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策略选择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1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探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的探究变得愈发重要。
外宣翻译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增进各国间的理解、增进国际沟通与合作有着不行轻忽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讨国家形象的观点与特点、外宣翻译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干系,进一步探究外宣翻译策略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影响。
一、国家形象的观点与特点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或者全球范围内所呈现的形象和印象。
它是一个国家在外界心目中的认同和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合作。
国家形象包括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等多个方面。
其中,政治形象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形象因素,它直接干系到一个国家的政策效力和声誉。
经济形象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进步水平宁经济实力。
而文化形象则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遗产、人文精神以及文化创设力。
国家形象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动态进步的。
一个国家的形象受到浩繁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政策、国际舆论、历史传承等。
同时,国家形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长期的维持和不息的调整。
二、外宣翻译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意义1. 扩大国家影响力外宣翻译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翻译国家的政策、文化、历史等内容,可以援助国家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当国家的信息能够以其他语言传播到其他国家时,可以更好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增强国际合作与理解外宣翻译可以援助各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别国的文化和历史,有助于增进国际合作与理解。
通过精准和适合的翻译,国家可以更好地展示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增进各国间的友好感情,从而增进国际沟通与合作。
3. 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外宣翻译可以传播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对于确立国家形象和推动国家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翻译宣扬国家的核心政策和立场,可以影响国内外的大众舆论,塑造一个正面的国家形象,并为国家实施国际战略提供支持。
传媒观察2014.11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甘红卢月桐【摘要】: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本文试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通过对中国日报网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间的英汉双语新闻标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新闻标题的英汉翻译策略,使地球村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成为现实。
【关键词】:国际传播翻译目的论英汉双语新闻标题随着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需要通过翻译获知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大情小事,度过信息时代的每一天。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则好的标题能让读者一眼就吸取到新闻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并且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新闻标题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日报网是国务院新闻办主管的中国日报旗下网站,是中国最大的英文资讯门户网站之一。
本文尝试依据翻译目的论,对中国日报网英汉双语新闻中的标题进行实例分析,探索新闻标题的英汉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德国学者威密尔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论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次范畴,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三者的关系是:目的规则是首要的规则。
①威密尔认为,“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②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思想,其实在中国人这里(比如在鲁迅先生等人的翻译理论里)早就有了。
不同的是,德国学者的陈述方式、用语和例证与中国学者的颇不同,显得更加系统、更具有学术规范性,因此也值得我们借鉴利用。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策略选择分析【摘要】新闻翻译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国际传播视角出发,分析了新闻翻译的重要性、翻译特点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了国际传播视角下新闻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性。
提出了提高国际传播效果的新闻翻译策略,包括适应目标受众文化特点和语言喜好等。
展望了未来新闻翻译策略发展趋势,强调了适应多样化传播环境和技术创新对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这些分析和建议将有助于提升新闻翻译在国际传播中的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关键词】关键词:国际传播、新闻翻译、翻译策略、文化差异、语言特点、传播效果、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策略选择分析在国际传播视角下,新闻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新闻在跨国传播中起着重要的角色,而翻译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际传播要求翻译人员具备高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符合目标受众口味的形式。
在这一背景下,翻译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翻译人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调整语言表达方式,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和流畅。
