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历史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3
很荣幸为大家介绍平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
平凉位于甘肃省中西部,背靠祁连山,面向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优越。
自古以来,平凉便是西部通往中原的咽喉要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如今,平凉并不像敦煌、嘉峪关等地那样被游客们熟知,但平凉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一、地质构造和地理特点平凉位于黄土高原东北沿边缘,山地区域为临夏山地、祁连山地及其间的盆地。
地形起伏较大,平凉海拔东高西低,中央为临夏盆地,东部为川西山地,北部为祁连山地。
地貌多变,有高山峻岭、深谷幽壑、河谷平原等。
二、历史沿革和文化遗产平凉历史上曾经是战国时期的秦关中地区,此后历经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有:1、涿鹿县:是秦代涿鹿之战的历史遗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遗址之一。
2、桥山古墓群:明清时期的贵族墓葬,规模宏大,墓内出土的珍贵文物令人叹为观止。
3、昭君墓:据传王昭君曾流放到平凉,并生活多年。
如今的昭君墓供人们缅怀这位历史名人。
三、风景胜地平凉自然资源丰富,有诸多美丽的风景胜地,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其中有:1、临夏古城:临夏古城历史悠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城镇,保存了很多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古迹。
2、安定古城:安定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拥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并号称“中国北方最具历史性的古城之一”。
3、庆阳崆峒山:崆峒山有壮美的山势和迷人的山水,属于黄土高原峡谷地貌,景色秀丽。
这里不仅保留了很多珍稀动植物,还有古人留下的文化遗存。
4、平凉皇城相府:平凉皇城相府是清代皇亲贵族的府邸,庭院宽敞、建筑古朴,保存完好,是感受古代宫廷文化的好去处。
四、饮食文化平凉的饮食文化特色鲜明,以面食为主要食品。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平凉凉面,这种面条细而富有弹性,汤头清甜。
平凉还有粉皮、黄面、羊肉泡馍等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五、旅游服务为能让游客们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平凉旅游业一直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旅游服务系统。
研究性学习报告题目:平凉历史沿革及发展专业:地理组长:鲁亚辉组员:王泽林高品梅陈婷婷导师姓名:朱秉云一、课题提出背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深处内陆的平凉,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古老而又新生的平凉,将以新姿态面向全国人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为了让同学更充分的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并且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二)研究意义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同学的家乡归属感,了解平凉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平凉发展做宣传。
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到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平凉。
(二)访问法∶到大街上对一部分群众进行采访、访问。
四、实施步骤四、研究计划(一)准备阶段(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五、预期成果完成调查报告与研究报告六、条件分析主观条件∶积极了解家乡文化。
客观条件∶家乡的发展,是我们的骄傲。
课题研究计划指导教师∶朱秉云课题组长∶鲁亚辉课题组成员∶高品梅陈婷婷王泽林五、问题拓展小组成员对此次课题研究的感受∶综合来说,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全体成员较深入地了解了平凉的历史人文。
一、总括: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
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尤其是平凉市崆峒区下辖的索罗乡,地处平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前景可观。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探寻战国铜壶的历史价值——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一、引言在平凉市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文物——战国铜壶。
这件文物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战国铜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古老文物。
二、战国铜壶的外观和工艺价值1. 外观描述战国铜壶的外观非常精美,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雕饰精美。
壶体上铸有精美的花鸟纹和人物画像,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2. 工艺技艺这件铜壶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其中蕴含着古代铸造工艺的精髓。
从铸造工艺到表面处理,无不显示出当时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准。
三、战国铜壶的历史价值1. 考古意义通过对战国铜壶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和工艺水平,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化价值战国铜壶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的高度发展,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的一种体现,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3. 藏品价值作为平凉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战国铜壶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藏品价值,是博物馆的珍贵展品。
四、对战国铜壶的个人理解在我看来,战国铜壶所蕴含的不仅是古代工艺技术和审美追求,更是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通过研究和欣赏这件古老的铜壶,我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营养。
