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忘的上海电车
- 格式:pdf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
老电车酒店【老电车】一直很喜欢上海的老电车,构造很简单,像个大铁盒子的那种。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老电车和弄堂里的煤球炉、马桶还有高高低低眼花缭乱的“万国旗”都是老上海独有风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
我并不是喜欢坐老电车,因为坐在里面并不舒服,座位硬邦邦、冷冰冰的,而且前后座位之间间隔很小,稍微高大些的人坐下去就会觉得腿没地方放。
喜欢老电车,是因为通过它,我能想起很多以前的事情。
小时候住在北京西路江宁路那里的老式石窟门房子里,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一直到我初中的时候才搬的家,所以对那块地方很有感情。
由于老房子的隔音效果很差,又离马路很近,总能听见电车开过时发出的“呜……呜……”的声音,感觉挺有味道。
在当时,上海的电车线是很发达的,走到哪里,只要一抬头,总能看到挂在半空中的成双成对的电车线,一直延伸到老远。
最喜欢坐在电车右边最前面的位子,因为那里的视野最开阔,可以直接望见电车正前方。
转弯的时候,看到开车的阿姨佝偻着腰吃力地转动着XXXL号的方向盘的样子,心里直想笑。
记得上初中预备班的时候,每逢周末下午我都要坐23路电车去黄浦区的光明中学上夜校。
一路上,透过车窗,可以看到香樟花园、美琪大戏院、梅龙镇饭店、向阳儿童商店、大世界等很多老上海都耳熟能详的地方,正可谓是上海都市旅游的经典线路。
虽然有的下雨天,因为堵车,电车会开得很慢(有一次从淮海路到黄陂路坐了将近一个小时,苏州都到了),不过个人认为能看着一幅幅最地道的上海城市风情画从眼前慢慢划过,也不失为是一种惬意。
曾经有人说,大多数男人是怀旧的。
这样的观点是否有科学根据暂且不说,我觉得我是属于那种怀旧的男人的。
怀旧,与年龄无关。
以前的事物或者发生过的事情,经过岁月的尘封,沉淀下来最终能被怀念的,必然是经典的。
老电车应该就是这样一种经典的作品吧。
近几年,上海的建设速度是令世界震惊的。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上海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
那些煤球炉、马桶还有“万国旗”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城市,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上海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地区之一。
本文将从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角度进行探讨,为读者详细介绍其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就。
**1. 初期阶段**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末,当时我国正积极探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
上海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
各类试点项目相继在上海启动,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 加速发展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上海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政府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
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上海市场,推出各具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同时,上海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也在持续加强,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
**3. 创新发展阶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着力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
同时,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理念,推动新能源汽车在上海的普及应用。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逐步完善,形成了以汽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充电设施建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体系。
