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第一部分 第6讲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专题卷)
- 格式:doc
- 大小:316.50 KB
- 文档页数:7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的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模式的奠基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时期,同时还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亦是高考的必考点,一般出现在第33题或者第34题,主要涉及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法德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实践以及这一时期的科技和思想文化等。
学生在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必考点7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答案】C【解析】1793年后的法国废除了君主制,材料“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说明人民掌握权力,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C项正确。
法国没有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故A项错误。
B项是1789—1792年法国的政体,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18世纪时,法国是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2.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3.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4.共和制和君主制在七十多年间反复更迭。
5.1870年,法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失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法兰西共和政体的确立1.标志:1875年初,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1)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近代后期的世界(18—20世纪初)——工业文明的到来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于()A. 15世纪末16世纪初B. 18世纪六七十年代C. 19世纪中后期D. 19世纪末20世纪初C试题分析: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普遍结束时。
故选C。
A项错误,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 项错误,18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世界市场扩大;D项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
考点:世界市场点评: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世界各地的生产和销售链接为一个整体。
其形成的过程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此外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推动因素、影响也需要掌握2.下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A. ①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 ①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A本题主要是对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质量产生了破坏,结合材料信息,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A选项符合要求,故A 项正确;B选项中②判断错误,故B项错误;C选项中③④均判断错误,故C项错误;D选项中③判断错误,故D项错误。
故选A。
3.有史学家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应是()A. “理性”时代B. “工业”时代C. “探索”时代D. “冷战”时代C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现代史不同阶段特征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第7讲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世界阶段特征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1.经济上:18世纪中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在科技发明带动下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上: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颁布了宪法,形式上确立了联邦制君主立宪政体。
与此同时,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诞生,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尝试。
3.文化上:在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19世纪初期,文学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民族乐派音乐形成,美术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音乐流派层出不穷,美术领域风格多样。
主干知识回顾一、经济背景进程影响工业革命①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②资金:_ 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④市场:拥有广阔的市场-殖民帝国①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__②突破:瓦特____________,人类进入“__________”③交通:美国人富尔顿发明_____,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①产方式工厂制度_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②阶级结构: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③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科学理论、资本主义制度、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石油化工工业、垄断组织、世界市场【点拨提醒】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1)形成过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互隔绝的孤立状态,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掠夺,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三第11讲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学案)一、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1.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壮大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美国(1)美国内战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2)内战后,美国形成了两党制,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背景(1)法国大革命后,君主派与共和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2)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确立1875年法国议会以一票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内容(1)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4.影响共和制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分裂状况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
2.确立1871年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3.内容(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2)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并对其负责。
(3)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其对政府缺乏监督作用。
4.特点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5.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四、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条件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
②思想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
③阶级基础: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学习资料专题第6讲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重大转变,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典型阶段。
这一阶段不仅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和近代化发展与成熟的阶段,还是近代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阶段。
1.政治上:英、法、美等国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英、法、美、德、日等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2.经济上: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组织形式从工厂制发展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文化上:马克思主义诞生,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文学艺术继续繁荣,新的艺术形式涌现。
阶段一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兴起: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2)突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使工业动力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
(3)发明: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4)影响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组织形式: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⑤工业结构: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期)(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概况: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3)成就①电力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
②交通工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
③石油化工: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4)影响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③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第一编板块三第11讲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和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概述在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工业文明得以确立和纵深发展。
这个时期的世界变革深远、历史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纺织、煤炭、铁路等各个领域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这个时期,机械化取代了手工业生产,替代人力的大规模机器生产体系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西方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汽车、飞机、电子等领域的技术不断发展,全球经济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打开工业革命的兴起彻底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动了资本主义的崛起。
资本主义的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的投机性积累。
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资本成为了影响人类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力量。
资本主义为全球化打开了大门,促进了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通。
全球范围内的商品交流和技术传播得以更加迅速,对于欧洲和西方国家尤其重要。
工人运动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奠定了现代社会的雏形。
