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立担保的实践与立法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1
我国⽬前的⽴法现状和⽴法建议有哪些我国⽬前的⽴法现状和⽴法建议从刚通过的物权法来看,“我国⽴法不仅不承认德国法上的⼟地债务和流通抵押制度,甚⾄连⽇本法上的抵押证券(附抵押担保的债券)制度在我国的⽴法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规定。
这就给⼈们利⽤不动产投资和融资带来了很⼤的困难。
”以陈本寒教授为代表的⼀批专家学者主张我国要引⼊抵押权独⽴化、证券化向德国学习。
陈本寒教授指出,抵押权附随性在谋求交易便捷、交易成本最优化⽅⾯,显得先天不⾜。
⽽抵押权的独⽴化既⽽证券化保证了交易的便捷,使抵押权从担保的功能成功转型为投资功能。
其论证思路为:(1)⼤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多数国家的⽴法,判例在担保物权的⽴法价值取向上都经历了附随性的严格到缓和的过程。
(2)严格遵守担保物权的附随性已经难以解释物权法中的许多新制度,如最⾼额抵押,所有⼈抵押。
(3)“⼀个法律制度好坏评判的根本标准是:是否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并没有错,但有失偏颇。
判断⼀个法律制度的好坏除了要看是否对本国经济发展有推动作⽤,同时也要看到本国是否有条件引⼊,是否存在别的制度作为替代。
就物权法来看,我国仍强调抵押权的附随性,第215条抵押权不得与债权分离⽽单独转让或者作为其他债权的担保。
债权转让的,担保该债权的抵押权⼀并转让,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另有约定的除外。
这在根本上说明我们没有形成引⼊抵押权独⽴化、证券化的理论基础,我国⽴法仍然强调抵押权具有的担保功能,这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物权⾏为⽆因性、独⽴性理论是有直接关系的。
实际上,这个理论确实⾮常抽象,它使原本简单的交易过程变得复杂,引⼊这⼀系列理论、概念可能会付出⾼昂的成本。
另外,我国的其他制度建设也存在困难,陈华彬教授就指出在我国现阶段要使抵押权完全独⽴于债权⽽存在是不可能也不合时宜的。
他指出的主要是⼏个关键制度建设上不具备实现抵押权独⽴化、证券化条件。
⾸先,我国现在仍然采取次序升进原则,这⼀原则的采⽤就是否认抵押权独⽴性,承认抵押权的附随性,⽽实现抵押权证券化采⽤次序固定原则是必要的,⽽不采取次序固定原则,所有⼈抵押就是空中楼阁。
史上最全《民法典担保篇解释》解读(⼀)总则前⾔担保是民商法中⾮常特殊的⼀个分⽀,其涉及的法学理论深度和实践复杂程度都让⼈望⽽⽣畏,我国的担保⽴法经历了⾮常曲折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的阶段,⽽每个阶段理论变化之⼤让⼈乍⾆,往往是后法完全否定前法的规定,本次《民法典》担保篇可称为全法变化最为剧烈的部分之⼀,很多规定与前法相背离,⼜有很多规定是⾸次出现,让法律⼈⾮常抓狂,因此《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就显得⾮常重要。
然⽽当征求稿⾯世后,却造成了更⼤的焦虑,其对以往所有担保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进⾏了⼀次⼤跨度的整合修改,⽽其琐碎晦涩之处更需新的解释来解释,据规定实施时间延迟了两天才出台的正式稿则更是犹如重新起草了⼀份新的⽂件,使得学习⼯作更加艰难。
为此,笔者吐⾎整理了所有担保法律法规,逐字逐条对⽐,对《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每⼀条款的内容、来源、沿⾰等做了全⾯的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研读。
图⼀:我国担保⽴法历程第⼀部分⼀般规定第⼀条【适⽤范围】本条包括两项内容:1.关于担保种类即债权范围:担保法:种类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
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承揽四类合同的债权设定的担保。
担保法解释: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
所有民事关系产⽣的债权设定的担保。
物权法: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
因保证属于债权性质,担保物权不包括保证,故物权法没有规定保证,且删除了定⾦。
借贷、买卖合同的债权设定的担保。
民法典: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
借贷、买卖合同的债权设定的担保。
民法典在三百⼋⼗⼋条⼜规定了“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
民法典担保篇解释:包括抵押、质押、留置、保证。
具体明确了民法典增加的“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包括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保理等合同,正式稿将征求稿中“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删除,改为“涉及担保功能”,因为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保理等合同不是都具有担保功能,例如⽆追索权的保理就没有实质担保功能,这样修改更为精确,可以将这部分不具担保功能的合同排除在外。
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公布日期】•【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张勇健沈红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88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为方便人民法院及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和适用《规定》,现将《规定》制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一、《规定》的起草背景及意义独立保函纠纷是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出现的新类型纠纷。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企业“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金融交往日益增多,国际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外开具独立保函的数量快速递增,其体量和规模已超过商业跟单信用证。
与独立保函商业实践高速发展的趋势相对应的是,近年来诉至法院的独立保函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从独立保函的开立、修改、转让、付款到追偿等各个环节的纠纷都在司法实践中有所体现。
较为集中的有三种类型的纠纷:第一类是受益人起诉开立人的付款纠纷,该类案件主要涉及独立保函的效力、有效期、付款请求是否符合独立保函的约定等问题;第二类是开立人付款后向保函申请人的追偿纠纷,该类案件主要涉及开立人是否尽到谨慎审查义务、不符点的认定等问题;第三类是保函申请人等起诉要求法院中止或终止开立人支付独立保函项下款项的纠纷,主要涉及止付令的性质、对独立保函独立性原则及例外情形的认定、欺诈的认定标准等问题。
独立保函纠纷涉案金额高、涉及国别多,反映出来的法律问题错综复杂,并直接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信用状况,因此引起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较大关注。
然而,我国未加入独立保函相关国际公约,我国现行法律也没有专门关于独立保函权利义务的规定,造成人民法院处理独立保函纠纷时在确定管辖、适用法律和划分责任上的不统一。
