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案第课经济体制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409.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使用时间:2012、4、28 制作人:申洪光审核人:坚永乐编号:18024【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旧知新学】1、“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课前预习】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2.内容:(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大力发展。
3.意义:(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1.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②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2.概况:①年,中共全会,在全国全面展开。
②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2. 年, 第一次写入宪法。
3.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动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作者收集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您,欢迎鉴戒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遭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酷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证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庞大变化;掌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产生的变化及社会保证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的情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爱好;采取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公道方案。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庞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换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教师讲授: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现新旧“四大件”图片)。
“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庞大变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衣食住行的变迁(一)衣饰看变迁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存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样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样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内容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三、教学目标历史解释: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
唯物史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家国情怀: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教师活动材料1: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材料2: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学生活动改革目的: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教师活动试点:凤阳小岗村“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材料2: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本课将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也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效益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村和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改革、财税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也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意到了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我国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可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
2.难点: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初级中学集体备课课时教案及二次备课记录
课题第9课改革开放计划课时 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课型:新授课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板书设计
第9课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对内——改革乡镇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 1985年
城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经济开发区——内地
五、教学程序设计
十、教后反思。
《经济体制改革》精品导学案1注:与本课精品课件1配套学习目标: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改革目标。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学习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习难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一、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记忆,记下发现的问题组内交流)1、找出我国农村改革最早开始于哪里其做法是怎样的2、找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3、找出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
4、找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中心环节。
5、找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时间和含义。
6、找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1.材料一:“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改革后一年,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人均收入从22元增加到400元,生活有了改善。
(1)材料中的大包干是从哪里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个步骤(2)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2.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1)材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2)为了改变这种弊端,,我国是怎么进行改革的三、课堂小结:知识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5分钟)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堂检测1.安徽省凤阳县农业生产的变化情况主要得益于()A.土地改革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农业合作化道路D.人民公社化运动2.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A.国有企业B.学校C.机关D.农村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这55人呼吁的主要内容是()A.实施“一五”计划B.扩大企业自主权C.进行三大改造D.结束“文化大革命”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5.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
2.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3.理解经济特区的形成和作用,以及中国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4.掌握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重要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要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不同,掌握这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
2.学生要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理解中国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3.学生要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P64-P69。
2.预习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概念。
课堂授课•导入(5分钟)让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理解“前置条件”是什么意思,然后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
•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指出优缺点。
•谈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0分钟)讲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
•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20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学习材料,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
•解读经济特区(15分钟)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包括产生的背景、作用等。
•总结与回答问题(15分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全班总结,梳理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解答相关问题。
课后作业1.阅读课本P70-P73。
2.回答课后习题。
四、教学手段1.PowerPoin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4.课堂演讲。
5.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
2.课后作业评价。
3.小组讨论评价。
六、教学反思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概念,掌握重要知识点。
《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本课内容上承十一届三站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伟大的理论反过来指导伟大的实践。
这节课在本单元教学内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了解国企改革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那么我国是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中的“老人”是谁?“春天”是什么意思?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