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也会对翻译策略产生影响。
一些语言具有词序灵活性,而另一些语言则更强调修辞和语气,这将影响翻译的选择和处理方式。
在国际传播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
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加词或删词等翻译手法,确保信息传达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文化和语言特点,特别是考虑到不同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喜好,才能制定出最佳的翻译策略,提高新闻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可接受性。
2. 正文2.1 新闻翻译的重要性新闻翻译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闻信息的跨国传播越来越频繁,而翻译作为信息传递的桥梁,承担着将新闻内容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任务。
制定国际传播技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成为企业、组织和个人扩大影响力、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如何制定有效的国际传播技巧进行探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受众、内容创新、跨文化沟通、多渠道传播、互动与反馈、语言翻译、危机公关和监测与评估。
一、了解受众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和信息需求。
通过对目标受众的细致研究,可以精准定位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受众,可以采用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焦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
二、内容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内容创新是国际传播的核心。
要创造出既能体现本土特色,又能吸引国际受众的内容,需要关注全球趋势,结合本土元素,运用新颖的表达方式。
同时,要注意内容的可读性和易读性,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
三、跨文化沟通在国际传播中,跨文化沟通至关重要。
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在传播过程中,应注重传递普世价值,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可借助当地文化和元素,提高传播内容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四、多渠道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多渠道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趋势。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等,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同时,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习惯,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五、互动与反馈国际传播不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更需要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反馈。
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可以及时了解传播效果,调整传播策略。
同时,积极回应负面反馈,化解危机,维护品牌形象。
六、语言翻译语言翻译是国际传播中的关键环节。
要选择专业的翻译人员或机构,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文化适应性,避免因语言差异造成误解或文化冲突。
对于某些国家和地区,还需注意当地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范。
七、危机公关在国际化背景下,危机公关尤为重要。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危机事件。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保持透明度和一致性,积极与媒体和公众沟通,降低负面影响。
第五章:外宣翻译的目的与策略原则1. 概述外宣翻译是将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内容包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各级政府的信息通报、投资指南、旅游指南、城市/企业事业机构的宣传介绍、各种大型国际性活动宣传等。
外宣翻译的成效与国家和区域形象的塑造宣传、企业品牌推广,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密切相关。
就中文宣传文本的翻译而言,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信息特征强;二是注重宣传效应;三是许多中文外宣文本自身存在诸多不足。
这类文本范围较广,目前,这类文本翻译的社会需求很大,但在中译外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1.1. 外宣文本英译的现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读者能够准确无误、方便快捷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 在此过程中, 译者不仅要设法化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逻辑关系、语体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理解上的困难,而且要满足译文的文本功能,适应目标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从而取得最佳宣传效应。
然而,在外宣英译实践中,译文让读者费解,甚至误解的现象比比皆是,具体表现为,译文带有严重的“死译硬译”痕迹,许多中文里的套话空话和中国文化语境中特有的表达被机械地翻译成英文,虽然在形式上,汉语转换成了英语,但是在句子结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信息传递等层面上依然保留了汉语的典型特征,即所谓的中式英语,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因而不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无法达到外宣英译的最终目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 译者对中文文本的实际内容缺乏深入了解, 只满足于寻求两种语言之间的对应转换;其次, 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逻辑关系、语体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重视不够,译文在语篇结构、语言风格、信息传递等方面依然保留了汉语的典型特征;第三, 长期以来,我们的翻译标准强调信、达、雅,译者也一直以忠实原作为己任,注重探索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技巧和策略,努力寻找有关中国式思维模式最贴切的英文转换,但是对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信息需求关注不够,视乎语言转换完成了,信息就自然传递了,译者对译文的可读性和适用性考虑不多,对译文的文本功能和宣传目标缺乏整体把握,因而, 译文的信息传递效果是未知的, 不为译者所重视。
