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傅作义的“奋斗教育”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揭秘1948年的傅作義將軍:直言起義對不起蔣先生導讀:1948年5月前後,中央已提出要爭取傅作義。
當時華北局城工部派地下黨員曾平到天津《大公報》找傅冬菊,要她做傅作義的工作。
傅冬菊向我們匯報瞭這個情況,我們對曾平毫無所知,覺得如此重大的事情應該通過組織系統來安排,就決定讓傅冬菊不必答復曾平。
到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軍解放瞭沈陽,東北野戰軍即將入關解放平津。
城工部的劉仁同志專門派撤退到城工部的南系地下黨黨員回來傳達指示,說北平很快就要解放,為配合解放,黨中央決定找傅冬菊做爭取傅作義的工作;平津南北地下黨立即合並。
根據劉仁同志的指示,南系地下黨學委立即把傅冬菊從天津《大公報》調來北平,全力做爭取傅作義的工作,同時又佈置職業青年支部書記李炳泉通過他的堂兄、“華北剿總”聯絡處長李騰九做傅作義的工作,並調來周毅之做傅冬菊的聯絡員,以便隨時同傅冬菊聯系。
我是城工部與傅冬菊之間的聯絡人當時,傅冬菊每天都到傅作義的辦公室觀察情況。
我每天同傅冬菊會面一次,她向我匯報傅作義的情況。
然後,我將傅作義的情況報告給城工部。
傅冬菊在與父親傅作義談的時候,一再勸傅作義要跟共產黨談判,不然沒有出路。
當時,傅作義提出:“共產黨裡面我就相信兩個人,一個是王若飛,一個是南漢宸。
”我們琢磨他的意思是想讓南漢宸來跟他談判。
我們認為這個情況很重要,就發瞭電報報告瞭城工部。
傅冬菊根據城工部指示跟傅作義擺明,要麼投降,要麼起義。
但是傅作義都不接受,他說:“起義,我就對不起蔣先生;投降,我傅作義的面子太難看瞭。
”當傅冬菊向傅作義提出希望他放下武器,與共產黨合作,接受和談,和平解放北平時,傅作義很有政治經驗,怕是“軍統”“中統”特務通過他的女兒套他話,於是就追問:“是共產黨還是…軍統‟?你可別上當!”傅冬菊肯定地回答:“請爸爸放心,我們的同學,是真共產黨,不是…軍統‟。
”傅作義告訴傅冬菊:“你每晚從我這裡回傢是否有人跟蹤?一定要當心!”又問:“你是不是參加瞭共產黨?”傅冬菊說:“我還不夠格。
辽沈战役傅作义计划引言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发起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我军以傅作义将军制定的作战计划为指导,最终成功地消灭敌军,收复了沈阳和辽宁省大部分地区。
本文将详细介绍辽沈战役的背景、傅作义计划的制定过程和战役的实施情况。
辽沈战役背景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军对日作战胜利后所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
在这之前,敌军在东北地区实力强大,控制着沈阳等重要城市,并且拥有大量的兵力和装备。
中国人民解放军需要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以削弱敌军实力,夺回失地。
傅作义计划的制定傅作义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杰出将领,在辽沈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指挥作用。
他制定的作战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敌后渗透傅作义计划首先要解决的是敌军在辽沈地区占据的优势地位。
他提出,要利用我军特种兵和地下组织在敌后实施大规模的渗透行动,瓦解敌军的战斗力。
这个计划的实施需要组织良好的情报部门,以及忠诚于革命事业的特种部队。
2. 平沈战役傅作义计划的第二个阶段是平沈战役,即解放沈阳。
他认为,沈阳是辽宁省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夺回这个城市对于我军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他的计划是集中兵力,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迅速占领沈阳,并迫使敌军放弃防守。
3. 清剿敌军残余力量傅作义计划最后一个阶段是清剿敌军的残余力量。
战役成功夺回沈阳后,敌军仍然在辽宁省的其他地方存在一些被困的部队。
他的计划是派遣游击队和特种forces 追击敌军,将他们全部消灭。
战役的实施情况傅作义计划的实施在1948年的秋季开始。
一开始,我军在敌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渗透行动,成功地瓦解了敌军的防守。
接着,平沈战役发起,我军迅速占领沈阳,并迫使敌军撤退。
最后,清剿敌军残余力量的行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整个辽沈战役的实施过程中,傅作义将军保持了战略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作战计划。
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指挥能力和决策能力,使整个战役取得了圆满的胜利。
参观傅作义故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追求。
傅作义故居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农村建筑,尽管规模不大,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却非常丰富。
在故居中,我不仅看到了傅作义先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也了解了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革命历程。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傅作义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文化教育和社会进步,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故居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这些都是对傅作义先生革命生涯和思想追求的最好见证。
通过这些文物和资料,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傅作义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参观傅作义故居,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好地把握未来的方向和发展。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学到了许多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对我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帮
