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模型的协同产品开发影响因素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3.90 KB
- 文档页数:4
并行设计中的协同工作是什么?在综合分析并行协同设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后,针对当前复杂产品设计研究中的过程建模、产品建模、CAX集成建模、控制规划建模等关键问题,对并行建模和并行优化求解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研究进展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基于设计支持模型动态扩张的复杂产品求解方法研究为解决并行设计中面向下游的知识冲突和设计反馈问题,提出了产品设计的全过程策略:基于产品信息扩张和模型动态重组的动态求解知识框架。
以知识集成、潜真扩展为特征重组设计模型,建立面向设计进程的潜知识表达方式;构建柔性建模机制,支持设计模型的及时更新;以螺旋进程为设计推进模式,降低设计风险,提高设计效率。
二、基于潜模型理论的的潜知识表达方法研究首先进行了动态知识表达的理论探索:以传统逻辑论和信息论中处理不完全信息的潜模型理论为基础,结合复杂技术产品设计进程中变量、目标与约束等信息的扩张过程,提出了产品设计潜知识表达理论,描述了具有层次性、集成性和动态性的动态知识表达方式,将传统的面向单点的产品知识转变为面向进程的知识框架,使模型能响应设计进程从潜真状态逐渐向全真状态逼近。
用挖掘机设计中的设计知识进行了实例改造。
三、基于动态知识表达的柔性设计支持模型研究在阐述了产品动态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构造了复合知识模型,阐述了复合知识模型由知识源和模型重组机制组成的本质。
知识源具有潜真性、灵活性、感应性和设计导向性等潜知识特征,设计者在同步知识源所组成的公共知识块的基础上进行并行建模,包括约束网络、优化模型、分析模型和评价模型等,降低模型间的知识冲突,实现模型的及时重组和动态响应反馈。
提出了以层次型设计需求、未知变量敏度和函数完整度三种方式共同作用的设计导向机制,协助设计者优选设计路径。
四、螺旋设计进程研究建立了基于复合知识模型的螺旋设计进程,提出了以扩张的设计模型、分析模型、评价模型、优化模型支持的四个设计阶段循环渐进的推进策略,以渐进的进程模式和逐步扩张的产品模型代替以往的固化方式,同时增加柔性约束网络进行冲突风险检测,以产品性能目标的扩展和渐进驱动设计进程。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企业战略决策研究【摘要】本文针对企业战略决策中常用的AHP(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对AHP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探讨了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AHP在实际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了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关键词】AHP, 层次分析法, 企业战略决策,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方法原理, 应用案例, 实际应用, 局限性, 改进, 结论总结,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战略决策作为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环境变化速度加快,企业战略决策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AHP(层次分析法)来辅助进行战略决策。
通过对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实例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提高战略决策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研究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1.2 研究意义在实际应用中,AHP可以帮助企业对各种战略选项进行量化评估和比较,帮助企业确定最优的战略方案。
通过AHP,企业可以将主观的意见和客观的数据结合起来,避免决策者主观偏见和情绪的影响,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研究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AHP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和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战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附件2关于产业协同发展理论及应用的调研报告为了梳理产业协同发展理论研究思路、方法和最新的理论进展,了解掌握国内相关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成果,神华研究院相关人员先后拜访了国内知名的研究团队,以便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在咨询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达成讨论共识,形成研究主线。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访谈单位概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八个经济类研究所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
数技经所自建所以来完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项目和课题,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20多项,部级重点课题30多项,与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研究课题20余项。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2、访谈对象李平,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院重点学科技术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项目评估和企业战略研究及管理咨询等方面。
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和宏观经济预测,承担了多项部门和地区的战略规划,为多个企业进行了企业管理咨询、发展战略咨询和投资项目论证。
3、主要内容(1)产业一体化是一个传统的、成熟的理论,在理论上创新难度很大,可以借鉴其理论,通过分析总结神华产业一体化实践,提出契合神华发展的管理体系。
(2)神华模式属于纵向一体化,从煤炭资源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神华一体化模式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但是一体化模式有利有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目前神华产业一体化具有高强度的特征,灵活性较差,存在一定的风险。
(3)现有一体化中上下游产品之间的补贴,隐含着体制的僵化,会造成管理水平的下降,所以一体化阶段性的优势转化对企业的发展将带来很大的挑战,要从一体化既得利益当中,寻找它的弊端,对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应进行深入的研究。
4、在该课题研究中具备的优势(1)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体系。
协同过程模型1. 引言协同过程模型是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它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
在协同过程模型中,团队成员通过合作完成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协同过程模型的特点、优势以及应用场景。
2. 协同过程模型的特点协同过程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强调团队协作协同过程模型将团队协作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核心,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团队成员共同参与需求分析、设计和编码等过程,通过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2.2 灵活适应变化协同过程模型允许在开发过程中进行灵活的变更和调整。
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及时沟通,可以快速响应需求的变化,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2.3 可迭代开发协同过程模型采用迭代开发的方式,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周期。
每个迭代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发布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
通过迭代开发,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2.4 适用于大型项目协同过程模型适用于大型项目开发,特别是跨部门或跨地域团队的项目。
通过协同过程模型,可以有效管理项目中的不同团队成员,确保他们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从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3. 协同过程模型的优势协同过程模型具有以下几个优势:3.1 提高开发效率协同过程模型通过团队协作和紧密的沟通,可以提高开发效率。
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参与软件开发过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重复的工作,并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成本。
3.2 提高软件质量协同过程模型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可以提高软件质量。
团队成员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共同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符合需求和质量标准。
3.3 适应需求变化协同过程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团队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
通过及时的沟通和协作,团队可以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客户满意度。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的研发管理模式几经演变,从直觉型、目标型、战略规划型,到目前的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互动型,研发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并促进其产业不断升级。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研发管理实践还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研发模式还是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集中研发管理模式为主,研发独立于生产、营销活动之外,不同类型的产品研发难以产生整合效应。
重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研发主体,实现母子公司研发的内部协同,是提升母子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和提高集团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研究框架(一)企业集团研发协同的保障机制本文对于企业集团研发协同的分析,着重关注集团整体层面的战略导向、组织文化、信息沟通、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创新环境六大因素。
其中,战略与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集团研发协同第一个层次的保障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其它因素。
1.战略导向。
企业创新战略的差异会导致各职能部门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交流方式不同。
Tsai(2000)指出,战略相关性对于大型企业比如跨国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具有积极作用。
企业集团总体战略对协同的重视和关注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内部研发协同的效应。
也有研究表明,企业的战略定位与战略相关性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2.组织文化。
集团内部形成一种鼓励创新与合作的文化氛围对研发协同至关重要。
企业必须具备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如果企业集团内部没有良好的组织文化,集团的协同效应就无法很好的发挥,因为集团的创新协同与具备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直接相关。
企业集团的研发协同涉及集团内部多业务单元、部门及人员,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各研发主体的协同积极性及协调各方利益。
3.信息沟通因素。
集团内外部信息要在集团内部包括各子公司间有效的传递与反馈,并快速转化为研发层面的决策,信息整合与沟通渠道十分重要。