随着“一带一路”市场重要性的增强,各方市场主体对出台独立保函纠纷裁判规则的需求日益迫切。
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分类】问答正文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答记者问[王玲]各位记者,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今天我们邀请了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审委会委员张勇健出席发布会,由他来发布今天的内容。
下面请张庭长就相关内容向大家进行解读,讲一下大概的背景情况。
[张勇健]各位记者,大家好!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8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16年12月1日实施。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该《规定》的有关情况。
一、《规定》的制定背景和重要意义独立保函是为保障债权的快捷实现而在商事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担保工具,指由金融机构单方出具的同意在受益人(债权人)请求付款并提交符合要求的单据时向其支付款项的书面承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企业“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金融交往日益增多,国际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独立保函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境外交易和签署合同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带动国内独立保函业务的快速递增。
2015年,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保函余额达到24450亿元人民币,商业跟单信用证余额7232亿元人民币,独立保函业务的规模和体量已远远超过商业跟单信用证。
与独立保函商业实践高速发展的趋势相对应的是,近年来诉至法院的独立保函纠纷案件逐年增多。
各地法院对制定独立保函纠纷裁判规则的需求十分迫切。
另一方面,银监会、银行业协会等机构亦多次来函来访,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尽快出台独立保函司法解释,为我国独立保函业务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健全完善的法治保障。
担保合同中“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abc 在商业交易和金融活动中,担保合同是一种常见的法律工具,用于保障债权人的权益,确保债务能够得到履行。
而在担保合同中,“独立担保条款”的出现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和争议。
那么,这种条款究竟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呢?要理解“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独立担保。
简单来说,独立担保是指担保人向债权人作出的承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人无条件地承担支付责任,而不以基础交易合同的效力、履行等情况为前提。
这种担保方式与传统的从属性担保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从属性担保中,担保责任的产生、范围、强度等都依赖于主债务合同。
如果主债务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变更,担保合同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然而,独立担保条款打破了这种从属性,使得担保责任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确定性。
从法律实践来看,对于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传统上对独立担保的承认较为谨慎,认为其突破了担保的从属性原则,可能会对担保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造成冲击。
但随着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这些国家的法律也在逐渐调整和适应,对独立担保的态度有所缓和。
而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其商业活动和金融交易的高度发达,对独立担保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
在这些国家,独立担保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融资等领域,并且有相对完善的法律规则和司法判例来规范其运作。
在我国,对于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早期,我国法律对独立担保的态度较为保守,倾向于将担保认定为从属性担保,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承认独立担保的效力。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对于独立担保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国内的独立担保合同,如果不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无效情形,一般会认定其有效。
担保合同中“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在经济活动中,担保合同是一种常见的法律文书,旨在保障债权人的权益,确保债务能够得到履行。
其中,“独立担保条款”作为担保合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效力一直是法律界和商业领域关注的焦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独立担保条款”。
简单来说,独立担保条款是指担保人与债权人约定,担保人承担的担保责任独立于主合同,不受主合同效力、履行等情况的影响。
这意味着,即使主合同存在无效、被撤销或者履行瑕疵等问题,担保人仍需按照担保合同的约定承担担保责任。
那么,这种独立担保条款在法律上是否具有效力呢?这需要从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来进行分析。
在国际商事领域,独立担保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国际商会制定的《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等国际惯例为独立担保的运作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标准。
在国际贸易和融资活动中,独立担保因其确定性和高效性,能够为债权人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我国的法律环境下,对于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限制。
根据我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但同时也规定了例外情形,即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这一规定为独立担保条款的存在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独立担保条款的效力认定,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如果独立担保条款是在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担保人的情况下订立的,一般会认可其效力。
