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元代青花瓷器收藏及特征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16.38 KB
- 文档页数:2
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1964年一个貌似普通的日子,原保定市建筑公司在永华南路小学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
然而,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件不太普通的事情发生了:1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
随后,经过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
其中青花瓷6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八棱青花海水龙纹带盖梅瓶一对、八棱青花玉壶春瓶1件、八棱青花执壶1件。
其他瓷器5件:菱花口白釉龙纹盘1件、菱花口瓜棱白釉酒杯1件,还有宝石蓝釉加金彩匜、宝石蓝釉加金彩酒杯、宝石蓝釉加金彩盘各1件。
除此之外还有绿松石山子2件、彩绘玻璃瓶1件、从河北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特征及纹饰特点雷 静八棱青花海水龙纹带盖梅瓶AppreciatION 鉴赏玉片数十片,等等。
此次发现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
但1964年保定元代窖藏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瓷器所用钴料习惯上按来源分为进口料和国产料。
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钴料中铁和猛的含量不同:进口料俗称为苏麻离青,这种料的特征是低锰高铁,用这种料烧成的器物青花发色较浓艳青翠,料浓处可以看到金属结晶斑,呈铁锈色,凹陷明显,通常被称为铁锈斑,用这种进口料烧制的元青花一般我们称其为“至正型元青花”;而国产料的特征是低铁高锰,烧成的器物青花发色比较灰暗、浅淡,也没有进口料那种铁锈斑的特点,这种料烧成的元青花我们称其为“延祐型元青花”。
保定窖藏出土的这批元青花瓷器处处透着至正型元青花的特点,色泽艳丽,绘图工艺精细,青花纹饰笔画有些晕散,浓淡相互映衬,变化自然,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锈斑。
用手抚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处感觉凹陷。
现就保定窖藏出土的这几件元青花涉及的器形及纹饰做一简述。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一、元代青花瓷总体特点元代青花瓷的总体特点是一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的,变成浑厚大方,豪迈的艺术气概,这与蒙古人粗犷豪爽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
纹饰方面构图繁密,层次多而不乱。
二、元代青花瓷-主要器形元青花瓷的器形十分丰富,主要有执壶、僧帽壶、多穆壶、凤流壶、梨式壶、葫芦瓶、玉壶春瓶、梅瓶、象耳瓶、直颈瓶、高足碗、高足杯、盖罐、花觚、军持、香炉、水盂、盏托等。
尤其是直径长达一米的元青花瓷大盘,非常平整,不见变形,可见工艺之精湛。
除了大盘,还有胎体厚重的大罐、大碗、大瓶等大件器物。
这些大件器物多是按照伊斯兰国家的饮食风俗所烧制。
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也独具艺术魅力。
三、元代青花瓷-青料特点元代青花瓷的青料分为国产料和进口料。
呈浅淡的灰蓝色为国产料,呈艳丽的深蓝色为进口料。
进口料一般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器物上,而国产料仅用于中型或者小型器物上。
四、元代青花瓷-延祐期特点元代青花瓷的发展顺序一般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历史阶段。
延祐期属于青花瓷的初创阶段,工艺等很多方面并不成熟。
延祐期青花采用国产青料,施以青白釉,釉色稍混浊,纹饰较为简洁,常见的纹饰有牡丹、灵芝、如意纹、缠枝菊等,但是此时并未见人物纹和动物纹。
延祐期青花瓷仅仅在国内使用,并没有出口国外的记录,而且只是小批量生产。
五、元代青花瓷-至正期特点根据出土记录和国外文物实物来看,至正期的青花瓷已经发展得相当完美,许多产品都远销海外,大量销往如土耳其、伊朗等一些中亚地区。
这些外销瓷器多为大件器物,使用进口料-“苏麻离青”,烧成之后的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略微含紫,十分美丽。
世界各地元青花瓷的发现与收藏大维德花瓶大英博物馆中国从距今3000多年前出现原始瓷器以来,一直以青瓷为主。
