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参麦液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docx
- 大小:14.05 KB
- 文档页数:5
参麦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120例,均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化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化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心率、心搏出量、血压、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率以及总有效率等临床效果指标得知,观察组心率、心搏出量、血压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参麦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慢性心力衰竭;低血压在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大致有不低于1/5的患者伴有低血压症状,这类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且病死率较高[1]。
在临床治疗中,往往给予患者氯沙坦、缬沙坦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者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来改善心力衰竭,此类药物虽然可以缓解心脏负荷、增强心肌功能以及排血量等,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血压,这给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此类药物不适宜该类疾病的治疗[2]。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参麦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现作详细研究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及方法1.1研究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120例,全部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慢性心力衰竭的判定标准,且患者血压量测结果均低于90/60 mm Hg。
黄芪参麦液临床疗效观察黄芪参麦液临床疗效观察更新日期:2011-04-11 点击:李青付晓辉冯蓉毛建川黄芪参麦口服液是本院中药科技人员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结合临床经验,参录古代验方,潜心研制而成。
该药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功效,主治“气阴两虚”所致心悸气短、脉微虚汗等见症。
我病区从1995 年初至1998 年底用该药治疗病员逾千人次,系统观察310 例患者,结果表明疗效确切,作用广泛,安全价廉,效益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纳入观察的310 例患者均系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41 例,女性169 例;年龄21〜79岁,平均52.8岁;病程最长12 a,最短2个月,平均3.6 a;病种构成为:糖尿病124例,甲亢42例,心律失常39例,神经衰弱49 例,肺结核21 例,高热恢复期35 例。
2 病例选择参照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第5 版)有关内容,辨证诊断为“气阴两虚”证型,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脉微虚汗,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红苔少等,凡属以上证候者,并符合相应西医诊断标准者则纳入观察范畴,均需排除伴发严重全身病变如癌症、衰竭等。
3 疗效评定本观察以中医证候疗效为重点,分为四级标准:3.1 临床控制: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3.2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轻重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2/3。
3.3有效:治疗后临床轻重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1/3〜2/3。
3.4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轻重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不足1/34 观察方法每日早中晚各服 1 支黄芪参麦口服液, 1 个月为 1 疗程,均用药 3 个疗程,用药期间停用功效类似中成药,而西医病因治疗用药照常进行,并按设计要求,统一表格,详细记录,追踪随访观察结果及时填表,作统计学处理,重点对治疗前后结果作比较下结论。
5 观察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 1 总体疗效总例数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例控制率(%) 例显效率(%) 例有效率(%) 例无效率(%)310 16 5.2 69 22.3 160 51.6 65 20.9 79.16 分析讨论黄芪参麦液针对临床“气阴两虚”中医证候而设制,西医诊断明确的糖尿病、甲亢、高热恢复期等病种,因较集中地表现了气阴两虚见症,如心悸气短、脉微虚汗等,而被纳入气阴两虚证候范畴,从而证候与治则相符,疗效自然显著,弥补了西药整体调节不理想的缺憾,又与西药的病因治疗相得益彰,各司其职。
参麦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联用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联用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
方法:按入选标准将30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
对照组给予抗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通畅呼吸道,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参麦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治疗。
结果:疗程15 d后,治疗组对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参麦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联用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标签:肺心病;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疗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下简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进一步使肺功能障碍加重,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肺动脉压更趋增高,促使了肺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后导致右心衰和呼吸衰竭。
我院近年来应用参麦注射液加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2013年共选3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均附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
对照组15例,其中,女性6例,男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0岁;按严重程度分轻度4例,中度8例,重度3例,其中,并发症性脑病3例,酸碱平衡失调8例;治疗组15例,其中,女性7例,男性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岁;按严重程度分轻度5例,中度6例,重度4例,其中,并发症性脑病4例,酸碱平衡失调10例。
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控制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通畅呼吸道,持续低流量给氧,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参麦注射液30 ml和黄芪注射液20 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内静脉滴注,1次/d。