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能够承担独立担保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如果是普通的民事主体作为担保人订立的独立担保条款,法院往往会更加谨慎地审查其效力。
在审查过程中,法院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如果能够证明当事人在订立独立担保条款时,对于其法律后果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是自愿承担独立担保责任的,那么该条款更有可能被认定为有效。
担保合同中“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在商业交易和金融活动中,担保合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债权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而其中的“独立担保条款”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那么,什么是“独立担保条款”?它又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呢?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独立担保条款”的概念。
简单来说,独立担保条款是指担保人与债权人约定,担保人承担的担保责任独立于主合同,不因主合同的无效、变更或解除而无效,担保人也不能以主合同的抗辩事由对抗债权人。
这种条款的特点在于其独立性和无条件性,即担保人的担保义务不受主合同效力和履行情况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于独立担保的态度相对谨慎。
《担保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然而,对于“另有约定”的范围和效力,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独立担保条款的效力认定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早期的一些案例倾向于严格遵循《担保法》的规定,认为独立担保条款因违反从属性原则而无效。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对于独立担保的需求逐渐增加,司法实践也开始有所松动。
如今,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和情形下,独立担保条款被认定为有效。
例如,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基于国际惯例和当事人的约定,独立担保条款通常被认可。
此外,在国内金融领域,对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具的独立保函,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有效。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我国的商业活动与国际接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独立担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司法实践。
另一方面,独立担保在保障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它能够为债权人提供更及时、确定的保障,减少纠纷和风险,促进资金的快速流转。
独立担保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及立法完善林晶!!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福州+.$$$+#摘"要!独立担保自上世纪中后期广泛应用!国外也有判例和学理上的普遍认可"独立担保较传统担保有许多优势!在我国担保业务实践中也日显重要!但是其国内法律地位不明确!不利于保护国内当事人"因此!应该对我国目前的独立担保法律进行完善"关键词!独立担保#法律地位#立法完善中图分类号!&Z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D %!"6,.9$#-1-$%,%8!"6-#.,1-$%$&@%8"0"%8"%1B 3,’,%1""-%7+-%,Y _Q04;H!Z 1V 47;R 1N C 4B A 5B 1849S &56789:5;9"Z 1E 3<1Z 1V47;+.$$$+"G 34;7#/;#1’,*1$_;L 565;L 5;9H 1787;95537?N 55;1?5L5O 95;?4K 5C S ?4;B 5:4L L C 59<C 7956789<=935#$93B 5;918S P _94?7668<K 5L 4;N <93B 7?5?7;L6584<L 4B 7C ?7N 8<7L P G <:6785LM 493987L 494<;7C H 1787;955"4;L 565;L 5;9H 1787;95537?:<85?16584<849S 7;L 6C 7S ?:<857;L :<854:6<897;98<C 54;93568<=5??4<;7C 687B 94B 5<=G 34;7P><M 5K 58"935C 5H 7C6<?494<;<=4;L 565;L 5;9H 1787;955C 57K 5?:1B 38<<:9<N 5L 5?485L =<868<95B 94;H 9354;9585?9?<=B C 45;9?4;G 34;7P F 3585=<85"494?a 1495;5B 5??78S 9<4:68<K 5935685?5;9C 7M<;4;L 565;L 5;9H 1787;955P <"=:$’8#$4;L 565;L 5;9H 1787;955%C 5H 7C 6<?494<;%C 5H 4?C 794<;""独立担保是指担保人应申请人委托"为保证申请人对基础合同债务的履行对受益人所作的"只凭受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书面索赔或符合规定要求的单据即应向其支付约定金额或约定金额以内的款项的&独立于基础合同关系的承诺’独立担保给予债权人一种确定的得到支付的权利"只要债权人提示了符合要求的单据"银行就应付款"因而"独立担保常被称为(手中现金)!B 7?34;37;L #’独立保证合同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并且得到西方国家判例和学理上的普通认同’但对于我国立法是否存在独立担保&是否应当建立独立担保制度及如何完善独立担保制度"学界争议颇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一"独立担保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有学者认为"从法律上看"独立保证的法律地位在我国已经得到解决"境内机构在向外出具独立保证不存在法律障碍’*"+!R "!’#认为我国过去的法律对保证合同的独立性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甚至对将保证人视为(主债务人)或(第一位债务人)的提法都很陌生’担保法就人的担保而言"只规定了两种责任形式"即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这两种责任形式的保证效力都受主合同的影响"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都不是独立性担保’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条尽管规定了担保合同是从属性的"却又规定(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这一灵活性规定"实际上给独立性担保合同留下了生存空间’"((*年,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回避了独立保证的法律地位问题"但尚不能认为"此法采纳的是从属性观点’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在明确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前"这一规定是否真的可以理解为法律授权担保合同当事人通过约定改变担保合同的从属性"确立担保合同的独立性"目前尚未定论’从#$$$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看"也未对(担保合*(第""卷"第"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W <C P ""Q <P ""#$$*年#月0X/JQ,Y XZ D>/D>X/F[,G>[JA GXYY[\[Z 5N P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林"晶!"