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 第1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程标准: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4.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措施。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时间差异(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差异性3.空间差异(1)特点: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2)表现:兴旺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共同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因此不能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比拟人口自然增长数量。
(2)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图中A出生率;B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空间差异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兴旺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目前已根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④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不一定比开展中国家的低许多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型〞模式,且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
相反一些兴旺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虽然已经属于“现代型〞模式,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在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比拟高,往往使这些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反而比开展中国家的高。
(2)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不一定属于“传统型〞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模式,但有些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如古巴。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人口的图片、数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思考相关的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整理相关问题的答案。
课前搜集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问题的图文资料。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丕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2.主要规律1-从全球来看,世界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V )【判断】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I 欧洲西部I ■■底国、法国、褪国.荷兰等国 I 北吳乐部I -廡国东逐和加寧丸东用那东亚H 我国东部'帮鲜半岛和H 亦中南沛零地鹵亚H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2.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地区的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V)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影响气候①严寒的高纬度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
②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人口较为密集2.人文因素(1)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4)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判断】1.热带雨林地区,人口稠密区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区。
(V)2.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
(V)3.东亚和南亚人口稠密是因为经济发达。
(X)探究重点提升素养探究点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导引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
下面为世界人口分布统计图。
二I開点I I'U SO405060-人口出例(%}图Ilit界不同海拔人l丨甘布地区的趋向性。
答案低平中、低沿海O 核心归纳1.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极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N就严60° 40° 2{严呼20° 40°n.]10.46.110-20汕4054)占世界人口叱例(储)口呃海岸U (K ?F 米范M 内陆地面枳打洲总面积的比侧■距海岸2(KJ 千米世帼刈人口片洲息人H 的比M 图3世界齐大洲距離岸出町千米范|讯内陆地山i 积*人口舟各洲总面积“恿人口的比例1. 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区。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3.掌握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世界人口的增长(1)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3)空间差异①特点: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②表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思考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时,人口数量最多。
这种说法对吗?答案不对,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相对最多(如图中A点);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相对最少(如图中B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如上图):a 出生率;b 死亡率;斜线部分为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2)表现(3)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
思考 为什么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答案 年净增人口=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虽然我国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故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
探究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及人口问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2018年元旦,全世界人口总数达74亿4 444万3 881人。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1.根据图1,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答案第一阶段:农业革命之前;第二阶段:农业革命期间;第三阶段:工业革命之后。
2.每个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答案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
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低。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之后:人口数量更多,人口增长速度又有明显加快。
地理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增长。
2、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时间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4、地区差异:人口数量,亚洲最多,非洲次之;人口增长,非洲第一,拉丁美洲次之。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类型,划分、特点、判定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2、转化增长模式若发生改变,一定是死亡率先下降。
3、空间分布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4、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想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一、定义: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二、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9世纪以前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迁出地旧大陆(欧亚非)迁入地新大陆(美洲、大洋洲)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二战后从发展中亚非拉等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二、国内人口迁移时间流向迁往自然和社农业经济的脆大批迁移会经济条件较弱、频繁的战好的地区争、自然灾害国家有组织、有计划从东部计划经济体有计划、有城市派员支援制、严格的户西部、内地和组织籍管理制度边疆;农民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内地→沿海;改革开放政自发迁移,山区→平原;策、地区发展流量增大农村→城市;不平衡贫困地区→发影响因素特点古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达地区;出现大规模“民工流动”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1、含义:与环境承载力内涵一致2、特点:3、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4、估计:乐观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中间论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人审核人编号使用人编写时间1.1人口的数量变化①景华府01 2013/1/12一、单元目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本节目标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读教材P2--P5图文)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两者共同决定。
[补充知识]: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①三率的计算方法: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 年平均人口数×100%②三率之间的换算: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的增长(1)时间变化:①总趋势:不断,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______________。
②近100多年来,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的原因:______________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使得人类对________________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2)空间差异:①特点:地区上的____________。
②表现: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____________,人口增长。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的进步,人口死亡发展中国家率不断下降,因而人口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开始趋于。
1四、问题探究1.(教材P3活动)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0年后会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后,自然增长率变为1.7%,那时一年人口增加多少?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2.读教材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与图1.3“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据图分析:历史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近百年来)人口变化的特点(从数量和增长来看)人口变化原因(从生产力和和死亡率来看)3.读教材图1.4“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据图分析:(1)2005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999. 10. 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 1. 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②空间差异: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乏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 常为一年)3. 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 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 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 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课题: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1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主备人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能进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能根据相关人口统计资料说明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
区差异。
2.根据图形、表格及相关资料,能区分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分析其特点。
3.能分析各大洲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归纳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的地区差异。
【基础强化案】
【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教材必修2第一章P1-P7的内容,对重要内容进行批注。
问题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说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
问题2.阅读P1图1.2,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原因。
问题3.说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分析原因。
问题4.归纳世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和型
原始型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
传统型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
现代型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
(2)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从古至今,人口增长经历了由型,到型,再到型的过程。
(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发展、观念和相关的政策等密切相关。
(4)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还属于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还处于由型向型的过度阶段。
我国已实现了型。
问题5.归纳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最主要因素:
(1)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发展水平、人们的观念和相关的政策密切相关。
(2)在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社会养老机制,妇女接受文化教育水平,一般情况下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为型;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济水平比较,依靠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制,妇女接受文化教育水平,出生率,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型。
【知识拓展】
问题6.阅读P3《活动》,通过计算,对比10年前后的新增人口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白了什么道理?
问题7.阅读P6《案例1》,完成P7《活动》。
(1)说出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2)结合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实际,你认为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问题8.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差异,说出各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带来什么影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课堂探究】
【例1】图1.2中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读
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右图反映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说出其中人口自
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填序号),并提出该国应采取的政策。
(2)判断图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国家,说出其所在的大洲,推
断该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答案】(1)③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图1.2
(2)①欧洲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社会福利保障负担过重。
【例2】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1.3)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1.4),回答(1)-(2)题。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 .总量呈下降态势
B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 .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 .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 .1990年以前
B .1990-2000年之间
C .2000-2004年之间
D .2004年以后
【例3】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 2003年
B. 2008年
C. 2010年
D. 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 .基本稳定 B. 逐年增加 C. 先增后减 D. 整体趋减 (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是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例4】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7-8题。
7.c 方案与a 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A.a 方案较合理
B.b 方案较合理
C.c 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图1.3
图
1.4
【例5】(2013年广东卷)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A.2009
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巩固演练】
1.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
读图1.6回答2—4题:
2.下列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三阶段的 A .美国、加拿大 B .澳大利亚、韩国 C .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 D .中国、朝鲜
3.图中第一和第四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根本原因在于 A .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出生率引起的 B .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出生率引起的 C .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死亡率引起的
D .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死亡率引起的
4.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第四阶段 5.图1.7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判断A 、B 两个国家中,哪个属于发达国家。
说出A 、B 两类国家所属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2)从平均年龄来看,A 、B 哪个国家平均年龄较大?评价上述两种人口年龄构成对所在国家发展的影响。
(5)提出两国分别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答案】(1)发达 发展中 (2)现代型 传统型 (3)大 小
(4) 都不好 A 类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资源不足;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
B 类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失业人口太多等。
(5)适当鼓励生育,适当接纳移民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图1.6 图1.7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