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见度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能见度名词解释能见度是一个有关大气污染和污染物扩散的重要概念。
定义为一种污染物悬浮在空气中的浓度,能见度可以以分贝(dB)、米(m)或其他形式来衡量,它指的是从表面看不到物体的距离。
能见度的测量对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扩散特性以及污染的严重程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细尘、烟尘、商业废气、植物油脂等,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
其中细尘是影响能见度最大的污染物,它包括矿物、兽类毛粉、植物细粉、建筑灰尘等,这些物质具有较高的浓度,可影响大气的透光度。
另外,大气湿度也会直接影响能见度,湿气的增加会使空气中的悬浮粒子浓度增加,从而降低能见度。
此外,气温和气压也会影响能见度。
气温降低,湿度增加,空气中悬浮物的浓度会增加,从而降低能见度。
反之,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悬浮物的浓度减少,能见度也会上升。
因此,在高气温、低湿度的天气条件下,能见度通常较高,而在低气温、高湿度的天气条件下,能见度通常会很低。
能见度的测量主要以透光率的形式进行,即在一定距离内空气中能够被有效地传播的光源的强度与空气中浓度同等的光源强度之比。
在实际测量时,为了精确表达能见度,测量器会同时计算三个元素,即浓度、空气温度和湿度,以确定当前的能见度情况。
根据能见度的测量结果,可以分为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四种程度,分别表示能见度在100米以上,1000米以上,2000米以上和3000米以上。
良好的能见度表示空气中没有太多的污染物,从而减少大气的污染。
能见度的测量和研究对了解大气污染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家和行业正在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测、评价和治理,以便及时发现污染现象,决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综上所述,能见度是一个有关大气污染的重要概念,它的测量和研究对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以及污染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研究大气污染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以确保能见度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能见度(vis)或跑道视程(rvr) 运行标准《能见度和跑道视程运行标准》1. 引言在航空业中,能见度和跑道视程是至关重要的运行标准。
它们直接影响着飞行员的决策以及飞机的起降安全。
本文将深入探讨能见度和跑道视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影响因素、管理规定,以及对飞行安全的重要性。
2. 能见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能见度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地面上物体能够清晰地看见的距离。
它受到大气状况、雾霾、降水、雪等天气现象的影响。
在航空领域,能见度对于飞行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飞机是否能够安全起降。
3. 跑道视程的定义及影响因素跑道视程是指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飞行员能够看见跑道表面的距离。
它同样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雾、雨、雪等低能见度天气对跑道视程的影响尤为显著。
飞行员必须根据规定的跑道视程来决定是否进行起降操作,以确保飞行安全。
4. 管理规定和运行标准针对能见度和跑道视程,航空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标准和规定,以保障飞行安全。
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和机场环境,规定了不同的最低能见度和跑道视程要求,飞行员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5. 飞行安全的重要性能见度和跑道视程直接关系着飞行安全。
在低能见度和跑道视程条件下进行起降操作,会极大地增加飞行事故的风险。
严格遵守运行标准和规定,确保良好的能见度和跑道视程条件下进行飞行操作,对于保障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能见度和跑道视程是航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直接关系着飞行员的决策和飞行安全。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管理规定,才能更好地保障飞行安全。
我认为航空从业者应该对能见度和跑道视程有深入的了解,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7. 总结能见度和跑道视程的概念及其在航空领域中的重要性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
遵守相关规定,确保良好的能见度和跑道视程条件下进行飞行操作,对于保障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关于这一领域的详尽信息,并引起更多人对飞行安全的重视。
大气探测学第3章能见度的观测1、能见度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
其估计值依赖于个人的视觉和对“可见”的理解水平,同时受光源特征和透射率的影响。
2、能见度概念得到广泛应用,一是因为它是表征气团特性的要素之一,二是因为它是与特定判据或特殊应用相对应的一中业务性参量。
3、一般意义上的能见度,是指目标物的能见距离,即观测目标物时,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的最大距离。
当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时,通常称目标物“能见”。
4、目标物的最大能见距离有两种定义法。
一种是消失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逐渐退离目标物,直至目标物从背景上可以辨别时的最大能见距离。
