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近海平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363.84 KB
- 文档页数:6
2008年8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 l.28,N o.4第28卷第4期 MA RINE GEO LOGY&Q UA TERNARY GEOLOG Y A ug.,2008DOI:10.3724/SP.J.1140.2008.03027苏北新洋港潮滩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刘旭英,高建华,白凤龙,刘志勇,潘少明(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摘要:通过对江苏省新洋港柱状样的粒度参数及典型粒度频率曲线分析,结合柱样剖面颜色变化情况,对柱状样进行不同演化阶段粒度信息的提取,运用粒径—标准偏差进行环境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影响潮滩沉积物分布的动力特征。
结果显示,光滩柱样呈现了由光滩—大米草滩—光滩逐渐演化的粒度变化信息,而互花米草滩、盐蒿滩和盐蒿互花米草混合滩柱样分别记录了大米草滩—互花米草滩、盐蒿滩—大米草滩—盐蒿滩,以及盐蒿滩—大米草滩—盐蒿互花米草混合滩演化的粒度信息,水动力条件的差异与变化导致沉积物水平方向上自光滩—互花米草滩—盐蒿滩逐渐变细,芦苇滩成为独立的系统,基本不受到潮水动力作用的影响,沉积结构十分稳定,植被的引种加剧了潮滩沉积物水平分布的变化,光滩、互花米草滩、盐蒿互花米草混合滩、盐蒿滩的沉积速率分别为2.34、≥3.09、2.45和2.09cm/a。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演化阶段;柱状样;苏北新洋港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08)04-0027-09 潮滩是在潮汐作用显著、细颗粒沉积物供应丰富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潮滩盐沼周期性被海水淹没,且动力地貌演化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相对较小,是进行盐沼沉积动力实验的良好场所;潮滩盐沼又是全球生物生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因此,成为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1]。
从当前有关潮滩的研究来看,各国学者对潮滩沉积的分带性[2-3]、潮滩沉积物输运和堆积的过程和机制[4-5]、潮滩地貌演化模拟[6-7]、植被生态系统对潮滩发育的影响作用[8-9]以及潮滩沉积的保存潜力及其控制因素[10-11]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有关潮滩的沉积动力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仍然是当前沉积地质学和全球变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
苏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对环境动力的响应程珺;高抒;汪亚平;闵凤阳【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09()1【摘要】对2007年9—11月在南黄海辐射沙脊区和江苏北部潮滩采集的表层底质样品进行粒度分析,获得了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峰态等粒度参数,并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9 m以浅和20 m以深的样品可归为两种类型的沉积物,而水深9~20 m之间的沉积物两种类型都有,多样性较大。
由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获得的沉积物净输运趋势显示,除外毛竹砂处沉积物有向外海输运的趋势之外,其他外围的断面均显示泥砂向辐射沙洲中心输运,这与历史资料中记录的结果相一致,表明粒径趋势分析适用于大型辐射沙洲海域。
根据Stern-berg图分析,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是由差异性输运造成,沉积物从射阳河口岸外向大丰潮间带上部输运的过程中,众数粒径几乎全部以悬移质的形式输运,而小庙洪向东灶潮滩上部输运的众数粒径以悬移方式输运的概率只有60%,从而使射阳河口岸外与大丰潮间带上部的沉积物粒度参数相同,而小庙洪与东灶潮间带上部的沉积物粒度参数有显著差异。
【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辐射沙洲;潮滩;粒度;水深;南黄海【作者】程珺;高抒;汪亚平;闵凤阳【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1【相关文献】1.江苏如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J], 黄润秋; 赵一飞; 刘晴; 徐敏2.丁字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动力环境 [J], 汤世凯;于剑峰;李金鹏;王伟;赵辉;李亨健;强萌麟;原帅帅;顾效源;史猛3.曹妃甸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J], 刘宪斌;李孟沙;梁梦宇;李德亮;刘春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气候变化指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沉积物粒度特征是指沉积物中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它们可以记录下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并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线索。
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岩心样品来进行。
岩心样品是从沉积物中钻取的长圆柱状样品,它们保存了数千年乃至数百万年的沉积记录。
通过对岩心样品进行粒度特征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沉积物中不同粒径的比例和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出过去的气候变化。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使用一种称为粒度参数的指标来描述岩心样品中的沉积物粒度特征。
