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细菌感染治疗原则(血流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53
医院感染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ABSI)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导管是为了给予患者药物输液、静脉输液、血液透析等治疗服务而插入人体的管道,但如果不适当使用和维护,在插管部位滋生细菌,就会引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本文将着重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病因、检测、预防与治疗等方面内容。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插在血管内的导管引发的细菌感染,与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主要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VC-BSI)、动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Arteri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C-BSI)和腹腔导管相关血流感染(Intraperitone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PC-BSI)等。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因包括导管插入时操作不严谨,无菌技术不到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液透析操作不规范等。
此外,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也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因素。
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检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常用检测方法包括血培养、导管末梢分泌物培养、导管滚动法培养等。
其中,血培养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但要注意采样时的无菌操作,以避免误诊。
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
医院需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培训医护人员正确的导管操作技术,加强对导管留置时间的监控,以及注意卫生消毒等措施的落实。
患者也应积极参与预防,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使用导管时遵循医生指导。
五、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2023各类感染的经验抗菌治疗原则(最全版)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本文涉及的感染包括: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Y细菌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腹腔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口腔、颌面部感染、眼部感染、阴道感染、宫颈炎、盆腔炎、性传播疾病、侵袭性真菌病、分枝杆菌感染、白喉、百日咳、猩红热、鼠疫、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莱姆病、立克次体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因内容较多,可采用搜索页面内容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快速定位,推荐收藏本文,以备随时可用。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所致,有时也由肠道病毒所致,病程多为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原发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抗菌药物仅限于出现细菌感染症状,如咳脓痰或流脓涕、白细胞增高等时才应用。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 组溶血性链菌。
治疗原则1 .针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
2 .必要时给药前先留取咽拭子培养,有条件者可做快速抗原检测试验(RADT)作为辅助病原诊断。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内容概要1。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三级医院临床药师的数量为:A.5名以上2。
关于药学部门的设置和名称,说法正确的是:C.二、三级医院以外的医疗机构设药房3。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本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 D.8%以上4.《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二级医院药学部门主任需具备的条件是:D.本科以上学历、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
有关患者用药安全监测报告制度,说法错误的是:B。
所有的ADR均应上报2《处方管理办法》解读1。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执业医师可以为自己开具麻醉药品处方.2。
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几日常用量:D。
153.医疗机构应当要求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每几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C。
3个月4。
处方的有效期是几天:A。
当日有效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1。
处方药是指:B.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格式由()统一规定:A。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3。
《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 ):C.5年4.关于申请进口药品说法错误的是:D.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的,应当持《医药产品注册证》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5。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之日起( )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同意筹建的决定: C。
30个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解读1.下面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的描述错误的是:C. 三级以上医院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由哪个部门统一采购:B。
药学部门3。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几级:C。
按感染源的医疗机构感染病谱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医疗机构感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医疗机构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和健康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与原来健康状态不一致的感染。
根据感染源的不同,医疗机构感染可以分为多种疾病谱系。
本文将就按感染源的医疗机构感染病谱系进行探讨。
一、由细菌感染源引起的疾病谱系细菌是医疗机构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谱系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手术部位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指在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中出现的肺炎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出现的感染,细菌是其主要感染源。
血流感染主要是由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而引起的感染。
尿路感染则是细菌通过尿道进入尿路引起的感染。
二、由病毒感染源引起的疾病谱系病毒也是医疗机构感染的重要感染源之一,其感染谱系主要包括:流感、呼吸道病毒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医疗机构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呼吸道病毒感染包括冠状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常见于儿童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
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均是由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三、由真菌感染源引起的疾病谱系真菌感染在医疗机构感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感染谱系主要包括: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组织胞浆菌感染等。
念珠菌感染多见于皮肤和黏膜处,如口腔、阴道等部位。
曲霉菌感染则常见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白血病和器官移植患者。
组织胞浆菌感染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真菌感染。
四、由寄生虫感染源引起的疾病谱系医疗机构感染中寄生虫感染相对较少,其感染谱系包括:甲状腺虫病、血吸虫病等。
甲状腺虫病是由虫卵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疾病,主要存在于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慢性疾病,主要存在于某些地区的淡水体内。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感染根据感染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谱系。
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其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重点讨论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并为您提供相关信息。
一、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 精确诊断:准确诊断细菌感染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细菌需要采用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医生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进一步鉴定出具体致病菌的类型。