景德镇青花瓷生产以后,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青花瓷才逐渐取代青瓷在中国瓷器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距今半个世纪以来,在各个博物馆和收藏家的藏品以及世界各地遗址和中国国内窖藏、墓葬资料陆续发表后,对于元青花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研究主要集中在元青花的起源、所用钴料的产地、元青花瓷的类别、是否承认唐青花瓷和宋青花瓷的存在、元青花瓷的不同销售市场、元青花瓷的器型和图案内容以及元青花瓷和伊斯兰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等。
世界各地的元青花收藏完整的典型元青花瓷(即所谓的至正型元青花),应指纯净的透明釉和青花色泽鲜艳,图案花纹精细,不包括青白釉釉下青花及销售东南亚市场的那批青花色泽比较灰暗、图案较组的小罐之类和国内市场的一批小型日用器。
最主要的公、私收藏大约如下:土耳其托普卡比特博物收藏的元代青花瓷1.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收藏。
目前已发表了40件, 无论从数量上说或从质量上看都是全世界第一大收藏。
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伊朗国家博物馆藏)2. 原伊朗阿特别尔寺(现在德黑兰)的收藏, 合计达32件。
这是全世界中典型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
3. 中国大陆收藏的情况:a. 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瓷19件, 现藏高安市博物馆, 这可以说是全世界典型元青花瓷的第三大收藏, 其中高达47厘米的带盖龙纹高颈罐l件、带荷叶盖龙纹罐2件以及带盖梅瓶6件, 都是元青花瓷中不多见的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元青花龙纹兽耳盖罐b. 1954年河北省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瓷和蓝釉金彩器9件,现分别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c.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元大都遗址陆续出土了一批青花器, 其中包括较多破残标本,现藏首都博物馆。
d. 近40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不少元代窖藏和零星元青花, 其中不乏佳器, 如1985年江苏省句容市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的一对龙纹梅瓶和一件龙纹纹饰特别大的带荷叶盖罐是比较难得的。
原创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鉴定真知堂:再来说说元代瓷器了。
元代的瓷器,在晚清民国时的古玩行,是附属于宋代的,因为元代时间短,很多东西民间也不认识。
所以元瓷,要不被归为宋瓷,要不被归到明代。
说到元瓷,原本籍籍无名的一个时代,因为鬼谷子下山大罐的石破天惊般的拍卖成交价格,一下子就成为我国民众的网红瓷。
五大名窑几百年的声名赫赫,抵不上当代网络的十年传播。
2个多亿啊,还是十几年前的价格,那时候咱们中国还不富裕呢。
又要说元青花了。
只要一说国内外传世元青花瓷器馆藏和私人收藏一共300多件,下面肯定一片骂声,说什么难听话的都有。
民间肯定有收藏,但民间收藏的不属于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传世品,也不是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自己玩玩可以,想出手变现,起码现在难度比较大。
再者,据笔者研究,虽然这些年铁公基挖开了不少地方的土,但是中国古代一直就有盗墓的传统。
十墓九空很常见。
湖北钟祥地区一共有300多座明代王室家族墓,最后只有一座没有被盗,还是没有被盗成功,前后九个盗洞。
其实最大的浩劫在于十年动乱时期,很多都被破四旧,砸的砸了,烧的烧了。
不说闲话了,至正型元青花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元代官窑器。
这种元青花都有共同特征,极为精致,采用苏勃泥青彩绘,器型大,发色美,底足处理精湛。
民间收藏的元青花,估计仿制者都牢牢记住了书本上说元代底部没有铁刀修坯,极其粗糙的错误结论,只看怎么做得粗糙。
其实真品至正型元青花器,底部非常细腻光洁,粘有釉斑几块而已,很多都没有火石红,显示瓷胎淘洗极为精细,铁分子都被洗出来了。
元青花也存在非官窑器,这些瓷器底部旋纹明显,火石红也比较明显。
露胎处有明显的空洞或者鼓泡现象。
这是麻仓土陈腐时间不够长,踩压不够充分,造成瓷胎里气泡没有完全析出的原因。
这种现象并不是麻仓土的典型鉴别特征,但目前不少资料传播把这些现象作为鉴别麻仓土的真伪标准。
长次以讹传讹,也不是坏事,起码仿制者也造着做,并不能理解麻仓御土的真正含义,给元青花瓷器鉴定留下了一线玄机。
怎么鉴别元代的青花瓷器,有什么特征?