助,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参观傅作义故居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傅作义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知识将对我的未来发展和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傅作义走向“共和”之路作者:孟昭瑞来源:《祖国·综合版》2011年第01期1949年 1月,傅作义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归回人民。
傅作义在发表的文告中称,自22日开始停战,属下20万军队撤离市区,开到城外指定地点听候改编。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后来毛泽东说:“傅作义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他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本期《名门之后》,听傅作义之女傅冬父亲的爱国情结与和平主张。
我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傅冬回忆说:“1924年,我出生在太原,中学时代颠沛流离。
我和弟弟、妹妹跟着母亲辗转西安、重庆。
当时每逢节假日,我经常和一些同学到新华日报社去玩。
周总理见到我们,总要抽出一些时间与我们聊天,问我们读了些什么书,对抗战有什么想法等;也常常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多关心社会。
我从那时起,就特别喜欢周叔叔,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第一次叫他周伯伯,他立即纠正:不能这么叫,要叫周叔叔,你父亲比我大三岁。
”那时,我思想有些激进,总怕落在同学后面,落在时代后面,所以只要有抗日救亡的组织,就想很快加入进去。
听说地下学生联合会成立了一个“号角社”,我就积极申请加入了这个组织。
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
在联大我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王汉斌是我的介绍人,一直由他领导我。
加入“民联”之后,我和共产党员接触更多了。
这个时期,我的思想进步很快,把抗日救亡、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昆明参加进步学生集会的一次经历,军警赶来驱散学生,在急奔中我崴了脚,蹲在地上一时难以挪步。
一个男青年飞跑过来,扶起我转入小巷。
从那一刻我们相识了,他就是我的终生伴侣——越南归侨、西南联大新闻系学生周毅之。
抗战胜利后,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回到了西安。
联大毕业后,我也回到西安。
不久,我给天津大公报社投稿,附上了一封求职信,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回信同意接纳我,我就到那里当了一名编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1948年的傅作义将军直言起义对不起蒋先
生
导语:1948年5月前后,中央已提出要争取傅作义。
当时华北局城工部派地下党员曾平到天津《大公报》找傅冬菊,要她做傅作义的工作。
傅冬菊向我们汇
1948年5月前后,中央已提出要争取傅作义。
当时华北局城工部派地下党员曾平到天津《大公报》找傅冬菊,要她做傅作义的工作。
傅冬菊向我们汇报了这个情况,我们对曾平毫无所知,觉得如此重大的事情应该通过组织系统来安排,就决定让傅冬菊不必答复曾平。
到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东北野战军即将入关解放平津。
城工部的刘仁同志专门派撤退到城工部的南系地下党党员回来传达指示,说北平很快就要解放,为配合解放,党中央决定找傅冬菊做争取傅作义的工作;平津南北地下党立即合并。
根据刘仁同志的指示,南系地下党学委立即把傅冬菊从天津《大公报》调来北平,全力做争取傅作义的工作,同时又布置职业青年支部书记李炳泉通过他的堂兄、“华北剿总”联络处长李腾九做傅作义的工作,并调来周毅之做傅冬菊的联络员,以便随时同傅冬菊联系。
我是城工部与傅冬菊之间的联络人
当时,傅冬菊每天都到傅作义的办公室观察情况。
我每天同傅冬菊会面一次,她向我汇报傅作义的情况。
然后,我将傅作义的情况报告给城工部。
傅冬菊在与父亲傅作义谈的时候,一再劝傅作义要跟共产党谈判,不然没有出路。
当时,傅作义提出:“共产党里面我就相信两个人,一个是王若飞,一个是南汉宸。
”我们琢磨他的意思是想让南汉宸来跟他谈判。
我们认为这个情况很重要,就发了电报报告了城工部。
生活常识分享。
傅作义个人简历傅作义,字石泉,原名傅连璋,号云泉,山东冠县人。
他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位杰出的将领和革命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傅作义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令人折服。
傅作义于1901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自幼聪慧过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在少年时代,他就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阅读军事书籍。
这种兴趣和才能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他考入黄埔军校,在军校期间,他成绩优异,荣获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战术两个专业的双学位。
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校方和同学们的高度赞赏。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傅作义积极参加了这次起义,成为了革命青年中的一员。
他立志要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傅作义在不同的战场上屡建奇功,被誉为“无敌敢死队队长”。
在这些战斗中,他以其机智灵活的战术,勇猛无畏的作风,深深地打动了人们。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傅作义积极应征参军,并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员。