另一种是发现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从远处逐渐走近目标物,直至将目标物从背景上辨认出来时的最大能见距离。
5、目标物的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
6、按照观测者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能见度分为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
7、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对地面向上观测云或其他空中目标物以及从空中向下观测目标物有影响。
8、能见度影响因子:目标物的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
9、目标物和背景的色彩不同也影响到能见与否,但色彩的感觉只有在足够的光亮度条件下才能产生。
亮度对比相对于色彩对比在目标物识别中显得更重要,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0、最小亮度的对比值叫做人眼的对比视感阈,取决于两个因素:视场内照明情况,即场光亮度;目标物视张角。
场光亮度越低,目标物视张角越小。
白天,对比视感阈变化不大,黄昏时,对比视感阈迅速增大。
11、柯什密得提出将0.02作为正常视力的人,在白昼野外,观测比较大的物体(如视张角大于0.5°)时的对比视感阈值,此值对应于消失距离值。
而对应于发现距离,对比视感阈可取为0.05。
12、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眼睛的感光效率在波长为550nm时达到最大值。
在夜间暗光条件下,最大感光效率与507nm波长相对应。
能见度的气象学定义
能见度的气象学定义
能见度是指风景的能见距离,是指目视能力的距离,或指在天气条件下风景的能见距离。
能见度以多少千米测量,一般用米或公里来表示。
实际上,它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远近来确定,有时也可以通过风景的清晰程度来判断。
能见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气温、湿度、大气传输等。
其中,天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恶劣的天气会导致大气混浊,从而降低视距。
当天气晴朗时,能见度最高,一般可以达到40~50公里;而在雾、雪、霾等恶劣天气地区,能见度可能会达到0.1公里以下。
此外,湿度也会影响能见度,当湿度较大时,能见度也会降低;在低湿度地区,比如高山地区,能见度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
通常情况下,能见度较低,意味着视线范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会影响飞行安全,因此,能见度是气象部门必须经常关注的重要指标。
- 1 -。
能见度名词解释
能见度是指空气悬浮颗粒物和水汽的浓度,以及大气能见度的距离。
它是描述大气状况的一个参数,也是测量大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它的计算单位为米,可以采用可视光和红外线等不同的方法来测量。
但尽管它可以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表示,但最常用的计量单位是米,也就是指通过空气中可视光通过一定距离时无阻隔物体可以看见的
最大距离。
它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其中有一些是:白天能见度,夜间能见度,颗粒物能见度,烟雾能见度等。
白天能见度是指在日照条件下可以看见的距离,受限于亮度,主要由太阳可见光构成,可用米来表示。
受安全因素的影响,即使在视线清晰的情况下,人们活动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因此,白天能见度是旅游活动安全的重要指标。
- 1 -。
能见度等级划分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能见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人类眼睛可以清晰看见事物的距离范围。
在很多行业,特别是交通运输、地质勘探、气象预报等领域,能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为了更好地描述能见度的大小,人们通常根据能见度的不同情况划分等级。
下面将介绍一些能见度等级的划分标准。
第一等级:极低能见度(小于50米)这个等级下的能见度非常低,人们几乎无法看清周围的事物。
在这种情况下,行车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交通管理部门通常会发布严重雾霾天气警报,提醒市民不要外出,驾车前往。
低能见度下,人们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感知,但仍然很难看清距离较远的事物。
此时行车也需要特别小心,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在中等能见度下,人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周围的事物,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
交通部门通常会发布黄色预警,提醒市民注意行车安全。
这个等级下的能见度已经比较好了,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周围的建筑物和道路条件,行车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除了以上的划分标准外,国际上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准,比如在航空领域,能见度通常使用英里或千米作为单位,划分为严重、较差、一般、好、非常好等级。
在不同的行业中,人们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来确定适合的能见度等级划分标准。
能见度等级的划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气象状况,还可以指导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正确的行动措施。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能见度等级,做好相关的预防和防范措施,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本文共XXX字,作为参考】。