这些参数包括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斜度和峰度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揭示沉积物中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分布情况,进而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气候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沉积物中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可以反映气候条件的变化。
例如,在气候干燥的时期,河流水量减少,颗粒变小,沉积物中粉砂比例增加;而在气候湿润的时期,河流水量增加,颗粒变大,沉积物中砾石比例增加。
因此,通过分析沉积物中颗粒的大小和组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
其次,沉积物粒度特征还可以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线索。
由于现代气候变化的观测时间较短,无法提供准确的气候预测。
因此,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而沉积物粒度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气候指标之一。
通过对沉积物中颗粒大小和组成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为未来的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最后,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还可以解读气候变化背后的机制。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大气、海洋、陆地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沉积物粒度特征,可以了解到不同气候变化阶段的背后机制。
例如,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粉砂和砂粒的比例变化,可以推断出气候变暖时冰川的融化速度,从而了解到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浅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浅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浅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_中国写论文网由强变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且平行于湖岸线呈环带状分布,即从湖岸至湖心大致砾-砂-粉砂粘土沉积规律。
在气候干旱期,湖泊水位下降,湖面收缩,采样点离岸边距离较近,水动力条件较强,可以带动粗颗粒物质到此处,而且此时浅水强动力条件使细粒物质难以稳定沉降,在该位置沉积颗粒较粗;反之,在气候湿润期,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张,采样点离岸边距离较远,粗颗粒物质难以到达,而且此时深水弱动力条件有利于细颗粒物质沉降,在该位置沉积颗粒较细,沉积物粒径减小,沉积物粒径大小反映气候,沉积物粒径增大反映了采样点离湖岸距离减小,湖泊水位下降,指示气候干旱,反之,沉积物粒径减小则反映采样点离湖岸距离增大,湖泊水位上升,指示气候湿润 1。
2非封闭式外流湖和洼地湖沉积物粒度所反映气候含义来讲,沉积物粒度受水动力条件制约,而水动力条件往往受气候环境气候最直接反映就气温和降水,气温和降水都会到入湖补给水动力大小湖面高低,进而沉积物粒度分布我国大湖泊外流湖或洼地湖,与封闭型湖泊相比湖面波动较小,而且湖泊沉积物粒度或许由其因素而非距离湖岸远近控制对外流湖和河间洼地湖,其水源补给主要为降水和洪水,降水又分为直接降水和地表径流,洼地湖沉积物物质来源主要有以洪水为介质动力河流冲积物来源和以地表径流为介质动力陆源碎屑物质来源以洪水为主要物质来源洼地湖沉积物应与冲积物相似粒度分布,粗颗粒沉积,主要由悬移质构成,而以地表径流为主要物源洼地湖沉积物,因地表径流注入湖区短距离搬运粗颗粒物质湖泊堆积区,湖泊多物源供应,由跃移质构成综上所述,控制地表径流发育程度湖盆流域降水量将控制洼地湖沉积物粒度主要因素种情况下,沉积物粗颗粒指示流域降水量大湿润时期;而细颗粒则反映了降水量较少干旱时期前期也表明 ,湖泊沉积物粒度指示了流域降水量气候湿润时期,地表径流,陆源粗碎屑物质湖盆,湖泊沉积物粒径变粗;气候干旱时期,地表径流贫乏,陆源粗颗粒物质难以搬运至湖泊,从而使沉积物粒径减小 2 湖泊沉积物粒度所反映尘暴 2。
苏北潮滩不同生态带沉积物分布特征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王小辉;徐庆柯【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05(023)001【摘要】利用2004年1月3日在江苏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新洋港采集到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采用矩值法对该潮滩沉积物粒度和粒度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对潮滩沉积物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植被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自海向陆,光滩、互花米草滩、互花米草盐蒿混合滩、盐蒿滩和芦苇地5个亚带中,光滩沉积物的粒径明显较其它4个亚带处的粒径大,在接近互花米草滩时沉积物的粒径迅速变小,而互花米草滩等其它4个亚带处的沉积物粒径则变化不大.较低部位光滩沉积物的频率分布曲线呈不明显双峰分布,而较高部位的光滩及其它生态带内的沉积物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单峰,显示出物源较为单一的特点.(2)沉积物自海向陆粒度特征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潮滩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尤其是反映了盐沼植物在潮滩的发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周期性变化的潮动力作用、潮流不对称作用、植被以及潮滩不同部位淤积演化差异的影响造成了潮滩不同部位沉积物敏感组分粒度垂向变化的差异.