正式的沟通体系包括母子公司间的有效沟通、子公司间、职能部门间以及研发团队内部建立互动机制,定期召开集团内部各研发层面的正式与非正式会议,增强新技术开发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能力。
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研究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许多企业逐渐意识到产品研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传统的产品研发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不易把握市场需求等。
因此,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一、传统的产品研发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产品研发模式中,企业通常采用封闭式的内部研发模式,即企业内部独立完成产品研发的全部过程。
这种模式存在几个问题:1.研发成本高:传统的研发模式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才能完成整个研发流程。
同时,研发人员的工资和设备的采购等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2.研发周期长:长期的研发周期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也可能导致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是其他竞争对手的先发优势。
3.不易把握市场需求:一旦企业的研发计划与市场需求脱离,企业很难迅速反应和调整研发方向。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在当前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来解决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开放式创新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将研发过程中的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强调了信息和技术的共享,使得企业从单一的研发主体转化为多元化的创新体系。
通过和外部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使得各方都能得到更大的价值,进而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2.灵活的组织结构在协同创新的模式下,企业需要创造一种灵活的组织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灵活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各个节点的快速决策和创新,使得协同创新过程更加高效。
企业不断调整团队的组成,遇到不同的研发问题可以及时找到专业的人才来完成。
同时,这种组织结构制定规范的流程,一些实质性问题可以迅速响应,并快速解决。
3.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倡导快速、迭代式的创新方式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UbiquitousCSCL的概念模型与关键技术要素普适计算(ubiquitous/pervasive computing)的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来后,在计算机和教育技术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由于普适计算强调人与计算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计算机和网络应该更有效地渗透到人们的学习之中,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快捷地与他人协作、获得网络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因而使得泛在学习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泛在学习的目标是使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计算设备和技术“消失”在学习者日常生活和学习任务的背景当中,保证学习者在得到计算服务的同时无需觉察计算机的存在和为此而分心,从而使其注意力回归到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本身。
以自然、和谐的学习交互环境为主要特征的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是CSCL发展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Ubiquitous CSCL的概念分析模型(一)CL及CSCL概念的发展协作学习(CL)主要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在集体中、在与同伴的交往和交互过程中促进自身个体的发展。
在教育中注重“协作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学记》中的论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m。
在西方。
古老的犹太法典中就告诫人们要向书本、教师和伙伴学习。
因此,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之前,协作学习便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得到了广泛研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便是诞生于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和协作学习研究基础之上。
CSCL是教育技术的一种新兴模式,同CSCL的前身CAI 和ITS相比,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不同。
CSCL的研究趋向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其研究方法注重描述而不是实验性。
此外,对CSCL的研究关注参与者的交谈、由学习者团队支持及获得的作品和学习者本人对其工作的解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二〇一五毕业年三月毕业二十日产品设计毕业论文题目一、论文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设计推广研究跨文化产品设计研究国产电视动画片成人周边产品的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的情感价值研究产品设计衡量标准研究“缩小意识”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影响研究基于实例的水平定向钻产品设计技术研究引领理想化生存空间的产品设计研究面向产品设计冲突的塑料选择探讨产品设计与物流成本关系研究传达于产品设计中的纹饰语义匠人精神对产品设计教育的启示产品设计中色彩运用探析精益六西格玛在K公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后工业社会产品设计批评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的分析与应用体验经济时代下产品设计策略研究产品设计的细节处理所体现的品质绿色产品设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创新是产品设计的驱动力我国铁路快捷货运产品设计及组织优化的探讨谈产品设计教学中陶瓷的应用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学国际品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注塑CAE技术在优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新经济时代下产品设计与国际竞争力产品设计中折叠结构的分析及价值产品设计中的产品成本控制与优化研究浅谈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下的集成快速产品设计研究ERP与产品设计集成的信息研究产品设计中人文要素的价值研究优化驱动的产品设计流程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豆浆机产品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的情境构建及语义生成基于品牌战略的产品设计评估体系研究小额信贷产品设计研究“加减乘除”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略论信息化时代产品设计的应用原理产品设计中感官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中分形思想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模型易用性研究产品设计中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理论的分析与应用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在美泰公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产品设计中消费者研究的方法与价值隐喻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的研究基于知识的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中信息传达要素之研究平面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产品设计中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研究产品设计中的知识产权探索和研究基于品牌提升的男装产品设计创新研究楚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层次研究产品设计与网络营销的交互推广研究六西格玛在涡轮增压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浅谈系统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面向产品设计流程的知识推送技术研究对工匠气质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认识日用产品设计中附加功能的应用研究基于价值工程的钣金产品设计研究基于视觉思维的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研究融入幽默元素的趣味化产品设计研究对产品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知识驱动的产品设计情境产品设计之赏析道产品设计中意象造型思维的再认识与设计应用便携式钻杆检验车在产品设计与应用系统中的研究以年轻人群生活形态为基础的卫浴产品设计研究专利保护下制造商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基于物流成本控制的产品设计流程研究产品设计的伦理性研究内丰公司产品设计分析及改进措施基于知识工程的产品设计支持技术研究对设计的社会价值的计量评价方法研究——以产品设计为例以市场调查分析为基础的产品设计新兴纺织面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产品设计与空间环境的互动研究面向大批量定制的产品设计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中的夸张修辞研究基于不同的维度解析产品设计的走向面向知识管理的产品设计资源库研究民间剪纸中的“型”和“寓”对产品设计的应用研究维度转换原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基于“空”理念的产品设计的研究与应用材质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情感体验探究—手机壳设计实践基于营销观念的产品设计定位研究产品设计表达中的视觉语意研究中国传统情感化设计思想下的产品设计研究弱势群体产品设计研究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产品设计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基于价值工程的钣金产品设计研究基于仿生计算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综述产品设计重用策略电商模式下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论乔凡诺尼基于情感的产品设计风格九阳产品设计研究宠物产品设计探析人性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支持产品设计决策的质量信息分析市场营销与家具产品设计关系的研究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老年产品设计中人性化、情感化、智能化的交互研究设计软件在产品设计流程中的应用基于系统学理论下的产品设计创新方法产品设计中的细节设计营销学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区域文化意象的产品设计研究量化自我理念在健康管理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中庸思想的精神文化与产品设计相融合的研究论产品设计中的个性化需求和标准化批量生产体验设计为导向的智能家用清洁产品设计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助行产品设计研究三维打印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古代“宜”的造物法则对产品设计的启示产品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元素研究基于产品语意学的背伸运动康复产品设计研究基于防灾减灾的家用应急产品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中的音乐感研究基于系统理论的水家电产品设计研究基于产品设计前期信息框架的创新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中式审美的文化倾向表现研究设计管理的层次理论在产品设计教学和实践中