第二篇示例:能见度是指人眼对远处物体的清晰程度。
在交通、气象等领域中,能见度通常被用来评估天气条件对视觉的影响程度。
根据能见度的不同等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活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能见度等级划分标准。
第一等级:极低能见度当能见度非常低时,我们称之为极低能见度。
通常情况下,能见度在50米以下即属于这一等级。
能见度名词解释能见度是指大气中悬浮物(如烟尘、水汽、盐霾等)的浓度,它可以用来衡量空气污染程度。
当大气中悬浮物浓度较低时,我们可以看得更远,反之则看得较近。
在大气层各层之间,悬浮物的浓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能见度较好的地方,悬浮物的浓度较低,反之亦然。
能见度高的地方,人们可以看远些,比如湖上可以看到远处山脉,山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建筑物等。
而能见度低的地方,悬浮物的浓度较高,人们看不到远处的风景,更看不到远处的建筑物。
大气中悬浮物的浓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
大气中悬浮物的浓度会受到湿度、云层、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强降雨、云量较大、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悬浮物的浓度较高,能见度较低;而在晴天、云量较少、湿度较低的情况下,悬浮物的浓度较低,能见度较高。
此外,大气污染也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
如火灾烟尘、尘埃和工业废气等,都会增加大气中悬浮物的浓度,从而降低能见度。
为了及时了解大气污染和能见度情况,我国建立了一整套监测网络,包括定时监测网络、城市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大气遥感监测系统,以及一般气象观测台等。
这些监测系统每日进行网络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大气污染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大气污染,提高能见度。
另外,人们也可以通过减少污染源、增加大气中清洁物质的含量等自行改善大气环境,提高能见度。
其中,植树造林是一种有效的改善大气环境的手段,可以有效减弱污染物的扩散,提高大气中清洁物质的含量,从而提高能见度并减少大气污染。
综上所述,能见度是测量大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维护环境、改善大气状况的重要指标。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气污染,提高能见度,维护环境,营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能见度》
一、气象学中的能见度
在气象学中,“能见度”是指观测者在不受任何阻碍的情况下,能够清晰地看到目标物体的最远距离。
换句话说,能见度是指空气中水分、灰尘、烟雾等杂质的浓度,这些杂质会降低我们能够看到的距离。
因此,能见度是气象观测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天气预报中的一个常见内容。
能见度的测量通常使用目视距离测量法,即观测者用眼睛观察目标物体,并估计能够看到的最远距离。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能见度通常在 10 公里以上,但在污染严重的城市或地区,能见度可能会降低到几百米甚至更低。
二、社交媒体中的能见度
除了在气象学中的应用,能见度这个词也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使用。
在社交媒体中,能见度指的是一个用户在平台上被其他人看到的可能性,即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率。
社交媒体中的能见度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或者增加自己知名度的人来说。
如果一个用户的能见度很高,那么他的帖子、照片、视频等内容就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从而提高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然而,社交媒体中的能见度并不仅仅是由用户的活跃程度和粉丝数量决定的。
社交媒体平台通常会根据一系列算法来决定哪些内容会被推荐给其他用户,这些算法可能涉及到内容的质量、流行度、相关
性等多个因素。
因此,一个用户的能见度也受到平台算法的影响。
结论
能见度这个词在气象学和社交媒体两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在气象学中,能见度是指观测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目标物体的最远距离,是一个重要的气象观测指标。
在社交媒体中,能见度指的是一个用户在平台上被其他人看到的可能性,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率,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
第四章能见度与能见度有关的用语有好几种,彼此很容易混淆。
作为气象用语时是指“白天是指正常视力的人(视觉对比阈值为0.05),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大小适度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夜间则是指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距离或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距离”。
所谓“能见”,严格地讲是指在白天用肉眼能辨认出黑色目标物(视角大于0.5°但小于5°)的最大距离,实际工作中指能辨认出目标物是什么物体并能清楚地看出它的轮廓;在夜间,则是指假设亮度和白天相同的情况下,能够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实际工作中则指能够清楚地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
凡是看不清目标物的轮廓或只能看见目标物的部分轮廓,分不清是什么物体,或者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都不能算“能见”。
因此,作为气象用语,能见度是指大气的浑浊程度或是大气的透明度。
不论是昼间还是夜间,只要大气的浑浊度相同,能见度就是一样的。