兩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
黄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青年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青年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作用。
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青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行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且P<0.05。
结论在青年病毒性心肌炎中应用黄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提高治愈效果,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值得推广。
标签: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青年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效果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感染性心肌炎,轻者临床表现较为轻微,严重情况下便会促使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不良症状,继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1-2]。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趋势逐渐趋向青年人群,严重威胁广大青年的生命健康。
主要由于心脏受到病毒的侵袭,一定程度下使得心肌发生弥漫性病变所导致,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则会严重影响广大青年的身体健康。
为此,我院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黄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并取得了满意成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青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并排除严重心、肝、肾等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的患者,随后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30例,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20.31±2.56)岁;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1.20±0.21)个月。
治疗组30例,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34±2.52)岁;病程40 d~3个月,平均病程(1.01±0.52)个月。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3例给予单独的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91%,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值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心肌功能,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enmai injection combined Huangqi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46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n=23),treated by Shenmai inje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n=23),treated by Huangqi injec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65%,the control group was 73.91%,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improvement degree of blood analysi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Conclusion:Clinical efficacy of Shenmai injection combined Huangqi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is significant,it ca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fundamentally without side effects.[Key words] Shenmai injection;Huangqi injection;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慢性肺心病是一种肺源性心脏病,由于肺、胸廓或者肺动脉血管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和肺动脉血压增高,导致右心肥厚、扩大,最终甚至发生右心衰竭。
黄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54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治疗,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及营养心肌药物、抗病毒及对症处理。
治疗组27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参麦注射液治疗,两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观察并判断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0.3%。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2.6%,总有效率比较P<0.05。
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明显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小儿、中青年患者多见,轻者几乎无症状,重者出现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至今无特殊治疗手段。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常规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患者54例,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12~38岁,所选病例符合1999年全国心肌炎临床症状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临床症状主要变现为严重乏力、头晕、胸闷、心悸、气急、心前区不适等,入院前均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心肌酶等检查,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
治疗组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28岁,病程3~60天,发病前有明确感染史27例,CK-MB升高20例,肌钙蛋白20例,窦速6例,室早、阵发性室速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功能Ⅱ~Ⅲ级2例。
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岁,病程10~50天,发病前有明确感染病史25例,CK-MB升高18例,肌钙蛋白15例,窦速3例,房颤5例,阵发性室上速4例,心脏扩大2例,心功能Ⅱ~Ⅲ级4例,阵发性室速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参麦、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参麦、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3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19例与对照组11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卧床休息,给予常规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麦、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