(’$-"#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公安厅国保总队科员#厦门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在读研究生$[-:74C %S 1C 4;C 4;#$$##!?4;7P B <:P B ;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加以解释!即对此处的#但书"未作出#担保合同可以约定为非从属性的独立担保"$#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仍然有效"等明文解释%甚至在该担保法有关解释的第*条第.款还规定#在对外担保的场合!主合同变更!未经担保人同意的!担保人不再承担担保责任"!表现出解释者排斥独立担保的基本思路%&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虽然名义上规定了具有独立担保性质的备用信用证!但其实际内容仍未脱离从属担保的法律特征%(#)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应允许独立保证的存在!具体理由如下*第一$我国现行立法不排除独立保证的存在%可以作为独立担保存在法律依据的有*"$"((.年*月+$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原则性的规定和有关保证的基本事项的规定-#$"((*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和国家外汇局管理制定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各专业银行制定的对其分支机构对外担保的授权方式即管理办法-!$"(((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其&意见’中的有关规定%第二$独立保证已为国内$国际贸易实践所广泛采用!并已有国家对独立保证合同进行立法规定%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早在’$年代初!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结构提供的外汇担保业务中!就顺应国际惯例!按照申请人的要求为国外的受益人提供独立担保%(+)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在"(’(年+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外汇担保办法’+暂行,第!条就规定*#我行对外开立的保函!遵循国际惯例办事!可分为有条件不可撤销或无条件不可撤销的保函%"该&担保办法’第"!条还规定*#我行对外开立的保函!只处理单据或证明!对涉及商务纠纷不负任何责任%我行在处理单据或证明时!对其真伪及邮递过程只遗失或延误均不负责%"中国农业银行"(($年&外汇担保惯例暂行办法’第*条规定*#农业银行担保函件分为有条件担保和无条件不可撤销担保两类%"这里所指的#无条件不可撤消担保"就是指见索即付担保或独立担保%此外!在国内经济活动中!也使用独立担保的情况!(!)在我国已经出现的银行保证监督专款专用就是这种性质的担保%(.)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银行已经做了巨大的备用信用证和独立担保的交易!有些银行做的备用信用证和独立担保的交易量已经达到一个很大的级别%(*)以上均表明了独立担保在我国实际应用%独立保证因为它担保债务的安全性及便捷的特点!已越发受到国际贸易当事人的青睐!越来越多的贸易主体愿意采用这种担保形式保证他们的债权实现%且因这种担保形式被广泛采用!国际上也制订了相应的国际公约规范独立担保%如&凭要求即付担保统一公约’$&联合国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国际上也已有国家通过立法保证独立担保!如捷克斯洛伐克"(*!年&国际贸易法典’和民主德国"(%’年&国际经济法合同法’就涉及到这种新型的担保合同!并有专门章节对其定义及法律特点做了若干规定%英美法系各国和大陆法系各国在法院判例和学理上都承认了这种新型的担保合同的效力!并承认了这种担保合同与传统担保合同不同的法律特点%(%)第三$独立担保对比其他担保形式更具天然优势!其所具有的特征更符合现今贸易实践对安全与效率的要求%独立保证担保作为新兴的一种担保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独立性%所谓的独立性指成立后的独立保证合同!其合同本身的效力完全脱离了主债关系!法律规定的主债与保证关系的一般原则...#主债有效!保证合同有效-主债无效!保证合同无效"!对独立保证合同没有约束力%即它是对保证合同的从属性的否定%意大利米兰法院"(’.年""月#’日的一个判决明确指出*#独立保证合同不能适用于保证合同的规范!因为它不具有保证关系从属于主债的特征%"纳波里上诉法院甚至在"(’#年"月##日作出的判决更加明确和直接的指出*#如果在一个担保合同中缔结了/见索即付0的担保约款!那么合同就是独立保证合同!它具有解除与主关系之关联的功能%"#$保证人抗辩权的不得行使性%独立担保合同一旦成立生效!就意味着保证人放弃了一般保证关系所存在的抗辩权的行使!他根据受益人的简单请求即必须支付且是豪无保留的支付确定数额%有学者认为!如果在新型保证合同中没有专门条款规定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的关系!新型担保的独立性$无条件性$见索即付的特定已经决定了保证人就物的担保部分放弃了先诉抗辩权%(")+R"!(,而在一般保证合同中!保证人根据保证约款!有权在支付之前实施抗辩权%这种抗辩权的不得行使是独立保证合同的独立性使然!它同时产生了一个效果*豁免了受益人请求支付的法定举证义务%当然!也有例外!当确认受益人有欺诈恶意时!保证人依然得以行使抗辩权%+$表明保证合同独立性的条款的明示性%划分独立保证合同与一般保证合同的关键!是合同中是否有当事人确认保证合同独立性的明确约款%在实务中!表明独立性约款的表达方式很多!但其核心内容必须要有诸如#一经债权人+受益人,提出请求!保证人即应当依约定向请求人履行支付义务"的明确保证人负有#见索即付"或者#第一要索保证"的约款%!$非典型合同性%独立保证合同在法律上没有一定的名称和规则!而是受合同当事人依意思自治原则$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确定合同独立性的具体内容%意大利米兰法院"(’*年"$月(日的一个判决就独立保证合同的非典型性重申了这样一个结论*#属于独立保证合同的范围内/保证人的履行0!不能用典型保证合同的规范来确认!因为保证人放弃了法律所肯认的保证人的优势!他所承担的是类似于不可撤销的信用证的独立责任%"(’)由此可见!独立保证人承担的责任较传统保证合同的保证人要严格的多%独立担保意味着不可撤销的付款承诺!它符合现代商业融资的需要%由以上特征决定了独立%(林晶*独立担保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及立法完善担保必将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由此!必须完善独立担保在我国的立法"二"独立担保立法的完善我国出现了许多不可撤销的保证形式!如在保证书中注明不可撤销担保#$%无条件担保#等字样"这类担保书大多出自银行之手!实际上这就是独立担保在国内商业领域的反映"因此!司法实践中应承认独立担保在国内的有效性"因为!首先!我们制定法律要从整体的经济环境着眼!不能因噎废食"承认独立担保在国内的存在!