局。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
活动地点:数学实验室。
五、活动评价
我们将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探究型研究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成为真正的主动研究者。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学科:安全教育主题:违禁过马路的具体表现及危害情景设置:举行违规交通肇事图片展。
让学生直观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为下一步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探究任务:怎样正确过马路,违禁过马路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探究成果: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形成书面材料,包括:文字说明,图片,统计表,肇事现场资料等。
在学校报亭展出,从而提高师生的交通意识。
提供资源: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
联系交警中队,提供走访便利。
完成时限:4课时探究过程:1、确立课题,根据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确立怎样正确过马路为本次活动的课题。
2、明确任务:寻求过马路及其注意事项的解答。
通过走访,查阅有关资料,对收集信息整理归纳,从而创建明确的解决方案,进而在学校报亭展出。
3、组织分工:学生分成1-6人小组,负责走访交警部门。
其余分成三组,同时在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查找资料4、4-6人负责分析、汇集、整理资料。
5、创建答案,形成书面材料。
包括图片、统计,交通事故现场资料6、学校报亭展出评价量规:以学生的参与性,合作程度,问题解决及表达为考量,划分四个标准A:很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极强合作精神,能出色完成探究任务,表达清晰。
B:好,参与意识积极,具有较强合作精神,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表达清楚。
C:可以,能参加活动,有一定合作精神,基本完成了探究任务,表达可以。
D:待提高,参加活动较被动,合作精神欠佳,未能达成目标,有待努力。
权重比例:参与性40%;合作程度30%;问题解决25%;表达5%反思:重点从活动的组织协调,及目标的达成两方面进行总结。
尹志军吉林省双辽市茂林中学。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法
主题:探究法
授课对象:小学生
课时: 1节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探究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探究法;
2. 如何运用探究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探究法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讲义和教案;
2. 小组活动的材料;
3. 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遇到过需要通过探究来解决的问题?探究法是什么意思呢?
2. 探究法的介绍(10分钟)
讲解探究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探究法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3. 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探究法来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分享成果(10分钟)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探究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探究法的应用范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型学习新课改强调学生探究型学习,探究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探索过程,最终实现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育重要目标之一,探究型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型学习,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创设探究教学问题情境,发现问题二、决定探究方向,提出问题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希望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对问题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
如学生根据具体探究教学情境,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等来收集相关的信息,并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或假设,最终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
三、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并结合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
在分析问题基础上得到结论要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四、解决问题、小结交流、共同进步1、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2、同时鼓励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同样教师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最后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总结;4、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当即反馈给学生。
探究型学习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实施探究型学习不能只把眼光关注课堂内,更要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时候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探究学习是帮助我们的学生从具体问题转化到抽象知识概念的过程。
数学领域的B3探究型学习活动策划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活动内容:1. 选择适当的数学课题,如几何、代数或概率统计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究。
2. 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展开实证研究。
3.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 引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分享成果并展示探究过程,鼓励学生互相研究和交流。
实施步骤:1. 确定探究课题和活动时间,邀请专业教师或学者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2. 组织学生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有一定的异质性,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
3.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如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探究活动。
4. 设计分享和展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成就感。
效果评估:1. 通过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收集学生的反馧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活动策划和实施方案。
风险控制:1. 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如实验操作安全、实验室设备使用规范等。
2. 监督学生的研究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3. 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成果和观点,避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和不当竞争。
结语:B3探究型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和研究效果。
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角形的面积》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三角形,这个几何世界里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元素,它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一场关于《三角形的面积》的探究之旅。
一、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准备1.准备一张白纸、直尺、圆规、剪刀等工具。
2.收集一些关于三角形面积的经典例题。
3.邀请一位数学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三、学习过程1.引入话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是什么吗?(2)三角形有哪些特性?(3)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们知道吗?2.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
(2)思考如何用底和高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尝试用直尺、圆规、剪刀等工具,在白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3.小组讨论(2)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其他组认真聆听,互相学习。
(3)指导老师针对每组的方法进行点评,给出建议。
4.实践应用(1)给出一些经典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题目,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2)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解题心得。
(3)指导老师对解答过程进行点评,指导同学们如何更好地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