傅作义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领导部队多次取得胜利,奠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基础。
他智谋过人,善于统筹全局,以他勇猛精进的作风和全面发动的战术,成功地挫败了日军的进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傅作义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军长。
在担任这一重要职务期间,傅作义积极推动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一支高度战斗力的军队。
他注重士兵的训练和精神面貌的培养,为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傅作义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政治和思想层面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解放军的建设中,他提出“军政军衔制度”,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政治家要做军事家,军事家也要是政治家”的理念,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傅作义的革命事业并不会因为全民皆知的事迹而停止。
他在30年代的那场陈允鲁案中展现了他令人惊叹的人性光辉,他站了出来为一位无辜的人辩护,为国家正义而发声。
傅作义抗日救国与历史地位傅作义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对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为中国的救亡图存不遗余力,被誉为民族英雄。
傅作义是一个家族军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的官员,曾在正白旗军服役,甚至是旗人团长。
傅作义也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在军中展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作战艺术,很快就升至中将军衔。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对中国东北辽宁省的侵略,随后爆发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运动,吸引了大批军官和士兵的加入,其中就包括了傅作义。
傅作义开始在东北区域组织军队,并和其他抗日义勇军领袖联合对抗日本。
他的作战技巧和领导才能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成为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军的领军人物之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傅作义率领3000多人向苏联投降,并成为中国政府第一个从苏联返回大陆的高级将领。
傅作义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苏联在战后亚洲地区的声誉,并获得了中国政府的雇佣。
傅作义担任了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军区的主席,对于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傅作义的历史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重要,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顽强抵抗和反对侵略者的信念。
他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被誉为民族英雄。
但傅作义的投降行为也曾引起争议,一些人认为他对中国政府的背叛和损害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傅作义的投降行为实际上是出于他对内战的忧虑和对中国未来的考虑,他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局才能摆脱内外困境。
无论如何,傅作义的抗日救国功绩是不可撼动的,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也应该得到妥善的评价和肯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傅作义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力量,为中国的强大和崛起而不断努力。
九一八事变英雄事迹的感悟与思维拓展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这场事变中,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让人深感敬佩与感悟。
通过对他们的故事进行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启示,为自己的成长与思维拓展带来新的视野。
一、英雄事迹感悟在九一八事变中,一位英雄人物傅作义的事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傅作义是中国东北的一名抗日将领,在事变发生后立即组织抵抗并维护当地的秩序稳定。
他不畏强敌,带领人民抵御日军的侵略,保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正是通过傅作义的事迹我们可以学到,面对困境,我们要敢于担当,顽强拼搏,不退缩不放弃。
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正义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和合作,因为只有团结一心,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外部的挑战。
二、思维拓展九一八事变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他们的事迹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感到敬佩,同时也可以给我们的思维带来一定的拓展。
首先,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
这场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的序曲。
