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_俞兆平
- 格式:pdf
- 大小:247.75 KB
- 文档页数:9
梁实秋人性论的文学观梁实秋作为古典主义文学的推崇者,主张文学的规范化,从其对新文学运动的态度上,可以看见其对人性的阐释。
文学里面有两个主要的类别,一是古典的,一是浪漫的梁实秋也正是用古典主义的旗帜,对新文学运动进行了有力反思。
他认为新文学运动一定程度上是浪漫主义的文学重感情,轻理性,缺乏规范,不守纪律,是应极力批判的。
在梁实秋的文艺理论中他提出,文学活动的最高标准是古典主义。
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对其人性论特征的把握并提出了文学的活动始于表现出一个完美的人性。
一、关于人性既然是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观,那还推崇的是古典主义文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我们有必要关注梁实秋人性论同自然人性论的内在区别。
一般所说的人性论大多是以人道主义为主的人性论,即肯定人的情感欲望与自然本性的的合理要求,反对一切牵制人的暴行,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人性论。
五四新文学就很有自然人性论的色彩。
但这正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反对五四文学解放个性,解放自我的浪漫主义特征。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关于人性,梁实秋从未有过系统的理论阐述。
但是通过加以文献整理,我们可以概括出:人性是常态的、普遍的,是文学之标准。
人性的文学观应该有两个维度,一是常态的,一是普遍的。
常态的是指人性乃根本不变的永久恒定。
就像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会遭遇绝对的真实之物。
人的语言有时是无法适当加以描述的,因为梁实秋所谓的人性是支撑一切文学活动进而涵盖一切文学活动进行时的绝对者。
难怪梁实秋会认为常态的人性与常态的经验便是文学批评的最后的标准,人性是根本不变的。
从哲学关于真理的态度,我们很容易将梁实秋人性称之为文学批评的唯一标准看作是常态的不变。
第二个维度,梁实秋所谓人性还是普遍的,即人性是面对社会全体的,而非依附于个人自我的。
梁实秋在谈及人性时,从未明确解释人性是什么的问题。
他只在人性表述前冠以固定的常态的普遍的健康的等定语。
人性是极其复杂的,却有意隐形的姿态、抽象的姿态贯之于文学的活动。
关于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一、梁实秋个人简介梁实秋(1901 - 1968),字义夫,号志士,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散文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等。
早年游历欧洲各国,深受西方文化启发,其后致力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领域颇有建树,其独特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备受推崇。
在他的长篇散文集《谈艺录》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标准。
本文将从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角度来探究其对于文学批评的贡献和影响。
二、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主张“玄妙高远,以词立意,以情传神”。
他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趣味,艺术性,真实性”三个要素,即通过艺术再现来表达生命的真实感受和价值观念。
在他的理论中,“词”是构成艺术的关键要素之一。
他提出,“词”必须是“美的表达”,即词语的表面意义和内涵必须融为一体,通过优美、优雅的语言来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此外,梁实秋在文学史研究中,倡导了两个理论:第一,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其价值观念,而非纯粹的艺术价值;第二,强调文学创作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西方文明的艺术技巧。
三、梁实秋对于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1.对于古文体的探究梁实秋是对古文体形式有独到见解的古文大师。
他强调古文体的优越性,在《选文补注》中对《孟子》中的古文体作出了详细解析。
他认为古文体具有“曲折、拐弯、蜿蜒,留白”的魅力,给人留下了广阔、深邃的想象空间。
他用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将古文体解析得淋漓尽致。
2.对于“词”的理解和应用梁实秋在文学理论中很重视“词”的使用。
他认为“词”是艺术的灵魂,必须准确、凝练、优美的表达出文学作品的意境和艺术性。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精华之一,梁实秋在《选文补注》中给千年名著中难懂的“奇字”排序并解释,从词语的使用、结构和意境出发,指出了词语美的体现和艺术价值。
3.对于文学史的研究和分析梁实秋在文学史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实秋资料简介梁实秋资料简介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
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实秋资料简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梁实秋资料简介梁实秋生平: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0年9月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第7版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任外国语学院系主任。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在当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