元代青花瓷的瓷土,采用加人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新技术,烧成温度提高,并能烧制大型青花瓷器。
瓷胎坚硬、体态厚重,杂质少,因含氧化铁较多,烧后出现火石红现象。
器物上不施釉地方有砂眼,大器多砂底,小件也有底施釉者,胎多为白灰色或灰色。
釉质较细腻,玻璃质感强.施釉较厚,釉为青白色,还有乳白釉、卵白釉,底釉厚,透明度差。
在造型上.元代青花瓷铃大件较多,分量较重笨,有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使人耳目一新。
瓶、罐有八棱和六棱,器皿带座、盖,代表了元代风格。
玉壶春瓶多不带耳,盖罐均有子母口,盖作荷叶状.造型讲究。
薄胎浅沿平底碗、折腰浅碗、带把凤形壶为元代所独有盘子出现菱形花口,一直沿用到明永乐、宜德年间。
根据元代的青花特点来看,元早期因火候掌握不准,青花多为黑色或灰色;中期青花好;晚期由于经济衰退,粗制滥造,青花和釉里红出现灰暗的色调。
元代的青花分两种:一是单纯的青花瓷;二是青花与釉里红分别绘在一件瓷器上,叫青花釉里红,或叫做青花加紫等。
青花纹饰题材比唐宋时期丰富,人物故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等;动物有龙、风、鸭、鹅、雁、鱼、海马、异兽等;花草虫类有蟋蟀、蝗螂、水草、灵芝、西瓜、葡萄、山茶,等等。
除上述题材外,还有辅助纹饰,如火焰、缀珠、回纹、锦地、垂纹、八宝吉祥纹等。
这些纹饰受宗教影嗬较大。
28元代的青花瓷器具有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里闪青、光润透明,器型浑厚凝重、气魄雄伟,装饰构图多层次,纹样分布繁密,用笔酣畅有力,纹样形象严谨生动,风格独树一帜,是华夏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从分析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来进一步阐述元代青花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造型、装饰和题材,其中装饰包括釉色及纹样。
1、元青花瓷的造型元青花瓷的造型独具特色,它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无论哪种器型都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最常见的大器物件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甚至有的青花大盖罐体重即达26公斤,而常见的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盘等。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这种大盘,不见于传统的中国餐具,也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但却是西亚所流行的型式。
由于当时旋削技术的不精细,器身上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多有旋纹,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明代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地减少了。
另外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
除了外销,元青花的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筒、高足碗、连座器等。
2、元青花瓷的装饰元代青花瓷的釉色很多施青白釉和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感。
器身胎釉微闪青蓝色,温润中略显淡蓝色,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略显不同。
元代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
元代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元代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类。
主题纹饰主要画于罐和瓶的腹、盘心和碗壁等地方,主题文饰主要有三种:①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②是动植物纹,动物类以龙纹为主,亦有云龙、游凤、凤凰、孔雀、狮子、天马、海豚、水鸟、草虫等。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瓷器制作也在当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和纹样特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元代,陶瓷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青花瓷在这个时期也有了瓷器制作的新高度。
元代青花瓷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成为航海大国的元代,通过海路与西亚、印度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最终形成了跨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对于中国陶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就包括了青花瓷。
1.纹样丰富多样:元代青花瓷的纹样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动物、花卉、人物、山水等各种各样的纹样。