这让我们思考: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保卫自己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防止外来势力的入侵。
国家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我们需要保持警醒,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全球观察力,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挑战。
其次,在九一八事变中,一些普通人的英勇行为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他们可能没有高官厚禄,没有炫目的头衔,但他们的行为却诠释了人性中最伟大的一面。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平凡人的力量,看到无畏、善良和正直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最后,九一八事变提醒我们历史的伤痛。
回顾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警示自己不要忘记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教训。
《国家命运》观后感——回忆我参与的航天事业阿思奇央视播出的《国家命运》和之前播出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等记述“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历程的电视剧,给年轻的一代新鲜的精神食粮,给老一代“两弹一星”功臣情谊绵长的回忆,而带给我们这些听说过、看到过、跟着这一壮举成长的一代人,又是万分的激动。
而我,不仅仅是第三类人中的一员,还是为我国运载火箭和核打击战略出过绵薄之力的一个,看了这样的传统教育电视剧,自然别有一番回想和体会。
孩提时代的“卫星”梦。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那时,自己还只有10岁,因那年父亲随胡耀邦同志到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因此对苏联的新成就倍感鼓舞,那时我们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感到十分振奋和自豪。
但对“卫星”概念最深刻的,是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到处各条战线都在创造新的指标,谓之“放卫星”,以至于以后的国庆、五一的游行队伍中,都有“卫星”的模型彩车,所以我们这样的小学生知道了——那就是“卫星”!1959年,我上了初中,我们的学校原名“奋斗中学”,是傅作义将军创办的,教师的水平较高,学校组织了航模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制作飞机模型,我就是校航模组的成员。
在课余时间里,我们初中学生用桐木板制作弹射飞机模型,我还利用边角料做了四片三角形的稳定翼,粘在一只头部削尖的火箭杆的尾部,再刷上银粉,做成了一个火箭的模型。
我还把家里的空牙膏袋收集起来,在炉子上熔化了,浇铸在用砖刻出来的模子上,铸造出米格飞机的毛坯,再用锉和刀打磨成线条优美的模型。
并且那时我做模型,已经把机翼的后掠角加大了,因为我觉得要飞得快,机翼就得向后撇——尽管那时我还不懂空气动力学。
我做的这些航模虽然很简单,但它寄托了我的航天理想。
航模小组的高中学生制做装了发动机的飞机模型,用蓖麻油做燃料,打火后牵引航模飞到几十米高,在全国都是先进的,于是出席了全国教育群英会,国家奖励给学校初级一架弹射滑翔机和一个跳伞塔,我们小组的成员轮流驾驶滑翔机,其余同学就拉起两根10米长的橡皮筋向前拽,等皮筋绷紧了,飞机后边扳卡棍的人一松手,飞机就向前冲了。
一篇关于傅作义将军的作文捍卫边疆的抗日爱国将领——傅作义提起傅作义,人们自然就会把这位将领与北平和平解放联系起来,然而在70年前,他率部勇猛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更是让人们传颂。
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生于山西荣河。
1936年11月初,日本关东军指示伪蒙汉奸总司令王英,向红格尔图进攻。
时任晋绥第35军军长和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傅作义率部英勇抵抗,击退了伪军的多次进攻,避敌1000余人。
胜利后,傅作义随即发起百灵庙战役。
他集结部队,布置作战事宜并率部拼力进攻顽守之敌。
经过反复搏杀和巷战,最终收复了百灵庙,歼灭伪蒙军7800人,俘获300余人。
整个绥远抗战,历时数月,前后共歼灭和瓦解伪军1个步兵师、两个步兵旅和2个骑兵旅,挫败了日军妄图建立“蒙古帝国”的阴谋。
绥远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给傅作义写了亲笔信,称赞说“捍卫边疆......跃然民族英雄之抱负。
”抗日战争期间,傅作义曾先后率部参加忻口会战、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水电部部长等职。
傅作义河边受教傅作义将军在北京清河镇第一陆军中学上学的时候,喜欢结交朋友,为人大方、讲义气,生活不注意节俭,欠了二十两银子的债。
放假回家,他便以郊游为名,向父亲要钱还债。
他的父亲傅庆泰并未责骂他,只是领着他出了门向村外走。
出了安昌村,小道崎岖,大地一片灰白,傅庆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前面,傅作义则小心翼翼紧随其后。
父亲不说话,傅作义忐忑不安,不知父亲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父子俩向黄河边走去。
到了河边,傅庆泰脱了鞋袜,下了水,傅作义跟随父亲下去。
时值初冬,寒气袭人,河水冻得刺骨。
傅庆泰突然板起面孔,指了指远处的渡口,开口道:“当初,我在这里背人过河,背到渡口,背一趟挣两枚铜钱。
不冷不热的时候,大多数人自己蹚水走;严寒冬季,找我背的人才多。
大决战傅作义计划工作目标1.深入研究傅作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战略:目标是通过详细的研究资料,深入理解傅作义的历史背景、军事战略和决策过程。
这包括了解他的军事生涯、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决策等。
我们将收集和分析与他相关的书籍、文章、档案和其他资料,以获得全面深入的了解。