从大的方面看是可行的!是符合我国目前和将来的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空前活跃的今天!再对国内贸易$国际贸易进行不同区分!适用不同法律制度!显然不够明智"第二!私法自治是一项民法的基本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行为!表现在独立担保中就是通过不可撤销的担保条款放弃了法律赋予其的抗辩权!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硬性规定是没有问题的"第三!虽然最高法院对国内独立担保的有效性持谨慎态度!但现在全国有许多案件涉及独立担保!各地法院判决也并非一致!有的地方实际上已经承认独立担保在国内的有效性"所以!否认独立担保在国内的有效性显然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的!而且还有国内国外差别待遇之嫌!进而影响经济交往"&(’我国由于独立担保制度刚刚起步!尤应注重独立担保的立法工作!为其统一规定!树立权威!借鉴国际统一立法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参照(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来完善我国这方面的立法!解决目前法律存在的与实践脱节和冲突的问题"我国可以考虑在(担保法)中对这一新型的担保方式***独立担保作出规定!或者先由中国人民银行对独立担保制定明确$可操作性强的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对(担保法)作出解释以配合人民银行的部门规章"总体来说!应着重规定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明确规定独立担保"当银行开立的担保条款不完整或不明确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来补充!发生纠纷!只能类推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显然!需要具体的法律来规范独立担保"&.’需要指出的是独立担保的判定应在法律上有所规定"立法时应考虑到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两个方面"实质要件主要有二+,"-独立担保首先必须是担保!即独立担保人向债权人承诺!在债务人未能履行债务或不能清偿债务时!替代债务人清偿债务或承担责任",#-独立担保必须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担保人丧失了先诉抗辩权和对主债务人的一切权利!无条件的向主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形式要件+,"-合同写明为担保合同或与之类似的名称!并在内容中未引用基础合同!也未引用保证的有关法律",#-在合同或担保书上!写明%第一位债务人,6842 :78S<N C4H<8-或%凭要求即付#%见单即付#%见索即付#%不可撤销的担保#"另外!合同的名称虽然写明了%独立担保#等字样!但内容却有不同约定!则应当与内容为准"即便是引用了基础合同!也不见得就不构成独立担保!关键看是否以主合同的成立$有效为前提.保证人是否可将主合同债务人的抗辩权作为自己向债权人的抗辩权"其次!关于欺诈例外的规定"独立担保的适用和法律规定的保守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独立担保中的欺诈的利用"因此!我国可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必须对这一方面作出具体有效的规定+担保人可以以受益人的付款请求存在实质性欺诈为由拒绝付款!也可根据法院依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发出的止付令拒绝付款"在此!实质性的欺诈包括单据伪造或单据中含有虚假陈述$受益人未履行或未适当履行基础合同!或就独立保函的目的而言!请求付款没有事实根据"为了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在由担保申请人,基础合同债务人-向法院提出止付申请的场合!要求申请人应提供受益人存在实质性欺诈的确凿$充分的证据!以及受益人在我国境内没有可供扣押的财产的说明!并提供因止付而可能给有关当事人造成的损失的充分担保"最后!我国涉外担保的审批权仍高度集中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支局"虽然这样有利于监督和控制外汇债权债务变化和实行外汇管制!却不利于调动经营外汇银行的积极性"因此!适当放松涉外担保的审批权!不但可以提高从事外汇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积极性!还可以减轻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负担!集中力量搞好外汇管理的宏观政策和监督外汇法律的实施情况"我国加入bF X后!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将融入到国际惯例中去!独立担保也不例外!可以说独立担保在我国的运用实际上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所以!我国立法不可对此视而不见!加强和完善独立担保立法应提上立法日程"参考文献!!""郭洪俊P国际银团贷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I"P北京#法律出版社$#$$"P!#"李国安P我国独立担保的实践与立法完善!0"P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P!+"贺绍奇P国际金融担保法律理论与实务!0"P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P+’P!!"最高人民法院P湖南机械进出口公司’海南国际租赁公司与宁波东方投资公司代理进口合同案!D"P经济审判指导%第#卷&$#(’P!."江"平$刘智慧P银行保证监督专款专用的责任温暖体探析!0"P法学研究$"((*$%*&P!*"金赛波P中华人民共和国备用信用证和独立担保法律#实务和问题![T(X Y"P中国涉外商事审判网%392 96#((M M MP B B:9P<8H P B;(&P!%"沈达明$冯大同P国际经济贸易中使用的银行担保!I"P北京#法律出版社$"(’%P"(P!’"费安玲P比较担保法!I"P北京#中国政法大学$#$$!P(!P !("白"彦P独立担保制度探析!0"P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P,责任编辑+骆晓会"英文编校+栾"芳-’(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第"期,总第!’期-。
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立法改进与规则完善关键词: 担保物权立法改进规则完善内容提要: 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和理论准备的不足,我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中关于抵押、质押、留置的规定存在不少错误与疏漏。
2007年颁行的《物权法》以基本法的形式对担保物权制度作出了系统、完整的规定,并对既有规则作了较大改进,其中不乏制度设计的亮点、创新和具有特色性的规定,但其在担保物权的类型取舍和若干具体规则设计方面也仍存在一些疏漏和值得推敲之处,不少规定在适用中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一、《物权法》对于担保物权的基本制度和共通规则的改进与完善(一)确立了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的物权性质和地位但我国1995年颁行的《担保法》的功能和地位所决定,其侧重于从担保方式的角度分章对“抵押”、“质押”、“留置”作了规定,但并未明确上列三种担保所形成的权利的性质。
而在《物权法》这一民事基本法中,采纳了学界通说,以“担保物权”作为第四编的编名,分别以“一般规定”、“抵押权”、“质权”、“留置权”为章名对其各项制度作了详细规定。