082《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频繁交流为外宣翻译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外宣特点,探讨外宣文本翻译策略,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原文信息传播“把关人”的作用,灵活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需对原文文本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过滤和加工,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关 键 词] 传播学;外宣翻译;传播效果传播学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策略分析刘庆雪 李月婷对外宣传是一个国家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上对于中国信息的了解需求不断提高,文化“走出去”战略也使外宣翻译实践增多,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交流,消除某些西方读者的偏见和误解,建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尤其重要。
然而目前国内外宣领域的翻译研究相对滞后,仍然属于比较新的翻译研究领域。
由于外宣翻译涉及宣传和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外宣翻译进行研究。
一、传播学的主要观点传播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40年代在美国成为独立学科,90年代传入中国。
美国传播学创始人之一拉斯韦尔首先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以及文化传承(后来又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传播的第四个功能:娱乐功能)。
拉斯韦尔还阐述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 what)、对谁说(to whom)、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邵培仁, 2015)。
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补充完善了传播过程的要素研究,他提出传播过程有八个要素:信源( Source)、讯息( Message)、编码者( Encoder)、渠道(Channel)、解码者( Decoder)、接收者( Receiver)、反馈(Feedback)、噪音(Noise)。
|RADIO &TV JOURNAL2019.08交流国际传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使信息能跨越国界传播,新闻翻译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
从本质上看,新闻翻译无疑是国际传播活动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具备国际传播活动的基本属性。
为了使新闻翻译更好地发挥促进国际传播的作用,在实现信息转换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合理地运用语言及翻译技巧,让新闻信息更好地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
在国际传播的视角下,新闻翻译应该遵循如下几个重要原则。
一、科学的原则新闻翻译的目的在于信息的传播,只有确保翻译的内容能够被人们顺畅地接收,新闻翻译才能够真正起到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信息的作用。
为此,在国际传播视野下,新闻翻译应该注意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要遵循易于理解的原则。
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新闻翻译必然会涉及跨文化的问题,文化上的差异会使人们在面对相同的信息时出现不同的理解,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障碍。
为此,在国际传播视野下的新闻翻译必须考虑到信息接受者的理解能力,翻译人员必须对所翻译的新闻内容及其背后的跨文化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将新闻信息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实现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转化,从而消除文化隔阂对于人们理解新闻信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只有确保翻译出来的内容是易于理解的,人们才能够顺利地理解新闻要传递的信息及其背后的具体内涵,从而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二是要遵循准确性的原则。
还原事实是作为新闻媒体最基本的职业操守①。
在新闻翻译中,如果无法做到将新闻中的信息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使得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歧义,甚至是出现严重的错误,就会使新闻信息在国际传播中出现重大的负面影响,掩盖客观事实,对于舆论的引导、文化的交流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国际传播的视角下,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新闻翻译出现信息失真、歧义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浅析满族文化国际传播及翻译策略于松田(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摘要: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只有不断扩大民族文化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一个民族的血脉才会生生不息。
长期以来,满族文化主要在国内范围传播并将汉族民众和本族民众作为传播对象。
在新时代如何将满族文化向世界范围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该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满族文化;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文化受众与日俱增,这对每一位中国人都是欣慰而自豪的事情。
满族固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位满族同胞也都对祖国有着真挚的情感。
传播满族文化,让满族文化以独立的文化身份走向世界,让满族文化永葆生命力,是新时代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翻译与满族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勤劳而聪明的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教育尊重文化。
汉字和汉语也是全人类的瑰宝,汉语词句之浩瀚、意境营造之绝妙以及抒发情感之贴切生动可谓世界民族语言之林中难有出其右者。
自古以来,用汉语作为写作语言的文人墨客无数,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锦绣文章。
进入到近现代以来,用汉语写作的文人大家始终未绝,鲁迅、巴金、茅盾、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余光中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称得上文学巨著的作品。
想必很多国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读罢这些大家的作品,甚至就是读罢国内茅盾文学奖得主们——这些许多还无法称为大家的作家的作品,都会觉得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写作功力和那些享誉世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相比并无差异,甚至很多时候还会感觉西方作家的功力反倒略逊一筹。
