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总结《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纲知识点整理【知识结构】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人们以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A.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而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回答和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2)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能认为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也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认为水、火、气、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否认世界时神创造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哲学知识结构
★哲学与时代精神
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⑵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原理。
精品文档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二.产生: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 2、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思考。
三.哲学的任务:真正(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①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和功能②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2)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论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指导。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学六.哲学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考点浏览: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概念 P3;本义 P6;产生 P4;源于 P5;作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联系)P7;用 <对个人 >P6;功能 P25;任务 P6。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联系)P8;二、三对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区别、联系)P8-9。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内容 >P10-11?为什么? P11-12)四、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分关歧、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局限性或优点) 1.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为什么?P16 P12-14<能正确判断 > 2.P16于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五、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3.哲学的作用 <对社会 >P17(与“对个人”的学作用区分开)1.马哲产生的条件、意义 P18-192.马哲的特征 P20-21六、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哲的产生 3.马哲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P22-234.马哲的作用 <与哲学的作用区分 >P25第一单元线索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变革第二单元考点浏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物质的概念 P292. 世界的物质性(为什么?) P28-30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P31一、世界的本质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32辩 5. 规律(概念、特点P33、对应的方法论P33-34)证唯物 1.意识的产生(起源)P35、生理基础P36、内容主P36-37、本质义2. 意识的作用(认识、改造) P38-40二、把握思维的奥妙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40-41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重要性、要求 P4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P51辩证唯物论的线索图: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7)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1.实践的概念 P42、特点 P42-43实践与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44-46认识认识、 3.真理的概念 P47、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P46-47论真理 4.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 -----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48-49;及方法论 P49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基础<四方面 >P44-46 ;能动反作用)及方法论(投身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论的线索图实践的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与谬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第三单元考点浏览: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一、联系观二、发展观唯三、矛盾观物(实质与辩证核心)法四、否定观1.联系的含义 P542. 联系的特征(普遍、客观、多样)及对应的方法论P54-573.具体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a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b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论(要求)1. 发展的实质(与运动变化的区别)P632. 发展的普遍性及方法论P60-623.具体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原理及方法论) P64-65;b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质变含义P6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66)1.矛盾的概念 P672.基本属性(内涵 P67、两者的辩证关系 P68-69)3.矛盾的普遍性(内涵 <原理 >P69,及对应的方法论 P70;矛盾特殊性(内涵 <原理 >P70,及对应的方法论 P73-7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两者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P71-72 )4.具体讲“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a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含义、各两者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P72-73)b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P73(一)辩证否定观(含义P75、实质 P76)及一、树立创新意识是方法论 P76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的哲学基础)(二)辩证法的本质P7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P77 及方法论P77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3 个方面) P78-80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内涵、两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P83;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P83唯物辩证法的线索图: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第四单元考点浏览:拥有更美的人生(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3)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4)价值观实现途径:对社会、他人的奉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并实现价值的途径一、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二、人生价值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3.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P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人的价值及其评价P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4.价值创造与实现P历史唯物主义的线索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是具有能动作用。
树立正确意识。
一、辩证唯物论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
(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基本矛盾与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能动历史创造者群众的作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创造者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变革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
(认识社会实现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人生价值价值判断和选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历史性、主体性)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根本途径:劳动创造,为人民服务。
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个人和社会统一中实现。
主观条件:砥砺自我。
目的性四、意识活动的特点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客观物质性五、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普遍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客观性。
固有联系,切忌主观,建新联系。
多样性。
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观整体主导。
全局观念,实现最优目标。
整体与部分部分被支配。
重视部分,局部推动整体。
系统优化:把握整体性,遵循有序性,遵循优化趋向。
用综合思维认识事物。
发展具有普遍性。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树立创新意思,扶持新事物。
发展观总趋势:前进、上升,曲折、迂回。
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新事物,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质变与量变:必要准备,必然结果,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做好量的积累,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
同一性:依赖,贯通,转化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排斥,对立矛盾观方法论:一分为二(全面、矛盾)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六、辩证法普遍性:事事有,时时有。
承认,分析,揭露,解决。
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特殊性。
《生活与哲学》4个单元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本义 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含义世界观的含义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具体知识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百舸争流的思想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是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并决定各种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未来,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其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与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 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和总结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本的一切事物老师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物质定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体系 社会历史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自觉遵循物质动力的规律 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 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仗态度的统一既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含义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体和客体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随认识对象、主体、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实践在发展真理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而发展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思 想 方 法 与创 新 意 识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总论:1、2、3课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第一部分:总论(1、2、3课)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P20-21);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要明白两者的区别)(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需背诵的知识点全书的知识框架: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探索世界的本质(物质观)②运动③规律唯物论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观①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②真理观(包含认识)①联系观(4个原理)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②发展观(3个原理)③矛盾观(9个原理)④否定观(1个原理)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②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③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①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人生观②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一(一)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观)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材料分析)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材料分析)2.运动1(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②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材料分析(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②材料分析(二)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观(1)意识活动的特征:①目的性和计划性(材料分析)②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材料分析)(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材料分析)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材料分析)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材料分析)二.(一)实践观1. 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分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分析)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分析)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分析)(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