这些纹样在瓷器上的绘制非常精细,色彩鲜明,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2.风格多变:元代青花瓷的纹样风格多变,既有传统的官窑风格,又有外来文化的融合。
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纹样主题上,加入了一些伊斯兰教的宗教纹样和阿拉伯字母,展现了跨文化的特点。
3.技术精湛:元代青花瓷的瓷器制作技术非常精湛,纹样的绘制非常细致,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同时,还运用了刻、雕、髹等多种技法,使得瓷器更加立体和丰富。
4.色彩鲜明:元代青花瓷的色彩以青蓝色为主,常用的青料是氧化钴。
元代钴料含量较高,因此色彩鲜明,呈现出深蓝色的光泽。
在纹样的绘制上,用青料勾勒轮廓,然后上釉,钴料在高温下氧化,形成青色的纹样。
5.设计精美:元代青花瓷的设计非常精美,特别是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中采用的技巧和工艺,使得瓷器的形态更加优美,比较典型的有花觚、碗、盘等器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器型,如束口瓶、觚藏、双银等,展示了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和纹样特征体现了元代瓷器制作水平的高度,同时也展示了当时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具有丰富多样的纹样和精湛的制作技术,使得元代青花瓷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大瑰宝,并对后世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唐青花的特征:1、青料: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结晶斑点,触摸有凸凹感,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似从中东地区进口。
2、纹饰: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如如意云、花蜂、洛阳花等;另一类为几何图形,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阿拉伯图案风格,应为外销瓷。
总之,用点彩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胎釉:胎质较粗松,呈米灰色,烧结程度不好。
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
4、造型:完整器均为小件,有三足鍑、碗、罐、盖、枕、盘、壶、炉等,应为唐代典型器型,其中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璧形或玉环形底足;壶则身浑圆,短嘴。
5、工艺:(1)薄釉重彩;(2)在化妆土上绘画;(3)胎质较粗,气孔较多,吸水率较高;(4)生烧;(5)部分为釉上青花。
宋青花瓷的特征: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
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
2、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
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
3、纹饰上,宋青花瓷图案纹饰多为牡丹、菊花、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文字等,到了宋代晚期,纹饰发展的更加复杂。
4、器形上个,宋青花瓷趋于实用器物,如碗、盘、罐、瓶、枕等,器形大小不一。
元青花瓷特点:元青花前提青花料是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其一,在符合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老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
数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进行比较,应该容易分辨。
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别
一、元青花的特征
1.青花色彩丰富多样:元青花的色彩鲜明而丰富,以深蓝色为主,同
时掺入了浅蓝、紫蓝、青绿等色调,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色彩变化。
这些色
彩变化在光线下产生丰富的光感,给人一种卓尔不群的美感。
2.以纹饰为主:元青花常以丰富多样的纹饰装饰,包括花卉、传统图案、神话故事、动植物等。
其中最常见的纹饰有莲花、荷叶、金莲、花卉、波纹、云纹等,纹饰间线条流畅自然,精细而富有生动性。
3.釉面光亮且皮质细腻:元青花的釉面光亮且光泽自然,釉层较为厚
实而稳定,无明显的裂纹和气泡。
同时,由于元朝使用的底器釉料质地较软,所以釉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皮质触感。
4.铁线轮廓勾画:元青花的纹饰线条细腻且精确,铁线轮廓勾画得非
常清晰,线条之间相互勾勒出锐利的对比效果。
这种线条和铁线的使用使
纹饰的表现更加生动,有力,富有立体感。
二、元青花的鉴别方法
1.通过颜色鉴别:元青花的主要色调为深蓝色,这种深蓝色鲜丽而浓艳,不泛紫也不泛绿。
同时,元青花的釉面色彩应该是均匀一致的,没有
明显的色差和色斑。
2.通过纹饰鉴别:元青花的纹饰常以花卉、云纹、波纹、神话故事等
为主题,纹饰精细而富有生动性。
同时,在纹饰的勾勒过程中,应该有明
确而精准的铁线轮廓,线条之间的交织应该具有对比鲜明的效果。
3.通过釉面鉴别:元青花的釉面光亮而稳定,没有明显的裂纹和气泡。
同时,在触摸时,釉面应该呈现出光滑、细腻的皮质感觉。
如果釉面有明
显的凹凸不平或者带有毛孔和气泡,可能是伪造品。