的应用毛纺织产品设计方法浅析面向产品设计的语义化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中塑料制件的选材研究直觉设计与人性关怀震区学龄孤儿心理抚慰产品设计研究面向产品设计的全局—局部协同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产品设计中的原型研究基于本体的产品设计知识检索研究产品设计传播过程浅析产品设计过程的进度管理研究基于顾客需求的数显卡尺产品设计研究基于QFD、TRIZ和DOE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产品设计的相似性模型师法自然与成器之道群体文化学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RIZ理论物-场模型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与老年用户行为的关联性研究产品设计的适度设计研究及应用情境故事法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图式的产品设计之移情现象分析与研究基于动态联盟和分布式虚拟制造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基于人之需要的产品设计层次理论研究基于Web的现代设计与制造方法的研究基于网络的产品设计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产品设计价值观的精准量化与分析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设计推广研究跨文化产品设计研究国产电视动画片成人周边产品的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的情感价值研究产品设计衡量标准研究“缩小意识”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影响研究基于实例的水平定向钻产品设计技术研究引领理想化生存空间的产品设计研究面向产品设计冲突的塑料选择探讨产品设计与物流成本关系研究传达于产品设计中的纹饰语义匠人精神对产品设计教育的启示产品设计中色彩运用探析精益六西格玛在K公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后工业社会产品设计批评中国传统地方民俗与现代婚庆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的色彩情感要素分析析产品设计中形式与功能之和谐基于主题和造型特征的产品设计研究浅谈创意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基于伦理的数码产品设计研究基于行为方式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隐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的形态创意表达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设计评价系统研究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探索文化的延续——儒家五德理论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延伸基于前意识的情趣化产品设计研究浅析产品设计效果图的信息传达作用全程物流服务下的铁路快捷货运产品设计下意识行为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产品设计中基于隐喻学的文化元素再造逆向工程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价值工程在LCD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在品牌传播中的消费价值研究隐喻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产品设计中的象征现象研究浅谈产品设计中材料的选择论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产品设计与价值分析浅析时尚与产品设计的关系动漫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启示产品设计中材料质感的表现方法研究产品设计与供应商选择联合决策问题研究概念产品设计趋势论优秀产品设计与设计缺陷论产品设计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产品设计的数字媒体表达方法研究模糊数学理论在产品设计评价中的应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观产品设计的价值分析浅谈产品设计与创新产品设计中如何运用事理——以mini冰箱设计为例产品设计的文化性透视造型驱动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基于产品属性分析的产品设计策划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产品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系统及其应用论产品设计中的品牌化思维与创新DFX方法在“销密卫士”产品设计上的应用研究中西元素拼贴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面向4D信息模型的产品设计评价技术研究试论交易所交易基金的产品设计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符号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企业品牌形象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产品设计的创新模式研究基于产品设计中UG NX与Imageware在逆向工程的综合应用基于CAS理论的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数字化人文设计的探讨同异反产品设计方法可重用设计信息的产品设计与进化面向机械产品设计的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考虑双向契合的产品设计中人岗匹配度测算研究及应用情绪认知理论在公共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色彩的情感化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体验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设计研究Inspiring技术及基于该技术的产品设计的探索性研究动漫衍生产品设计方法研究从设计思维看广西民族产品设计《Don’t make me think》,从网页设计到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五感应用基于物联网背景下的产品设计从摄影角度观产品设计听觉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人性化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剖析和运用产品设计概要提炼的信息图形化原则传统色彩与产品设计的关系论细节意识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存天理,灭人欲”之产品设计观产品设计中的语义思维研究低碳时代生活产品设计的游戏性表达产品设计冲突的粒计算消解模型产品设计的经济学解析面向产品设计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英文)试论产品设计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依存关系基于网络的产品设计系统考虑可回收性的产品设计方法基于游戏精神的下肢运动康复产品设计研究动漫形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商业服务机器人产品设计研究数字化服装产品设计可重用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中的感性需求研究家具产品设计对既定品牌目标的响应产品设计与消费者行为的互动性研究动漫衍生产品设计方法研究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策略研究浅析情趣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独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策略浅析科学技术与产品设计浅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公理化设计框架下产品设计知识重用的关键技术信息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知识网格辅助下基于知识地图的协同产品设计链管理产品设计中的平面化思维探析基于案例的产品设计知识管理系统论产品设计之技术要素的重要性面向客户的产品设计非物质评价体系的建立论融入装置艺术手法的产品设计论产品设计的形式审美析产品设计之肌理信息时代的产品设计研究论报纸产品设计新思路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策略EPR环境下基于双顾客的产品设计与供应链协同老年人的产品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中技术理性与审美感性的和谐基于需求对应求解法的产品设计研究论产品设计与品牌创建产品设计的评价与管理以人性化思维为导向的绿色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中的意义在产品设计中渗透民族哲学的重要性软性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毛纺产品设计与注意事项产品设计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论老年人产品设计中的设计要素低碳设计理念下的产品设计研究论产品设计中的技术美基于系统理论的产品设计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产品设计中基于心智模型的符号指向研究面向物流的产品设计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与安全设计试论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的分析与应用意义导向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产品设计问卷调查的常见问题与对策论产品设计中人性化需求论融通法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消费者使用体验设计产品设计的航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无彩色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浅谈产品设计中的质感设计符号学在产品设计中的意义——产品设计中所用到的一些符号面向再制造的产品设计体系研究基于案例推理的同异反产品设计及其应用需求产品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综述产品设计综合评价原理、体系结构和方法产品设计质量综合评价的理论研究造物的和谐产品设计中典型透明材料美学性能研究及数据库建立移情—建立产品设计中的用户心理模型企业产品设计知识管理风险评价研究“3R”原则在城市环卫设施产品设计的实用性研究数字社区中的信息家电产品设计研究基于知识地图的协同产品设计链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研究音乐表情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基于物流理念的产品设计方案选择研究杭州文化产品设计研究Affordance认知探究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面向产品设计结构的聚类分层分析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初探产品设计中人性化因素的分析与展望重塑色彩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缩小意识”对当代主流产品设计的影响价值工程在我国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献综述——基于中国知网的分析“仁者爱人”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产品设计课程体验式教学初探浅谈产品设计融合企业及商业政策文本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产品设计因素分析产品设计的意象表达浅谈产品设计与“美”产品设计批评的必要性与独特性探究强调环保因素的产品设计原则关于在“产品设计”中必须引入最新技术的认知和举措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的动态因素模型(上)面向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综合评价的系统研究通信设备的产品设计策略分析基于功能需求模式识别的变异式产品需求分析建模方法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重审设计中的思维导向产品设计中的理性思维剖析剪纸艺术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基于联合分析的旅行社产品设计研究助老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基于人的自然行为倾向的产品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中的仿生方法研究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形式追随功能的产品设计创新研究光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面向老年用户的家居类福祉产品设计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手工艺设计阶段产品设计活动之游戏精神谈产品设计、用户与服务设计产品设计与仿真的集成信息模型与异构信息转化技术研究结构设计素描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产品设计中基于群体文化学的隐性知识表达安全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浅谈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文胸产品设计中知识表示方法研究产品设计结构聚类优化方法研究客家婚庆文化及其产品