**4. 持续发展期**目前,上海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各类新能源汽车产品在上海市场获得了广泛认可,销量不断攀升。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时,上海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在加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5. 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现存线路1.服务沪东两万户——6路6路(1954.9.17——)前身为1954年4月17日开辟的通宵行驶61路公共汽车,起讫站为北海宁路——松花江路1985年8月3日61路公共汽车改为6路无轨电车由溧阳路开往图们路1999年,6路延伸至武进路河南北路,自图们路循原线至周家嘴路,海宁路,河南北路,武进路至终点站。
回程自武进路,九龙路,周家嘴路,循原线2.高架下的电车——8路8路(1953.7.1——)前身为1953年7月1日开辟的通宵行驶60路公共汽车(松潘路——五角场)1983年12月25日60路公共汽车改为8路无轨电车(松潘路——五角场)1993年,配合内环线施工,8路电车改道隆昌路,松花江路至黄兴路原线。
1999年北段延伸至三门路市光路2004年7月24日配合中环施工,8路调整走向,调整后的走向为:向三门路方向:自原线起经黄兴路、国定路、国和路、政立路、国京路循原线;向杨树浦路方向:自原线起经市光路、政立路、国和路、国定路、黄兴路循原线。
2007年8月上旬临时改线段被确立为正式走向3.终点,就是下一段新旅程的起点——11路11路(1945.12.10——)1945年12月10日,开辟第一条市营公共汽车线路1路环线回路车(老西门——老西门),1953年7月1日,1路公共汽车被21路无轨电车代替1955年现21路开线,环城内外圈分别由14路和24路代替1962年9月1日,环城电车恢复,11路开通4.辉煌不再,却依旧坚强——13路13路(约1946——)前身为抗战胜利后上海公共交通公司开辟的12路公共汽车(提篮桥——新闸路)(具体开线日期不详)1956年11月1日更名为72路(提篮桥——康定路忻康里)1960年10月8日72路被13路电车(提篮桥——曹家渡)取代2002年9月5日,13路临时延伸至中山公园2005年9月17日恢复至曹家渡5.中国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4路14路(1914.11.15——)1914年11月15日由英商电车公司开通,是中国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由郑家木桥(今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开往老闸桥1916年,延伸14路无轨电车越天后宫桥(河南路桥)至北火车站1951年7月,南端延伸至人民路1952年12月,北端延伸至武进路1953年,北端延伸至沈家湾(四川北路武进路东)1954年,南端延伸至老西门1955年起,改为环线,循原线至老西门,顺时针绕中华路人民路一圈,循原线1958年,14路延伸至全家庵路(临平北路)1983年9月15日,北端延伸至打虎山路1988年,南端调整至延安东路1990年,南端调整至东新桥1999年,14路北端延伸至本溪路,走控江路,江浦路,本溪路,控江路2001年8月14日,14路延伸至中山北二路,填补江浦路北段交通空白2007年5月,因四平路地铁施工塌方,改走辽源西路,大连路,周家嘴路,海宁路,河南北路,不久后恢复2007年6月23日起,配合河南北路七浦路地铁施工和河南路拆桥,14路南向北改走河南中路(新铺西侧便道),河南路便桥,河南北路(新铺西侧便道),天潼路,江西北路,七浦路,河南北路回原线,北向南改走河南北路,七浦路,江西北路,天潼路2008年6月配合打虎山路施工,14路往东新桥方向临时改走控江路,大连路,新港路2008年6月底,因四平路地铁施工再次塌方,改走控江路,大连路,周家嘴路,海宁路,河南北路,不久后恢复6.电车配车最少的线路——15路15路(1948.5——)1948年5月,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筹委会开辟15路公共汽车,徐家汇至北站。
上海故事会中篇故事
以下是 8 条上海故事会中篇故事:
1. 《弄堂里的秘密》
- 上海的弄堂那可真是藏着无数的故事啊!还记得我小时候,就住在那拥挤却又充满温暖的弄堂里。
那天我在巷子里瞎转悠,突然听到一个角落里传来奇怪的声音,“咦,那是什么?”好奇心作祟的我偷偷走过去瞧,居然发现阿婆和隔壁的李叔在嘀咕着什么,难道有什么大秘密?哇,真让人想一探究竟啊!
2. 《外滩的邂逅》
- 那外滩啊,总是人来人往。
有一天,我正在那闲逛,突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在拍照。
“哇,她好漂亮啊!”我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近,没想到她居然掉了手机,我连忙捡起来还给她,她对我甜甜一笑说:“谢谢”。
嘿嘿,这难道就是缘分吗?后来啊,我们竟然经常在外滩碰到,这是不是很神奇?
3. 《老城隍庙的传奇》
- 老城隍庙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哟!那次我去那玩,听到有人在讲一个传奇故事。
说从前啊,有个穷小伙在这里得到了神仙的帮助,“真的假的呀?”然后就变得超级有钱。
我当时就想,要是我也能遇到神仙该多好呀!说不定也能有一番奇遇呢!
4. 《南京路的风波》
- 南京路那多热闹啊,可那次发生了一场风波呢!我看到有两个人在那大声争吵,“哎呀,吵啥呢吵!”一个说对方踩了他的脚,另一个却不承认。
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劝着。
哎呀呀,真是够乱的,这不就是生活中的小闹剧嘛!