各时期青花瓷器都有什么特点?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一)唐青花编辑本段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编辑本段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
瓷器青花料的种类和特点
从元代(公元1206年)至今811年中,在烧造各类青花瓷器中,所使用的青花料按其年代顺序分类,共有以下七种:苏麻离青、石子青、平等青、回青、浙料、珠明料、现代青料。
苏麻离青(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这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陂塘青):产于江西乐平,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呈色淡雅,含铁量较少,使色泽柔和淡雅、几乎没有晕散现象。
石子青(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
浙料(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
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现代青料
现代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
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各朝代青花的特点
各个朝代的青花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朝代和其特点:
1. 元代青花:元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厚重,青花色泽深沉。
图案多为鸟兽花卉、云龙纹等,纹饰线条粗犷。
2. 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较薄,青花色彩明快。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人物、山水景观等,纹饰线条细腻。
3. 清代青花:清代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釉质晶莹透亮,青花色泽柔和。
常见的图案有莲花、牡丹、山水、人物等,纹饰线条流畅。
4. 民国青花: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器受到西方绘画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图案多样化,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
总的来说,青花瓷器在不同朝代的发展中,经历了从粗犷到细腻、色彩明快到柔和的变化。
这些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审美和制作工艺水平的发展。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一、元青花瓷器的造型特点1.浑圆脉络:元青花瓷器的成型精细,器物表面呈现出浑圆的流线脉络,整体感觉优雅而富有动感。
2.线条流畅:元青花瓷器的图案线条精细流畅,各个部分之间衔接自然,没有突兀之感。
线条的优美流动给人一种触动心灵的美感。
3.活泼多变:元青花瓷器的图案中,既有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也有俏皮可爱的民间题材。
这种多样化的图案使元青花瓷器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观赏的乐趣。
4.既奢华又质朴:部分元青花瓷器上的装饰图案非常繁复华丽,展示了当时社会上的高度富裕和文化繁荣;而另一些作品则展现出朴素的美感,突出了青花瓷器的原始质朴之美。
二、元青花瓷器的鉴别方法1.窑变:元青花瓷器在高温环境下烧制,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窑变现象。
鉴别时可以观察器物的底部和内侧,有无不同颜色或不均匀的变化。
如果有窑变现象,可以判定这是真正的元青花瓷器。
2.钉洞:元青花瓷器的胎质比较坚硬,通常不容易产生钉洞,如果器物底部有钉洞,可能是后人仿制的作品。
3.文字书写:元青花瓷器的文字书写非常规范,笔画平稳一气呵成。
如果文字模糊不清,或者有错别字等情况,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做工不精细的仿制品。
4.装饰图案:元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繁多,图案线条流畅自然,繪畫细腻。
如果图案粗糙、线条不流畅,可能是仿制品。
总结一下,元青花瓷器具有浑圆的脉络、线条流畅、活泼多变、既奢华又质朴等造型特点。
在鉴别时需要注意窑变、钉洞、文字书写和装饰图案等方面,以确定其真伪。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不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上来看,都是珍贵的文物,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青花瓷器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特点青花瓷器烧制源于唐代,在元代开始有所发展,青花瓷器属于透明釉,是用含氧化钴为原料进行烧制的,在陶瓷抷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经还原一次烧制而成。
青花瓷器是我国瓷器主要种类,从烧制到今天也有近一千年的时光了,可见青花瓷器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在这近千年的时光里青花瓷器有着自己历史和变化,随着时光变化青花瓷器烧制日趋完美,工艺手法略显精通这也是青花瓷器具有独特的魅力。