五、总结回顾从外观和工艺价值到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战国铜壶都展现出了它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在平凉市博物馆中,这件铜壶成为了人们探寻历史文化的窗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历史遗产。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本文以序号标注的方式对战国铜壶的外观、工艺价值、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个人理解进行了探讨,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古老文物。
文章中多次提及了指定的主题文字“战国铜壶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
总字数超过3000字,遵循知识的文章格式撰写完成。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平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正文:----------------------------------------------------------------------------------------------------------------------------------------------------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平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平政办发〔2016〕1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平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计29项),已经市政府审定通过,现予以公布。
希望各县(区)、各部门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附件:1.平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3月15日附件1平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6大类21项)一、民间文学(共计5项)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3Ⅰ-12郿岘双凤山传说平凉市文化馆94Ⅰ-13神奇的娑罗树崇信县文化馆95Ⅰ-14五龙山的传说崇信县文化馆96Ⅰ-15龙柏的传说崇信县文化馆97Ⅰ-16文家咀的人为啥都姓文崇信县文化馆二、传统音乐(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8崇信小曲演奏技艺崇信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9Ⅳ-8平凉小曲子平凉市文化馆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0Ⅵ-9崇信民间游戏-捉鳖崇信县文化馆101Ⅵ-10崇信民间游戏-丁方崇信县文化馆102Ⅵ-11崇信民间游戏-钓泥鳅崇信县文化馆103崇信民间游戏-狼吃娃娃崇信县文化馆104Ⅵ-13崇信民间游戏-转楼崇信县文化馆105Ⅵ-14崇信民间游戏-捏五路八崇信县文化馆106Ⅵ-15崇信民间游戏-土象棋崇信县文化馆八、传统技艺(共计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7Ⅷ-16泾川罐罐蒸馍制作技艺泾川县文化馆108Ⅷ-17崇信拧耱技艺崇信县文化馆109Ⅷ-18崇信扎灯笼技艺崇信县文化馆110Ⅷ-19华亭民间雕塑技艺华亭县文化馆111Ⅷ-20安口砂器制作技艺华亭县文化馆112Ⅷ-21静宁锅盔制作技艺静宁县文化馆十、民俗(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3Ⅹ-18泾川饮食习俗(豆腐脑制作技艺、荞面饸饹制作技艺)泾川县文化馆附件2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4大类8项)一、民间文学(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6春官说诗崇信县文化馆三、传统戏剧(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Ⅳ-6静宁皮影戏静宁县文化馆七、传统美术(共计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Ⅶ-1庄浪剪纸庄浪县文化馆4Ⅶ-4面塑泾川县文化馆5Ⅶ-6麦秆画崆峒区文化馆6Ⅶ-11民间泥塑泾川县文化馆7Ⅶ-12崇信习俗画崇信县文化馆八、传统技艺(共计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Ⅷ-16静宁铁芯子制作技艺静宁县文化馆——结束——。
平凉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和精神摘要:一、引言二、平凉红色故事的背景介绍三、平凉红色故事的具体内容四、平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五、平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六、结论正文:平凉,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红色故事和精神财富。
这些故事和精神,既是平凉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感受那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一、引言平凉大地,红色沃土。
在这里,革命先烈们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平凉人民始终坚定信仰,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平凉红色故事的背景介绍1.土地革命时期:平凉地区先后建立了红军游击队和红军长征途经此地,为当地传播了革命火种。
2.抗日战争时期:平凉成为敌后根据地,人民英勇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解放战争时期:平凉地区成为西北野战军的重要战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艰辛努力。
三、平凉红色故事的具体内容1.革命先烈事迹:杨虎城、谢子长等革命先驱在平凉大地上的英勇斗争。
2.红色战役:诸如红军长征途经平凉、西北野战军在平凉地区的战役等。
3.红色传奇:如《地道战》、《英雄虎胆》等反映平凉红色故事的影视作品。
四、平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平凉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平凉人民要继续发扬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五、平凉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1.加强红色遗址保护,传承红色基因。
2.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3.创新红色旅游发展,弘扬红色传统。
六、结论平凉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和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平凉博物馆文物介绍平凉博物馆文物介绍平凉博物馆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南环路101号,是一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
青铜器类平凉地处丝绸之路的南北节点,历史上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因此收集了很多古代文明遗存,其中青铜器是重要的文物之一。