【总页数】8页(P40-47)【作者】高建华;欧维新;杨桂山;王小辉;徐庆柯【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4【相关文献】1.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碳、氮、磷分布特征 [J], 高建华;白凤龙;杨桂山;欧维新2.江苏北部条子泥潮滩波痕沉积物粒度特征 [J], 侯国伟;张志垚;陈哲;张昌民;尹太举;冯文杰;张金亮;徐发3.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有机质来源辨析与定量估算 [J], 高建华;杨桂山;欧维新4.上海滨岸潮滩不同粒径沉积物中无机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J], 刘巧梅;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欧冬妮5.苏北新洋港潮滩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J], 刘旭英;高建华;白凤龙;刘志勇;潘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分析作者:刘颖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33期摘要:与发展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滨海地区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滨海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
以滨海城市大连的银沙滩为研究区域,以粒度分析为基础,运用粒度分析图解法,对银沙滩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环境动力特征,分析对周围环境的指示意义,为银沙滩地区的经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结果表明:银沙滩土壤为中细沙,粒径分布集中,大小均匀。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33.0961研究区概况1.1地理位置本次研究区域为银沙滩,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滨海路中段付家庄以西,两个采样点绝对地理位置分别为采样点一38°51′59″N,121°36′36″E,采样点二38°52′03″N,121°36′32″E。
1.2自然特征该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0.1°年降水量为660mm左右。
处于滨海山地丘陵区,植被为温带夏绿阔叶林,林果资源丰富,海中生物品种繁多,与金沙滩相邻,避风朝阳,有由细沙覆盖的沙滩,平缓清洁,弓形滩面被两侧突入海面的岬角抱住,海滩上贝壳较多,海天连成一片,海水清澈见底,波高适宜。
周围礁石林立,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是游泳、垂钓、赶海和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2研究方法2.1样品采集本小组此次在两个地点进行土样的采集,每个地点采集3分土样,编号银沙滩1-1,银沙滩1-2,银沙滩1-3,银沙滩2-1,银沙滩2-2,银沙滩2-3。
2.2使用仪器简介实验使用仪器为贝克曼激光粒度仪(LS 13 320),激光粒度仪是根据物质颗粒在悬浮液和粉末中能使激光产生散射的现象,来测定物质颗粒分布。
米氏散射理论表明:光遇到颗粒阻挡时,一部分将发生散射现象,散射光的传播方向与主光束的传播方向形成一个夹角,称散射角。
文章编号:1000-6060(2004)01-0047-05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粒度分形特征的对比研究¹陈冬梅,穆桂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摘要:通过计算主要来自干旱地区已知成因环境的8组代表性沉积物的分维值,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沉积物粒度都能获得有实际物理意义的分维值,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成砂、洛川马兰黄土及塔里木河洪泛平原沉积物的分维值都小于2,使其分维值失去了实际的物理意义,但是将分维值作为一种沉积物粒度分析参数,失去实际物理意义的分维值仍具有与部分传统粒度参数的相关关系;粒度分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同种成因类型沉积物的分维值可能相差甚大。
将分维值与传统粒度参数进行对比:分维值(D)与平均粒径(Mz,换算成U值)可能存在有条件的弱相关关系,但并不总是前人所说的正比关系;分维值与标准偏差(R1)则明显呈正比关系。
关键词:分维传统粒度参数沉积环境中图分类号:P534.63文献标识码:A1引言自Manddelbrot创立分形理论以来,在地学中被广泛应用,揭示出了众多地理现象具有分形性质,海岸线的长度、矿产数量和矿石品位、地震频度和震级以及水系等。
近些年遥感技术也被应用于研究流域水系的分维,利用DE M数据源进行流域的分维估算112。
在研究自然界沉积物的粒度时,发现许多成因的沉积物的粒度也具有分形特征,如储集性砂岩112、断层碎屑132、冻土142、泥石流堆积物152、湖泊沉积物162等等。
粒度是碎屑沉积物的重要结构特征,是判断其沉积环境的良好标志。
前人多针对某一类成因或沉积环境的沉积物,讨论其分形特征,显然有许多不同成因和沉积环境的沉积物的分形性质缺少研究。
由于地理现象分维的普遍测算是当前地学中分形应用的首要任务,分形理论在地学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基本上处于对地理现象分形性质的揭示阶段,分形的严格定义、分形无标度区间的严格界定以及进行地理现象分维计算的方法等仍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完善的172。
地方沉积物粒度及气候环境变化地方沉积物是指在海洋或湖泊等地方,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沉积在海底或湖底的各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
这些材料的来源一般来自于岩石的风化和侵蚀、悬浮物的沉降以及生物残体和化石等。