治疗15天后,对比两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较少,不影响疗效。
结论参麦、黄芪注射液联合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具有可观的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标签:病毒性心肌炎;小儿;参麦;黄芪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嗜心肌病毒侵入心肌组织,引起的心肌非特异性间质炎症[1]。
病毒性心肌炎是引发儿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
该病发病迅速、病程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与生活水平。
临床上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应用抗病毒、能量合剂、维生素C来使受损的心肌细胞得到恢复[2]。
我院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部分患儿参麦、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得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237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119例,男57例,女62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9.2±1.0)岁;病程2~8周,平均病程(4.1±1.3)周。
对照组118例,男61例,女57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9.4±1.3)岁;病程3~9周,平均病程(4.3±0.9)周。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6例疗效观察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前者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致,后者包括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风湿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等。
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但对该病尚无特效疗法。
笔者用黄芪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6例,获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照1995年全国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符合我国1999年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2],且病程在3个月之内)。
2003年11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78例,年龄在12~49岁之间,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27.5岁。
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0.2岁。
治疗前两组心肌酶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卧床休息,青霉素(过敏者用罗红霉素)抗感染,若有心功能不全,两组均用地高辛、依那普利、利尿剂,心功能不全控制后则停用。
(1)治疗组:用黄芪注射液4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参麦注射液4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d;14d后改用黄芪颗粒10g,每日3次,维生素C0.2g,每日3次,连续服用3~6个月。
(2)对照组:用极化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10%氯化钾10ml+胰岛素6U)、能量合剂(10%葡萄糖+ATP40mg+肌苷100mg)、1,6二磷酸果糖5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d;14d天后改用辅酶Q10片10mg,每日3次,维生素C0.2g,每日3次,连续服用3~6个月。
2 结果2.1 观察指标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或T)。
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5年11月所收治的11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55例。
其中Ⅰ组患儿予基础治疗;Ⅱ组患儿予基础治疗+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
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Ⅱ组综合疗效显著高于Ⅰ组(P<0.05),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Ⅱ组患儿CK、LDH、ALT、CK-MB 改善均显著优于Ⅰ组(P<0.05),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症状,改善其心肌酶谱,值得推广。
【关键词】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病毒性心肌炎为多种病毒感染心肌细胞所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属于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在3-10岁年龄段发病,患儿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患儿早期无典型表现,随之可出现活动受限、乏力、心悸和胸痛等症状,病情进展后可引发各种并发症,导致患儿猝死,严重危害患儿预后[1]。
临床治疗多应用抗病毒药物、心肌营养药物、控制感染、调节免疫、休息等方式进行对症干预,为探讨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笔者对我院相关患儿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1月所收治的11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
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55例。
其中Ⅰ组男31例,女24例,最小2岁,最大12岁,平均(7.63±3.23)岁。
CK、LDH、ALT、CK-MB升高例数分别24例、18例、18例、30例。
黄芪合并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合并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
方法:40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并与40例常规治疗患儿对照。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4%),明显大于对照组(69.70%),P<0.05。
结论:黄芪合并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黄芪合并参麦注射液疗效小儿【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287-01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是由嗜心机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变形坏死或间质水肿,伴有明显的心肌代谢障碍和心功能改变的心血管疾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传统治疗主要为抗病毒及营养心肌药物(1,6-二磷酸果糖、ATP、辅酶A、Vitc)。
我科自2012年6月-2013年3月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3月期间,本科共收治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其中男46例,女34例 ,发病年龄2月-1岁6例,1-3岁15例,3-7岁19例,7-10岁26例,10-14岁14例。