2. 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人对细菌感染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该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妊娠状态以及基础健康情况等个体差异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患者对治疗反应的评估来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
3. 细菌耐药性监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对某些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必须考虑到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合理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有效控制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确定具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相互作用以及可能引发的过敏反应等因素。
同时,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二、细菌感染药物选择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常被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青霉素可广泛应用于对链球菌敏感性较高的感染,如肺炎球菌引起的喉头部感染等;而头孢菌素则可用于耐青霉素的致病菌感染,如肺炎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产大肠杆菌属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等。
2. 革兰阳性细菌特定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等,对革兰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例如,其中的万古霉素常被用于治疗产葡萄球菌属细菌引起的血液感染。
3. 二代或三代头孢噻肟类抗生素:这些抗生素适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感染。
例如,头孢噻肟可治疗胃肠道产大肠杆菌属细菌引起的胃肠感染。
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可治疗严重继发于其他原因感染的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背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常见但可预防的医疗并发症之一。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制定和实施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预防控制措施以下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严格手卫生在处理血管导管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应始终进行标准手卫生。
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消毒液有效清洁双手。
2.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清洁皮肤应使用适当抗菌剂,例如氯己定或碘酒。
确保皮肤干燥后再进行插管。
3. 导管插入确保使用无菌技术和设备,在插入导管时遵循以下步骤:- 医务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面罩和帽子。
- 选择适当大小和类型的导管,并确保适当的清洗和消毒。
- 在插入导管之前,请确保导管及其周围皮肤彻底干燥,避免细菌滋生。
4. 导管固定确保导管固定牢固,以减少摩擦和移动,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便定期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渗出等异常情况。
5. 随访和评估定期检查导管插管部位,注意有无红肿、渗出或疼痛等感染迹象。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 治疗原则对于已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敏感性进行个体化定制。
总结通过严格执行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以及更好的治疗结果。
以上所述只是一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的概要。
详细方案应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定制和实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2011.。
血流感染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 BSI)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BSI按照发病场所可分为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按照有否原发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按照有否复杂因素分为非复杂性和复杂性。
非复杂性血流感染指血培养阳性,无心内膜炎,无人工装置,血培养于治疗后2~4日内转阴,经有效治疗后72h内退热,无迁移性感染灶的患者。
不符合上述定义者即为复杂性。
BSI的主要病原菌见表4-16。
表4-16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伴随情况病原感染源及可能的入侵途径、诱因发病场所备注金黄色葡萄球菌外科伤口,蜂窝织炎,疖,烧伤创面感染等社区或医院医院内获得者多为甲氧西林耐药株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静脉留置导管,体内人工装置等医院需重视排除污染多为甲氧西林耐药株肠球菌属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腹膜透析伴腹膜炎,泌尿生殖系统手术或操作后医院或社区肺炎链球菌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腹腔、胆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社区多于医院克雷伯菌属下呼吸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医院多于社区医院感染者耐药程度高肠杆菌属、柠檬酸菌属、沙雷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下呼吸道感染,人工呼吸装置,泌尿生殖系统,腹腔、胆道感染医院多于社区医院感染者耐药程度高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非发酵菌医院获得肺炎,人工呼吸装置,复杂性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烧伤创面感染医院或社区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腹腔、盆腔感染社区或医院念珠菌属免疫缺陷(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应用,静脉留置导管,胆道、腹腔、尿道引流管,严重烧伤创面感染等医院【治疗原则】1.血流感染常病情危急,一旦临床高度怀疑血流感染,应即按患者原发病灶、免疫功能状况、发病场所及其他流行病学资料综合考虑其可能的病原,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
2.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查,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应留取血液及感染相关其他标本(如导管尖头、尿液等)送培养,并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策略考试【单选】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是什么?A: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B: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C: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D: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单选】2.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感染,哪项措施不正确?A: 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严格无菌操作B: 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C: 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颈静脉D: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单选】3.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更换置管穿刺点敷料的时间?A: 无菌纱布1—2次/周B: 无菌纱布1次/天C: 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D: 无菌纱布1次/2天【单选】4.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正确的?A: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阴性,导管段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B: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不同种类的致病菌C: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不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D: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单选】5.下列哪些情况可以进行静脉置管操作?A: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的医务人员B: 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C: 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D: 接触过重度感染病人的医护人员血培养的发展历史考试【单选】1.仪器法血培养厌氧瓶中用来代替氧气的的气体成分是A: N2B: CO2C: H2D: CL2【单选】2.晚发贯穿性菌血症的常见原因是A: 不适当的抗生素治疗B: 不充足的抗生素治疗C: 过度的抗生素治疗D: 病灶没有彻底清除【单选】3.双向培养基的阳性观测指标不包括是A: 固体培养基上有无菌落B: 液体培养基是否混浊C: 瓶内CO2含量是否增加D: 转种后是否有菌落生长【单选】4.连续监测血培养系统不能检测的是A: 瓶内浑浊度的变化B: CO2含量C: O2含量D: 瓶内气体压力【单选】5.需氧血培养肉汤中的基础成分不包括A: 胰酶消化大豆肉汤B: 巯基乙酸盐C: 脑心沁夜肉汤D: 哥伦比亚肉汤非培养方法及快速鉴定考试【多选】1.mNGS可以直接从血标本中检测哪些病原微生物A: 细菌B: 真菌C: 寄生虫D: 病毒【单选】2.对已确诊为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哪项指标可用于连续监测并指导是否应停止抗生素治疗,区分一些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为感染的严重性提供信息A: CRPB: IL-6C: PCTD: 患者体温E: SAA【单选】3.FilmArray产品,可同时在一块板上联合检测包括()在内的24种病原菌及3种抗菌药物耐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