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60例临床治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9.58 KB
- 文档页数:1
胫骨平台骨折60例临床治疗分析目的:探究在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在我院2014年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根据其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中的29例患者中均采用的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及固定治疗;对照组的31例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的疼痛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后,其治疗的效果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及固定治疗,可以避免对患者的二次创伤,并且可以明显的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推荐临床应用。
标签: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胫骨平台骨折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有效治疗,很容易影响到患者的后期生活,但是常规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
对此我院采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及固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其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大的为55岁,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平均年龄为(35.22±3.59)岁。
对照组的3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大的为56岁,年龄最小的為20岁,平均年龄为(34.98±3.73)岁。
参加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因为交通事故骨折的患者有39例,由于摔伤造成骨折的患者有10例,其他意外造成骨折的患者为11例。
对比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常规的治疗,具体的内容包括创口消毒、患处检查等等。
中药熏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目的探析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并内固定术后患者,对照组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患处中药熏洗,对比两组相关指标。
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胫骨平台内固定术后采用中药熏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情况,降低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胫骨平台内固定术;中药熏洗;康复训练;治疗效果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通常是因为高能量的损伤致膝关节发生外展、内收、垂直压缩等造成的,常会出现远期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从而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以不同程度呈现[1]。
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促进膝关节关节面平整度以及负重力线的稳定性获得恢复,通过早期功能锻炼与中药熏洗能加快关节功能恢复的速度。
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内固定术治疗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患者36例,女患者24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为(41.08±5.3)岁;根据Schatzker进行骨折分型,11例Ⅰ型,12例Ⅱ型,18例Ⅲ型,7例Ⅳ型,9例Ⅴ型,3例Ⅵ型。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
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值得临床对比分析。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完成手术后当天就开始进行踝关节伸屈运动以及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术后第2 d即开始指导患者在不负重的状态下进行患膝功能锻炼,在6~8 w内禁止负重,手术后10~12 w开始慢慢的让患肢进行负重训练,在16~20 w时进行完全负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中药熏洗治疗,组方为:草乌8g、川乌8g、伸筋草15g、川椒12g、川芎10g、鸡血藤15g、红花10g、三棱10g、五加皮10g、川断15g、莪术10g、川牛膝15g、木瓜10g、海桐皮10g。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75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途径及疗效。
方法将1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纯西医疗法,观察组采用中西结合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33%,对照组有效率为8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2,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保守治疗48例,在无菌操作下抽出膝关节腔内积血,加压包扎,必要时行跟骨牵引复位,石膏托固定6~8周,去掉石膏后行功能锻炼,并根据情况逐渐负重;手术治疗27例,手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采用前外侧或内侧直切口,通过牵拉、翘拨及克氏针临时固定结合复位后,自体髂骨植骨,支持钢板固定。
对合并副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者均予以修复。
术后给予患者石膏托固定6~8周,去掉石膏后行功能锻炼[4]。
观察组保守治疗48例,手术治疗27例,在以上治疗的同时按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治疗,于伤后(或术中)第2天即开始内服中药汤剂。
早期(2周内)予活血祛瘀接骨汤:当归15 g、红花10 g、乳香6 g、没药6 g、三七6 g、骨碎补15 g、狗脊10 g、地鳖虫10 g、自然铜10 g、路路通6 g、桃仁10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伤后2~4周口服逐瘀接骨胶囊(主要成分为穿山甲、桃仁、红花、碎补、延胡索等),4片/次,3次/d,伤后4~8周口服益肾壮骨胶囊(主要成分为杜仲、白芍、锁阳、核桃仁、制首乌、熟地等),4片/次,3次/d;保守治疗患者于骨折复位后,手术治疗患者于切口愈合拆线后1周予中药苏木续断汤熏洗:苏木30 g,续断30 g,海桐皮20 g、威灵仙15 g、五加皮15 g、伸筋草15 g、姜黄15 g、透骨草15 g、防风15 g、当归15 g、乳香15 g、没药15 g、川椒10 g,1剂/d,3次/d,水煎先熏后洗,2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lysholm和gillquist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断[5]。
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法医学伤残鉴定分析【摘要】目的:根据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表现症状,探讨分析法医学伤残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方法:选择某市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发生的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60例伤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回顾性分析伤者的案例资料,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得出以下结果:60例病例中有11例(18.33%)未达伤残等级,48例(80.00%)为10级伤残,1例(1.67%)为9级伤残。
60例伤者中十级伤残案例最多48例(80.0%2),未达伤残11例(18.33%),九级伤残1例(1.67%)。
X检查有47例(78.33%)鉴定为九级与十级伤残者,CT检查有13例(21.66%),合并MRI检查有韧带损伤有38例(63.33%)。
结论: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法医学的伤残鉴定应建立在了解伤者的关节活动度的状态下进行,同时经过辅助检查后,对伤者的严重程度、诊断方法、治疗的方法、年龄、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估,以《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为依据,以期提高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法医学伤残鉴定的准确度。
【关键词】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法医学;伤残;鉴定胫骨平台骨折主要是以关节面塌陷以及劈裂作为基本临床特征,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1]。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多是因外展、内收、垂直性压缩力导致,受伤后的骨折多是胫骨平台承重部位关节面内的劈裂性、压缩性骨折以及平台边缘、髁间脊无承重部位的关节面外撕脱性骨折,由于遭受撞击的膝部位置不同,造成不同的临床表现特征,所以依据表现特征的不同出现了骨折的不同类型[2]。
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因受外部作用力撞击等发生的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症状,而且导致胫骨平台骨折的主要原因就是外伤,如道路交通事故等因素,然而骨折的损伤程度、骨折类型、及诊断治疗等对于法医临床鉴定结果而言均有一定的影响[3]。