杨振声便邀请梁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游国恩、沈从文、吴伯箫、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鹰、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统照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当时江青在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轶事:1923年,梁实秋赴美国留学,先去的科罗拉多大学,后去的哈佛大学。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一引言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产生的原因又何在?二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同时,文学创作是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升华,凝结了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艺术想象力,渗透着创造者的人格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给予其合理客观的评价。
1 梁实秋的人性论梁实秋在文学问题上一贯强调理性的节制,反对“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他力主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文艺。
梁实秋与鲁迅进行过持久的论战,其焦点聚焦在民众与天才、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要不要大众化等问题。
所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与左翼作家之间在文学问题上好像结下了“深仇”,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梁实秋的创作执著地固守人性论的文学界面,其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
他是作为自由主义倾向的文人代表而闻名的,有一段时间连中学课本上都收有讨伐他“人性论”的文章;但到底又还是陌生的,对梁氏的思想渊源及文学观的研究了解一直很少。
我们在探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体系时会发现:人性观是一个基础的核心,它反映着梁实秋看待文学的实质、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价值尺度等核心问题,简而言之,“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1)人性观思想的形成梁实秋的思想秉承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思想,追求一种中庸的人生境界。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梁实秋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梁实秋在现代中国是一位自觉的职业批评家,他的批评触角是多方面的,有对文学批评原则的阐发,有对西洋文学批评传统的追溯,有对各种文体的评论等等,但贯穿他文学批评最为长久的是新人文主义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梁实秋考希腊文“批评”一字,原是判断之意,即客观的判断的批评。
他认为文学批评既非艺术,更非科学,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判断,而非鉴赏,其方法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文学批评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估定。
文学批评和哲学也是分不开的,但文学批评的本身绝对不是哲学。
它的出发点是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以哲学的态度施之于文学的问题。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与艺术和科学之辩之外,又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他认为常态的人性和常态的经验是文学批评的最后标准,人性之所以是固定的普遍的,正以其有理性的纪律为基础,人性是根本不变的,而纯正的人性乃是文学批评唯一的标准。
我们从梁实秋对文学批评的定义和理解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二、对浪漫文学进行清算的古典主义倾向早期梁实秋的文学批评是浪漫主义的,从《〈草儿〉评论》到《拜伦与浪漫主义》,梁实秋系统阐发了他的浪漫主义批评主张,即推崇情感,并以情感来揭示文学的审美本质。
而后随着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从极端的浪漫主义转到了接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
新人文主义帮助梁实秋奠定了自己文艺观的基础,形成了他后来长期信守不渝的文学观念。
作为一场文学运动看,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出现于法国的一种很有影响的文学创作思潮。
人性至上、理性至上、传统至上、规则至上,构成了古典主义文学运动的基本特色。
梁实秋在文艺批评上,最基本的努力就是批判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重建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他于1926年发表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趋势》一文,是他从浪漫主义走向古典主义的标志性文章。