(3)同学们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四、学习延伸1.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其他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举办一次关于三角形面积的数学竞赛,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五、学习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3.反馈评价:根据同学们的反思,指导老师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这场探究之旅,相信同学们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用知识武装头脑,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数学学科)目标本探究型研究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概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参与一个数学问题的探究。
活动将分为三个阶段:引入问题、探究和总结。
活动步骤1. 引入问题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向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可以使用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学生将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可以使用几何工具、计算器和其他资源来辅助他们的探究。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尝试不同的方法。
3. 总结在探究阶段结束后,学生将回到整个班级进行总结和分享。
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得出答案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帮助他们从中研究。
活动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 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问题提出的质量、实验的设计和团队合作。
- 回顾学生的解决方法和总结,看是否能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并得出正确答案。
- 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提升。
注意事项- 教师在活动中应充当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 活动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避免过多的教师干预。
- 活动的难度和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结论这个探究型研究活动设计将帮助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培养探索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个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作业4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检验SO42-SO42-检验的探究实验情境:初中已经知道B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能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电脑演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动画演示离子间的结合生成沉淀的过程。
问题:BaCl2溶液加入到某试剂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吗?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去探究白色沉淀是否一定是BaSO4。
任务: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2-4名学生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并完成设计实验,实践实验。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过程:探究活动一、取适量Na2SO4溶液到试管中,再滴入适量盐酸。
探究结果:无现象,Na2SO4和盐酸不反应,Na+、Cl-、H+、SO42-相互间不反应。
探究活动二、取适量BaCl2溶液到试管中,再滴入适量盐酸。
探究结果:无现象,BaCl2和盐酸不反应,Ba2+、Cl-、H+相互间不反应。
探究活动三、取适量Na2SO4溶液到试管中,再滴入适量盐酸,最后加入BaCl2溶液。
探究结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师生综合分析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二,得出探究活动三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BaSO4,即发生反应Ba2++SO42-= BaSO4↓。
质疑:某试剂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沉淀一定是BaSO4吗?探究活动四、取适量Na2CO3溶液到试管中,试管中滴入BaCl2溶液,观察现象;再加入足量的盐酸,再观察现象。
探究结果:现象一是得到白色沉淀,综合分析知,白色沉淀是BaCO3。
现象二是加入盐酸,白色沉淀消失,BaCO3沉淀可以与盐酸反应。
探究活动五、取适量Na2SO3溶液到试管中,试管中滴入BaCl2溶液,观察现象;再加入足量的盐酸,再观察现象。
探究结果:现象一是得到白色沉淀,综合分析知,白色沉淀是BaSO3。
现象二是加入盐酸,白色沉淀消失,BaSO3沉淀可以与盐酸反应。
探究活动六、取适量AgNO3溶液到试管中,试管中滴入BaCl2溶液,观察现象。
探究结果:产生白色沉淀,综合分析白色沉淀是AgCl。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计划目标本教研计划的目标是提供五年级学生数学下册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数的认识与运用2. 算法与应用3. 分数与小数4. 几何与图形5. 数据与图表每个模块将涵盖相应的知识点和教学活动,以提供全面的数学研究体验。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互相研究和分享思考。
2. 手工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3. 教师引导:教师将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进度安排本教研计划将按照以下进度安排进行教学:1. 第一周:数的认识与运用2. 第二周:算法与应用3. 第三周:分数与小数4. 第四周:几何与图形5. 第五周:数据与图表每周将分为几个教学单元,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度和理解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安排。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度。
2.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多种评估方式的综合分析,我们将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总结本教研计划将为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提供详细的指导和安排。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综合评估,我们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在数学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5.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情境| 任务| 成果| 资源| 评估情境:情景导入:同学们,小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爸爸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揭示课题: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任务:1、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小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爸爸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揭示课题: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二、教学新知1.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1)同分母分数加法课件出示教材104页的例1问题1:同学们,小丽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早餐,观察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计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问题5:观察下面式子,谁来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归纳,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后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减法,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减。
2、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问题6:观察例1和例2,谁来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培养学生的动口、动脑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022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范文(通用)引言近年来,探究型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探究型学习作为一种更为自主、综合性和深入的学习方式,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2022年,如何通过探究型学习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课题。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设计一种通用的,适用于不同年级、不同课程内容的探究型学习活动方案,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方案步骤一:活动目标的设定探究型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因此,在活动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先明确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一般应涵盖以下方面:1.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鼓励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步骤二:选题和任务的设计选题和任务的设计是活动设计的核心环节。
在选题方面,可以根据年级、课程内容等因素进行选择。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取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如节能环保、交通安全、健康饮食等。
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则可以选些比较深入的专题,如太阳能、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同时,任务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任务应该结合课程内容,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究性。
