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法制史讲义主要教材:《中国法制史(第二版)》,马志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参考教材:1,《中国法制史(第三版)》,曾宪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2,《中国法制史》,朱勇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第一章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以及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本章重点:1,中国法律起源的历史途径与基本特征。
2,夏商两代的法制指导思想。
3,夏商两代的刑法适用制度。
4,西周“明德慎刑”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内容。
5,西周的刑罚适用制度。
6, 西周宗法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
本章难点:殷彝以德配天吕刑三赦之法三宥之法五听五过之疵傅别质剂圜土之制世卿世禄制本章考点:1,中国法律起源具体有哪些学说?(15年复试题)2,西周的法制指导思想是什么?与夏商相比有哪些变化和意义?3,周代礼与刑的关系如何?4,试论述西周的婚姻制度的内容。
(14年复试题)5,论述西周“礼”的内涵。
(15年复试题)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关于法律的起源问题的不同理论学说和思想认识。
1,古代神权法思想认为,德礼刑政起源于“天意”和“神道”。
2,道家老庄学派认为,法起源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宋代理学家认为法起源于“理”,亦即宇宙绝对精神。
朱熹:“法者,天下之理”4,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法起源于惩恶扬善的需要。
5,法家认为,法起源于定分止争的需要。
《管子》:“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两条历史途径1,刑始于兵。
刑最初起源于军事战争,“大刑用甲兵”。
2,礼源于祭祀。
礼起源于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某些宗教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
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和刑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两个重要渊源。
三,中国国家与法的起源的特点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互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一、西周时期(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1、“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
2、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即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
3、意义: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以“礼”、“刑”结合为结构的宏观法制特色,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1、礼的内容与性质。
(1)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2)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作用的习惯法;(3)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
2、古代的礼的两层含义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亲亲父为首”“尊尊”“尊尊君为首”具体的礼仪形式“五礼”●吉(祭祀之礼)●凶(丧葬之礼)●军(行兵仗之礼)●宾(迎宾待客之礼)●嘉(冠婚之礼)3、“礼”与“刑”的关系(1)“出礼入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二、汉代中期以后1、儒家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2、为以“礼律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唐代:礼法合一1、承袭和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使得法律统治“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
2、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政权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强了法的威慑力量,从而构筑了严密的统治法网。
四、明代:明刑弼教1、“明刑弼教”,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
“弼”乃辅佐之义。
2、宋以前论及“明刑弼教”多将其附于“德主刑辅”之后,其着眼点是“大德小刑”和“先教后刑”。
3、宋代以后,在处理德刑关系上有突破。
朱熹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认为礼法二者对治国同等重要。
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
导论第一编上古部分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第二章主要立法活动第三章刑事法律制度第四章民事法律制度第五章司法制度第二编中古部分第六章主要立法活动第七章刑事法律制度第八章民事法律制度第九章职官制度第十章经济法律制度第十一章司法、监察制度第三编近代部分第十二章清末变法修律第十三章宪政与宪法第十四章行政法律制度第十五章民商法律制度第十六章刑事法律制度第十七章司法制度总复习导论一研究对象(是什么)(一)《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
1、“中国历史”指我国的从法律产生时起到新中国成立时止的一段历史时期。
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大时期。
2、法制史只研究“法律制度”,而不包括军制、田制、服制或考试制度。
3、具体包括法律的起源、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性质、内容、特点及其规律性。