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中典型复合材料的美学特性研究我国成年人情感需求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研究家用小型电钻的产品设计基于需求差异的SFP-M产品设计与定价研究基于产品设计链的企业协同创新研究虚拟产品语境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产品设计中的感觉要素条件限制是否影响产品设计的外观、功能、创意表现初探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企业的对接IPD环境下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语义学的产品设计文化传承西周青铜窃曲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家居配饰产品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初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思维导图在产品设计创新中的作用论产品设计表现的产品可视化趋势折叠结构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浅析产品设计专题的流程交互设计的行为分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公益产品设计微探ETO型产品设计知识管理研究试析网络营销和产品设计之间的互动模式应用感性工学理论实施产品设计的方法探讨人的自然倾向与产品设计安全的探讨低碳理念下的产品设计方式再探索产品设计之善室内设计与产品设计的整合浅析室内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关系基于网络的产品设计数据挖掘系统研究产品设计与人文关怀之探索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产品设计需求浅析产品设计与消费需求行为产品设计在语境中的功能求解基于体验视角的产品设计研究基于乐活生活方式的数码产品设计研究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信息传播学原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基于成本控制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产品与空间对话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与应用研究浅谈现代陶瓷产品设计的符号化趋势探析产品设计中的装饰与信息传达TOP-DOWN在手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产品设计的三境界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太极文化理念下的产品设计研究浅析产品设计中的生态美学产品设计中的色彩设计策略应用研究基于市场营销观念的产品设计研究玻璃材质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基于商空间的产品设计问题求解模型研究中西方文化色彩象征在产品设计中的心理构建现代手机产品设计技术及其发展产品设计的价值创新与战略制定将商业化运作思维引入《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探讨“左手”产品设计的镜像与通用产品设计导入六西格玛设计的可行性分析产品设计中材质美探讨用法即意义——关于当代产品设计之意义的思考略论产品设计流程风险基于品牌营销的产品设计之探讨产品设计和物流成本关系的应用从符号学看产品设计风格延续性意义产品设计中的快速响应问题分析基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经济性分析产品设计中材料特性与情感价值开发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过程三维空间模型研究论产品设计美群决策方法在产品设计评价中的应用论产品设计中情感符号的表达科学——产品设计艺术的核心推动力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与文化策略产品设计与企业CI人机工程学讲座第九讲人机工程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支持产品设计信息管理的“参数面”模型基于DEA的产品设计流程分析及模型选择基于多智能代理的产品设计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基于AFWlow的产品设计流程管理面向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生命系统模型探讨产品设计中多领域知识表达、获取及应用研究典型技术的产品可用性设计方法研究SOHO卫浴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应用研究数字化儿童益智游戏产品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中的形态创造思维老年生活方式和产品设计研究汉语句群的研究与实现以及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扬州漆器产品设计与发展环境研究基于任务的产品设计过程管理研究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研究基于VTs方法产品设计的数理分析与评价网络化制造中面向工艺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品牌塑造与产品设计基于效用理论的产品设计决策方法及实例研究基于地域资源的产品设计实践教学创新——以黄山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2023年 第1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109基于D E M A T E L -I S M 模型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研究史亚平,朱庆林(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青岛 266000)收稿日期:2023-03-20;修订日期:2023-10-24作者简介:史亚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信作者:朱庆林,副教授㊁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资源环境管理摘要: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一项系统性㊁复杂性战略工程,尚处于实践初期阶段,明确其关键影响因素,对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㊂文章在厘清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 E MA -T E L -I S M 方法建模分析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程度㊁因果性质以及影响因素多层递阶结构,并采用M I C MA C 方法划分各影响因素属性,进而依据建模结果提出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综合性建议㊂结果表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㊁资本投入㊁生态产业化㊁消费意愿㊁市场交易平台构建㊁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㊁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关键因素;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结构为4个层级,其中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独立因素位于最深层L 4,市场交易平台构建作为依赖因素位于中心层L 2㊂关键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D E MA T E L -I S M 模型中图分类号:P 74;F 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3)11-0109-11R e s e a r c ho n t h e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V a l u e o fM a r i n eE c o l o gi c a l P r o d u c t sB a s e d o nD E M A T E L -I S M M o d e l S H IY a p i n g ,Z HU Q i n gl i n (S c h o o l o fO c e a n i c a n dA t m o s p h e r i cS c i e n c e s ,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a ,Q i n gd a o 266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as y s te m a t i ca n dc o m p l e xs t r a t e g i c p r o j e c t ,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f m a r i n ee c o l o gi c a l p r o d u c t v a l u e i s s t i l l i n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p r a c t i c e .I 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 i d e n t i f y t h e k e y 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 t o e s t a b l i s h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r e a l i z i ng th e v a l u e o fm a r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s .T h i s p a -p e r i d e n t i f i e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b a s e d o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r e a l i z i n g t h e v a l u e 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s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e d t h e i n d i c a t o r s y s t e mo f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T h eD E MA T E L -I S M m e t h o dw a s u s e d t o c o n s t r u c t t h em o d e l a n da n a l y z e t h e d e g r e e o fm u t u a l i n f l u e n c e ,t h e c a u s a l n a t u r e o f e a c hf a c t o r ,a n dt h e m u l t i -l a y e rs t r u c t u r eo f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a c t o r s .T h e M I C MA C m e t h o dw a s a l s ou s e d t o c l a s s i f y t h e a t t r ib u t e s o f e ac h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F i n a l l y ,a c c o rd i n g to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m o d e l ,t h i s p a p e r p r o v i d e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v a l u e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c o g n i t i o n 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i -11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年c a l p r o d u c t v a l u e,c a p i t a l i n v e s t m e n t,e c o l o g i c a l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c o n s u m p t i o n i n t e n t i o n,m a r-k e t t r a d i n gp l a t f o r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 c e n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a n d p o l i c y s u p p o r t,s t a k e h o l d e r p a r t i c i-p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c o m p e n s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a r e t h ek e y f a c t o r s.T h e I S M m o d e l d i v i d e s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t o f o u r l e v e l s,a m o n g w h i c h t h e c o g n i t i o n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v a l u e a n d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c o m p e n