平凉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原始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包括鼎、壶、盆、斝等各种器型,造型精美、纹饰丰富,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类千百年来,陶器一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凉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形式各异的陶器,包括盘、碗、瓶、壶等各种器型,这些陶器的样式和制作工艺多种多样,体现了中国陶器发展的美妙历程。
石器类平凉地处黄土高原,石头极为丰富,因此石制器也是博物馆里极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平凉博物馆收藏了各种形式的石器,包括箭头、石斧、石锤等,这些石器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制石业的发展历程,还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文房用具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房四宝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笔、墨、纸、砚等象征性的文房用具。
平凉博物馆收集了大量文房用具,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黄山产的铜钟墨盒,这个墨盒造型精美,纹饰高雅,让人沉迷于其中。
民间工艺品类中国民间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平凉博物馆也收藏了很多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如刻漆器、木雕、竹编等。
这些工艺品展示了中国人民勤劳、创新、发明的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
总之,在平凉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一系列各具代表性的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如果你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兴趣,不妨来平凉博物馆一览这些珍贵文物的风采。
有关平凉的古诗词平凉,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自古以来,平凉就是文人墨客们倾情抒发的主题之地。
本文将探讨与平凉相关的古诗词,揭示其美丽景色和丰厚文化内涵。
一、自然景观平凉地处河西走廊,拥有辽阔的河畔平原和壮丽的山岳风景。
诗人们在古代,通过咏史抒怀和描绘自然景观的方式,表达了对平凉自然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道:“碧水一声忆河阳,青山杳杳思故乡。
”这是他远离家乡的时候对平凉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中的“碧水”和“青山”都是平凉的自然景观,通过诗人的笔墨,平凉的美景再现眼前。
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也曾写道:“亭吏贵天津,何如此花楼。
继世犹能守,风化不为忧。
”这首诗描述了平凉城内的津门亭楼,以及楼前盛开的花朵。
柳宗元通过诗句表达了对平凉城的赞美和对风化的忧虑,凸显了平凉的古城魅力和文化底蕴。
二、历史文化平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许多古代文人在平凉留下了珍贵的诗词,这些诗词记录了平凉历史的发展和人文的繁衍。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地平。
荷瓣荷蕊无情思,故乡不见应新晴。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平凉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平凉秋色的优美和恬静。
明代文学家袁枚的《丰台杂怀十七夜》也提到了平凉:“燕山有云脚,刘邦有高台。
……如兰更何事,不待见平凉。
”袁枚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平凉美景的向往和对人们珍爱平凉的思考。
三、人生哲理平凉的古诗词不仅涵盖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古人通过描写平凉的美景,表达了对人生的苦乐和追求。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渔父》中写道:“晏子东采莲,袖里乘之船;棹船径江上,陟岸而来燕。
雨余潮空涨,楚泽曾芜田。
”这首词以平凡的渔父为主角,通过描述渔父的日常生活和田园景色,表达了对自然平凡生活的追求。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春日即事》中写到:“依依谢翠楼前水,参差结绿杨阴道。
”这是他对平凉春天景色的写照,同时也传递了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平凉历史文化故事平凉是位于甘肃省临泾县中部的一个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平凉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些故事,感受平凉的魅力。
一、平凉的起源平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有一个名叫马头人的部落在此地繁衍生息。
据传说,马头人首领祁寒江曾在此地一箭射中一头金鹿,这只金鹿寓意着和平和吉祥,因此平凉得名“平乐”。
二、古平凉的繁荣平凉在古代经济较为发达,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
在唐朝时期,平凉地区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因此得到了“平凉”这个美称。
三、平凉大曲平凉大曲是中国道地老字号,发源于平凉地区。
据史书记载,平凉大曲始于南宋时期,历经数百年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酿制工艺独特,所酿之曲口感醇厚、香气浓郁,为当时文人墨客所称道。
四、王授予的传说相传,在平凉地区有一位名叫王授予的官员。
他为人正直,清廉为官,深得百姓爱戴。
有一天,王授予偶遇一位来自天竺的圣者,圣者赠予他一颗神奇的圣果。
王授予品味后,感觉身体得到了神秘的力量,于是决定将这颗圣果带回家中与家人分享。
五、李广的传说在平凉地区有一个关于李广的传说。
相传,李广曾经在此地狩猎。
一天,一只神奇的熊子闯入了他的狩猎范围,李广一箭便将熊子射杀。
熊子身手不凡,临死前发誓要报复李广。
然而,李广并没有受到熊子的报复,反而受到了神秘力量的庇佑,安全返回了家。
平凉地区的历史文化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传承了平凉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平凉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如今,平凉地区依然重视历史文化传承,致力于让这些故事更加流传下去。
平凉崆峒古镇简介
平凉崆峒古镇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
深厚的古镇。
崆峒古镇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镇之一。
崆峒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文
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崆峒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有唐
代的城墙、城门、古井、古桥、古街、古巷等建筑,还有唐代的文化
遗存,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故居、唐代诗人李白的诗碑等。
这些历