关于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梁实秋是熠熠生辉的,他那珠玑闪烁的二十几部散文集足以使后来人长久地记住他,但作为一名批评家,他却是长久地被人冷落了,就连《中国现代文选论》也未能收入他的只言片语。
然而梁实秋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批评。
也是第一个潜心研究文学批评。
把文学批评作为专门事业的人。
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批评家。
他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及其文学批评实践是独树一帜的。
一、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渊源及主张1924年,梁实秋在哈佛大学师从美国评论家、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欧文·白壁德,在当时古今中外文化、文学交汇和激荡的大潮中,他经过认真严肃的思考,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摒弃了一度醉心的浪漫主义而一以贯之地尊奉古典主义理论,坚守平实稳健的文化立场,形成了克己内敛、以人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试图用西方的文学思想来激活传统的中国文学思想和体系,以“疗救中国文学之弊”。
在文学观上,他倡导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提倡思想自由.,主张“文学无阶级”,反对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他不赞同“浪漫主义”,在他眼中,浪漫主义的求新求异是文艺的大敌,而智慧、理念、典雅,提倡和谐、温和的审美感觉的“新古典主义”才是文学的出路。
二、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在梁实秋身上,有许多矛盾的集结点:他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批评的人,但不少学者认为他缺乏批评家的敏锐与才情: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他有系统的批评理论,但很多学者认为他缺乏有力的批评实践。
事实上,他依仗古典主义观看同期文学,开辟了一块他人不去问津的批评领域,形成的理论视觉是独特的。
在文学批评史上.作为批评家他的位置应该是显著的,尽管古典主义在风云变幻的文坛上有点寂寞。
“历史的透视”的批评方法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推崇“历史的透视”的批评方法。
他在台湾写就的《关于白壁德先生及其思想》一文中这样说:“我从此了解了什么叫做‘历史的透视’,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价值之衡量要顾到他在整个历史上的地位,也还要注意到文艺之高度严肃性。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导语: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梁实秋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更是一位文学批评家。
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再到自由主义的转变使其文学思想变得复杂,历史地位已确立。
一、文学批评的涵义梁实秋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在籍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人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自亚里士多德以至于今日,文学批评发展的痕迹与哲学如出一辙,其运动之趋向,与时代之划分几乎完全吻合,当然,在最古的时候,批评家就是哲学家。
”由此可以看出,梁实秋把哲学思想当作文学批评的基础,有哲学根据的文学批评才能有固定的标准,产生始终一贯的文学批评,而他的文学批评观就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主义哲学思想上的,其目的是研讨文学作品的哲学价值,特别是伦理学意义。
因为他认为文学以人生为题材,以表现人性为目的,文学不离人生便不离道德。
即便题材是非人性非道德的,比如母子乱伦,子弑亲父等,也会因其作家的态度是有道德的,文学也就是有道德的,文学与道德密不可分,这是其“人性”文学思想的依据。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辩》中讲道:希腊文的“批评”本是判断之意。
“判断有两层步骤,――判与断。
判者乃分辨选择的工夫,断者乃等级价值之确定。
其判断的标准乃固定的普遍的,其判断之动机,乃为研讨真理而不计功利。
”这段话可以作为他对文学批评的简要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理解。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梁实秋坚持古典主义文学思想,认为古希腊艺术是最为和谐完美的,其批评理论也是来源于古希腊的批评作品。
所以,他从“批评”的希腊文意义入手,将批评的性质界定为“判断”,文学批评的价值就在于公正地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
为了强调批评的最终目的和方法正则是判断,梁实秋首先对批评和鉴赏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靠着自己的感觉享受一件艺术品是“鉴赏”;根据一个固定的标准评判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叫做“批评”。
[5]鉴赏由印象而得,批评由品味而得。