那既然如此,为何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家在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性的文学舞台上却只有莫言等极少数作家崭露头角呢?我想以此文学领域的现象来体现翻译之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诚然,中国从来不缺文采斐然的文学大家,但恰恰是翻译领域的乏力、翻译策略的落后以及翻译工程的不系统、不成熟才是包括文学在内的诸多中国文化难以在世界上进行有效、有力的传播的原因。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加,新闻的国际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新闻中文翻译策略也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第一种翻译策略是直译。
直译指的是尽可能按照原文的结构和词汇进行翻译。
这种策略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同时,可能会忽略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
第二种翻译策略是意译。
意译指的是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策略能够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但可能会导致原文信息的丧失或改变。
第三种翻译策略是局部调整。
局部调整指的是在整体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定词汇、短语或句子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传播需求。
这种策略能够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使翻译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第四种翻译策略是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指的是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加入或调整一些文化因素,使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认知和语言习惯。
这种策略能够增加翻译的接受度和影响力,但需要翻译人员对目标语言和文化有深入了解。
综上所述,在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中,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局部调整和文化适应等翻译策略。
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原文特点、目标语言特点和传播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以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中国书法术语英语翻译策略研究摘要:书法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非常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在我国书法艺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专业术语,对这些术语进行有效翻译,有利于推动我国书法艺术的国际传播。
但由于中英语言在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加大了书法术语英语翻译的难度。
鉴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国际传播视域,对中国书法术语的英语翻译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国际传播;书法术语;英语翻译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优秀文化也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国热”。
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和美学性特征,深受世界人们的青睐。
同时我国的书法艺术还具有“以书载道”的文化属性,随着书法艺术文化的在国际上的传播,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而书法术语翻译在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将书法术语准确的翻译成涵盖专业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英语语言,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书法的文化内涵。
就这一层面而言,加强对中国书法术语英语翻译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国书法术语英语翻译中的难点(一)中西语言差异性任何一种语言系统的形成都与其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有着重大关系,而汉语和英语是在不同地区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语言体系,因而不论是在文字西永还是在语言类型、语言语调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汉语中更加注重“意合”,讲究句子内部的逻辑性,而英语更加注重“形合”,讲究语法的形式和功能。
基于中英语言的差异性,加大了中国书法术语的翻译难度。
在书法术语中,有些词汇包含丰富的文化含义,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不仅无法将术语的原意准确表达出来,甚至还有可能曲解原意。
(二)中西文化多样性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理解上也会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给书法术语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1】。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语言与翻译问题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国际新闻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也能够推动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交流。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的存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经常会面临着语言与翻译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国际新闻传播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就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困难。
例如,一篇中文新闻报道想要传播到英语国家,就需要进行翻译。
然而,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还包括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因此,简单的翻译可能无法准确地传递信息,甚至会带来误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闻传播者可以借助专业的语言翻译人员,他们具有深入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