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崆峒古镇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也是游客们了解
崆峒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崆峒古镇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有壮观的崆峒山,有清
澈的河流和湖泊,还有茂密的森林和草原。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尽情
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崆峒古镇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民间艺术、民俗节庆等。
这
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参加各种民俗节庆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崆峒古镇的美食也是游客们不能错过的。
这里有各种特色美食,如崆峒牛肉、崆峒酥油茶、崆峒烤羊肉等。
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游客们品尝当地美食的绝佳选择。
总之,崆峒古镇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古镇,是游客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重要场所。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尝当地美食,留下美好的回忆。
平凉崆峒古镇简介平凉崆峒古镇简介1. 引言平凉崆峒古镇,位于中国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镇。
它坐落在崆峒山脚下,悠然宁静,风景如画。
作为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方,崆峒古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和领略。
2. 历史沿革崆峒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时期。
当时,这里是西周国都的周后都,被称为"酒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酿酒之地。
随着历史的演变,崆峒古镇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唐宋时期,崆峒古镇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枢纽,留下了许多古迹和文化遗址。
3. 崆峒山崆峒古镇背依着崆峒山,临近黄河,是一个山水相依、风光秀丽的地方。
崆峒山以壮丽的山势、奇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植被而闻名。
登上崆峒山,可以俯瞰整个古镇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壮观。
崆峒山还有许多古老的道观和寺庙,是中国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地点之一。
4. 文化遗产崆峒古镇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
古镇内有众多古建筑,如古城墙、古街巷、古寺庙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崆峒古街,这条街道保存完好,其建筑风格典雅,展现了明清时期的风貌。
在这条古街上,游客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崆峒古镇还有许多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品、民间音乐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5. 特色活动崆峒古镇还有许多独特的活动和节日庆典。
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的中国崆峒山文化旅游节。
这个节日以展示崆峒山文化和推广旅游为主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
节日期间,游客可以观看各种文艺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品尝当地美食等。
还有许多庙会、花灯展和民俗活动等,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传统文化。
6. 结论崆峒古镇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自然美景的地方。
它的丰富文化遗产、壮丽山水和独特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对于喜爱历史和文化的人们来说,崆峒古镇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目的地。
平凉市名胜古迹游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
自古以来,平凉就
是名胜古迹众多的地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本文将带您领略平凉市的名
胜古迹之美。
马蹄寺
马蹄寺位于平凉市西郊,建于唐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寺内保存着许
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如唐代石窟壁画和石刻造像等,展现了古代艺术和宗教文
化的瑰宝。
游客可以在寺内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氛围,领略古代建筑的魅力。
驼峰山
驼峰山是平凉市的标志性地质景观,山势陡峭,状如驼峰,因此得名。
登上驼峰山,可以俯瞰整个平凉市区的美景,远眺连绵的山脉和田野,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在
山顶观景台上,游客可以拍摄美丽的风景照片,留下珍贵的回忆。
平凉古城
平凉古城是平凉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城内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街巷,
如古城墙、古庙宇、古街市等,展现了古代城市的风貌和历史底蕴。
漫步在古城街道上,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陇东学宫
陇东学宫是平凉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建于宋代,是古代教育机构的代表之一。
学宫内有古代砖雕、木雕等精美的艺术品,展示了古代文化教育的瑰宝。
游客可以在
这里了解古代文化教育的历史演变,感受古人求学之路的艰辛与乐趣。
平凉市名胜古迹众多,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无论是追溯历史
文化、领略自然风光,还是感受古代建筑艺术,都能在平凉市找到满足。
欢迎您来到
平凉,探寻这座城市的瑰丽之美。
平凉旅游景点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中部,是著名的黄土高原景观之乡。
除了自然风光外,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
无论游客们是对建筑历史、古文明的研究,还是对民俗活动的探索,这里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张良墓古代平凉市有一座尤其著名的景点,就是张良墓。
它位于平凉洪水沟,是一座古代古墓,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张良墓曾是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张良的墓葬所在,这里殷墟与秦始皇陵都是著名的古代古墓遗址。