2.揭示傅作义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目标是探讨傅作义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他的军事行动、政治决策和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他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探讨他对战争结果的贡献,并评估他的作用和影响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3.探讨傅作义的思想和信仰对他的决策的影响:目标是通过研究傅作义的思想和信仰,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他的决策和行为。
我们将研究他的政治理念、军事思想和对共产党的态度,以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的决策过程和行为。
工作任务1.收集和分析傅作义的资料:工作任务包括收集和分析与傅作义相关的书籍、文章、档案和其他资料。
我们将查找图书馆、档案馆和在线资源,以获取关于傅作义的历史背景、军事战略和决策过程的信息。
我们还将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研究和引用。
2.研究和分析傅作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战略:工作任务包括研究和分析傅作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战略。
我们将深入研究他的军事生涯、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决策等。
我们将参考收集到的资料,以获得全面深入的了解。
3.撰写研究报告:工作任务包括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分析结果,撰写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
报告将涵盖傅作义的历史背景、军事战略和决策过程,以及他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将确保报告准确、清晰、有条理,并使用适当的引用和参考文献。
是针对“大决战傅作义计划”的编辑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要求或者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任务措施1.开展资料搜集工作:为了全面了解傅作义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战略,我们将组织专门的资料搜集团队,负责从图书馆、档案馆和在线资源中搜集相关资料。
国民党军将领傅作义⽣平简介 傅作义,字宜⽣,⼭西荣河⼈,国民⾰命军的⾼级将领,新中国成⽴后,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国民党军将领傅作义⽣平简介,希望⼤家喜欢! 傅作义⽣平简介 傅作义出⽣于⼭西省荣河县。
傅作义从⼩就爱学习,由于个⼈的努⼒在1910年成功的考上了太原陆军⼩学,由于那时的教育原因傅作义也受到了孙中⼭先⽣⾰命思想的影响。
从傅作义简介中可以知道,1911年10⽉⾟亥⾰命的爆发是傅作义第⼀次踏上战场,太原起义时傅作义担任起义军学⽣排排长,随起义军⼀起抵御清兵。
⾟亥⾰命之后傅作义也是更加努⼒的学习,在1912年到1915年间分别进⼊过北京清河镇第⼀陆军中学,最后升⼊保定。
傅作义⼀⽣的军衔也⾮常多,1918年从保定军校毕业以后傅作义就回了⽼家⼭西参军。
1919年到1927年间,傅作义肩上的军衔有少尉见习官、中尉排长、技术队队长、上校团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
傅作义简介介绍到傅作义参加的不少战役,其中成就傅作义这个名字的战役便是涿州之战。
涿州之战是军阀统治的混乱战役,不过傅作义能守能攻的军事才⼲在这场战役中也得到了许多军官的认可,此后傅作义还参加了中原⼤战、绥远抗战、百灵庙战役、抗⽇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抗⽇战争中傅作义分电阎锡⼭、张学良、蒋介⽯请缨抗⽇,为祖国的抗⽇战争也作出了⾮常⼤的贡献,⽇军投降之后傅作义去重庆参加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会被升任为第12站区司令长官配合蒋介⽯内战,1947年蒋介⽯命傅作义担当为北平⾏辕总司令。
1948年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也就是傅作义的长⼥⼀直在做⽗亲傅作义的思想⼯作,随后不久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和推动之下傅作义迈出和平北平的这⼀步,之后也成为了新中国领导⼈之⼀。
傅作义起义 傅作义起义之前也是经过深思的,他在当时起义的背景是国民将领的实权不⼩,可以说是最⼤的,可是最⼤的起义却也⼗分艰难。
他在起义前犹豫了许久,傅作义起义之后也陷⼊了许多的苦闷之中。
一、奋斗学校的创办傅作义主政绥远后,所部历经多次对日作战,在对阵亡伤残将士及家眷抚恤方面,以干部互助合作方式入股集资创办“共济实业合作社”,所获利润用于奖励战功和抚恤救济遗属。
1939年至1940年,傅作义部连续对日发动包头、绥西、五原战役后,改变了绥西抗战态势。
一些干部的眷属陆续从国统区、根据地和沦陷区进入绥西后方,干部适龄子女就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傅作义不仅从抗战需要出发,而且以将来建设强国人才需求考虑,从“为国家育人才,代干部教子弟”入手,积极开始筹办学校[1]。
1940年5月,第一所奋斗小学在宁夏黄渠桥建立,1941年迁往宁夏石嘴山;1942年5月,奋斗中学在绥远陕坝①筹建,9月开课;1943年,第一所奋斗中学在陕坝建立,同年,小学迁往陕坝,中小学并校;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势力东扩,先后在绥远归绥、②察哈尔张家口、北平建立奋斗学校,但受时局影响,张垣奋斗学校和北平奋斗中学迁离与其他奋斗学校并校。
1952年随着“绥远方式”的顺利实现,陕坝私立奋斗学校转隶人民政府,傅作义的“奋斗教育”模式也画上了句号。
二、奋斗学校的实践(一)“奋斗”校名的由来“奋斗学校”属于傅作义“奋斗”系列的文化组织之一。
傅作义在晋西北河曲开展三十五军政治工作时,针对来自不同地区、党派,学历高低不同、思想信仰各异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投奔,通过设立区别于国民党中央军“中山室”和共产党八路军“列宁室”的组织,用以统一人员思想。
傅作义曾说:“我们为了抗战而奋斗,为了抗战的胜利而牺牲到底。
我们就叫‘奋斗室’吧!”[2]此后,傅部许多文化教育组织都以“奋斗”命名,例如《奋斗日报》、奋斗剧团、奋斗小学和奋斗中学等。
(二)资金运转建校之初,傅作义通过划拨部分“干部互助基金”作为奋斗学校基金[3],解决了奋斗学校的启动费用。