s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a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f a c t o r s a r e l o c a t e da t t h e d e e p e s t l e v e l L4,a n d t h em a r k e t t r a d i n gp l a t f o r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s d e p e n d e n t f a c-t o r s a r e l o c a t e d a t t h e c e n t r a l l e v e l L2.K e y w o r d s:M a r i n e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s,V a l u er e a l i z a t i o n,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D E MA T E L-I S M m o d e l0引言近年来,生态产品的概念及内涵不断深化,相关决策部署也逐步落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愈发突显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到2035年全面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㊂海洋作为地球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一系列提升人居环境㊁维系生态安全㊁增进人类福祉的产品与服务[1]㊂海洋生态产品是依托于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㊁调节㊁文化等服务,以可持续方式生产的供人类使用和消费的物质和服务产品[2]㊂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通过特定的路径和机制设计,将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以货币形式量化,采用市场化或非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其经济价值,将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㊂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㊁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应有之义,也是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㊂目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也越发增多㊂C h e n 等[3]构建了我国台湾岛西南沿海水产养殖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框架,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和市场设计是关键影响因素㊂W a k i t a等[4]运用l o g i t 模型㊁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支付意愿的变量因素㊂V a n d e n b u r g等[5]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并评估了贻贝㊁牡蛎和海藻养殖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机制,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方法不统一㊁监管框架不足等现实障碍㊂李京梅等[6]总结了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 核算难 交易难 和 变现难 的现实约束㊂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海洋生态产品内涵㊁分类㊁价值实现路径等基础内容的理论探讨[6-9],缺乏对影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深层因素的挖掘,且依据主观经验所提出的价值实现策略都较为宏观㊁缺少操作性,而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环节连接紧密㊁相互影响,因此,厘清关键驱动因素并逐步提升完善是当前破局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实困境的必由之路㊂D E MA T E L-I S M模型是决策实验分析法(D E MA T E L)与解释结构模型(I S M)两种方法的结合,既能反映复杂系统中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与相互依赖性,又能将繁杂因果关系的层级结构可视化[10],在处理社会问题及制定管理决策上具有优势[11],已应用于海洋产业生态化㊁海洋牧场㊁渔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11-13]㊂因此,本文运用D E-MA T E L-I S M模型对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锁定关键因素,理清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以期为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科学依据㊂1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与影响因素识别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质是将海洋生态资源转化为海洋生态资本进而转变为可交换的海洋生态产品并以货币形式量化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过程,遵循 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生态资产-海洋生态资本-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的内在规第11期史亚平,等:基于D E MA T E L-I S M模型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研究111律[14]㊂基于相关学者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7,14-15],本文围绕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㊁海洋生态资产资本化㊁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和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4个环节并结合外部环境阐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识别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㊂1.1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本质上是赋予海洋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过程,体现了海洋生态资源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㊁从存在价值到使用价值㊁从 无价 到 有价 的转变㊂①并非所有的海洋生态资源都能转化为生态资产,摸清海洋生态资源的总量㊁质量㊁分布等基础信息,因地制宜发挥海洋生态资源优势,可提升其使用价值及潜在的经济价值,促进海洋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的转化㊂②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需要以明晰的自然资源产权为前提,对经营权㊁使用权等权属划分是否清晰,权责及收益边界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海洋生态资产参与产权流转等经济活动㊂③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扩大㊁产业结构优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海洋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对生态㊁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㊂④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需要人们突破对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认知,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到兼顾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转变[16]㊂因此,在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环节可识别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生态资源禀赋㊁海洋自然资源产权界定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㊂1.2海洋生态资产资本化海洋生态资本是指已进入生产环节,能够获得未来收益的海洋生态资产[14],海洋生态资产资本化是将海洋生态资产作为要素融入生产经营环节并实现增值的过程,体现海洋生态资产的产权实物形态向运动的资本价值形态的转变[16]㊂海洋生态资产能否盘活,①需明确市场经营主体,通过海洋生态资产使用权㊁经营权等产权流转使企业㊁组织等成为经营主体,或是通过市场化的组织方式推动海洋生态资产进入生产和交易环节[14],可加快海洋生态资产资本化进程㊂②海洋生态资产向资本转化需要资本投入,面对 抵押难 融资难 的现实困境,创新海洋生态资产使用权益抵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服务正发挥重要作用㊂因此,在海洋生态资产资本化环节可识别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经营主体培育与资本投入㊂1.3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是将海洋生态资本与技术㊁劳动等生产要素融合运营生产出海洋生态产品的过程,体现海洋生态资本的要素价值形态向海洋生态产品的交换价值形态的转变[7],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的核心在于如何运作运营以最大化提升海洋生态资本的产出效率㊂①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的基础在于产业发展,将海洋生态环境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从而实现生态产业化经营,或是集中㊁扩大海洋生态产品生产规模与其他产业集聚融合实现共生增殖,皆有利于加快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14]㊂②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离不开技术要素的投入与支持,通过技术创新挖掘新的生态生产要素以开发海洋生态产品实现生产增殖是提高海洋生态资本产出率的重要手段[17]㊂因此,在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环节可识别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态产业化㊁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创新㊂1.4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是海洋生态产品通过市场交易进而变现的过程,作为海洋生态产品的多项价值向货币价值转换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如何协调好海洋生态产品的供需关系㊂①公众作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重要的消费主体,其消费意愿与需求的增加能够最广泛地提升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效率㊂②增强海洋生态产品购买渠道的便利性与品牌效应,既是拓展市场空间㊁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海洋生态产品溢价的重要方式㊂此外,供需的有效平衡需要以健全的海洋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为支撑,其中科学标准化的价值评估核算体系是海洋生态产品定价变现的前提与基础,建构多样化的市场交易平台是增强供给与需求匹配度㊁实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及增值的重要载体[14],完善的市场监督管理是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的有力保障㊂因此,在海112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年洋生态产品市场化环节可识别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费意愿㊁购买渠道便利性㊁品牌效应㊁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㊁市场交易平台构建与市场监督管理㊂1.5外部环境①无论是海洋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的转化,还是海洋生态资本通过运营产出具有更高交换价值的生态产品并借助市场进行交易变现,海洋生态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价值实现过程仅依靠市场机制较难良性演进,整个过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宏观引导㊂例如,政府采取税收优惠等多元化激励手段会带动更多的生产者自发进入海洋生态产品供给环节,既可让参与者 有利可图 ,同时又确保了海洋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㊂②相比于其他生态产品,海洋生态产品的流动性与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在实际管理中易出现职责不清㊁协调不足等问题,需要自然资源等部门在管理和监督中分工明确,部门间有效协调㊂③由于我国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处于实践初期,面对家底摸不清㊁调查监测不到位㊁价值实现效率低等问题,构建全面综合的调查㊁统计㊁确权㊁监测等相关数据共享信息平台将在挖掘塑造海洋生态产品稀缺性㊁提升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㊁探索创新价值实现模式等方面发挥提质增效的作用㊂此外,由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正外部效应,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供给者的成本分担与获益者的收益分配,进而影响价值实现成效㊂④对于现阶段未实现商品化的公益性海洋生态产品,创新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可以使价值实现由被动 输血 转变为自我 造血 ㊂因此,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㊁部门职能定位㊁数据信息平台支撑㊁利益相关者参与度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外部条件皆会影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㊂2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结合现有文献以及对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与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本文从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㊁海洋生态资产资本化㊁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㊁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与外部环境5个维度总结归纳出20个影响因素指标,最终形成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指标评级体系(表1)㊂表1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T a b l e1I n d i c a t o r s y s t e mo f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v a l u e 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s 维度因素编号影响因素指标指标含义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S1海洋生态资源禀赋指海洋生态资源的总量㊁质量㊁稀缺性㊁发展潜力等优势条件S2海洋自然资源产权界定指海洋自然资源产权主客体是否明晰㊁权责及利益边界是否明确S3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指海洋经济规模㊁产业结构㊁科技创新能力等基础S4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指人们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到兼顾生态经济效益的认知转变海洋生态资产资本化S5市场经营主体培育指海洋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及组织模式市场化S6资本投入指绿色金融服务及投融资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S7生态技术创新指有利于海洋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及利用率提高的技术创新S8生态产业化指海洋生态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融合从而实现产业化运营S9产业集聚度指海洋生态产品的生产规模及与其他产业的集聚程度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S10消费意愿指购买海洋生态产品的意向与需求程度S11购买渠道便利性指海洋生态产品购买途径的拓宽以及市场距离的缩短S12品牌效应指海洋生态产品品牌塑造及通过推广宣传知名度的提升S13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范围㊁技术方法的科学化㊁标准化S14市场交易平台构建指包含海洋生态资源权益交易㊁资源配额指标交易等在内的市场交易平台构建S15市场监督管理指海洋生态产品市场监督管理㊁质量追溯管理是否完善外部环境S16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指推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S17部门职能定位指自然资源等部门在管理和监督中分工是否明确,部门间是否有效协调S18数据信息平台支撑指海洋生态产品的调查㊁统计㊁确权㊁监测的数据共享信息平台构建S19利益相关者参与度指政府㊁企业㊁社会组织㊁公众㊁科研机构等的参与程度S20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指海洋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是否健全第11期史亚平,等:基于D E MA T E L-I S M模型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研究1133基于D E MA T E L-I S M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模型构建3.1研究方法D E M A T E L与I S M是解决多准则决策(M C D M)问题强大的结构建模工具,皆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㊂其中,D E MA T E L能够微观地确定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与因果关系并识别关键因素,而I S M能够宏观地将复杂系统拆解为不同子系统以表征层级关系,两者结合既能可视化完整清晰地影响强弱关系与多级递阶结构㊁增加研究深度,又能融合优势㊁相互补充㊁简化计算[18-19]㊂由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不是单纯的分层结构,不同维度的不同因素会对其他因素的发展产生影响或阻碍,因此,采用D E MA T E L-I S M模型可以理顺影响因素间的因果性质与逻辑关系,分析当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阻碍难题,进而为管理者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策略依据㊂D E MA T E L-I S M 模型构建步骤如下:专家对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打分形成初始直接影响矩阵,运用D E M A T E L 方法求得综合影响矩阵,并计算影响度㊁被影响度㊁中心度与原因度,最后基于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出邻接矩阵,再转化为I S M方法所需要的可达矩阵,利用可达矩阵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㊂3.2D E M A T E L-I S M模型构建3.2.1直接影响矩阵基于上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本研究向来自自然资源部㊁国家海洋信息中心㊁中国海洋大学等从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研究的10位专家学者发放问卷,就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强度进行打分赋值,记分范围为0~4(0为没有直接影响;1为较弱直接影响;2为中等直接影响;3为较强直接影响;4为很强直接影响)㊂运用S P S S对专家意见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克隆巴赫系数为0.896,信度较高㊂对10份原始数据采用平均值法得出初始直接影响矩阵A,A=[a i j]20ˑ20,其中a i j代表因素S i对因素S j的影响强度,若i=j,则a i j=0,直接影响矩阵A如表2所示㊂表2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T a b l e2D i r e c t i n f l u e n c em a t r i x o f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 v a l u e 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s编号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 S100312323323233222222 S200223222200142323122 S332033322323223122132 S403203332341422333233 S501330333322314221122 S601334033312232121233 S721321303321212220032 S832232330312223232233 S911221334024213121121 S1011132433204213221243 S1121122313330303210211 S1221232422442014210132 S1324322212302103132234 S1411323433223220432332 S1511132233141313011222 S1612223433322234200123 S1722201102212023420213 S1823221221312234313032 S1911133322244244412303 S2022221323342143422240114 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年3.2.2 综合影响矩阵先对直接影响矩阵A 进行标准化,将矩阵A 的各行元素求和并取最大值,再令矩阵A 中的各个元素除以该最大值,得到标准化的直接影响矩阵D ,计算公式如下:D =Am a x ð20j =1a ij i =1,2, ,20()(1) 综合影响矩阵T 是直接影响矩阵与间接影响矩阵的和[12],表示各影响因素指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累加效果,其计算公式如下:T =[t i j ]20ˑ20=D +D 2+D 3+ D h =D (I -D )-1(2) 其中,l i m h ңɕD h =[0]20ˑ20,I 为单位矩阵㊂3.2.3 影响度㊁被影响度㊁中心度㊁原因度根据综合影响矩阵T 可以得到度量系统内各因素影响程度的4个重要因素:影响度㊁被影响度㊁中心度与原因度㊂指标i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其他因素的程度之和即为影响度r i ,见公式(3);指标j 被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之和即为被影响度c j ,见公式(4);因素S i 在系统中施加的影响和受影响之和r i +c i 即为中心度M i ,见公式(5),中心度反映的是该因素在此系统内的重要性与作用效果;因素S i 的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r i -c i 即为原因度N i ,见公式(6),原因度越大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大,称其为原因因素,原因度越小表示该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大,称其为结果因素㊂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㊂ r =r i []20ˑ1=ð20j =1t i j[]20ˑ1, i =1,2, 20(3) c =c j []1ˑ20=ð20i =1t i j[]1ˑ20, j =1,2, 20(4)M i =r i +c i , i =1,2, 20(5)N i =r i -c i ,i =1,2, 20(6)3.2.4 可达矩阵先利用综合影响矩阵T 建立邻接矩阵Q ,计算公式如下:Q i j =1,t i j ȡλ0,t i j <λ{i ,j =1,2, ,20()(7)表3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T a b l e 3 C e n t r e d e g r e e a n d c a u s e d e g r e e o f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 v a l u e 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r o d u c t s 因素编号r i c j M i M i 排序N i N i 排序因素属性S 16.023.729.74182.301原因因素S 25.024.289.30190.754原因因素S 36.315.7212.0390.587原因因素S 46.956.3313.2950.625原因因素S 55.955.9811.9310-0.0312结果因素S 66.097.9013.993-1.8119结果因素S 75.166.3411.5015-1.1817结果因素S 86.597.0813.674-0.4914结果因素S 95.347.2012.537-1.8620结果因素S 106.366.0212.3880.3411原因因素S 114.976.1311.0916-1.1616结果因素S 126.135.5811.71130.548原因因素S 136.045.6311.67140.4110原因因素S 146.838.1114.941-1.2818结果因素S 155.426.3711.7911-0.9515结果因素S 166.365.3811.74120.993原因因素S 174.603.988.58200.625原因因素S 185.954.7110.66171.242原因因素S 196.987.0814.062-0.0913结果因素S 206.876.4013.2760.469原因因素其中,截距λ的设置是为了筛除系统内影响程度弱的指标间的关系,简化复杂系统内的结构㊂λ的取值越大,系统的层级结构越简单,但各因素间影响关系的描述也越笼统;λ的取值越小,系统的层级结构越复杂,但各因素间影响关系的描述也越繁杂㊁缺乏整体性㊂λ的数值可通过公式λ=α+β计算得出,即λ为综合影响矩阵T 的平均值α与其总体标准差β之和[13],或是基于经验选取多值经对比分析后确定㊂经反复斟酌与多次取值模拟,本文将λ选定为0.41,得到邻接矩阵Q ㊂为转换为I S M 方法所需的可达矩阵,先计算相乘矩阵B ,公式如下:B =Q +I(8) 对矩阵B 进行连乘得到可达矩阵R [20],计算公式如下:R =B k +1=B k ʂB k -1(9) 由此得到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R (表4)㊂第11期史亚平,等:基于D E MA T E L-I S M模型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研究115表4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T a b l e4R e a c h a b l em a t r i x o f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 v a l u e 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s编号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 S110000000000000000000 S201000000000000000000 S300100100000001000000 S400010100100001000010 S500001100000001000000 S600000100000000000000 S700000010000000000000 S800000101000001000000 S900000000100000000000 S1000000100010001000000 S1100000000001000000000 S1200000100000101000000 S1300000100000011000000 S1400000100000001000000 S1500000000000000100000 S1600000100000001010000 S1700000000000000001000 S1800000100000001000100 S1900000100000001000010 S20000001001000010000113.2.5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多层次I S M模型需要以可达矩阵R为基础计算出可达集㊁先行集及共同集㊂可达集E S i()是在可达矩阵R中因素S i所在的行中所有R i j=1所对应的列要素的集合,先行集F S i()是在可达矩阵R 中因素S i所在的列中所有R i j=1所对应的行要素的集合,共同集G S i()为二者的交集㊂当E S i()ɘF S i()=E S i()时,筛选出的影响因素S i 为第1层级指标,之后再将第1层级指标从可达矩阵R中删除,以此类推划分下一层次,最终求得第2㊁3㊁4层级指标㊂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所属第一层级的是S1㊁S2㊁S6㊁S7㊁S9㊁S11㊁S15㊁S17,第二层级是S14,第三层级是S3㊁S5㊁S8㊁S10㊁S12㊁S13㊁S16㊁S18㊁S19,第四层级是S4㊁S20,所构成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㊂4基于D E MA T E L-I S M模型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结果分析4.1中心度分析中心度是体现影响因素指标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重要性㊁贡献度以及与其他指标关联性的数值,由D E MA T E L模型的中心度数据(表3)及分布图(图2)分析可知,中心度排名前5的影响因素为市场交易平台构建(S14)㊁利益相关者参与度(S19)㊁资本投入(S6)㊁生态产业化(S8)㊁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S4)㊂在海洋生态资源资产化环节,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S4)的中心度最高;在海洋生态资产资本化环节,资本投入(S6)的中心度最高;在海洋生态资本产品化环节,生态产业化(S8)的中心度最高;在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环节,市场交易平台构建(S14)的中心度最高;在外部环境维度116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年上,利益相关者参与度(S19)的中心度最高㊂以上5个因素不仅是价值实现各环节及整个系统中的核心因素,并且与其他影响因素有着较强的相关性㊂图1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F i g.1 M u l t i-l a y e r s t r u c t u r e o f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v a l u e影响度与被影响度是度量该因素与其他因素关联性强弱的数值,影响度排名前5的因素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度(S19)㊁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S4)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S20)㊁市场交易平台构建(S14)㊁消费意愿(S10)㊁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S16)㊂其中,利益相关者参与度(S19)㊁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S4)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S20)㊁消费意愿(S10)的影响度与被影响度数值相差不大;市场交易平台构建(S14)虽是中心度排名第一的因素,但被影响度8.11明显大于其影响度6.83,较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干扰;而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S16)的影响度明显大于被影响度,且被影响度位于全指标中的后5位,其强化顶层设计的作用不可忽视㊂4.2原因度分析原因度是区分影响因素指标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属于原因因素还是结果因素的重要数值㊂由D E MA T E L模型的原因度数据(表3)及分布图(图2)分析可知,在原因因素中影响度排名前4的是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认知(S4)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S20)㊁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S16)㊁消费意愿(S10),该类原因指标会对结果指标产生较大的间接影响,具有较强的推动性,但相应的改变难度也会增加,应视为基础性要素对其长期重视并循序渐进的改进完善㊂在结果指标中原因度排名后5位的是图2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影响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分布F i g.2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c e n t r e d e g r e e a n d c a u s e d e g r e eo f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t h e v a l u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m a r i n e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d u c t s购买渠道便利性(S11)㊁生态技术创新(S7)㊁市场交易平台构建(S14)㊁资本投入(S6)㊁产业集聚度(S9),由于结果指标原因度的绝对值越大,其越容易得到改变[19],因此该类结果指标改变难度相对较小,其中,市场交易平台构建(S14)㊁资本投入(S6)㊁产业集聚度(S9)的被影响度在全指标中排名前3,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而需对其进行重点关注㊂。
基于协同理论的粮食供应链协同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贺金霞
【期刊名称】《物流科技》
【年(卷),期】2017(40)11
【摘要】协同作用的产生需要系统具备开放性、非平衡、涨落及自组织等前提条件,粮食供应链系统开放、动态及自组织的特征符合协同理论中协同作用产生的条件,具备供应链协同的动机和前提.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影响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因素有组织内、组织间及外部环境三类.粮食供应链系统演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同进化,而系统演化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内部,且各子系统间的协同和合作是促进系统演化并最终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根本因素,因此,组织间的因素是影响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因素.
【总页数】4页(P129-132)
【作者】贺金霞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3.7
【相关文献】
1.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和规模分析 [J], 唐建生;程国平
2.供应链协同动因研究 [J], 陈国华;刘学林;贾利梅
3.基于ISM的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绩效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J], 刘红胜;王延娜;颜
永才
4.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研究 [J], 周俊颖
5.基于电商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J], 陈雅达;梧桐雨;朱钰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立大学科研和产业协同创新机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府开始走上了科研和产业协同创新的道路。
大学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贡献。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科研和产业协同创新的机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瓶颈。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通过理性分析和针对性的措施,建立起更加高效有效的大学科研和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一、存在的问题1. 校企合作意识差在我国很多大学中,校企合作的意识并不是很强烈。
许多高校注重的是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发表,对于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他们并不是很感兴趣。
同时,一些企业也对大学的研究不是很信任,这也是导致校企合作意愿不高的因素之一。
2. 产学研信息交流不畅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
企业要么不知道大学的研究领域和能力,要么对大学的研究成果不感兴趣,这也是导致校企合作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而大学方面,也往往不知道企业需要哪些方面的研究和课题,这就需要大学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
3. 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我国虽然很多大学都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但是科研成果真正产生的实际价值却不会太高。
这是因为很多大学在科研过程中,缺乏对产业需求的充分了解,不能直接将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对接,从而导致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难度提高。
二、建立机制的思路1. 创新科研和产业协同的机制要想在科研和产业协同创新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效,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
这个机制可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和优化:(1)合作平台: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合作平台,这样企业就可以了解大学的研究和能力,大学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需要的企业以开展研究和项目。
(2)研究热点:大学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企业的研究需求和热点,从而给出更好的项目和方向,更好地实现合作和产业化。
(3)资金支持:政府应当加大对大学和企业合作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大学和企业开展合作,从而扶持创新和发展。
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化规律和作用机理一、协同效应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协同效应是指在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中,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产生某种效果或结果。
在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存在协同效应的现象。
协同效应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参与因素的数量、质量、互动方式、空间位置等。