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导语:把“模仿说”引入理论批评,在论及诗与画的关系问题时,从表现对象和题材的不同这个角度主张二者的分界,指出“诗是人类活动的模仿”,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则由于不能表现人的动作而无法进入诗的世界。
以下是小编整理梁实秋诗论中的“人性”,欢迎大家阅读!综观梁实秋的文艺理论批评,“人性论”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不论从、审美,还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他的这种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文艺思想体系都有其独特的成就,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同时,由于个人观念和时代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有局限和不足,由此也使他成为当时文坛上颇有争议的人物。
但是,不管外界的评价怎样,梁实秋在自己的文学生涯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的根基在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1]122。
对于“人性论”的是非偏颇,历史的发展自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作者在此不想做过多的讨论。
本文只是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从文艺批评领域一个常见的话题――诗与画的关系谈起,从“模仿说”以及“理性节制情感”原则两个方面,探寻人性观点在梁实秋诗歌理论主张中的体现,希望这种探索能从历史发展和诗歌精神重建的角度对当下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点小小的启示。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们历来都有较多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宗白华、钱钟书以及法国的莱辛等。
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文中,宗白华先生从他的“意境”论出发并以此为宏观参照系,主要从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两个角度论述了诗和画的关系,并且着重强调了二者的区别,认为诗和画毕竟是两回事。
在文章的结尾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说的:“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互相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关于梁实秋古典主义文学批评实践(2)三、对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实践还表现在他对文学批评的批评上。
他把当时中国流行的各种批评归纳为“印象主义的批评”和“科学的批评”,并分别加以批判。
(一)对“印象主义的批评”的批评1928年以前.梁实秋侧重批判的是“印象主义的批评”,他认为“印象主义的批评”把批评与艺术混为一谈,否认批评家判断力的重要,只把批评家局限在鉴赏者的位置,使文学批评为感情用事的印象主义所支配.并把这种批评看作是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文学的纪律》中他强调指出“文学批评一定要有标准,其灵魂乃是品味,而非创作;其任务乃是判断,而非鉴赏;其方法是客观的。
而非主观的。
如其吾人能划清这些区别,便当承认文学批评不是创作的艺术。
”他认为印象主义批评只重鉴赏,根本错误在于以批评为创作、以品味为天才是主观的,批评的意见与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相去甚远,没有固定的标准,是“灵魂的冒险”,结果只是匆促地模糊地观察人生,只看到人生的外表与局部。
1928年以后,梁实秋把批评的重点转向“科学的批评”。
(二)对“科学的批评”的批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高涨波及到文学批评领域,使文学也变成科学求知的工具。
所谓“科学的批评”就是把文学批评等同于科学方法。
梁实秋强烈反对这种现象并加以批评。
他在《文学批评辩》中说“文学批评也不是科学。
以科学方法(假如世界上有所谓”科学方法“者)施于文学批评,有绝大之缺憾。
文学批评根本的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估定。
凡是价值问题以内的事务,科学不便过问。
近代科学——或假科学——发达的结果,文学批评亦有变成科学之势。
”在《文学批评的将来》一文中他为“科学的批评”追本溯源,“这是法国的台恩,以至于俄国蒲列汉诺夫这一派的贡献。
这一派是挂着科学的招牌,企图着把文学批评放在客观的基础底上,因而为马克思主义之渗入,于是唯物史观的思想以及阶级意识占据了这一学派的中心.其实是台恩当初所意想不到的。
2006年第4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42006 (总第176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176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俞兆平(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自成体系。
第一,哲学上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对立引发了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并峙,以《诗学》为代表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美学是正统的理论;第二,文学的定义是“生活的批评”,其内质是对人生、历史的透视,具有伦理价值的严肃性;第三,文学的人性首先针对的是由历史现代性激发的“物性”所造成的人文精神沦落,其次才是阶级性问题;第四,文学的创作是心灵的合规则的秩序与活动,它遵从的是文学的纪律;文学批评应注重文学活动的审美自律,而不能过于关注“他律”。