这种作法,有利于构建物权制度的完整体系,协调各种物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担保物权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该法中抽取担保物权的共通规则而设立“一般规定”一章,也表明了立法技术的提升。
(二)改进了担保制度适用范围的表述《担保法》第2条中将担保的适用范围表述为“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债权;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担保法解释》)第1条中将其解释为“由民事关系产生的债权”。
《物权法》第171条将其修正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的债权,从而彻底剔除了体现计划经济时代烙印的术语,并实质上扩张了债权担保制度发挥作用的空间。
(三)明确了担保物权的设立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区分规则《担保法》第41、42条的规定,在表述上混淆了抵押合同生效和抵押权设立的关系(注:参见《担保法》第64条、第76条、第78第1款、第79条),并将“抵押权登记”或“抵押登记”不当地表述为“抵押物登记”;在质押的规定中,同样存在将合同的成立、生效与质权的设立混为一谈的问题。
独立保函法律实务探讨独立保函,又称为保函担保,是指保函人向受益人发出的、保证担保人对其所承担的责任承担担保责任的一种担保方式。
它是一种通过发行保函的方式,让发行人(通常是银行)向受益人(通常是购买者)提供担保,确保受益人在交易中能够得到全额支付或其他合同履行。
我们需要明确独立保函的法律性质。
独立保函是一种独立的、无追索权的担保文件,其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性:独立保函是独立于受益合同的,其效力与受益合同的效力无关。
即使受益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或被解除,独立保函的效力仍然存在。
2. 无追索权:独立保函的受益人可以直接向保函人索赔,无需证明主合同违约或损失。
这是独立保函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其与一般保函和担保的最大不同之处。
3. 不可撤销性:一旦独立保函生效,保函人通常不能单方撤销,除非受益人同意或法院裁定。
这确保了受益人在交易过程中的权益不受损害。
基于以上的独立保函的特点,其法律适用规则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目前我国对于独立保函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担保法》《民法总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
这些法律规定主要阐明了独立保函的法律效力、准据法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问题。
在独立保函法律实务中,最常见的争议之一就是关于受益人对保函索赔的条件和程序。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受益人在主合同履行不当时,应当向保函人提出索赔,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证明和材料。
这包括对主合同违约的证明、索赔金额的证明以及索赔通知书等。
保函人在收到索赔通知书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处理索赔请求,并有义务在索赔不成立时向受益人做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独立保函的法律实务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独立保函与主合同的关系、保函人的责任范围和免责情形、独立保函的转让和撤销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法律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进一步完善独立保函法律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独立保函的争议案件也时有发生。
一些案件中,受益人和保函人对于独立保函的效力、条件和程序等方面产生分歧,导致了一些纠纷。
《民法典》中的保证合同:保证担保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保证是担保方式的一种,保证人以其自身信用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提供担保。
《担保法》将保证作为一种典型的担保方式予以规定。
《物权法》法出台后修改了物的担保,相当于废除了《担保法》中的物的担保,但保证担保仍然适用《担保法》。
《担保法》将在《民法典》生效后废止。
《民法典》将保证作为合同的一种在合同编予以规定。
这一调整并不影响保证的担保功能。
事实上保证是一项合约,其创设一项从属的义务,为债务人履行主债务提供支持。
因此,保证在形式上是一项合约,实质上是提供担保。
本文将重点讨论《民法典》下保证担保制度的变化,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重大调整的内容,规范和完善的内容,以及新增的与保证担保密切相关的制度。
一、重大调整内容《民法典》对《担保法》中的保证担保制度作了一些重大调整。
对照《民法典》对《担保法》的条文,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方面的重大调整:(一)保证方式约定不明的为一般保证保证方式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担保法》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民法典》对此作了修改,在第686条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这一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第三人提供保证后的责任,债权人为了保障债权得以履行需要关注这一点,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二)共同保证人的责任《担保法》第12条规定,已经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或者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的其他保证人清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
此外,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0条第2款规定,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保证人按其内部约定的比例分担。
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
《担保法》规定连带共同保证人之间追偿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公平原则和风险共担原则的考量,为了保证连带责任保证人之间的公平利益,各保证人在内部关系上应当按照约定的份额或比例分担责任。
担保合同中“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担保合同中“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
在担保合同中,“独立担保条款”是指担保合同中的特定条款,它授权担保人在被担保债权实现前,主张向债务人追偿的权利。
这
意味着即使主债权发生争议或被宣告无效,担保人仍然有权主张追偿。
独立担保条款的法律效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立性原则:独立担保条款是独立于主债权的,它的效力不
受主债权的有效性或存在性的影响。
这意味着即使主债权被宣告无
效或变更,担保合同仍然有效,并且担保人仍然有权主张追偿。
2. 自动效力:独立担保条款的效力是自动启动的,并不需要债