作为私立学校的奋斗小学、中学,其运转资金在没有政府拨款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运转资金和固定资产。
一是依靠学校师生自力更生办厂创业筹资。
傅作义与北平和谈(上)作者:来源:《北京档案》2009年第02期论及北平和谈,不能不提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因为傅作义将军是这场和谈运动中我们争取的目标。
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生于山西荣河。
他是著名爱国将领,抗战期间曾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寇,并在军队中多次邀请共产党协助工作,在生活作风方面更以八路军为楷模,群众口碑甚好,故有“七路半”之称。
抗战胜利后,他错走一步,响应蒋介石号召参与内战。
当内战进行两年后,他敏感地看出,国民党政府昏庸,军队腐败,根本不是共产党对手,但自己受蒋介石笃信,握有重兵,不好意思“转轨”,所以一度充满矛盾,既有与共产党和谈的愿望,又对军事形势抱有幻想,在北平地下党和民主人士的努力争取下,才下决心走和谈之路,最终使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免于战火。
一、和谈平津战役发起之际,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四个兵团,共 60万人,部署在东起北宁线的滦县,西至平绥线的狭长地带,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唐山为重点,摆成了一字长蛇阵。
在具体兵力部署上,傅作义有意把蒋系部队摆在北宁线,把自己的部队摆在平绥线。
一旦东北我军入关,蒋系部队首当其冲,而他自己的部队可在不利情况下向绥远撤逃。
不料,毛主席料事如神,指令东北大军提前秘密入关,联合华北兵团将张家口至北平之间、天津和北平之间拦腰掐断,截断了傅作义逃往绥远和从天津、塘沽向南逃跑的道路,迫使傅作义走向和平。
其实傅作义对和谈早就有思想基础,只是由于他的集团中夹有八个军的蒋系部队,身边还有大批的明暗特务,若和谈机会把握不好会丧失一切,因而对和谈问题存有很大顾虑。
1948年10月25日,即东北主力廖耀湘10万大军被歼的时刻,傅作义烦躁不安,独自徘徊到半夜,将自己的嫡系将领——办公室主任兼政工处长王克俊找来,共同探讨前途问题。
讨论了半夜,最后得出结论: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毛泽东才是民族勃兴希望所在,应该考虑和共产党和谈。
结束谈话时,傅作义感慨地说:“我是准备冒三个死来做这件事情的。
傅作义: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作者:金本浒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1年第5期文金本浒被毛泽东主席赞为“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贵将军与有劳绩”的傅作义,不仅是一位中外闻名的抗日名将和对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爱国人士,而且是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
傅作义从1949年出任水利部长起,到逝世前一年恳辞批准,在水利战线上工作了23年。
他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参与指导了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等许多水利工程,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奋战在一线。
毛泽东嘉奖他说:“对水利这一行,他是钻进去了。
”治军治水并重早在傅作义主政绥远初期,他就率部进驻河套西段(后套),发动官兵开展大规模屯田运动,并在那里大力兴修水利。
当时,10万部队就是10万水利大军。
1941年,他派出第17师的全体官兵约3000人,帮助地方兴修水利,直接引用杨家河水浇地,使3万多亩耕地及时得到灌溉。
人们认为,只有傅作义统率的军队才能做得出来。
后来,人们将这条渠命名为“机缘渠”,以示对傅作义的颂仰。
1943年春,傅作义决定以军队为主,以民工为辅,开挖复兴渠,以改善五原、晏江两县的引水设施,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
在修渠过程中,傅作义亲临工地视察。
在施工中,团级军官带队,各师师长在工地现场指挥。
尽管当时条件困难,生活艰苦,但广大官兵风餐露宿,夜以继日战斗在工地上,终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挖渠任务。
从1941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傅作义带领部队在黄河后套所挖的渠道宽15米以上的干渠达1700多里,宽3米以上的支渠,超过1万里。
可谓渠道纵横,渠水遍地。
水浇地在1千万亩以上。
利用河渠养殖的鲤鱼,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鸿雁、鹭鸶等水鸟昼夜成群,盘旋栖息不去。
后套被人们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由于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管理得当,农牧皆宜,部队和老百姓的农副业生产不断获得大丰收。
屯田运动的开展和水利建设,促进了绥西生产的发展,繁荣了经济,也体现了傅作义治军治水并重的指导思想。
龙源期刊网
挣两枚铜钱
作者:南台人
来源:《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12期
在网上看到一小说:一高中生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
某夜爬到墙头却狂奔而归,从此戒了网瘾,用功读书。
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
傅作义从小家境贫寒,17岁时被保送到军校,其间他在开支上有点任性,向同学借了20两银子。
寒假回家,他向父亲要钱还债。
父亲没有责怪,而是带他来到黄河边,并要他脱掉鞋袜,和自己一起下水。
不明就里的儿子,见父亲已光脚下水,便也跟了下去。
一到河里,他顿感寒气沁骨,不由得瑟瑟发抖。
这时父亲说:“从这里背一个客人到对岸,能挣两枚铜钱。
我给你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是这样一点点积攒来的。
”
如今,许多青少年以为自己所享有的种种乃理所当然,不理解父母的辛苦,真该让他们去“挣两枚铜钱”试试。
(摘自《今晚报》)。
浅谈傅作义的“奋斗教育”模式作者:闫梦月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傅作义在抗日战争年代曾以“奋斗”为校名创办了一系列小学、中学,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人才。