这一古典主义理论的源点为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6)04-0047-08余光中先生为《梁实秋先生纪念文集·秋之颂》写了篇卷首文,题为《金灿灿的秋天》,这充满诗意的文题确是梁实秋先生一生的写照。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理论的奠基人,原是热衷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但是美国之行把他带到新人文主义的门下,博学慎思的白璧德把他从浪漫的热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
这位留学生三年后回国,从此转头批评外来的浪漫倾向,成了古典的砥柱。
”[1](P4)从热衷于浪漫主义转成古典主义的中流砥柱,从“浪漫的热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余光中几句话就概括得十分精到。
对于梁实秋文学理论观念的转变与形成,海内外学界均有人研究,比较成功的论述有斯洛伐克汉学家玛利安·高利克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第11章《梁实秋与中国新人文主义》、罗钢《梁实秋与新人文主义》等,他们的论文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但是侧重于从古典主义理论体系的视角进行相对系统、全面的概括与论析,并做出一些新的学术判断,这是推进、深化梁实秋研究必不可少的行程。
收稿日期:2006-06-01作者简介:俞兆平(1945-),男,福建福清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古典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源自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其要则有四点:其一,“左右开弓”。
即对培根为代表的征服自然的物质功利主义和卢梭为代表的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进行双向抨击。
白璧德认为,一方面,崇信科学与机械,注重物质功利的追求,势必牺牲智慧,抑制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扩张、放纵个体的自然情感,趋向于极端,也不利于完备的道德规范的建立。
因此,必须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性,遏制物性,节制感性。
其二,常态的人性。
人性中包括欲念和理智,即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与冲突,人必须以理智节制欲念,以善战胜恶,建构健康的常态的人性与社会。
其三,规训与纪律。
新人文主义者处世的原则与态度,在他们常用的“关键词”中便透示出来:规则、纪律、节制、约束、秩序、界限等。
白璧德多次提及孔子的“中庸之道”就带有这意思,主张人不能顺其天性,自由胡乱扩张,必须加以理性地约束与规范,使其有节制地平均发展。
其四,传统与恒定。
新人文主义者在培根、卢梭所代表的物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现代性思潮的冲击下,痛感道德伦理的解体、社会行为的无序、人文精神的沦落,有着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及维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他们否定文化的进化观念,而向传统文化寻求恒定的价值标准。
那么,梁实秋如何在接受中建立起他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呢?从白璧德到梁实秋,古典主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极高的位置。
他们认为,西方文艺理论的派别虽然很多,但主潮只有两类,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梁实秋说:“自亚里士多德以降的古典主义的正统,及自柏拉图以降的浪漫思潮,两大思潮相激相荡相反相成,西洋文学自有一个基本的观念。
”[2](P114)以《诗学》为代表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美学理论,其正统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亚氏的“摹仿论”为古典主义之核心要义,可惜世人不是真切地理解其深层涵义,往往把它当成一种现象、表象,或形貌外观上的摹仿。
梁实秋解释道:“所谓文学之模仿者,其对象乃普遍的永久的自然与人生,乃超于现象之真实;其方法乃创造的、想像的、默会的:一方面不同于写实主义,因其模仿者乃理想而非现实,乃普遍之真理而非特殊之事迹;一方面复不同于浪漫主义,因其想像乃重理智的而非情感的,乃有约束的而非扩展的。
故模仿论者,实古典主义之中心,希腊主义之精髓。
”[1](P73)梁实秋的解说极为精辟透彻,亚氏的“摹仿说”,既不同于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对客观外物镜子式的反映,因为它模仿的是理想与普遍的真理,本质上是创造的;也不同于浪漫主义,因为它的想像是重理智的,而非仅是主观情感的发泄,它在方法上是约束的。
这样,就突出了作为古典主义核心的亚氏“摹仿说”的深层、内在的特质,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有了合理的、坚实的基础。
那么,这两大思潮的区别何在呢?梁实秋先从哲学的高度上来进行区分:“把自然人性化(to humanize nature)是古典主义者人本主义者的主张;把人自然化(to naturalize man)是浪漫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的主张。
由前者则人为宇宙中心,自然界之森罗万象供吾人之享用;由后者则人与自然合一,使人与一草一木同列于平等地位。