他们能够将原文中的含义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避免语义的歧义。
此外,新闻传播者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机器翻译,来辅助翻译工作。
然而,机器翻译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新闻内容时,因此需要人工的修正和校对。
二、文化差异除了语言障碍外,文化差异也是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导致了新闻报道的理解和接受度存在差异。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新闻传播者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并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闻传播者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
首先,他们可以进行深入的文化调研,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和心理需求。
其次,新闻传播者可以与当地的专业人士合作,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新闻报道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与目标受众的文化相契合。
此外,新闻传播者还可以利用跨文化交流项目和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互动。
三、媒体失真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新闻报道往往面临着失真的问题。
新闻传播者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在报道过程中添油加醋,夸大事实或者省略重要信息,以适应目标受众的需求或者迎合当地政治氛围。
翻译类论文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国际新闻翻译作为国际新闻传播的手段,与国际新闻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当今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之下,文化渐渐在翻译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从而增加了国际新闻翻译的难度。
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准确翻译的同时,不仅仅要注意翻译的技巧以及一些翻译策略,还要充分考虑跨文化传播的各项因素。
杨东(2007)在《国际新闻编译的国际传播思考》中对国际新闻以及国际新闻的编译进行了解释与分析。
文中提到国际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翻译中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个新闻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国际新闻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识别和体味原稿的文化含义,正确把握这些文化含义和本民族文化含义的共性和差异,把它们准确又恰当地反映出来。
根据Bielsa, Esperanca.and Bassnet, Susan(2009),国际新闻翻译对我们了解世界信息很有价值。
该书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新闻这一重要问题,揭示了翻译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所起的只管重要的作用。
尤其指出了在跨地域,跨语言和跨文化界限的信息流通过程中,翻译所面临的新压力。
于正凯,冯新萍(2005)也提到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
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等方面详细说明了文化差异是国际新闻传播的巨大驱动力。
因此,我们了解到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理解文化差异,解读他国文化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用恰当的翻译手法传播国际信息。
综上所述,国际新闻翻译的研究的确面临很多的压力,这些已有的研究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国际翻译的重要性。
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已有的政策进行分析评价。
目前的国际新闻翻译工作存在着重技巧而轻理论的现象,并没有真正放在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实践。
很多研究都扩大了新闻翻译研究的领域为更好的研究新闻翻译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研究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新闻的语言特征上,如词汇特征、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目的论指导下软新闻汉译翻译策略——以《经济学人》为例摘要:本文在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探讨目的论在软新闻翻译中的运用。
结合软新闻这一文体,选取《经济学人》作为材料,通过实例探讨目的论在解决软新闻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软新闻;翻译策略;经济学人一、引言当前,国际形势仍存在很多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因素,各国意识形态冲突加剧,而新闻是实现国家之间信息交流、文化传递的最直接手段。
在此过程中,新闻翻译的作用尤为重要。
与题材较为严肃的硬新闻不同,软新闻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分析了软新闻研究及其自身特点之后,笔者认为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能够较好的指导软新闻翻译。
目的论强调翻译中的最高法则是“目的性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这与软新闻吸引读者同时传播信息的宗旨一致。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最早是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维米尔提出的。
Vermeer认为“目标文本由其Skopos决定,必须内部连贯,与源文本一致”。
后来经过Nord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使目的语接受者,即读者理解目的语的意义,并在目的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产生意义。
根据维米尔的理论,目的论有三个原则:(1)目的原则。
这是首要规则。
这一原则认为,翻译是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标决定的。
(2)连贯原则。
它意味着译文必须为读者所理解,并且在读者的文化和所使用的交流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原则。
它是指译者对原文的忠实,这种忠实取决于原文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Nord提出了忠实原则,即原文的目的与作者的意图相一致。
当目的原则和所要求的交际目的与译文不一致时,应遵循目的原则,违反忠实原则。
三、软新闻翻译及其特点(一)软新闻的定义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如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新闻翻译与传播外语新闻翻译和跨国传播的技巧和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外语新闻翻译和跨国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准确传递信息和提升传播效果,新闻翻译人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的方面。