5. 《上海老电车的记忆》
- 上海的老电车呀,承载着多少人的回忆啊!有一次我坐在电车上,旁边的老爷爷就开始回忆起他年轻时坐电车的情景。
“那时候啊,这电车可热闹了”,他眼里闪着光,就好像回到了过去。
我仿佛也跟着他进入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真让人感慨啊!。
上海有轨电车的原理与构造有轨电车是一种利用电力传动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通常在城市中的轨道上行驶,是城市中重要的一种交通工具。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有着较为发达的有轨电车系统。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上海有轨电车的原理与构造。
首先,上海有轨电车的原理是利用电能驱动电机来推动车辆行驶。
电能是通过接触网或者地面导轨供给给车辆,然后通过牵引变流器将直流电变成交流电,再通过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前进。
有轨电车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车辆本体、牵引系统、控制系统、供电系统等。
首先是车辆本体,车辆本体是有轨电车的主体部分,包括车身、座椅、车轮等,它决定了有轨电车的外观和基本结构。
车辆的本体通常由钢铁或者铝合金构成,具有较强的承重和耐用性。
其次是牵引系统,牵引系统是有轨电车的动力系统,它包括电机、变速箱等部分。
电机是有轨电车的动力源,它接受来自供电系统的电能,然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行驶。
变速箱则用于调整电机的输出转速,以适应不同速度要求。
控制系统是有轨电车的控制中枢,它包括电控制器、车辆通信系统等。
电控制器是控制车辆加速、制动和转向的装置,它可以根据驾驶员的操作,调节电机的输出功率,实现车辆的运行控制。
车辆通信系统则用于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联络,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最后是供电系统,供电系统是有轨电车的能源来源,它包括接触网、地面导轨等。
接触网是一种悬挂在车辆上方的导电设备,它通过接触板与车辆的接触轨道,将电能传输给车辆。
地面导轨则是一种埋设在轨道旁的导电设备,它可以直接将电能传输给车辆,不需要通过接触板。
总的来说,上海有轨电车的原理与构造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电气、机械、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有轨电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还可以减少城市空气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舒适度。
上海有轨电车的发展也正是紧跟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步伐,致力于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环保的出行方式。
上海有轨电车车辆设计理念
上海有轨电车车辆设计理念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交通拥堵问题一直是困扰上海发展的难题之一。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人民出行的便利性,上海引进了有轨电车系统。
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上海有轨电车车辆的设计理念将注重安全、环保和舒适性。
首先,安全性是有轨电车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车辆的设计应符合现代安全标准,具备强大的碰撞安全性能,以确保乘客在意外情况下的安全。
车辆应配备先进的防爆系统和消防设施,为紧急情况提供保障。
此外,应增加车辆的可见性,以提高驾驶员的视野,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环保性是有轨电车设计的另一重要考虑因素。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应当以低碳、环保的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
车辆应采用清洁能源动力系统,如电能驱动,并配备先进的能源回收和再利用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此外,车辆的外观设计可以采用可降解材料,以提高可持续性。
最后,舒适性是有轨电车设计理念的重要方面。
车内应提供宽敞、舒适的空间,以满足乘客的需求。
座椅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提供足够的腿部空间和舒适的靠背。
车厢内应配备空调系统,以保持舒适的温度。
同时,车辆应具备良好的隔音和减震性能,减少乘坐时的噪音和颠簸感。
综上所述,上海有轨电车车辆的设计理念应注重安全、环保和舒适性。
只有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基础上,有轨电车才能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城市交通工具,为居民提供便利、舒适的出行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有轨电车的设计理念也将不断演变,以适应未来城市交通的需求。
【车影行踪】摩登都市:上海有轨电车影像小记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诉上海老底子情上海有轨电车影像小记上海有轨电车的历史,从1908年3月5日第一条线路开通距今已经有115个年头了。
正是因为如此悠久的岁月积淀,小编努力去寻找我们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馆藏中有关有轨电车的历史活动影像,也努力去思考它的开通给上海这座都市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意义。
有人说,电车这种公共交通工具的通行,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力。
1908年3月5日,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第一条有轨电车即1路正式通车。
那天清晨5点30分,第一辆电车从静安寺出发,沿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公共租界主要商业大街——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沿着外滩,最终抵达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
原本上海的街头只有马车、人力车、拖车……这天起,上海有了一个全新的现代交通工具。