在办学过程中,傅作义以敏锐的眼光汲取当时各类教育模式的长处,以军人的独到教育见解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经过十余年的办校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奋斗教育”模式,至今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傅作义;奋斗学校;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528;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45-03一、奋斗学校的创办傅作义主政绥远后,所部历经多次对日作战,在对阵亡伤残将士及家眷抚恤方面,以干部互助合作方式入股集资创办“共济实业合作社”,所获利润用于奖励战功和抚恤救济遗属。
1939年至1940年,傅作义部连续对日发动包头、绥西、五原战役后,改变了绥西抗战态势。
一些干部的眷属陆续从国统区、根据地和沦陷区进入绥西后方,干部适龄子女就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傅作义不仅从抗战需要出发,而且以将来建设强国人才需求考虑,从“为国家育人才,代干部教子弟”入手,积极开始筹办学校[1]。
1940年5月,第一所奋斗小学在宁夏黄渠桥建立,1941年迁往宁夏石嘴山;1942年5月,奋斗中学在绥远陕坝①筹建,9月开课;1943年,第一所奋斗中学在陕坝建立,同年,小学迁往陕坝,中小学并校;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势力东扩,先后在绥远归绥、②察哈尔张家口、北平建立奋斗学校,但受时局影响,张垣奋斗学校和北平奋斗中学迁离与其他奋斗学校并校。
1952年随着“绥远方式”的顺利实现,陕坝私立奋斗学校转隶人民政府,傅作义的“奋斗教育”模式也画上了句号。
二、奋斗学校的实践(一)“奋斗”校名的由来“奋斗学校”属于傅作义“奋斗”系列的文化组织之一。
傅作义在晋西北河曲开展三十五军政治工作时,针对来自不同地区、党派,学历高低不同、思想信仰各异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投奔,通过设立区别于国民党中央军“中山室”和共产党八路军“列宁室”的组织,用以统一人员思想。
傅作义曾说:“我们为了抗战而奋斗,为了抗战的胜利而牺牲到底。
我们就叫…奋斗室‟吧!”[2]此后,傅部许多文化教育组织都以“奋斗”命名,例如《奋斗日报》、奋斗剧团、奋斗小学和奋斗中学等。
(二)资金运转建校之初,傅作义通过划拨部分“干部互助基金”作为奋斗学校基金[3],解决了奋斗学校的启动费用。
作为私立学校的奋斗小学、中学,其运转资金在没有政府拨款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运转资金和固定资产。
一是依靠学校师生自力更生办厂创业筹资。
按照阎锡山“教育生产化”的理念,办学过程中重视经济和组织。
“发挥人力,节省物力”的办事宗旨在学校后勤工作中备受推崇。
学校附近开辟2处农场,校园内有数十亩菜园,并设碾磨房、豆腐房等校办作坊,为师生提供比市场便宜的食物。
二是依靠捐助和拨款。
傅作义动员学校董事会股东进行了捐助,并划拨部分军费予以支持。
同时也接受社会捐助,绥远省米仓县武仲玺在1943年捐资10万元,为陕坝奋斗中学建成一座理化馆[4]。
(三)开放办学奋斗学校为傅作义部子弟学校,其小学专收军政干部子弟。
而中学则按照傅作义的“录取新生要广泛,要照顾到家长的具体困难,不要怕程度低”[5]的指示,不仅招收奋斗小学的毕业生,而且兼收社会生源。
非军政干部的子女只要德智体成绩都在80分以上,入学后也能享受公费待遇。
开放办学的奋斗中学为绥西青年拓宽了就学之路。
但这种广泛招生有条件限制,即入奋斗中学需要有两名公职或军职人员作担保,否则无法参加报名[6]。
(四)规范教学规范化教学是教育质量攀升的重要保证,奋斗学校自始至终坚持这一办学原则。
一是课程开设齐全:奋斗小学、中学成立之初,条件简陋,老师身兼数职,然已开设了齐全的课程。
小学设置了包括国语、算术、常识、图画和音乐等多门课程。
初中课程设置了国学、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公民、童子军、图画、音乐、体育等科目。
高中课程设置了国语、大代数、高等几何、三角、物理、化学、英语、地理、历史、生物、体育等。
二是课时设计合理。
数、理、化和英语等为主课,学时较多,并辅助开设了实验课和户外实践教学。
在早晚设置了3个小时的自习时间,早自习为英语晨读,晚自习为安静复习功课,并提供蜡烛鼓励学生读书。
三是考试评定科学规范。
学校安排日常小抽考、月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副课也安排定期考试。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总平均分为学生最终成绩。
(五)完善组织陕坝奋斗学校时期,成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机构。
学校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可以聘任校长,再由校长聘任环节干部,下设教导处,负责教务组、训育组、图书组;体育处,负责卫生组、体育组、储藏室;总务处,负责文书组、庶务组、图书组。
各处设主任,各组设组长。
此外,设置各科的教学研究会、招生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建筑委员会、经费稽核委员会、社会教育推进委员会等,负责相关工作[7]。
三、“奋斗教育”模式的特征(一)践行“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傅作义吸收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8]的教育方针,作为“奋斗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
奋斗学校实行德智体“三育均分制”评定学生成绩,以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并以德育为先,贯穿在全面教育活动之中。
同时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吃苦耐劳、肯干、实干的精神和对劳动的尊重。
在陕坝校区,校园操场后面的菜地挖土、除草等田间劳动,宿舍、教室等处的清洁卫生,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二)重视美育教育的启迪傅作义在天津时常与南开大学教育界人士往来,对南开大学的美育教育十分重视,在其创办奋斗学校过程中体现明显。
一是环境教育感染。
石嘴山奋斗小学礼堂舞台前沿上方挂“整齐严肃”的横幅,陕坝奋斗学校入校门两侧墙上有“德智体兼修”和“教学做合一”醒目的大字,尤其是在1943年中小学在陕坝合为一个校区后,无声的美育资源深化对学生的人文影响。
二是音乐教育陶冶。