权人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法律行动。
一旦主债务人违约,担保人即
可行使独立担保权利,并追偿其担保的债权。
3.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独立担保条款确保了担保人在债务人
违约时可以享有与债权人相等的权利。
这意味着担保人有权直接通
过追偿行为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不必依赖债权人的行动。
4. 不受反担保规定限制:根据《担保法》,在一般担保条款下,担保人享有反担保权利,即可以要求债权人先行行使担保物权。
在
独立担保条款下,担保人的追偿权利不受反担保规定的限制,可以直接向债务人主张追偿。
,担保合同中的独立担保条款具有独立性、自动效力、对等性和不受反担保规定限制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独立担保条款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能够有效保障担保人的权益。
独立担保到底有无法律效力?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谈判中,债权人为了避免以后发生纠纷时的复杂程序和种种抗辩事由导致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往往会要求债务人提供以下担保形式:担保人向债权人承担的保证责任是独立于基础交易的,一旦债权人认为债务人违约而按照担保文件约定的要求向担保人提出付款请求时,担保人即应付款,而不得主张依基础交易合同产生的抗辩,更不能主张检索抗辩权,这就是独立担保。
在我国,既有国际贸易中的独立担保业务,如备用信用证和见索即付保函,也存在国内经济贸易中的独立担保业务,那么独立担保到底有无法律效力呢?一、争议初探甲企业与乙企业订立借款合同,丙企业为乙企业的债务向甲企业提供担保,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担保合同的效力独立于被担保的借款合同。
借款合同无效并不影响本合同的效力”,后甲、乙企业之间的借款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由于涉及到对独立担保条款法律效力的认识不同,对丙企业是否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以及如何承担担保责任,存在不同观点。
(一)丙企业不再依据担保合同承担担保责任1.担保合同是一种从合同。
它以主合同的存在和生效为存在的前提,主合同不成立,从合同就不能有效成立;主合同转让,从合同即不能单独存在;主合同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从合同也将失去法律效力;主合同终止,从合同亦随之终止。
本案中主合同因甲乙企业之间非法借贷,应被认定无效,因而作为其从合同的丙企业与甲企业之间的担保合同当然应被认定无效,故丙企业不应依照该担保合同承担担保责任;2.虽然担保合同中有独立担保条款,但此类独立的、非从属性的担保合同只能适用于涉外经济、贸易、金融等国际经济活动中,而不能适用于国内经济活动。
在国内担保活动中,对其适用范围应当予以限制,否则将给国内担保法律制度带来重大影响;3.依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司法解释)第八条的规定,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视担保人有无过错,分别承担不同的民事责任,即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我国独立担保的实践与立法完善[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独立担保因其明显优于从属性担保的债权保障功能而在国际融资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在独立担保实践的推动下,相应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也已先后出台。
在我国的银行贷款实践中,独立担保也格外受到各方当事人的青睐。
但由于立法的不明确和司法实践的偏见,独立担保在我国几无“立锥之地”。
因此,借鉴国际立法与实践,破除偏见,克服独立担保固有的弊端,将成为完善我国现代型担保制度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独立担保担保法保函一、独立担保对传统担保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交往电子化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效率优先”理念的推动下,国际经济交往各方当事人都不仅要求交易的达成和履行应谨慎而快速,对违约的救济也开始崇尚公平前提下的高效率。
因此独立担保对传统的从属性担保的突破可谓顺应时代的要求。
根据传统的从属性担保关系,债权人(受益人)必须首先证明基础合同的债务人违约,在“一般保证”的场合,保证人甚至拥有先诉抗辩权,即受益人必须在用尽对债务人的一切追偿手段仍未能满足自己的债权要求时,才能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即使在“连带责任保证”中,受益人也须证明债务人在基础合同中违约(如债务人未能偿还到期债务),才能要求保证人付款。
而且,无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保证人都拥有许多针对受益人的抗辩权。
这种费时耗力的救济方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面前已显得十分落后和低效,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具有全新意义的、与基础交易相脱离的、仅凭索赔书(或附以简单易得的单据)即可获得赔付的独立担保便应运而生,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被广泛采用。
这就是现代担保对传统的从属性担保的最严厉挑战和最重要创新。
在独立担保实践的推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条约相继产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即有1992年国际商会公布的《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1995年联合国主持签署的《独立保函与备用信用证公约》和1998年国际商会公布的《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
(P116—118)关于独立担保的内涵,国内外均未见统一的定义,但从其运作过程可知,独立担保是担保人应申请人(基础合同的债务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基础合同的债权人)作出的,表示在受益人向其提出索赔并提示一定的单据时,立即无条件地向受益人承担付款责任的书面承诺。
在国际融资担保实践中,独立担保的形式通常包括见索即付保函和备用信用证。
(注:除另有说明,本文的独立保函或独立担保包括见索即付保函、备用信用证及其他具有类似法律效果的担保文书。
)在独立担保中,担保人承担着不可撤销、无条件的付款责任,只要受益人提交了符合保函规定的证明文件(有时甚至只要求提示由受益人自行开立的申请人违约的证明和索赔书),担保人就必须承担付款责任。
即担保人是否承担付款责任,并不是基于申请人在基础合同中的实际违约,而是受益人提示了与独立保函的要求相符的单据。
因此,担保人不能以调查申请人在基础合同中是否真正违约或以基于基础合同的其他理由作为抗辩而拒绝或拖延付款。
(P2238,2247—2248)换言之,基础合同的效力、修改、履行情况,以及基础合同债权人放弃对债务人的某些权利(如抵押权)或解除某些责任人的责任(如解除其他担保人的责任)等均不影响保函的效力和履行,担保人仍应依保函的约定承担担保责任。
而在传统的从属性担保中,基础合同无效、被修改或已履行,以及受益人放弃其对基础合同债务人的某些权利或解除其他责任人的某些责任,都将成为担保人解除担保责任的法定理由。