“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历史视频资料邢建榕老师在《车影行踪》一书中写道,“当年的意大利摄影师阿·劳罗来到中国,恰逢上海开通电车,他在上海街头拍了10多分钟的《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并在今海宁路四川北路的维多利亚影戏院上映”。
有这样的文字记录确实够让人激动的,可惜的是我们从未找到也从未看到过这个短片。
那么我们馆藏有关上海有轨电车的影像最早的是什么年代的呢?从早期记录上海的纪录片里,现存最早的影像应该出自于1912-1915年间布洛斯基《经过中国》一片。
影像中,有轨电车行驶在外滩的马路上,地面的两条轨道痕迹清晰可辨,从电车后面的外滩建筑来判断,电车应该刚刚经过南京路不远正向南行驶。
与它同行的还有独轮车、人力车。
影像的拍摄时间距离1908年第一次开通已经过去四年以上的时间了。
1912-1915 在外滩行驶的有轨电车1925年苏联导演史涅伊吉诺夫所拍摄的《伟大的飞行》一片中,拍摄到有轨电车的影像真让人无比兴奋。
老上海15路的記憶【圖文】老公交线路是城市发展的见证着,承载着市民的记忆。
15路电车正是这样的一条线路,她从老北站到万体馆,在市区的版图上画了一条大斜线。
不止于此,15路还和不少“上海之最”“中国之最”密切相关。
15路电车微历史15路前世1926年1月15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开辟15路无轨电车,自三洋泾桥(延安东路江西路)至乍浦路海宁路。
10月23日,英电与法电互通,15路向南延伸至民国路吉祥街(人民路江西南路)。
旧时正在驶过四川路桥的15路电车1934年上海指南:15路电车票价表1936年10月5日,15路电车向东北延伸至岳州路,线长增至4.06公里。
1936年地图:15路无轨电车走向1937年8月13日抗战爆发,15路电车停驶。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苏州河以南租界地区,对英电实行“军管理”,后交由华中都市汽车公司代管。
1944年16路电车拆分,三洋泾桥至泰兴路段定名16路,淮安路泰兴路至曹家渡段改为15路。
抗战胜利前停驶。
1944年15路电车车票1946年10月27日,恢复停驶的20路电车一段,自江海关(外滩)起至中正中路陕西北路,并改称15路。
12月21日,20路江海关至中山公园全线恢复,15路和21路遂撤销。
15路今世1948年5月25日,新辟15路公共汽车,自徐家汇至北站。
主要经由衡山路、宝庆路、常熟路、华山路、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浙江中路、浙江北路、天目路(今天目东路)。
该线为上海市区西南地区前往北站一带的出行提供较大便利,减少乘客转车和绕道,节约行程时间。
1949年3月地图中的公共汽车行驶路线表1949年9月地图中的15路汽车等线路走向1950年上海指南:15路公共汽车等线路信息1953年拓宽后的西藏北路北段通车,46路公共汽车已驶经12月10日,西藏北路的新疆路至新民路(今天目中路)段拓宽工程竣工,15路汽车调整走向,原线经北京西路后,改驶西藏中路、西藏路桥、西藏北路、新民路,回天目路北站终点。
上海人的电车情结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16期文·图/邵文菁2014年6月底的某天,这是个市政设施革新的好消息,但同时也勾起了无数上海人的“电车情结”。
这一伴随了上海这座城市百年的交通工具,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更新了数代,但却一直在上海人的生活出行中发挥着作用。
回守过往,上海最早的电车是有轨电车。
1908年1月31日,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上进行试运行和相关设备的最后调试。
3月2日的《字林西报》的一篇报道描述了试车当天的情景:“有19辆电车在南京路上行驶,车上的外国人沿途招揽路上行人登车,免费乘坐。
”两天后的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全线总长6.04公里,路线自静安寺至外滩上海总会。
其实,早在1895年5月,美国人亨脱就向公共租界工部局提交了一份在上海创办有轨电车的计划,却遭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的反对。
他们认为铺设电车轨道,会让埋在该路段地下的自来水管道承受压力,造成损坏。
而轨道通电也会腐蚀水管。
于是开通电车的计划不得不暂搁下来。
但随着上海城市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发展交通已成必然。
于是1898年3月,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合组电车设计委员会,规划了三条电车线路,并开始招标选择电车的建设运营公司。
几经周折,终于在1905年,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签订了有关电车的专营合同。
法租界电车、电灯则由比利时的“国际远东公司”承包。
1906年3月15日,布鲁斯·庇波尔公司将经营电车业务的权利转让给英商上海电气事业建设公司。
1907年10月1日,隶属于上海电气事业建设公司的上海电车公司成立,享有公共租界电车专营权35年。
1908年5月1日,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继承了国际远东公司在法租界经营电车电灯事业的专营权。
5月6日法商第一条有轨电车2路正式通车营业,仅比英商1路晚两个月开通。
原定路线是从中心调度站十六铺至徐家汇,开通之初只通至善钟路(常熟路),到7月才通徐家汇。
上海电车的种类很多,以下是其中几种比较常见的:
1.普通电车:也称为“铛铛车”,是上海最早的电车之一,车身外观呈现传统的“铛铛”
声,行驶在市区的主干道上。
2.快速公交电车:也称为“快线车”,是一种高速、大容量的电车,行驶在市区的主干道
上,主要服务于高峰时段的通勤客流。
3.双层电车:车身双层设计,上层是开放式的观景台,下层是封闭的车厢,行驶在市区的
主要旅游路线上,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交通工具之一。
4.观光电车:也称为“环线车”,是一种环绕上海市区的电车线路,沿途经过了许多著名
的景点和历史建筑,成为了游客们了解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交通工具。
5.现代电车:新型电车,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设计,车身更加流线型,内部空间更为宽
敞舒适,行驶在市区的主干道上,成为了上海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
除了以上几种电车,上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电车,如城际电车、地铁电车、机场电车等,这些电车都为上海的城市交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电车的种类【最新版】目录1.上海电车的历史背景2.上海电车的种类及其特点3.上海电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正文【上海电车的历史背景】上海作为我国的大都市,拥有悠久的电车历史。
早在 1906 年,上海就开通了第一条电车线路,从此电车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上海电车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电车。