”[2](P148)哲学上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对立引发了文学上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并峙,这一见解颇为新颖,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人本主义即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成是宇宙的中心,万物的主宰,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而自然主义强调自然界是真正的本体,人仅是自然物之一,与自然合一。
这两种哲学思潮各有优点,也各有偏执,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3](P73)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前程。
由于白璧德、梁实秋高度遵从古典主义,其精神深处的人本主义根深蒂固。
他们把人的完善、尊严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自然人性化”,人本身就是目的,类似于“自然向人生成”;并强调每个人在其本身之内都怀有全部的人性。
这些人本主义的内涵均渗透在梁实秋的文学理论中。
他认为由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经文艺复兴,至17、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及19世纪后半叶对浪漫主义的反拨,这个绝大的西洋文学主潮都是在人本主义的范围以内。
他进而指出:“人本主义者,一方面注重现实的生活,不涉玄渺神奇的境界;一方面又注重人性的修养,推崇理性与`伦理的想像',反对过度的自然主义。
”因此,西方的人本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极为接近,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孔子的哲学也多有暗合之处。
所以“我们现在若采取人本主义的文学观,既可补中国晚近文学之弊,且不悖于数千年来儒家传统思想的背景。
”[1](P161)在梁实秋的心目中,人本主义成了拯救混乱、病态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灵丹妙药。
哲学上的区别之后,梁实秋进而以形象的语言进行分辨:“古典主义者最尊贵人的头;浪漫主义者最贵重人的心。
头是理性的机关,里面藏着智慧;心是情感的泉源,里面包着热血。
古典主义者说:`我思想,所以我是。
'浪漫主义者说:`我感觉,所以我是。
'古典主义者说:`我凭着最高的理性,可以达到真实的境界。
'浪漫主义者说:`我有美妙的灵魂,可以超越一切。
”[1](P39)头与心,理性与情感,智慧与热血,思想与感觉,理性真实与心灵超越,两大思潮特质相互对照,尤为分明。
最后,他对两大思潮做出了价值判断:“`古典的'即是健康的,因为其意义在保持各个部分的平衡;`浪漫的'即是病态的,因为其要点在偏畸的无限发展。
”“统观西洋文学批评史,实在就是健康的学说与病态的学说互相争雄的纪录。
古典主义是健康的学说,新古典主义便是健康衰退的征候,浪漫主义便是病态的勃发。
”[1](P124)只有理性的节制与平衡才是健康的,而偏颇、畸形的情感发泄则是病态的。
梁实秋的这段话似乎出自歌德。
1829年歌德在和爱克曼的谈话中言及:“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把`浪漫的'叫做`病态的'。
这样看,《尼伯龙根之歌》就和荷马史诗一样是古典的,因为这两部诗都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
最近一些作品之所以是浪漫的,并不是因为新,而是因为病态、软弱。
”[4](P188)作为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狂飙突进”时期领军人物的歌德,原本是追求个性解放,肯定自我,强化情感表现的,并引发了而后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
但是到了晚年,他的美学倾向有所变化,转而贬抑浪漫主义,褒扬古典主义。
同样从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的梁实秋,对歌德的话自然引起共鸣,引为己用。
从中可以看出,梁实秋对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推崇,不仅源自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而且还立足于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
二、文学的概念定义梁实秋较少谈到文学的概念定义。
在《文学的美》一文中,论及文学批评时他有如下的表述:“假如我们以`生活的批评'为文学的定义,那么文学的批评实在是生活的批评的批评,而伦理学亦即为人生的哲学。
所以说,文学批评与哲学之关系,以对伦理学为最密切。
”[1](P196)由此看来,梁实秋比较倾向于文学是“生活的批评”这一定义。
这和他当时所接受的理论体系有关。
“文学是生活的批评”源自英国19世纪批评家阿诺德(Matthe w Arnold),在其《评论二集》的《诗的研究》中,他强调了诗的社会使命,主张在一个信仰逐渐崩溃的时代,用诗来代替信仰,因为只有诗能解释生活,安慰并支持人们。
因此,诗的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与严肃性,必须是生活的批评。
这里,阿诺德从社会功能、历史使命的角度对文艺的定义作了界定。
梅光迪曾评说过白璧德与阿诺德之间在学术观念上的传承关系:“白璧德先生以新人文主义倡于哈佛,其说远承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精义微言,近接文艺复兴诸贤及英国约翰生、安诺德等之遗绪,撷西方文化之菁英,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卓然自成一家言。
”[5](P146)可见从亚里士多德———阿诺德———白璧德———梁实秋,其学术薪火,一脉相传。
其特质就是偏重于文艺的社会功用,强化文艺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梁实秋文章中不断引用阿诺德的观点也可见之。
例如:“阿诺德论莎孚克里斯的伟大,他说莎孚克里斯能`沉静的观察人生,观察人生的全体'。
这一句话道破古往今来的古典主义者对于人生的态度。
惟其能沉静的观察,所以能免去主观的偏见;惟其能观察全体,所以能有正确的透视。
故古典文学里面表现出来的人性是常态的、是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