(二)中国法制的历史发展线索1、三大时期➢上古三代即夏商周和春秋时期---中国法制开始形成时期➢战国与中古即自秦至清的封建社会---中国法制发展与成熟时期➢近代即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法制2、两次转折➢春秋战国➢清末3、六种类型➢奴隶制法制➢封建制法制(地主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制(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农民政权法制(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之资产阶级法制➢新民主主义法制[注意] a. 此六种类型基本表现中国法制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b. 对各种类型不宜简单以“好坏”做出评价,应了解当时必然性.c. 历史不容割断。
中国历史是五大文明中从不间断的唯一一个。
中国法制不同类型一脉相承,不应割断。
新中国成立时,将国民党之《六法全书》全盘否定等行动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当时的法学研究成果或研究方法(如习惯调查)至今仍值得学习。
(三)中国传统法制重要特征➢礼法结合➢阶级性(不平等)➢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制➢制定法与判例法结合➢无讼是求二学习《法制史》的意义(为什么)(一)一般意义的“读史”之意义1、培根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名师讲义
——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时期(前1066-前771)——以德(礼)治国
(一)西周契约制度
(二)西周婚姻、继承制度
(三)西周的诉讼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一)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立法活动
(二)战国时期李悝制《法经》
(三)商鞅变法(前359年、前350年)
三、秦代的法制
(一)秦代的罪名(繁多而无系统分类,未形成科学罪名体系)
(二)秦代刑罚(八大类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三)秦代刑罚适用原则
四、汉代的法制
(一)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二)汉律的儒家化
(三)汉代司法制度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一)魏(220-265)律(三国时期)
(二)《晋律》
(三)南北朝之北齐(550-577)
(四)南北朝之北魏(386-534)
(五)南北朝(南朝420-589,北朝386-581)之刑制改革。
《中国法制史》精选笔记讲义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劓殄即灭绝。
就是犯了不吉不迪、颠越不公等罪,不仅要将其本人处以死刑,而且要将其后代统统处死,不使其后代在新邑里繁衍。
即后世的族诛。
简述中国法的起源1、依据:①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帝王;②夏启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③夏朝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职官以及贡赋制度。
2、特点:①在国家形成之初,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氏族血缘关系。
无论在国家组织还是思想观念中都带有浓厚的学员色彩;②与保留浓厚的血缘色彩特征相联系,在国家形成之初,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③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刑罚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同时被当作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
简述夏朝的法律制度1、“天讨”、“天罚”的神权法律观。
2、《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它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者泛称。
3、“昏、墨、贼、杀”: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贪赃枉法以及乱杀无辜者,都要处以死刑。
4、夏商时期的监狱:①圜土a、文献中记载的夏商周监狱的通称,是否属实,有待考证;b、建成圆形的土墙或者在地下挖成圆形大牢;c、监狱囚禁已决犯和未决犯,监督其劳役并受刑罚的耻辱;d、能悔改从善的,重罪三年、中罪两年、轻罪一年放出,但是放出后三年内不得列为平民。
如不改过从新以至逃亡者,将处以死刑。
②夏朝的中央监狱称为:夏台或者钧台。
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1、商代的民事制度:不存在土地私有;2、商代的婚姻制度:贵族实行一夫多妻制;3、商代的继承制度: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简述商代的法律制度1、汤刑。
它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法律、律令和制度;2、奴隶制五刑基本确立。
奴隶制五刑是指中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肉刑体系。
这五种刑罚由轻到重,构成了中国早期刑法体系。
①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或者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它既是身体刑,也是耻辱刑。
2015年司法考试大纲解读第一卷:考点及内容有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科名修改为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科名修改为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学科结构及考点内容全部重新编写,由去年的六章十三节27个考点,修改为三章九节45个考点,实际增加18个考点。
宪法大纲新增6个考点宪法大纲新增6个考点。
分别为宪法概念中的“宪法的制定”1个考点;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新增“第四节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包括“社会制度的概念及特征、我国宪法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规定”2个考点;宪法实施保障拆分为“第四节宪法监督、第五届宪法实施的保障”两节,增加“政治保障,社会保障,法律保障”3个考点。
经济法新增5个考点删除或合并11个考点经济法依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新颁布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做了调整,新增5个考点,删除或合并11个考点。
在土地法和房地产法中新增“第四节不动产登记”,包括“不动产登记的对象、种类和机构,不动产登记簿,登记程序,登记信息共享与保护,法律责任”5个考点。
将第七章环境保护法第二节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的9个考点修改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1个考点。