临床症状主要以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心前区不适或疼痛为主。
入院初均行心电图(ECG)、胸片、心脏彩超、心肌酶学检查及病毒抗体测定,所有病例均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将8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轻型16例,重型24例。
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轻型17例,重型23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卧床休息,抗病毒、对症及大剂量三磷酸腺苷(ATP)、1,6-二磷酸果糖静脉点滴,辅酶Q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剂量均为每次0.5ml/kg静脉点滴,1次/天,两组疗程均为2周。
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8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郄海信【摘要】探讨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将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黄芪、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5(031)022【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联合治疗【作者】郄海信【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白银 730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或弥散性心肌炎性病变,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发于3~10岁的儿童。
早期一般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如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进而危及生命。
目前VMC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多给予卧床休息、抗病毒、营养和保护心肌、清除自由基等综合性治疗措施[1]。
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治疗VMC患儿,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VMC患儿80例,均符合1999年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VMC诊断标准[2],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11岁。
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心电图及心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黄芪参麦液临床疗效观察
黄芪参麦液临床疗效观察
更新日期:2011-04-11 点击:李青付晓辉冯蓉毛建川
黄芪参麦口服液是本院中药科技人员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结合临床经验,参录古代验方,潜心研制而成。
该药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功效,主治“气阴两虚”所致心悸气短、脉微虚汗等见症。
我病区从1995年初至1998年底用该药治疗病员逾千人次,系统观察310例患者,结果表明疗效确切,作用广泛,安全价廉,效益明显。
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纳入观察的310例患者均系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41例,女性169例;年龄21~79岁,平均52.8岁;病程最长12 a,最短2个月,平均3.6 a;病种构成为:糖尿病124例,甲亢42例,心律失常39例,神经衰弱49例,肺结核21例,高热恢复期35例。
2病例选择
参照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第5版)有关内容,辨证
诊断为“气阴两虚”证型,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脉微虚汗,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红苔少等,凡属以上证候者,并符合相应西医诊断标准者则纳入观察范畴,均需排除伴发严重全身病变如癌症、衰竭等。
3疗效评定
本观察以中医证候疗效为重点,分为四级标准:
3.1临床控制: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3.2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轻重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2/3。
3.3有效:治疗后临床轻重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1/3~2/3。
3.4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轻重积分和较治疗前下降不足1/3。
4观察方法
每日早中晚各服1支黄芪参麦口服液,1个月为1疗程,均用药3个疗程,用药期间停用功效类似中成药,而西医病因治疗用药照常进行,并按设计要求,统一表格,详细记录,追踪随访观察结果及时填表,作统计学处理,重点对治疗前后结果作比较下结论。
5观察结果
见表1、表2、表3。
表1总体疗效
总例数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例控制率(%) 例显效率(%) 例有效率(%) 例无效率(%)
310 16 5.2 69 22.3 160 51.6 65 20.9 79.1
6分析讨论
黄芪参麦液针对临床“气阴两虚”中医证候而设制,西医诊断明确的糖尿病、甲亢、高热恢复期等病种,因较集中地表现了气阴两虚见症,如心悸气短、脉微虚汗等,而被纳入气阴两虚证候范畴,从而证候与治则相符,疗效自然显著,弥补了西药整体调节不理想的缺憾,又与西药的病因治疗相得益彰,各司其职。
表2各病种疗效
病种例数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
例控制率(%) 例显效率(%) 例有效率(%) 例无效率(%)
糖尿病124 0 0 26 20.9 70 56.5 28 22.6 77.4
甲亢42 2 4.8 8 1
9.0 23 54.7 9 21.4 78.5
心律失常39 0 0 6 15.4 25 64.1 8 20.5 79.5
神经衰弱49 4 8.2 13 26.5 21 42.9 11 22.4 77.6
肺结核21 3 14.3 6 28.6 7 33.3 5 23.8 76.2
高热恢复期35 7 20.0 10 28.6 14 40.0 4 11.4 88.6
表3中医证候疗效( ±s)
症状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心悸气短248 3.15±0.54 2.31±0.85 <0.01
脉微虚汗215 3.17±0.56 2.12±1.12 <0.01
口干咽燥252 3.27±0.46 1.20±1.00 <0.01
心烦失眠135 3.21±0.51 1.04±0.88 <0.01
潮热困倦97 3.17±0.53 1.76±0.75 <0.01
舌红苔少310 2.00±0.40 1.30±0.56 <0.01
疗效量化:*治疗前轻=2,中=4,重=6**治疗后轻→消失为0,中→轻为1.5,重→轻为2
黄芪参麦液的设计制作是我院中药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
查阅古代医疗文献,参录孙思邈治疗一切热病津亏的“生脉散”,以及张景岳治疗心气不足的“五味子汤”,在二方基础上汲取方义,化裁药物,反复试用,
最后定方制备为成药,该药由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应用临床3 a,收效明显。
从表1可以看到总有效率79.1%,尽管临床控制率很低,仅占5.2%,但有效率却很高,达到51.6%,说明该药有效率高,涵盖面宽;从表2则反映出该药对表中6个病种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对发热后期效好(88.6%),提示感染发热后期可用此药调整机体,提早恢复健康,对糖尿病等亦有佳效(76.2%~79.5%),提示该药对内分泌疾病、消耗性疾病所致的代谢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从表3可以看到中医证候在治疗后有明显变化( P<0.01),从治疗后统计数字看,证候中各症状不同程度减轻,由此从中医辨证施治角度显示,该药确能通过益气复脉,养阴生津达到改善全身症状的目的。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