说起青花瓷器的历史,那要从唐代开始说起,唐青花是在巩县窑开始烧制的那时候唐青花瓷器制作并不是很成熟,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在唐代末期就终止了。
直至元代时候又开始重新烧制。
唐青花在历史上算是青花瓷器萌芽阶段,在历史也奠定很重要地位。
在70年代的时候在江苏扬州发现了唐青花遗址解决了青花瓷片争论的说法。
元青花瓷器可谓是青花瓷器转折一个很重要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青花瓷器得到了大量推广而且受到了人们大量认可乃至到21世纪的今天,这些作品被看来还是无与伦比、无法代替的。
到了明朝以后,青花瓷器工艺日趋完善,造型也变得多样,款式也变得灵活起来。
这是青花瓷器一个很重要的改变。
明青花瓷器产品精益求精,各个时代不同他就会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
他在典型器、青料、纹饰、造型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发展。
明青花瓷器在纹饰上采用了多彩的装饰和纹饰,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在胎釉方面他的胎体较白、瓷质缜密与其他瓷器相比会略显得有些粗厚,会给人温润柔和之感会让釉面显得清新雅致。
到了清代,清青花瓷器在生产工艺、胎秞、画面装饰上都做到了十分细致装饰,青花瓷器到了清代在素材上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且更灵活起来,清青花瓷器的形式多样也充满着生活的信息,在素材方面多采用民间的故事为主,这也是同其他年代比较不一样时候。
到了清代青花瓷器烧制工艺更加成熟,技法老练,手艺工整这是有别于其他瓷器不一样的特点。
元青花特征
1、用进口钴料苏泥勃青料制成的青花瓷色泽浓艳,釉面有
黑色斑点,并有不同的色阶和晕散,形状厚薄不一的钴
料斑,颜色发黑,浓重处出现铁斑,下凹于釉面。
铁斑
走势顺着纹饰,较为自然有立体感。
2、国产钴料多用于小件器物上,呈色较淡,发暗,釉面颜
色白中闪青,有的器偏白,有的瓷器偏青。
早期青花呈
色蓝中暗灰,中晚期青花发色浓艳,蓝色深沉与鲜艳均
有。
3、有二种风格的纹饰,一为细致繁密,一为简约粗放。
起
笔收笔顿提技法明显,线条苍劲有力,挥洒自如。
4、纹饰讲究留白,画面具有国画的意境。
5、有硕大厚重的大器和精巧的小件器物。
6、青花色泽分浓翠、淡雅、青灰三种。
淡雅为进口料与国
产料混合使用,都有铁锈斑,(施上透明釉)。
7、圈足,器底无釉,外壁斜削,此为元代器物之普遍特征。
8、少量青花器具有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
9、胎体法白坚致,杂质多,胎上均有铁褐色小点,器壁较
厚。
10、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
11、釉色以白中见青为主,晶莹透明,油润而有玉质感。
12、多数底足和缩釉处呈现火石红。
13、琢器底部均露胎砂底,呈现金属斑点或不等的宽旋痕。
圆器底部均有乳钉突出。
14、琢器的颈、腹、底与胎体均有横接,大多器物露出接胎
痕。
罐瓶类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接口分别在底部、腹
部、颈部且接合处有明显凸起。
15、元末期的釉面呈色较为浑浊,呈色乳白。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元青花瓷是中国古代艺术瓷器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下面将对元青花瓷的特点和鉴定进行详细介绍。
一、元青花瓷的特点:1.色彩鲜艳:元青花瓷采用的青花釉料饱满、呈现出深沉明亮的蓝色。
这种蓝色呈现出的是深浅相间、渐变递进的效果,给人以色彩鲜明的视觉冲击。
2.画面丰富:元青花瓷上的图案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花卉植物、虫鱼融汇、山水人物、传世经典等等。
这些图案通常以连延的笔触细致刻画,形象逼真,制作工艺精湛。
4.纹饰繁复:元青花瓷的纹饰通常相对繁复,有的图案上的细节描写非常细腻,给人以视觉上的层次感。
这些纹饰往往由多种元素组成,凸显了元青花瓷的丰富性和精致度。
二、元青花瓷的鉴定方法:1.鉴别釉色:首先要观察元青花瓷的釉色,元青花瓷的釉是青色,并且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效果。
釉色应鲜艳且均匀,不应有破釉和颜色斑斑驳驳的情况。
2.鉴别纹饰:元青花瓷的纹饰通常较为繁复,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的形态和细节。
正宗的元青花瓷纹饰是艺术家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法。
3.鉴别图案:元青花瓷上的图案内容是鉴定元青花瓷真伪的重要依据。
需要对图案的形态、纹理、细节等进行细致观察,是否与元青花瓷的历史特点相符。
4.鉴别底部款识:底部款识是鉴别元青花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需要认真观察底部款识的字迹、笔画和形态,是否与元青花瓷的时代风格相符。
5.鉴别年代:通过对元青花瓷的风格特点和制作工艺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初步判断元青花瓷的年代。
同时,还可以通过尺寸、造型等方面的特征来辅助鉴别。
关于元青花瓷器鉴赏的几点看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元青花瓷的关注热情越来越高,但却存在一些混乱现象。
在当前仿品、赝品出现较多,普通民间爱好者对元青花认识不足之际,我作为一个文博战线上的老兵很有责任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海内外存世的典型元青花瓷数量有限,不会超过三四百件。