经过治疗后的患者,因为胫骨平台的特殊性,就长远效果来看,无论接受的治疗方式为哪一种,对于软骨面的光滑度都极难恢复,而且后期还会面临着骨关节炎改变等情况。
6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式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结果观察组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伤口感染、膝关节外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效的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胫骨平台骨折;固定胫骨平台是人体主要的负重关节,由于交通事故等外力作用发生关节内骨折、内外髁骨折及关节面骨折,其发生率约占身体骨折总发生率的1%左右,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1]。
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术后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2010年2月骨外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2~71岁,平均(43.3±11.2)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33例,高空坠落伤17例,重物砸伤10例。
骨折类型:劈裂型骨折31例,塌陷型骨折29例。
合并损伤:半月板损伤15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3例,交叉韧带损伤10例。
受伤到手术时间8 h~15 d。
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骨折类型、临床特点及局部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
切开关节囊和冠状韧带,检查半月板和韧带的损伤情况,从半月板下方显示胫骨平台,切除不能修复的半月板,暴露骨折端,观察平台的塌陷情况,对关节面塌陷的骨折于胫骨近段撬起骨折块,将骨折复位,使关节面尽可能恢复平整,用尖端复位钳做临时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缺损处嵌入自体髂骨,修复骨缺损并行韧带修复。
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法医学评定分析发表时间:2016-04-01T09:28:06.3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王兴华[导读] 湖南省脑科医院芙蓉司法鉴定中心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终结时间和治疗费用,可为司法鉴定和保险赔偿的实际操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湖南省脑科医院芙蓉司法鉴定中心湖南长沙 410007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法医学评定。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法医学评定标准分为对照组(伤残)和观察组(非伤残),每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终结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的治疗终结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结论: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终结时间和治疗费用,可为司法鉴定和保险赔偿的实际操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法医学评定;伤残等级终结时间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是交通事故的常见损伤类型,其损伤后的骨折类型、严重程度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存在的差异与法医临床鉴定之间关系密切。
就目前而言,临床医学虽然对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及与之相关的损伤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但是因其原因各不相同,预后改善情况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
本文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一侧肢体的胫骨平台骨折,排除其他严重的内脏或肢体损伤情况。
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审查、鉴定,同时筛选出对伤残等级评定存在争议的病例;所有病例的病史资料详细完整;其中男患者70例,女患者50例,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5.5±6.5)岁,按照法医学评定标准分为对照组(伤残)和观察组(非伤残),每组60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a组),解剖钢板内固定(b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及石膏固定时间进行评价。
结果:a、b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7.9%、81.5%,无显著性差异,且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但b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及石膏固定时间要显著优于a组,p0.05。
1.2手术方法首先根据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其他部位的合并伤,休克患者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清除血肿,肢体肿胀较弱及开放骨折且有良好的软组织覆盖的患者行急症手术。
肿胀明显,软组织损伤重者行外固定架或临时固定跟骨牵引。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多发伤或多发骨折者全麻。
采用硬膜外麻醉,开放性骨折先予以清创,常规应用止血带。
在c臂机透视下应用骨科牵引床,并结合手法整复使骨折复位。
(1)a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选用长短适宜的lcp钢板经隧道横跨骨折端,透视下验证骨折复位及钢板置放位置,满意后参照皮外相同固定钢板进行螺钉固定。
(2)b组: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法治疗,通过手术治疗皮肤缺损处的皮瓣转移修复。
术后预防性静脉应用抗生素5~7d,伤口负压引流24~48h拔除,麻醉清醒后即刻开始下肢肌肉舒缩锻炼及踝关节、各趾的主动屈伸活动。
术后根据手术内固定物稳定程度,行cpm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1.3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及石膏固定时间进行评价。
其中手术疗效参照karlstrom和olerud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标准。
1.4统计学处理记数资料采用结果以(±s)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
t检验做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与临床疗效分析目的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展开临床手术治疗研究,了解不同手术方法效果及经济效益差异性。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这2年时间内收治的此类患者共46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式,观察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结果除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外,观察组患者在其余各项对比上均大于对照组,各项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
结论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在效果上优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治疗费用较高。
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经济状况选择合适手术方案。
标签: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骨科骨折类型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并不罕见,属于关节内骨折情况的一种。
这类型骨折往往会造成患者出现半月板损伤以及交叉韧带,从而引起关节移位或是压缩,进而影响到其膝关节功能[1]。
且若没有及时治疗,患者在受伤后几个月会并发骨性关节炎,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将更大,严重时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以及正常行走。
我国在此方面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方式,通过内固定让骨折部位尽快愈合。
目前手术方式主要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两种,在治疗效果以及经济性上各不相同。
本院基于这一背景,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效果上的差异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4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3例。
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在15~64岁,平均年龄(44.3±6.8)岁;发病部位方面,右侧12例,左侧11例;骨折程度方面,IV型11例,V型8例,VI型4例。
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在17~62岁,平均年龄(46.1±6.6)岁;发病部位方面,右侧13例,左侧10例;骨折程度方面,IV型10例,V型8例,VI 型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