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新增3件法规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也有变化,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将考点“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尊严”修改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新增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律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3件法规。
第二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有较大变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新增7个考点删除或合并7个考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根据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新增7个考点,删除或合并7个考点。
(1)第四章第三节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不得超越职权、不得滥用职权”2个考点合并为“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1个考点,新增“无明显不当”1个考点。
(2)第十一章第三节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新增“依法受理、依法应诉原则”1个考点。
中国法制史导论一、关于历史为了消除现代人对历史的误解,首先我们谈谈何谓历史。
古之所谓“史”者即今人所说的历史。
根据其形状,古人认为“史”字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它象征“公正”(象一只手持一个“中”,表示不偏不倚);另一方面它表示“记载”(象一只手持笔在史册上写)。
无论怎么说,历史是追溯过去,寻找人类的良心与尊严,发现自己的传统和渊源的一门学问。
1、辉煌的过去马克思曾说过:“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后,“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我只知道一门学科,那就是历史学”。
2、衰落的现在史学的衰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达;另一方面是因为实用功利主义的泛滥。
科技的昌盛将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赶出了中心舞台,现代人认为科学的发展能够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但事与愿违,现代人发现社会问题却与日俱增。
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的终级价值是要提出善恶的标准来,而科学本身却无能为力。
历史学作为一门文化或人文的学科它是人类知识中重要的一种,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纷纷把“有什么用”、“能赚多少钱”作为自己的圣经。
严格地讲,法史学并不能给您带来多少部门法学的知识。
作为一种教养、教化,它与实用和功利无关。
3、复兴的未来上个世纪末兴起的陈寅恪热让人们再度注意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知识体系和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历史中。
二、中国法制史1、概念中国法制史主要探究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历史沿革,以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背景,揭示当前法律的制约因素及路径依赖,乃至为当下的法律提供权威的规则渊源。
2、历程总而言之,法律史是一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①我国古代关于法制史的研究称为“资治”,其始自于《尚书·吕刑》,而我国史籍中以法制为专门研究的则始自《汉书·刑法志》。
此后的断代史大都沿用该体例。
从《汉书》到1927年的《清史稿》,有专门“刑法志”的史籍有14部,其中《汉书》、《晋书》等史书中的“刑法志”极具价值。
2015年司法考试备考——法制史篇法制史包括中国法制史和外国法制史两部分内容,自2003年入围国家司法考试考察内容来,每年固定考查分值8-10(近2年因加大对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考查,法制史由原考查10分降至8分)分。
下面天星司考为您大概概括了法制史篇。
一、概况与地位法制史包括中国法制史和外国法制史两部分内容,自2003年入围国家司法考试考察内容来,每年固定考查分值8-10(近2年因加大对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考查,法制史由原考查10分降至8分)分。
考察方式限于卷一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自2011年始,题号通常固定分布为:单项选择题16-18题(3分,中国法制史内容),19题(1分,外国法制史内容);多项选择题56-57题(4分,中国法制史内容),58题(2分,外国法制史内容)。
法制史从考察的分值和难度来看,在司法考试中处于“鸡肋”的地位(特别是2010年),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近年法制史的试题“高度综合化”,解题需要对法制史知识全面、细致、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更有甚者,个别试题需要对相应时期历史背景的法律文化有所把握,以至于招来“命题差强人意”、“超纲”之类的非议。
例如:2010年司法考试试卷一第57题:中国传统戏剧多有剧目涉及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
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成立的?A.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父强许祝英台婚配马文才的情节,反映了东晋仍然沿袭西周确立的“父母之命”婚姻缔结原则B.粤剧《斩娥》中,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案件,反映了元代对诬告等行为严加处罚的具体法律规范C.昆曲《十五贯》中,况钟对娄阿鼠偷盗十五贯杀死店主尤葫芦案调查取证的故事,反映了清初明律令、重调查、唯证据的审案观念D.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徐九经“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唱词,反映了清末为官清明、为民父母的法律思想和观念该题考察了西周至秦汉魏晋、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解题除需要掌握以上几个朝代的法律制度知识外,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戏剧剧目的情节、内容有所把握。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