可见,独立担保人依保函所应承担的付款责任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从属于基础合同债务人的,只要受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了保函规定的索赔单据,担保人即应在独立保函规定的金额范围内履行付款义务,除非存在受益人明显的欺诈或对有关单证的伪造,否则担保人不得提出除独立保函之外的其他任何抗辩。
(P751)这就是独立担保对传统担保的从属性质的最重大突破和创新。
二、我国独立担保的实践1.我国独立担保的业务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国际融资实践中已开始引入独立担保方式。
如1984年1月我国某公司为中国在香港合资设立的香港××电器有限公司的对外借款向国外××银行出具的《担保函》规定,担保人“在此绝对地、不可撤销地、无条件地向贷款人保证,如果借款人到期未能按照信贷合同偿还债务,我公司将及时向贵行偿付到期的所有债务”,“本担保不论信贷合同是否有效、可强制执行或修改或变更以及构成免除担保人的责任或形成对担保人的保护等其他一切情况,均不影响其效力”。
再如,1986年8月我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我国××酒店的对外借款向贷款人香港××贷款银团出具的《保证书》,明确规定“该保证为不附任何条件和不可撤销的”,“担保人同意在收到贷款银团之书面通知后10天内以同一货币向贷款银团支付借款人应付之款项”。
又如,1986年10月中国× ×投资公司为国外××银行通过香港××公司向国内××饭店提供的贷款出具《担保书》,规定担保人“无条件地和不可撤销地保证在贵方提出要求时,向贵方支付客户未能就财务贷款应向贵方支付的所有本金、利息和其他有关费用”;担保人的责任“不应受下列事情影响:贵方和客户之间的任何交易或贵方对客户的权利有任何不足之处或任何其他情况”。
(P128—130,145—146,187—188)从这些担保书的具体内容可见,尽管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作为典型的独立保函的代表性规定,表明保函的独立性、不可撤销性和无条件性等独立担保特征。
2.我国独立担保的立法实践尽管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国际融资担保实践中已大量存在以独立担保作为保障债权实现的担保方式,但是,在1986年我国颁布的《民法通则》(第89条)仍将担保合同明确定位为属于主合同的从合同。
时隔10年,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虽然借鉴了国外担保立法与惯例的先进理念,尤其是注意到1992年国际商会公布的《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对实践中大量存在的独立担保的专门规范,并在立法用词方面为传统、典型的担保方式之外的担保创新实践留下一定的空间,但是在我国这一专门的担保立法中仍未明确把独立担保作为独立的担保方式。
(注:参见我国《担保法》第5条第1款。
另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典型的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五种。
)我国《担保法》第5条第1款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这一规定展示了我国《担保法》为独立担保所留下的进行司法解释的制度空间,大部分学者甚至认为,这就是法律赋予当事人通过约定改变担保合同的从合同地位的一项明确授权。
但是,在明确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前,这一规定是否真的可以理解为法律授权担保合同当事人通过约定改变担保合同的从属性,确立担保合同的独立性,目前尚未定论。
从20XX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担保法解释》)看,也未对“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加以解释,即对此处的“但书”未作出“担保合同可以约定为非从属性的独立担保”、“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仍然有效”等明文解释。
甚至在该《担保法解释》第6条第5款规定:在对外担保的场合,主合同变更,未经担保人同意的,担保人不再承担担保责任。
表现出解释者排斥独立担保的基本思路。
而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境内机构可以以备用信用证对外提供担保(第2条),但同时规定,只有“当债务人未按合同约定偿付债务时”,担保人才履行偿付义务。
这一规定意味着我国的对外担保(包括备用信用证)仍是传统的从属性担保,而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担保。
此外,该《管理办法》在第13条规定,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债权人与被担保人如果需要修改所担保的合同,必须取得担保人的同意,未经担保人同意的,担保人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债权人未按照基础合同履行义务的,担保人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
由此可见,《管理办法》虽然名义上规定了具有独立担保性质的备用信用证,但其实际内容仍未脱离从属担保的法律特征。
3.我国独立担保的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最高法院也屡次以判决形式否定独立担保在国内经济活动中的有效性。
如在“湖南机械进出口公司、海南国际租赁公司与宁波东方投资公司代理进口合同案”(最高人民法院经终字第184号判决书)的判决中指出:担保合同中虽然有“本担保函不因委托人的原因导致代理进口协议书无效而失去担保责任”的约定,但在国内民事活动中不应采取此种独立担保方式,因此该约定无效。
目前,否认独立担保合同效力的主要理由是独立担保存在极大的欺诈和滥用权利的可能性,损害担保人的权益。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担保人开出无条件付款的独立保函无异于“自杀”。
而在新近的银行担保实践中,几乎所有的银行贷款担保合同都规定“担保人不享有债务人基于基础合同的抗辩权”:“担保人应对基础合同无效所引起的债权人损失承担担保责任”:“担保人承担绝对、无条件、不可撤销的付款责任”等。
而正是这些规定,常被认为违反《担保法》第5条的规定。
(注:《担保法》第5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但是,如果法律允许当事人通过约定排除“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的规定,并确立担保合同的独立地位,或允许其通过约定排除“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的规定,并达成“基础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仍有效”的合意,显然没有理由否定与独立担保合同特征相符的担保人的独立责任,包括担保人不得行使基础合同债务人的抗辩权,以及在基础合同无效时就债权人的损失承担担保责任(能证明债权人欺诈,或因债权人的行为而导致合同无效的除外)。
因此,为了寻找独立担保约定的合法根据,关键在于考察《担保法》规定的“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的确切含义。
有些司法审判人员虽然承认担保合同当事人可通过合同条款的约定否定基础合同与担保合同的从属关系,并约定担保人对债务人因基础合同无效而应承担的责任承担担保责任,但同时认为,担保人对基础合同债权的担保与对债务人因基础合同无效而应承担的责任的担保是两种不同的责任,前者是对基础合同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担保,后者是对基础合同无效时债务人应承担的责任的担保。
在基础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前者因担保合同的无效而无效;后者由于明确了是对债务人因基础合同无效而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担保,故担保合同仍然有效,担保人仍须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