而绘画人物题材的据不完全统计,大约仅30件,在国内文博文物单位收藏的约有十几件。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北黄歇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墓葬出土的两件牡丹纹塔式罐,最近据科学测试,它不是青花,而是以铁作着色剂绘画的釉里褐瓷。
故而元青花瓷不存在“延佑型”,只有“至正型”(指美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瓶腹部书一段许愿文,有“至正十一年”铭,图见《收藏界》总第89期第53页图E)。
元青花仿品不会有旧仿,因为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由英国霍布逊先生、美国波普博士开创的。
一、元青花瓷出现的历史背景十三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草原崛起,生于公元1162年贵族家庭的军事家、政治家铁木真统一诸满部获得“成吉思汗”的称号。
他开始征服亚欧大陆,创建了人类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蒙古帝国。
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0年灭南宋,1271年忽必烈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统一的大元王朝。
元王朝(公元1271-1368年)立国虽不到一百年,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却成就巨大,影响深远。
在绘画书法方面,出现了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赵孟?\、管仲姬等一批名家。
在戏曲艺术方面,涌现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白朴等一批大师。
此外在工艺科技方面,还有张成、杨茂、朱碧山、郭守毅等一批能工巧匠。
在陶瓷领域里,元代算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变化。
其一,突破了宋代名窑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自此景德镇一支独秀屹立在中华乃至世界瓷苑里,成就了其“瓷都”的地位。
其二,改变了东汉以来瓷器生产以青、黑、白、青白等单色釉瓷为主的状态,彩绘瓷特别是青花一跃成为生产与生活用瓷的主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陶瓷制品,以氧化钴作为色剂,在胎体上绘出花纹图案,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一层透明釉,入窑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其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的釉料成分中除了氧化钴,还含有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钙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会直接影响青花瓷的色泽效果。
青花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萌芽走向鼎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
唐代青花瓷的萌芽据研究资料显示,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大唐时期万国来朝,商贸繁盛,与外族的交流也非常多。
当时的富贵人家多喜爱色泽温润的青瓷,如千峰翠色的透亮,或者质地厚重雅致的白瓷,又或者色彩明艳的唐三彩瓷器。
此时,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正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的越窑主产青瓷,北方的邢窑主产白瓷。
而质地较为粗糙的早期青花瓷就多用于出口或者民间,官方并不重视。
这一点从已发现的几片唐代青花瓷碎片来看,青花瓷在唐代没有发展开来。
唐青花在唐代200余年的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创新的陶瓷工艺品种,有一个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是“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形成了一个与唐白瓷、唐三彩等并行发展的独立陶瓷品系。
唐青花发展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孕育阶段,即创烧时期,大致在初唐中期。
初唐青花的造型与黄冶窑场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类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执壶、三足炉、水注、盂、樽、盒、珠等等。
罐、碗、执壶、水注多为饼形足。
胎质一部分为陶质,烧成温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为瓷质胎,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
由于瓷质胎铁、钛含量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层钙碱釉,多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
用钴料装饰器物,主要采取洒彩或点彩技法,形成简单、不规则的釉上或釉下点斑纹或条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