法的正式性以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其次,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
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最后,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国法”及其外延所谓特定国家现行有效的法,笼统地讲,乃是指“国法”。
其外外延包括:1、国家专门机关制定的“法”。
2、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
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法。
4、其他执行国法职能的法。
三、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6、法是具有可诉性的社会规范。
四、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可分为规范作与社会作用。
这是根据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别所作的分类。
(一)法的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可发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
1、指引:从形式上看分为个别必指引和规范性指引,从立法技术上看分为确定的指引和不确定的指引(又叫选择的指引)2、评价: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3、教育:通过法的实施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4、预测:凭借法律的存在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
5、强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二)法的社会作用1、涉及三个领域: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2、涉及两个方向:政治职能(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第二节法的价值一、法的价值的含义一、含义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规范体系有哪些为人所重视、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
2015年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考点:明清时期的法律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狭义的法律史仅着重于法律本身的演进,而广义的法制史所包含的范围较广,除法律本身之、法律相关制度以及法律实行的情况外,还包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里是由【店铺公务员司法考试网】为您整理提供的2015年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考点:明清时期的法律,希望大家在了解考点的同时,运用到实际生活,考得好成绩!(一)律例与大诰、会典1. 明律与明大诰。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于洪武三十年完成并颁行天下的法典,共计7篇30卷460条。
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用以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大明律》在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律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成为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明律的制定经过了四个阶段:① 吴元年《大明律》。
鉴于元末法制败坏的教训,朱元璋曾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因此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到吴元年十二月“律令成,命颁行之”。
这是最早拟定颁行的明代法律(《大明律》)。
② 洪武六年《大明律》。
洪武六年(公元1368年)冬又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书成,名例律置于最后,内容繁于唐律,经朱元璋“亲加裁酌”后颁布。
③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
以名例一篇冠首,其下仿《元典章》编纂体例,按六部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
隋唐以降(元代例外)沿袭800年的法典结构至此一变。
基本条款仍同唐律,只是明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在立法技术上较唐更为精细,体例也更趋完备和科学。
后又将《大诰》,选出147条附于律后。
④ 洪武三十年《大明律》。
到了洪武三十年最后完成了《大明律诰》,“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又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手订四编《大诰》,共236条,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1、下列哪种情形中,当事人的回避申请应被同意?( )A.某侦查人员曾被单位作出过纪律处分B.某侦查人员态度生硬、粗暴C.某侦查人员接受过另一当事人的吃请D.某侦查人员业务能力差正确答案:C2、程序正当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下列哪些选项是程序正当要求的体现?( )A.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注意听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B.对因违法行政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主动进行赔偿C.严格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实施行政管理活动D.行政执法中要求与其管理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员回避【答案】AD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 依法治国以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为必要条件B. 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C. 依法治国应当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D. 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前提,做到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1)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拖的必要前提。