而工厂制生产模式也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出现,并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工作条件、劳动时间和待遇的争端。
在这一背景下,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为工人争取权益、保障工人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制度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逐步建立。
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和社会福利制度,直接关系到工人和社会的生活水平,也体现了国家的社会责任和全民意识。
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对文化领域的影响同样深刻。
以现代主义运动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逐渐在西方社会中流行起来。
专题十三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课时1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考点1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1)原因:可能性:①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②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提供了廉价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⑤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⑥英国在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大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必要性(或直接动力):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2)过程与发明: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机器制造业。
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蒸汽机(1769年瓦特改良)、汽船(美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史蒂芬孙)、美国机器制造业(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②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的最大成果;工厂大量出现,历史跨入了蒸汽时代。
考点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1)背景:①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前提)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供的市场、资金、技术等条件的积累。
③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④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2)成就: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新通讯工具的发明;钢铁工业的进步。
(3)特点: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018届二轮:第一部分第6讲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专题卷)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三模拟)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
这说明()A.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B.工业化推动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解析:B[材料揭示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难题,而非具体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针对英国政府职能的完善,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法律体系,排除D;“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业的中央卫生机构”说明工业化推动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
]2.(2018·资阳诊断)《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作者要强调的是()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解析:D[题干意思是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推动工业技术的提高,可以得出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故D项正确;从题干时间1870年以后可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B两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3.下图反映了()A.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B.“蒸汽时代”的终结C.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D.实验促进科学进步解析:C[材料无法体现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电气时代,但不能说明蒸汽时代的终结,故B项错误;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创制奠定基础,发电机的创制为电缆和电车的发明奠定基础,三幅图的结合说明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验促进科学进步,故D项错误。
]4.有学者称:“如果把全球帝国霸权,比喻成是一个木桶。
那么这个木桶,便是由五块木板构成的,它们分别是工业、制度、金融、军事、文化,五个维度。
这个木桶的木板,有一块先漏了。
紧接着,整个木桶的水都会流光。
这便是霸权木桶理论。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法国为什么会输掉竞争?依据霸权木桶理论,最根本的是()A.工业B.制度C.金融D.军事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霸权木桶理论中法国输掉竞争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在制度建设方面落后于英国、美国,B项正确;工业、金融、军事都不是法国输掉竞争的最根本原因,排除A、C、D,所以选B。
]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①普鲁士国王享有世袭皇帝的特权②皇帝权力完全受制于联邦议会③是联邦制度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④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特征明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③④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材料的叙述,德意志帝国名为君主立宪,实为君主专制,体现在皇位继承以及权力掌握上,因此①③正确,②错误。
德意志帝国并没有三权分立的规则,体现不出,因此排除④,综合来看,本题选择C项。
] 6.(2018·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三模拟)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
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
”这表明,俾斯麦期望()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C.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解析:D[ 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俾斯麦期望完善君主立宪制,排除A;由于帝国议会有名无实,所以俾斯麦主张完善德国民主政治,故选D。
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皇帝和宰相问题,排除B、C。
]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这三次工人运动的影响不包括() A.沉重打击了欧洲资产阶级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D.证明了无产阶级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解析:B[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答案选B;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
”这说明巴黎公社() A.照搬了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经验B.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范畴C.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实践D.是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源头解析: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所以称为无产阶级民主制度,所以本题选C项。
] 9.达尔文在系统地阐述了自然选择原理之后,没有急忙发表他的思想。
他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学说注定要引起强烈反对。
这说明()A.传统社会观念严重影响科学发展B.达尔文最先解释了物种的起源C.前人已经详尽地阐述了同样的思想D.进化论尚未得到教会承认解析:A[材料“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学说注定要引起强烈反对”表明了传统社会观念严重影响科学发展,故A项正确。
]10.(2017·江南十校高三模拟)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维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从小就有抱负。
当他踏上社会后,才发现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他的正直、疾恶如仇的个性,也不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他甚至还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无法自拔。
最后社会遗弃了维特,而他在郁闷中产生了厌世的心理。
在威廉这位好友的劝告下,维特在绝望中自杀了。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A.理性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自由主义解析:B[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存在时间是17~18世纪,歌德生活时间大致是19世纪初,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存在于19世纪初,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大量描述主人翁的内心世界,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B项正确;现代主义是20世纪的文学流派,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是经济思想,不是文学流派,故D项错误。
]11.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
”这种现象表明()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解析:C[“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而材料中的时间是在19世纪早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体现了人的自私自利性,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世纪早期”可以知道是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出现了严重的自私自利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劳动者而非是资本家,故D项错误。
]12.“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
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
”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 A.古典主义B.现代主义C.印象主义D.现实主义解析:C[古典主义美术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美术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印象主义美术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与材料“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相符合,故C项正确;现实主义美术注重揭露社会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
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
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
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
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
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
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
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
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
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 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
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