【上海电车的种类及其特点】1.普通电车:普通电车是上海电车的基础类型,主要在城市道路上行驶。
其特点是速度较快、载客量较大,能够满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
2.无轨电车:无轨电车是一种特殊的电车类型,它不需要依赖轨道行驶,而是通过电池或线网供电。
无轨电车具有较高的机动性,能够灵活穿梭于城市街道,缓解交通拥堵。
3.有轨电车:有轨电车是另一种常见的电车类型,它需要在专用轨道上行驶。
有轨电车具有较高的运行速度和载客量,适合用于连接城市中心与郊区的交通线路。
4.低地板电车:低地板电车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电车,其底盘离地面较低,便于乘客上下车,尤其方便行动不便的乘客。
此外,低地板电车还具有较低的噪音和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5.观光电车:观光电车是一种特殊的电车类型,主要用于城市观光旅游线路。
观光电车通常采用双层设计,上层为露天座位,能让乘客在行驶过程中欣赏城市风景。
【上海电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随着上海市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日益增长,上海电车在未来将持续发展。
未来,上海电车将加大对新能源、环保型电车的研发投入,提高电车的运行效率和舒适度。
同时,上海电车还将优化线路布局,完善电车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上海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一直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发展基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凸显,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经济的交通工具,逐渐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几经起伏,逐渐取得了长足发展。
199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开始着手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并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规划。
在此期间,上海更是成立了多家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积极引入国际技术,推动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技术和市场成熟度不足,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发展进程一度陷入停滞。
直到2008年,上海正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上海市政府再次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
当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新能源汽车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的加入。
在政府的政策倡导和企业的积极推动下,上海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市场逐渐打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完善,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
特别是2012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车辆保有量达到30万辆,成为上海交通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举更是为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了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充电设施建设等完整的产业链。
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已走出国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进程。
其中,上汽集团、宁德时代等企业更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虽然曲折,但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未来,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但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为城市环保交通出行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照片里的上海,带你重回80年代的老上海展开全文图为上世纪80年代上海江西中路街头,一辆无轨电车正经过这里。
上海的无轨电车系统始于1914年11月15日,上海的无轨电车系统曾是全亚洲最大的系统,曾经拥有22条电车线路和近1000辆铰接式无轨电车。
图为上世纪80年代位于上海人民路云南路口的王若飞烈士纪念像。
这个是当时上海南市区青少年集资建造的,纪念像于1985年4月20日揭幕。
图为80年代在上海黄浦公园玩耍的小朋友们。
黄浦公园东濒黄浦江,南邻外滩绿带,西沿中山东一路,北接吴淞江(苏州河)。
这里最早建成于1868年8月,经过多次改建,用过多个名称:公花园、外国花园、公家花园、大桥公园、外摆渡公园、黄浦滩公园等。
图为上世纪80年代上海黄陂南路街景。
黄陂南路最初名为峨嵋山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1年。
1943年收回租界,以武汉市黄陂区将其改名为南黄陂路。
1946年改名黄陂南路。
图为上世纪80年代上海胶州路农副产品市场。
胶州路农副产品市场在静安区胶州路南段,全长150米。
这里从一开始的自销逐渐发展到自销与批零结合。
这里诞生了一批上海大款。
图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曹杨影剧院。
曹杨影剧院于1959年开工建设,1960年4月30日,曹杨影剧院隆重开幕。
为三层建筑,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有1016个座位。
因兼具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功能,所以叫影剧院。
图为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图书馆前排队的读者们,他们正在等着图书馆开门。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灵魂。
图书馆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