(2)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行敢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
三是要求程序正当。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
五是要求诚实守信。
六是要求权责统一。
(3)坚持公正司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
第一,要坚持司法公正。
第二,要实现司法高效。
第三,要树立司法权威。
(4)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社会成员知法、信法、仔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
1、关于回避的复议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案件被告人提出审理该案的审判员王某是被害人从前的朋友,申请回避,被当庭驳回,被告人不能申请复议B.一案件被告人提出审理该案的审判员王某是被害人从前的朋友,申请回避,被当庭驳回,被告人可以申请复议C.一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提出审理该案的审判员和被害人李某有近亲属关系,被驳回,该被告人不能在恢复庭前申请复议一次D.一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提出审理该案的审判员和被害人李某有近亲属关系,被驳回,该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不能在恢复庭前申请复议一次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刑诉解释》第28条规定,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恢复庭审前申请复议一次;被驳回回避申请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当庭申请复议一次A项的情形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29条所列情形,应由法庭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2、庭审过程中,被告人赵某指出,公诉人的书记员李某曾在侦查阶段担任鉴定人,并据此要求李某回避。
对于赵某的回避申请,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庭应以不属于法定回避情形为由当庭驳回B.法庭应以符合法庭回避情形为由当庭作出回避决定C.李某应否回避需提交法院院长决定D.李某应否回避需提交检察院检察长决定正确答案:D解题思路:《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本题符合法定的回避情形,故A项错误《刑诉解释》第30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出庭的检察人员、书记员提出回避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指派该检察人员出庭的人民检察院,由该院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因此,D项正确,B、C项错误3、甲以23万元的价格将一辆机动车卖给乙。
中外法制史杨帆第一讲中国古代法制史第一节西周的法律思想和法律一、立法指导思想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三、契约与婚姻继承法律四、司法制度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一、成文法的公布二、《法经》三、商鞅变法第三节秦代法制第四节汉代法制一、肉刑的废除二、汉律的儒家化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对传统法制的影响至为深远。
汉代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后世因袭之。
三、司法机关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法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法典及制度比较续前表三、刑罚制度改革四、魏晋南北朝的司法制度第六节唐律与中华法系一、唐律的制定过程三、五刑与刑罚原则四、唐代的司法制度(一)中央司法机关(三)唐代的地方司法机关(三)唐代的刑讯制度五、唐律的特点与中华法系第七节两宋的法律一、《宋刑统》与编敕二、刑罚的变化三、契约与婚姻法规。
(二)婚姻法规(三)继承四、司法制度第八节元代的法制第九节明代的法制一、明代的立法思想二、明律、明大诰与会典三、明代的刑法原则、罪名、刑罚(一)罪名(二)罪名与刑罚四、司法制度第十节清代一、清代律、例、会典二、清代的司法制度第二讲中国近代法制史一、预备立宪(一)领事裁判权第三讲外国法制史第一节罗马法一、《十二表法》的制定二、罗马法的发展第二节英美法系一、英国法的渊源二、英国的司法制度三、美国宪法四、美国的司法制度五、美国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第三节大陆法系续上表杨帆的联系方式:1.微博:法理教师杨帆;2.微信公众号:FLYF2014;3.邮箱:fanyang1977@。
司法考试法制史基础讲义中国法制史第一部分一、法制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德主刑辅)1、先秦法制主要内容:出礼入刑——礼有两层的含义: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以归纳为亲亲与尊尊。
亲亲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
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当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践应恪守名分。
尊尊君为首,一切巨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
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买卖契约——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借贷契约——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婚姻——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婚姻六礼:1纳采(提亲);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亲迎。