在黄渠桥时,奋斗小学校歌歌词中用“父兄们在冰天雪地里杀敌,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成长”[9]激励小学生学习;奋斗中学校歌歌词中,不仅反复提到“奋斗”,而且将傅作义的教育理念“活泼紧张”“身体健康”和教育目标“建设新的中国,责任由我们担当”等内容[10]加入其中。
(三)独具时代特色的教育思维一是贯彻始终的爱国主义教育。
奋斗学校诞生于民族危急、国难深重的时代,傅作义又是一位积极抗战的爱国将领,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学校教育始终。
比如,抗日战争期间,奋斗校园内流行《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歌曲,师生排演抗日话剧,浓厚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组织学生观看美国关于太平洋战争新闻纪录片,通过先进科技条件下的美国军事实力与当时国力对比,树立科学救国思想;绥远9.19起义后,陕坝奋斗中学排演文艺节目配合解放军绥远征兵、政府号召的大生产和抗美援朝宣传等。
二是色彩鲜明的军事化管理。
奋斗学校作为军人在战争年代创办、以招收军人子弟为主的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手段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①以哨声、号声培养时间意识和服从意识;②以生活中军训队列抓作风养成;③严格内务制度,培养良好生活习惯;④每日反复诵读《校训八要》、③“四反”、④“九不”⑤和《教师工作守则》等明文规定,强化对“奋斗”理念的认同;⑤对违反各项制度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或罚站、戒尺责打等体罚,即使董其武、孙兰峰等高级将领兼任校董事会成员的子女在校规校纪面前也一视同仁。
通过效仿军队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使学生们养成时间准确、行动敏捷、遵守集体生活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三是个性化的教育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定制个性化教育目标。
首先,总体规划:傅作义认为:“理想中的奋斗学校,是实施八级教育⑥的场所。
”[11]每级教育各有特色,自成体系。
其次,各有侧重:而“小学应多重美育,发展其健硕纯善之身心;初中着重生活,启迪其做事做人之认识;而高中生则一不窒碍文科天才之进去,约略侧重理科为原则,盱衡国势,不得不然”[12]。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其坚强、讲理、讲文明、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讲卫生、放东西有秩序、助人为乐、守纪律等良好习惯。
中学则多设置实践教学、实验课程,培养国家所需人才。
四、“奋斗教育”模式的影响(一)推动绥远抗战的积极因素奋斗学校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不仅在自身奋斗中逐渐壮大,也对绥远政治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是对傅作义所部的影响:奋斗学校属于私立性质,小学部为干部子弟的随营学校,中小学的教师也有来自有文化的军属担任,在稳定军心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是对抗战宣传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方面,抗日爱国教育也是必修课,随着年级增长,军事科目也搬入了课堂。
一名学生联系到一个家庭,对学生的抗日教育,延伸宣传到绥远军民当中,对坚持抗战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是对傅作义所建立的统一战线的影响:奋斗学校网罗各界知识分子到学校任教,其中不乏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归国高级知识分子、被国民党反动势力排斥、追捕的民主人士;奋斗中学扩招当地生源,为平民享受高质量教育敞开了大门;地处民族地区,奋斗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助推作用。
此外,傅作义作为封疆大吏,在绥远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传播新式文化等,也是自清末贻谷在该地区推行新政发展近代教育事业的又一重要任务,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功不可没[13]。
(二)培养新中国建设者的摇篮之一建国之初,奋斗学校的毕业生迅速完成思想转换,投身到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洪流中去。
一是早期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直接参与革命的先进典型,成为激励奋斗师生为新中国建设继续奋斗的“正能量”。
如河北省原副省长王祖武(初中43级)、四川省党报原主任编辑张杰(1948年奔赴解放区的3名归绥奋斗中学学生之一)等。
二是大批毕业生在教科文卫等各条战线上,用奋斗精神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如“石油工业科技突出贡献专家”樊世忠(初中42级)、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郭瑞琴(初中42级)等。
三是奋斗学校校友以奋斗学校为纽带,在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内蒙古民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孙本一(初中44级)等。
四是承担革命后代的培养重任。
1951年至1953年,北京奋斗小学曾承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干部子弟一至六年级近百人编级就学任务[14]。
注释:①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
②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③也称“校长八训”:一要有科学的头脑,二要有活泼的体态,三要有愉快的心情,四要有强健的身体,五要过朴素的生活,六要有明白而坚决的语言,七造成互相合作的团体,八养成说实话、做实事的风气。
④即反思:我坏了吗?我病了吗?我学会了吗?我会用了吗?⑤即:不哭、不骂人、不打架、不误课、不丢东西、不吃零食、不说谎话、不做坏事、不乱跑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