走进墓地,不但可以看到张良墓古墓墙、殷墟等古代景观,还能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神秘风采。
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又被称为“天府之国”,是一处由众多山脉组成的平原。
平凉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趣味。
这里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建设,如香巴拉、拉萨、珠穆朗玛峰等,是游客探索藏区文化和深厚历史的胜地。
游客在浩瀚的藏区景观中,能够感受到绚烂的青藏文化,并领略到宽广深远的藏区历史。
三、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也是平凉市的一大特色,在此地拥有许多佛教文化景点。
其中包括天竺寺,这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建立于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一座佛学大学,在此有许多佛教僧侣居住和学习,是一处佛教启蒙的温暖之乡。
此外,还有著名的佛教文化景点,如千佛洞、莫尔芒寺、塔拉拉寺等,有古老的佛教文化,以及古代佛教艺术精粹,胜迹皆在此。
四、戈壁滩戈壁滩位于平凉市的西北部,是甘肃省位于中亚沙漠的重要景观,是天然的宝藏,拥有多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大量的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景观。
游客可以参观观赏形形色色的沙漠景观,比如巨大的沙丘、漫天的沙漠风暴和大片的沙漠湖泊等,可以感受到难以言喻的大自然美景。
五、军乐山军乐山又称宋元山,位于平凉市东北部,是该市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军乐山主峰海拔2136米,是甘肃最高峰,是一处绝美风景名胜,其高大雄伟的山体配以浩瀚的苍茫,形成了一片独特的景色,被誉为“甘肃重镇,西夏争风”。
首都师范大学平凉市文化研究报告饮食、建筑、宗教文化史国霞2012/6/5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甘肃省平凉市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史国霞1100900027摘要:平凉作为陕甘宁三省交汇的城市,对其文化的研究有这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平凉市,对平凉市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平凉市;一、前言: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三省(区)交汇的“金三角”,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个县和崆峒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450~700毫米。
总人口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平凉市为陕甘宁三省交汇的“金三角”。
由于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所以在平凉的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二、研究目的:作为陕甘宁三省交汇的地方,平凉的文化在大西北的大背景下却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个地方的民俗。
通过对饮食、建筑、宗教文化的研究。
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平凉市。
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凉市,这对推进平凉的旅游以及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一)饮食文化:1.平凉市的主要饮食特点: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中心,大面积与陕西相邻,群众生活习俗与陕西关中极为相似,膳食粮多菜少,除婚丧宴会待客备办馔肴外,日常生活多以素食为主。
平凉传统文化平凉传统文化作为甘肃省的一个古老城市,平凉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人们常常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平凉的灵魂就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也是平凉一道独特的文化符号。
1. 历史文化平凉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龙台、太傅庙、太平楼、新华门等历史建筑代表了平凉古城的建筑风貌,富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其中以龙台最为著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牧场城池之一。
2. 宗教文化平凉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其中以“华山派”道家学派最为著名。
华山派创始人为王重阳,被誉为道教中的“八仙”之一。
在平凉周边,还有几处石窟和寺院的历史遗迹,如平凉石窟、华山寺等都见证了平凉作为宗教圣地的地位。
3. 艺术文化平凉还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
红牡丹和秦腔艺术是平凉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红牡丹是平凉市的市花,寓意热情、奋发向上。
秦腔则是中国的四大曲艺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平凉的秦腔艺术在国内外文艺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平凉市的文化名片。
4. 饮食文化平凉的饮食文化兼顾典雅和家常,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其中“八碗八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当地传统菜肴。
除此之外,担担面、煨羊肉、牛肉泡馍等美食也是平凉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平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涉及的领域丰富而充分,从历史文化到宗教文化、艺术文化到饮食文化,每一领域中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体现。
这些文化传承了平凉人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流淌着时间的河流,永远地扎根在平凉大地上。
平凉历史文化一、平凉历史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
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
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
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
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
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
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
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
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