婚姻七出:1不顺父母去;2无子去;3淫去;4妒去;5恶疾去;6多言去;7盗窃去。
婚姻三不去:1有所娶而无所归;2与更三年丧;3前贫贱后富贵。
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铸刑书——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法经》——魏国李悝,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法经》共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财产的法律规定。
《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与《捕法》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
《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
《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代刑法中的总则部分。
《法经》的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
法律硕士考前串讲: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法律制度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例题:《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
”(2019年法硕联考题)A 商刑B 汤刑C 吕刑D 九刑2、奴隶制五刑奴隶社会五种法定刑:墨、劓、剕、宫、大辟。
◆墨刑又称黥[qíng]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
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
墨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劓[yì]刑,《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劓,截其鼻也。
”劓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征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
劓刑重于墨刑,而轻于剕(刖)刑。
劓刑在周代适用的范围甚广,史称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时增至千条。
春秋战国时期,劓刑仍被沿用。
◆剕[fèi]刑,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
砍足曰剕,砍手曰刖[yuè]。
砍去膝盖骨,叫膑[bìn]刑,。
《殷墟书契前编》中有字,象征一人拿锯锯断另一人的足。
可见殷代已有此刑。
《国语·鲁语》载:“中刑用刀锯”。
韦昭注:“割劓用刀,断截用锯。
”又《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引韦昭曰:“锯,刖刑也。
”◆“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
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
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
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
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试题及答案2015年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0年卷一单选第13题)A.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B.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C.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D.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答案:B考点:亲亲得相首匿解析:本题考核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2.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
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2010年卷一单选第14题)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答案:B考点:清末主要修律内容解析:《大清新刑律》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唯一内容。
3.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0年卷一单选第15题)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
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
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
2015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讲义
法典和司法解释一直是司法考试的重点。
法典是指民诉法、仲裁法和海事特别程序法,条文有477条。
司法解释主要有《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意见》(320条)、《经济审判中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22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规定》(34条)、《关于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规定》(49条)、《关于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24条)、《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137条),共709条。
合计1186条。
司法考试的试题有相当数量都是在法典和司法解释的条文中直接命题,或者可以从法典和司法解释的条文中找到答案,比如:2011年司法考试单选题中民诉法和仲裁法共16分,其中11分来自法典和司法解释。
民诉法和仲裁法虽然条文很多,内容庞杂,但考点相对集中。
民诉法的考点集中在管辖、当事人和代理人、证据、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执行程序几个部分。
仲裁法的考点集中在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仲裁协议、仲裁组织、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和撤销上。
试题中涉及这些考点的分值占民诉法和仲裁法总分值的70%以上。
二、考察理论
近几年的试题有加强理论考查的趋势。
比如2002年考了诉讼标的,2003年考了诉的要素,2004年考了诉的种类。