所以,也可以给气象能见度一个简单的定义:用距离来表示大气浑浊程度的量称为能见度。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三—《国际航空气象服务》中给出的航空能见度为下面的较大者:一、当在明亮的背景下观测时,能够看到和辨认出位于近地面的一定范围内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二、在无光的背景下,能够看到和辨认出1000cd(1000堪德拉)左右的灯光的最大距离。
该定义中,在给定的大气消光系数下,两个距离具有不同的值,后者随背景亮度而变化,前者用MOR来表示。
这说明,气象能见度与交通部门等单位使用的能见度存在一定差异。
作为气象能见度,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的稳定度和气团的性质。
气层稳定时,水汽杂质多分布在低层大气中,使能见度变坏;气层不稳定时,由于对流和乱流的作用,将水汽杂质带至高层,使近地面能见度转好。
一般情况下,在冷空气中因水汽杂质较少,能见度较好;在暖空气中,水汽杂质较多,能见度较差。
黄仪方主编障碍目录能 见 度视程障碍能见度一般所说的能见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分辨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二是指一定距离内观察目标物的清晰程度。
航空上使用的能见度定义为:视力正常的人在昼间能看清目标物轮廓的最大距离,在夜间则是能看清灯光发光点的最大距离。
当在明亮的背景下观测时,能够看到和辨认出位于近地面一定范围内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在无光的背景下观测时,能够看到和辨认出光强为 1000cd 的灯光的最大距离。
二、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一)影响昼间能见度的因子1. 目标物与其背景间原有的亮度对比2. 大气透明度3. 亮度对比视觉阈(二)影响夜间灯光能见度的因子1. 灯光发光强度2. 大气透明度3. 灯光视觉阈(一)地面能见度能见度目标图地面能见度又叫气象能见度,是指昼间以靠近地平线的天空为背景的、视角大于 20'的地面灰暗目标物的能见度。
(一)地面能见度主导能见度和最小能见度1. 主导能见度指观测到的达到或超过四周一半或机场地面一半的范围所具有的最大能见度的值。
2. 最小能见度在测站各方向的能见度中最小的那个能见度,称为最小能见度。
3. 跑道能见度指沿跑道方向观测的地面能见度。
(二)空中能见度航空活动中,从空中观测目标时的能见度,叫空中能见度。
按观测方向的不同,空中能见度可分为空中水平能见度、空中垂直能见度和空中倾斜能见度。
1. 空中能见度的特点(1)飞机与观测目标处于相对运动中,目标的轮廓在不断变化,加之座舱玻璃对光线的影响,增加了观测目标的困难,使能见距离减小。
(2)背景复杂多变,目标与背景的亮度对比通常比气象能见度规定的要小,也使能见距离减小。
(3)由于飞机位置的不断变化,其所经大气的透明度会有很大差异,观察的能见度会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
2. 在地面估计空中能见度的方法(1)看天空颜色。
(2)看日、月、星辰的颜色。
(3)观察云块结构的清晰程度。
(4)雨后天空如洗,空中能见度好,久晴不雨则差。
能见度概念
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所能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水平距离,一般用公里或米表示。
目标物的能见度,与大气透明度和目标物同背景的亮度对比有关。
当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良好时,能见度就好;反之,当空气混浊,特别是有雾、霾、烟、风沙及降水时,能见度就差。
在大气透明度不变的条件下,如果目标物同背景的亮度对比较大,则能见距离较远;相反,则能见距离较近。
军队中广泛采用的迷彩色装备和服装,就是应用了目标物同背景的亮度对比越小能见度越这一原理,以便自己尽可能不被敌人发现。
白天,一般利用固定目标测定能见度,夜间则可用灯光测定能见度。
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太注意能见度这一气象要素,但对航空、航海和公路、铁路运输而言,能见度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恶劣的能见度常是坠机、翻船和撞车的元凶,旅客因此而延误了行期、生产活动因此而受到影响则更为常见。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舰队就是利用了恶劣天气和能见度极差的气象条件而在太平洋上长途跋涉,成功地偷袭了珍珠港。
能见度
又称气象视程。
正常人的视力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
常以米或千米为单位。
在实际观测中分为10个等级。
按观测者与目标物所在高度不同,一般分为地面能见度与空中能见度。
后者又分为空中水平能见度、斜视能见度与铅直能见度3种。
能见度对航空、航海、陆上交通、高空摄影、天文测量及军事行动等均有直接影响,是表征大气消光特性的常用参量。
影响能见度的主要气象要素为雾、霾、雨、雪、沙尘、烟尘等。
地面能见度的测定,白天常选择测站周围不同距离的目标物作为测量依据,夜间以固定灯光为准。
摘自商务印书馆《现代地理学辞典》
1/ 1。
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
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白天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
实际上也是气象光学视程。
夜间能见度是指:
⑴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水平距离。
⑵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水平距离。
所谓“能见”,在白天是指能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是指能清楚看到目标灯的发光点。
凡是看不清目标物的轮廓,认不清其形体,或者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都不能算“能见”。
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
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能见度观测仪测定的是一定基线范围内的能见度。
能见度观测记录以千米(km)为单位,取一位小数,第二位小数舍去,不足0.1千米记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