一、准确理解新闻内容在进行外语新闻翻译之前,理解原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翻译人员应该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新闻的背景、主题和核心内容。
这不仅包括了对新闻事件的背景了解,还需要对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确保准确理解了新闻原文,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和传播工作。
二、适应目标受众和文化背景当进行外语新闻翻译和跨国传播时,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传递。
为了提高传播效果,翻译人员应该积极学习和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差异和传媒习惯。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确保信息能够被目标受众理解和接受。
三、保持语境的连贯性和连贯性新闻翻译过程中,语境的连贯性和连贯性是十分重要的。
翻译人员应该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处理,确保翻译的内容与原文保持一致,并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
同时,需要保持句子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使翻译的文本能够以更好的方式传递信息。
四、注重信息的精炼和准确性在进行外语新闻翻译时,需要注意到信息的精炼和准确性。
新闻报道通常是针对有限的篇幅进行编辑和发布的,因此翻译人员需要适应这种要求,将重要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读者或观众。
翻译人员应该善于提炼新闻核心内容,并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以便读者迅速理解。
五、扩大新闻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在进行外语新闻翻译和跨国传播时,应该多样化渠道和方式。
传统的新闻媒体依然是重要的渠道,但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兴起,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方式。
翻译人员应该熟悉各种传媒渠道的特点和规则,合理选择和使用适合的传播方式,以提升新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结语在全球化时代,外语新闻翻译和跨国传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本文介绍了一些外语新闻翻译和跨国传播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准确理解新闻内容、适应目标受众和文化背景、保持语境的连贯性和连贯性、注重信息的精炼和准确性,以及扩大新闻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以China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种主要翻译策略在新闻标题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对中国相关新闻报道标题进行英译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价值与挑战。
语义翻译,以其忠实原文语义和结构的特点,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文本的信息精确度,力求传达原文的所有细微含义而交际翻译则注重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功能,力求在目的语环境中实现与原文同等或近似的交际效果。
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之一《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新闻标题翻译为例,我们分析其如何灵活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新闻标题,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目标读者的有效沟通。
文章首先回顾纽马克(Eugene A. Nida)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实例剖析,揭示二者在实际操作中的权衡与融合。
研究发现,在新闻标题这一特定语篇类型中,译者既要忠实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又要考虑标题的简洁性、醒目性和目标读者的认知习惯,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结合至关重要。
本文将进一步阐述这两种翻译策略如何适应不同新闻题材、语言风格和文化因素,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深化。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在新闻标题翻译这一领域,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种策略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强调原文的语义内容忠实传递,力求保持源语文本的信息精确度和内在逻辑结构。
在新闻标题翻译中,语义翻译表现为尽可能保留原文标题的所有含义细节,即使这意味着目标语标题可能在句式和表达习惯上不同于常规的本土新闻标题。
例如,如果英语标题使用了一种双关语或者文化隐喻,语义翻译会尝试再现这种复杂意义,尽管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译文显得较为晦涩或不符合汉语新闻标题简洁明快的传统。
另一方面,交际翻译则更侧重于译文在目标语文化环境下的有效交际功能,它关注的是译文能否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效果。
浅谈交际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英语翻译策略与方法选择摘要新闻媒体报道采用的英语被称为新闻英语。
信息化时代下,人们能更加便捷地获取新闻。
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的普及与发展。
有学者指出,未来机器翻译有可能取代人工翻译。
这对新闻翻译有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努力让译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一样。
丹尼尔·肖在其《跨文化翻译》一书中对译者提出了文化意识要求。
因此,翻译新闻时应充分考虑源语与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采用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准确传达源语信息为首要任务,兼顾文化传播的使命,做到体现计算机暂时还不能达到的“文学性”与“文化性”。
关键词交际翻译;新闻英语;跨文化翻译;策略与方法前言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分类,新闻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应采用以读者为导向的交际翻译为主。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必须考虑文化与语境因素。
这为新闻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1 新闻翻译1.1 信息化时代下,新闻翻译的作用随着技术设备的革新,各种国际新闻几乎全球同步出现。
除了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以外,更包含了丰富的异域文化背景信息。