这些因素的时空演化规律和作用机理对协同效应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1参与因素的数量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之一是参与因素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参与因素的数量越多,协同效应越显著。
这是因为更多的因素参与进来后,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会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从而产生更加丰富和强大的协同效应。
然而,数量过多的参与因素也可能会导致协同效应不稳定或失控的情况,因此需要适当控制参与因素的数量。
1.2参与因素的质量除了数量之外,参与因素的质量也会对协同效应产生影响。
质量高的参与因素通常指的是具有更强功能性或更高影响力的因素。
这些因素在协同作用中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协同效应的产生。
相反,质量低的参与因素可能会对协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阻碍或破坏协同效应的正常发展。
因此,在研究协同效应时,需要重视参与因素的质量问题。
1.3参与因素的互动方式参与因素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是影响协同效应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互动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协同效应形式和强度。
例如,正向的互动方式通常会促进协同效应的产生,负向的互动方式则可能会阻碍或破坏协同效应。
另外,还有中性的互动方式和复合型的互动方式等,它们也会对协同效应产生独特的影响。
因此,需要从互动方式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协同效应的产生和发展。
1.4参与因素的空间位置参与因素的空间位置也会对协同效应产生影响。
距离较近的参与因素之间往往更容易发生联系和互动,从而促进协同效应的产生。
而距离较远的参与因素之间可能会因为交流困难而导致协同效应的减弱或消失。
此外,空间位置还会影响到协同效应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因此也需要加以重视。
试验研究现代制造工程2006年第6期基于层次模型的协同产品开发影响因素研究3张晓冬1,李敏1,张志强1,2(1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庆400030;2河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10)摘要 针对协同产品开发的协同深度和协同层次问题,首先建立一个网络化产品开发的协同层次模型。
基于层次模型,从技术、组织和经营三个方面建立协同层次的影响因素集,分解出具体的影响因子。
最后应用差距分析法对影响协同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应用实例。
基于层次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能较好地解决网络化产品开发协同层次的多样性和动态性问题,可通过量化分析识别影响协同的关键因素,从而提高网络化产品开发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协同产品开发 协同层次模型 影响因素 差距分析法中图分类号:T 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33(2006)06—0001—04Study on effecti n g factors of coll abora ti ve product develop m en tba sed on coll abora ti on h i erarchy m odelZhang Xiaodong1,L iM in1,Zhang Zhiqiang1,2(1College ofMechan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CHN;2HebeiCommunicati on Planning and Design I nstitute,Shijiazhuang050010,CHN) Abstract A i m ing at the levels of collaborative degree in web2based p r oduct devel opment,firstly devel oped a collaborati on hier2 archy model of web2based p r oduct devel opment.Based on the model,the effecting fact ors on collaborati on levels are analyzed sys2 te matically fr om technol ogy,organizati on and business as pects.Based on these fact ors,the gap analysis method is studied in de2 tail,and is app lied in a real p r oject.The app licati on shows that the s oluti on can s olve the diversity p r oblem s of collaborative p r od2 uct devel opment effectively,and can hel p enter p rises t o find out the critical fact ors which effect the collaborati on.Key words:W eb2based p r oduct devel opment Collaborati on hierarchy model Effecting fact ors Gap analysis method 随着网络化协同产品开发的广泛应用,实现方案的多样化已成为协同产品开发项目越来越显著的特征。
面对协同方式的多样化,企业采取何种实现方式就显得十分关键。
因此,对协同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改进,对于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Tys on等人对协同产品开发成本和周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Luczak等对协同产品开发的协同认知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2];Kenneth等人对企业部门间网络化协作成功的组织性因素进行了分析[3];Cr ow对产品开发过程改进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4]。
然而,对协同方式的影响因素还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量化的评价方法。
为此,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网络化产品开发的协同层次模型,基于层次模型建立了网络化产品开发协同层次的影响因素集,并应用差距分析法对影响协同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1 网络化产品开发的协同层次模型根据企业协同产品开发的需求和深度的不同,笔者将协同方式划分为消息层协同、数据层协同以及应用层协同,从而建立了一个协同方式的层次模型。
111 消息层协同消息层协同位于层次模型的最底层,是一种适合于协同设计初级阶段采用的协同方式。
通过这种协同方式,协同产品开发团队中各成员通过消息和文件的交换来进行协同工作,例如设计方案的远程协同交流、设计专家的远程技术支持、设计事务远程办公等。
此协同方式简便易行,对团队成员的协同技术要求较低,然而其不足在于:无法保证交换数据的一致性,可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01036);重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603Y1A0130156) 现代制造工程2006年第6期试验研究能导致设计失误和返工;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可能导致不协调和责任不确定的情况;数据存放与传递的安全性问题。
112 数据层协同数据层协同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协同方式,可用于实现产品开发各个协作单元之间对共享产品数据的共同创建、修改、评价,并用于在协同的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分布的产品信息。
数据层协同方式的实现是考虑各功能单元之间的协同需求,建立相应的协作平台,并基于统一的共享产品数据库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由于数据协同的同时涉及到大量的产品数据交换,因此数据协同的实现通常需要和产品数据管理的实施相结合。
113 应用层协同应用层协同位于层次模型中的最高层,是协同产品开发进一步充分发挥效益的协同方式。
通过这一协同方式,应用系统不仅共享数据,还可以共享操作服务,即数据和业务过程的共享。
例如,客户参与设计是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应用层协同来实现,即通过一个网络化产品定制平台,不但可以使客户与产品开发人员共享部分产品数据,还可以共享产品功能配置、造型设计、或方案评价等应用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客户参与设计。
2 协同层次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协同层次模型中,协同层次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高的协同层次也意味着高风险、高的维护成本和不一定高的使用率。
相反,在满足协同要求的前提下,低层次协同方式也许会得到理想的回报。
为此,需要对协同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系统地建立协同层次的影响因素集合。
企业作为一个制造系统,可以看作一个技术(Technol ogy)、组织(O rganizati on)和经营(Business)三要素统一运行的整体[5]。
为此,首先按照制造系统的三要素分解出具体的影响因素,然后对每一影响因素分解出更具体的影响因子,从而形成了协同层次的影响因素集合,如图1所示。
在技术方面,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信息系统越完善,协同需求越高,则需要的协同层次就越高,协同的收效也就越大;在组织方面,组织分布越广,协作经验越丰富,协作人员的协作素质越高,则采用高层次协同方式的收益越大;在经营方面,新产品战略、I T重视战略、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确定的市场环境,都促使企业采取更高层次的协同方式。
图1 技术2组织2经营协同层次影响因素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识别出协同产品开发项目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下面将结合一个企业案例,重点介绍采用差距分析法对协同层次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具体过程。
3 案例分析在本案例中,某割草机制造公司与某新产品开发研究所将对一种新型割草机进行联合开发。
应用差距分析法对该项目协作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步骤如下。
1)专家评估。
专家根据影响因素集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具体的影响因子评价指标进行评估,从而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评估数据(限于篇幅只列出了部分数据)。
专家评估的数据主要包括权重和评价分值。
权重表示该评价指标对协同层次的重要程度。
指标的重要度越高,意味着该指标对协同效益的贡献越大,越适合采取高层次的协同;反之则贡献越小,适合采取低层次的协同。
本例中指标层A、指标层B、指标层C的权重值分别为WA、WB、WC。
除权重外,专家对各评价指标在该项目中的表现进行打分,从而得到各指标的评价分值。
由于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因此评价分值采取模糊评价的方式用高低等级来表示。
2)计算底层指标对于协同层次的重要度。
底层评价指标对于协同层次的重要度可以用综合权重来表示。
综合权重W为所对应的每一层权重的乘积,即:W=W A W B W C(1)…………………………………3)定义评价尺度集E,即评价等级集合。
本例中为:E=(019,017,015,013,011)(2)………………2表1 技术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部分评估数据指标层每一评价等级的专家人数(专家共7人)指标层A权重W A指标层B权重W B指标层C编号名称权重WC评价等级很高019高017中015低013很低011产品特点013产品复杂程度016……信息系统特点014计算机辅助系统应用程度013……协同技术需求013协同的技术目标015协同所涉及的范围0151零部件数目01301420…………………………………………8应用水平01615100…………………………………………19人员沟通01200430…………………………………………26企业与供应商01314200 该集合中的数据分别对应各评价指标表现的很高、高、中、低、很低等5个模糊评价尺度。
4)计算各指标的表现值。
首先建立描述所有底层评价指标表现评估值的隶属度矩阵Ri,即专家对每一指标的评价结果。
该矩阵是一个模糊关系矩阵,在本例中为:R i=0 1/7 4/7 2/7 00 4/7 3/7 0 00 0 4/7 3/7 00 0 0 4/7 3/7… … … … …1/74/72/7 0 0(3)……………则各指标的表现值矩阵Pi可通过下式计算: P i=R i E(4)………………………………………5)差距分析。
通过计算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度与表现值的差值Δi,可以对协同层次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Δi可根据下式计算:Δi =W i-P i∑ni=1P i(5)……………………………式中:n为评价指标数,在本例中为26。
如果某些影响因素被评价为重要度较高,即对协同效益的贡献较大,但专家对其表现的评价值却很低,则说明这类影响因素阻碍了产品开发采取高层次的协同方式,需要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