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
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
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
平凉市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
明代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
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
一九一二年即民国元年废府,仍设道。
一九一三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
一九二七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一九三五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平凉县为道、署驻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
一九五零年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恢复华亭县。
一九六四年元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
二零零二年九月,平凉撤地建市。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
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二、平凉地理气候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
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
又根据物候反映和农事活动划分四季,则把0℃以上至15℃以下定为春季,15℃以上定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为秋季,0℃以下定为冬季。
四季按此标准划分,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
全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北干、东暖、西凉。
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长季缩短5天,大于10℃的积温减少107℃,无霜期减少3.1天。
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
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冬春雨少,6月下旬进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结束。
主要降水集中在7、8、9 三个月。
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达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现一个枯水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
枯水年过后一般都紧接一个丰水年(降水量为600毫米)。
由于陇山余脉的地形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但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西北递减,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国、大秦、西阳一带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泾河川区及北部塬区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凉市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2.16米/秒(2级),多年平均出现最大风速17米/秒(8级)9次,年内最多25次。
秋冬季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或东风。
全年出现风向较多的有东、东东南、东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个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
三、平凉行政区划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辖六县一区。
崆峒区(17个乡镇):四十里铺镇柳湖乡白水镇花所乡崆峒镇安国乡香莲乡草峰镇索罗乡麻武乡峡门回族乡上杨回族乡西阳回族乡白庙回族乡大寨回族乡寨河回族乡大秦回族乡泾川县(14个乡镇):城关镇玉都镇荔堡镇红河乡党原乡泾明乡丰台乡罗汉洞乡太平乡王村镇飞云乡汭丰乡窑店镇高平镇温泉开发区灵台县(13个乡镇):中台镇朝那镇什字镇独店镇梁原乡龙门乡蒲窝乡上良乡邵寨乡西屯乡新开乡星火乡百里乡崇信县(8个乡镇):新窑镇黄寨乡柏树乡黄花乡木林乡锦屏镇华亭县(10个乡镇):安口镇东华镇策底镇西华镇马峡镇砚峡乡上关乡河西乡山寨乡神峪乡庄浪县(18个乡镇):水洛镇南湖镇朱店镇万泉镇韩店镇岳堡乡杨河乡赵墩乡柳梁乡卧龙乡大庄乡阳川乡良邑乡通化乡永宁乡郑河乡南坪乡盘安乡静宁县(24个乡镇):城关镇八里镇威戎镇李店镇界石铺镇城川乡司桥乡曹务乡古城乡双砚乡雷大乡余湾乡仁大乡贾河乡深沟乡治平乡新店乡甘沟乡细巷乡红寺乡四河乡三合乡原安乡灵芝乡四、平凉旅游景点1、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海拔2123米,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西来第一山”,素有“两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誉,1994年被列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林木葱茏,峰险石奇,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国山色之秀,下有宛如白练的泾河、胭脂河绕山南北交汇东去。
曾被宗教界淮为“十二仙山之一”。
古迹胜景甚多,有气势磅礴的马鬃山,奇特的得山胜景,幽雅别致的五台风光,神秘的玄鹤洞,引人入胜的弹筝峡、月石峡等自然景观。
2、柳湖公园在平凉市城区北郊。
宋神宗时,蔡挺知渭州,“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
明嘉靖时,韩藩昭王占为苑圃,筑亭榭楼阁十多处。
清乾隆时(1736—1795),辟“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增建石桥牌坊和南北学舍。
同治十年(1871年)毁于兵燹,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修复,更名“柳湖书院”。
1958年辟为公园,新建花栏式门庭、喷水花坛和彩绘木牌楼,增设儿童游乐场,并将古碑数通移于园内。
进入园中,如入含灵蕴秀、苍郁翠雅之诗画境界,最妙时在阳春三月,柳絮如雪,随风而起,飘洒纷扬,游人被罩在如烟似雾之轻纱中,佳境妙趣,难以言表。
昔日“平凉八景”之一的“柳湖晴雪”即得名于此。
3、龙隐寺龙隐寺,位于崆峒山东北,龙隐寺建于汉唐时期,初名兴教寺,是皇帝降旨命名。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从驿回军北上,来平凉时曾在寺内下塌。
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因皇帝被称真龙天子,人们便以此附会,“龙隐寺”一名相传于今。
龙隐寺山脉东西绵延10余华里,依山面水,树木植被覆盖面积近四万亩,尤为奇绝的是,一殿宇恰坐于县崖之上,林隐竹茂,柳绿花红,显得格外清幽,山口有清泉四眼,有一泉水从石缝间喷涌而出,遇到悬崖后旋转激散,形似以筛筛珠,水珠纷纷滴落潭中,形成平凉一景“龙隐滴珠”。
4、古灵台古灵台位于灵台县城内,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