机辅技术日趋成熟,基本解决了传递信息的问题。
如何体现新闻翻译的“文学性”与“文化性”是对译者更高的要求。
1.2 新闻英语的翻译特点大众性、趣味性和节俭性构成了新闻英语在语言风格上的特色;具有特定新闻色彩的词汇是新闻的用词特点;各种句式、修辞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翻译时,要确保准确传达新闻的内容,尽量再现英语语言的特色,保证让中文读者和英语读者获得相同的信息及文学感受[1]。
2 交际理论对新闻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2.1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手段,认为“忠实翻译”和“地道翻译”才是适合的翻译。
1994年,他又提出了“关联翻译法”,具体阐述了译者如何在多种可能的翻译方法中优先选择其中的一种译法的翻译策略。
139
语言研究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策略选择分析
罗刚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活动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翻译工作是不可缺乏的重要内容,新闻翻译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各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但是也由此增加了翻译工作的难度,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合理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国际传播;新闻翻译;策略选择一、国际传播模式概述
国际传播的主要体现以跨越国界为基本目的,以各种媒介作为主要载体,新闻翻译的主要目的便是将信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传播,从本质上而言,新闻翻译以翻译信息为基础,使其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属于比较普通的国际传播活动。
基于国际传播视角的基础之上,翻译工作不仅具备国内翻译工作的特性而且具备了国际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特性,推动着国际信息传播的发展,但是究其翻译内容而言,则是基于掌握信息的基础之上将之进行加工也即转换成本国的语言。
在此过程中国,要求翻译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具备分辨信息与加工的能力,为此才能发挥出推动国际信息传播与发展的作用,成为一个合格的国际新闻翻译工作者。
二、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策略(一)译者行为及翻译策略
译者是新闻传播的主要人员,有着极其特殊的身份。
在新闻传播中,要积极纳人传播过程之中,并且将翻译活动作为翻译者的起点。
除此之外,新闻翻译也是传播活动中的主要传播人员。
翻译人员对新闻翻译而言,不仅具有一定的操控能力而且还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翻译工作的顺利完成。
就此而言,为达到准确翻译以及促进国际信息传播的目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措施以强化对翻译人员翻译工作的管控,使之严格遵循翻译的相关原则,同时减少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约束力。
(二)在受众影响下的表达策略
翻译工作不仅是不同文字之间的转换而且不同社会文化或意识形态上的结合与转换,翻译人员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考验。
一方面,文化上不同,增加了翻译上困难;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面对国际新闻翻译人员自身并不一定会认同,极有可能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国际新闻翻译过程中,由于国别的影响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翻译人员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敏感话题或政治类的新闻,如何科学合理的将之进行翻译,以正面传递是考验翻译人员的重要因素所在。
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黄忠廉结合相关研究就提出了11种常见的翻译方式,可以运用到政治类敏感话题的翻译之中。
其中,黄忠廉对改译提出的定义是:在根据原作形式书,对原作的部分风格进行变动,属于最为基本的处理方式。
因此,
在新闻翻译中,为了能够适应政治语境,翻译过程中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改变,而对于翻译中所出现的有害本国思想的文章,则可以直接删除。
(三)翻译中信息把关的策略
通常情况下,对于国际信息的传播既可以是内向外传播也可以是外向内传播的,彼此各具特点与作用。
前者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本国的信息传递到国外,达到相互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就我国而言,汉语则成为了输出语言,成为了外语新闻,接收对象则是世界各国人民;后者则是将国外信息引进到国内,在此过程中国需要通过翻译人员对国外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翻译成中文,供国人阅读。
不论是哪种国际传播方式,均需要通过翻译人员这一桥梁,为此作为翻译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义务,摆正个人角色,把握好翻译关。
例如,穆斯兰教国家的翻译人员不会对西方圣诞节的新闻进行翻译。
中国翻译者不会对西方所宣传的“台独”新闻进行翻译与报道。
当信息流出之后,翻译人员要针对新闻题材进行报道,以正面新闻为主,负面新闻为辅。
就此而言,作为翻译人员不仅要充分对方国家的的相关知识而且要在翻译过程中对部分信息进行过滤,以准确的传递所需翻译的信息。
(四)传播媒介影响重新表达
现阶段媒介形式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等。
广播是在利用声音传播,电视是结合声音与视频,报纸是利用文字信息进行传播,而网络的发展则将前三者的发展模式进行综合。
因此,可以利用媒介对新闻翻译活动进行表达。
例如,对于文字类符号的运用即可通过书面化的形式进行体现,而对于声像类符合,则可以通过口语化的形式进行体现。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媒介形式的不同,具体表达环节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彼此之间的有效衔接方面。
如,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视频媒体等具有形象化与直接性特点,报纸类媒体则仅仅只有文字,衔接上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国际传播视角下强化翻译工作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由此提升了对于翻译人员的要求,尤其是在多样化媒体的影响下,翻译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翻译人员不仅要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而且要充分了解各类媒介的特性,进而选择相适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瑞贤.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新闻翻译策略研究[J].《新闻战线》, 2015(1):90-91
[2]隋延亭.从关联理论看新闻翻译策略的选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9):73-75
[3]刘立.新闻翻译策略的跨文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5(9):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