任务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任务明确、目标明确。
任务应该明确表达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和目标;2.任务开放、灵活。
任务应该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发挥和探究;3.任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
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探究深度和难度;4.任务有所综合与创新。
任务应该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或者创新性地应用已有知识。
步骤三:学习资源的准备配备好学习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任务需求,提前准备好各种资源,如图书、期刊、互联网、实物模型、视频等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数字的加减运算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的加减运算规则。
2.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小组讨论工具。
3. 实际生活中的加减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加减运算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字进行计算。
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数字卡片进行实际的加减运算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字的加减规律。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加减运算的规则和技巧,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经验。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减问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练习加减运算,并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反馈:定期对学生进行反馈,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表扬他们的进步。
教学评估: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加减运算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复杂的加减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 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 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 如何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 自主探究学习法
2. 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内容
1. 引入活动
老师出示多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辨认,并找出其中的共同特点。
2. 活动一: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张平行四边形,进行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用几何工具(尺子、直角尺等),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各个角度和长度,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特点,填写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3. 活动二:学生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自由组队,每组设计一个活动方案,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活动中可以使用书本、几何工具、计算器等资源。
活动结束后,每组从探究过程、结论和问题等方面汇报。
4. 活动三:学生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按照成果汇报的难易程度从容易到难,轮流报告自己的探究成果,让其他组进行提问和探讨。
全班讨论,总结探究的经验和方法。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成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面积公式,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浅入深探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方程》教案数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深奥、抽象的学科,许多人会觉得学数学非常困难。
但实际上,如果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浅入深地学习数学,数学学习也可以变得轻松有趣。
针对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方程》一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涉及到了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
在教学上,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一、学习等式的概念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等式的概念。
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等式,比如:“我们爱举办运动会,能否把男生跑步和女生跑步时间差相等的情况,在纸上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出来呢?”接着,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等式,并给出一些简单的例子。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理解等式的概念,了解等式的两端是相等的,可以含有相等数量的数或含有相等数量的代数式。
二、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了解等式的概念后,再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先从简单的方程开始,比如“2x=6”,让学生通过试算法求出未知数x的值,并引导学生自己验证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引导学生学习等式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的解法,再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解方程中应该用到的方程性质。
比如:“如果有6个苹果,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分到了多少个苹果?”就可以用“6÷3=x”来表示,并且通过引导、导出轻松得到“x=2”的解。
再比如:“如果有10个饼干,分给同学们,每人拿了2个,还剩下几个?”可以用“10-2x=y”来表示,并通过引导得到“y=10-2x”的解。
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练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题目,并互相出题、互相解答,以此更好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三、探讨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引入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比如:“奶奶常常做锅巴,锅巴是由饭、油、盐组成的,现在奶奶想做出两斤油饭锅巴,要多少油呢?”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方程,以及通过实验验证,来引导学生理解方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方程的能力。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5.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情境| 任务| 成果| 资源| 评估情境:
情景导入:同学们,小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爸爸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揭示课题: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任务:
1、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小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爸爸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揭示课题: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教学新知
1.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同分母分数加法
课件出示教材104页的例1
问题1:同学们,小丽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早餐,观察图,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计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问题5:观察下面式子,谁来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归纳,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交流后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减法,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减。
2、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问题6:观察例1和例2,谁来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培养学生的动口、动脑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加减。
3、完成目标检测 P106页做一做1,2题。
1、计算。
51+53
= 1211-129= 1-3
2= 4-1= 7-3= 4+2=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独立完成目标检测题。
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本节课目标检测试题的数量和内容可具体调整。
4.总结
问题7: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自主举手回答。
三、板书设计
5.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例2
资源:
软件:Powerpoint演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