2011年理论考查加重。
这些理论问题是民诉法和仲裁法的法典和司法解释没有的。
三、综合性大
试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大。
比如2004年民诉法部分考了可以申请复议的裁定和决定,还考了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的共同点。
这些内容往往涉及几章,需要归纳总结。
四.考试考点在细化
法治理念部分、商经部分、刑法部分、民事诉讼部分考点在细化。
4.1 《汉宫秋》对昭君故事的创新之处
马致远杂剧中,历来论曲者皆以《汉宫秋》为元剧之冠。
“《汉宫秋》除故事悱恻动人,隐含家国之痛外,其曲文之雅丽与描写手法之高妙,亦非他家所能及也。
”
《汉宫秋》一名《孤雁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全剧共四折一楔子。
末本,正末扮汉元帝。
大致剧情如下:汉朝奸相毛延寿为了向皇帝献宠,建议向民间广搜美女,以充后宫,元帝应允。
毛延寿借给宫女画像为名,广收贿赂。
湖北秭归美女王嫱因拒绝行贿,而被毛点破美人图,打入冷宫,不得见君王。
后昭君幽怨的琵琶声打动了正在巡宫的元帝,元帝与昭君一见倾心,并分她为“明妃”。
命令将罪臣毛延寿问斩,毛得知消息,急忙带昭君画像逃亡番国,并且怂恿单于挑衅汉朝索要昭君。
大敌当前文武百官一筹莫展都劝元帝让昭君和番,元帝大骂百官却又无计可施,危急之际,昭君挺身而出情愿和番为国家为君王解忧。
元帝伤心欲绝却又无可奈何。
昭君行至霸陵桥畔与元帝挥泪饯别,在番汉交界地
投江自杀。
晚秋时分,景色萧瑟,宫中元帝心烦意乱,睡梦中与昭君相会,然而惊醒时却只有孤雁的哀鸣声。
最后番国见昭君已死,便将毛延寿捆绑交回汉朝,元帝命人斩杀毛延寿以祭奠昭君的在天之灵。
细读马致远的《汉宫秋》,可以得出,该剧在对昭君故事的处理上,大约有五点新颖之处。
第一,此剧为末本戏,由汉元帝一人独唱。
其他如昭君、毛延寿、五鹿充宗、石显、呼韩邪单于均是陪宾;刷选美人、夜闻琵琶、灞桥饯别等也都是因元帝而设。
以汉元帝为主角,改变了以往以昭君为抒情主体的写法。
第二,《汉宫秋》中的历史背景是汉弱匈奴强。
这显然与史实不符,实际上,当时的背景应该是汉强匈奴弱。
而《汉宫秋》中,如第 2 折,呼韩邪说:“如今就差一番官,写书于汉天子,求索王昭君,与俺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匈奴使者到了汉朝,亦说:“(单于)特差臣来,单索昭君为阏氏,以息两国刀兵。
陛下如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伏望圣鉴不错”。
这是马致远的创新之处。
第三,描写了汉元帝与昭君刻骨铭心的爱情。
这是《汉宫秋》对之前的昭君故事最大的改造。
在此,马致远加入了元帝和昭君难以割舍的爱情,使故事更具可读性,也更利于增强悲剧效果;帝妃之爱,牵涉到国之存亡,更富有历史凝重之感。
第四,《汉宫秋》对毛延寿这一形象作了较大的改造。
西晋葛洪《西京杂记》,首次提到毛延寿等 6 位画工之名;隋唐以后,逐渐确定“丑画图”之事为毛一人所为,但毛的身份一直只是一名画工。
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毛不仅是“丑画图”的贪官,还是叛国投敌的罪人。
第五,《汉宫秋》对昭君的结局有大的变动,在剧中,昭君行至番汉交界,投江而死。
昭君这一壮举,表达了她对民族压迫的抗议,义不辱身,义不辱国。
在这里,她的出塞,并非不得宠时的负气请行,也非被当作“礼物”送给匈奴,而是为保汉室江山,为爱元帝而舍身就死,可见昭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真真奇女子。
4.2 《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4.2.1 《汉宫秋》的思想主题
这一点学术界讨论颇丰,大体有几种:一种是认为马致远身处异族统治时期,民族感情较为强烈,借昭君之死来颂扬爱国思想,表达对异族统治的不满,还有认为马致远意在借古喻今,讽刺汉族亡国昏君无能,这两种都带有大量的民族心理色彩。
也有学者认为,“《汉宫秋》的确透露作者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感,但另一方面,剧中元帝对昭君的深情眷恋,以天子之尊表达了对纯洁爱情的向往与歌颂,无形中让读者忽略了他个性中的软弱,转而同情他的遭遇,并应和他对爱情的信仰。
”还有的学者认为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才是《汉宫秋》的主题,《汉宫秋》其实是一部颂扬爱情的剧作。
有的学者对作品分析的较为细致如:将《汉宫秋》的分为“政治主题”“爱情主题”“双重主题”“借古讽今”“人生体悟”等多个主题思想进行评论,同时揭示出马致远《汉宫秋》的三种情结:民族情结、帝妃恋情结、士不遇情结。
在此,笔者个人认为任何一部优秀的剧作,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是单一的,《汉宫秋》这部经典佳作更不例外。
马致远创作初衷姑且不论,但是后世文人的审美心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会让《汉宫秋》的主题五花八门了。
4.2.2 《汉宫秋》中的昭君形象
4.2.2.1 美丽与才情同在
王昭君的美丽,都是通过他人之言行表现出来的,在第一折中,毛延寿曾说她是“光彩射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
”汉元帝的唱词:“将两样赛宫样眉儿画,把一个梳裹脸儿搽,额角香锢贴翠花,一笑有倾城价。
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她,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个。
”关于她的才情,则主要表现在世人心中与昭君形影不离的琵琶“妾身在家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
”
4.2.2.2 不畏强权、深明大义
毛延寿叛国,离间单于前去索取昭君。
而满朝文武“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惩不去出力。
”“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面对元帝的无奈,昭君主动请行“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
妾情愿和番,以息刀兵,亦可青史留名。
”
4.2.2.3 忠于爱情和民族
面对和亲定局,昭君对汉元帝表现出了恋恋不舍的爱情。
“但妾与陛下闺房之情,怎生割舍也!”“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得陛下!”处处流露出对元帝的不舍。
临去前留下汉服,表现的也是她对汉的留恋。
并且在边界投
河自杀,也充分的表现出她不肯委身异族的民族情怀。
4.2.2.4 白璧微瑕
当然,《汉宫秋》中的昭君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子。
“迎头儿称妾身,满口儿呼陛下。
”,与元帝见面时不忘为家族要荣光“陛下,妾父母在成都,见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荣咱。
”有人说这样的昭君表现出了奴性的一方面,但对于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妇女来说,这样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作者马致远也不可能脱离现实,表现出一个完全摆脱封建气息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