地方沉积物可以非常详细地记录着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它们的粒度分布也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气候变迁的信息。
地方沉积物的粒度是指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的分布。
沉积物粒度分析是研究地质记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沉积物的粒度分布与气候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按照颗粒大小分为粉砂、细沙、中砂、粗砂、砾石等。
各种粒度的沉积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下,光滑的、球形的石英、长石以及其他矿物颗粒容易受到水或风的侵蚀而变得更圆润。
因此,保存在当地形成环境下的乡土化岩石和石英粒子是非常典型的球形颗粒。
而在逐渐变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这些颗粒会加速风化和侵蚀而变得更加角砾化,更多的具有锐利的棱角。
在沼泽和湖泊、海洋等湿润环境下,一般会形成高比表面积的硅酸盐骨架,如硅藻、海绵动物、珊瑚、甲壳类等,他们在进行分解和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细小的颗粒。
这些颗粒在隆起的山地或干旱地区来自于湖泊或海洋的沙尘风暴,它们的粒径往往较小,且形状规则。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典型的沉积物粒度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沙尘暴的影响大,粉尘颗粒或容易飘散,因此,超过50%的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
而在湿润的气候环境下,沉积物粒径要较大,如中砂和粗砂等。
除了气候变化,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对沉积物粒度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湖泊或海洋底部上层水下沉积物的沉积作用,而且有些研究表明,有些微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某些种类的沉积物粒子形状的改变。
因此,谨慎的沉积物分析应该结合许多其他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总体来看,地方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提供了深入了解地球历史上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不同粒度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环境、降水等。
疏勒河冲积扇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毛洪亮;李云【摘要】利用疏勒河冲积扇扇缘十道沟(SDG)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资料,通过粒度组成、粒度参数、频率累计曲线等粒度特征分析,探讨了疏勒河冲积扇扇缘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沉积物颗粒组成主要以粉砂、黏土为主,沉积环境变化频繁.根据粒度参数所反映的古环境意义,将整个剖面沉积序列划分为4个阶段:底部790~ 500 cm为河湖交替沉积环境,主要以湖沼相沉积为主;500~300 cm为河流相沉积;300~200 cm为河湖交替沉积环境;200 cm~0为河湖交替沉积环境.从而揭示了疏勒河冲积扇扇缘地区13.5 ka.B.P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这些结果对于了解河西走廊西段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化以及中国西北干旱区未来环境预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9(010)004【总页数】7页(P749-755)【关键词】疏勒河冲积扇;粒度特征;环境变化【作者】毛洪亮;李云【作者单位】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76;湖北省地质局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武汉4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干旱极干旱区,因其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全球环境演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沉积物粒度参数能够反映沉积环境和物源信息,利用其特征来识别沉积环境,解释搬运沉积作用的动力情况,已经成为沉积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很多学者通过粒度分析对很多地区的河流、湖泊、海洋等的古环境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赵强等,2003;高星等,2008;孙爱芝等,2011;卫艳等,2005;王君波和朱立平,2002;孙千里等,2001)。
本文旨在通过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反演出约13.5ka.B.P 以来疏勒河冲积扇扇缘地区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疏勒河为祁连山西段汇水面积最大的一条常年有水河流,该河穿越北祁连山西端照壁山后,在阿尔金主断裂北侧山前平原,携带的大量碎屑沉积物质堆积形成疏勒河冲积扇(图1)。
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古气候环境的关联分析过去数百万年间地球气候的变化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式,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粒度特征来推断古气候环境。
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分析可以提供很多有关过去气候的重要信息,如降水量、风力和气温等。
本文将探讨沉积物粒度特征和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关联,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
沉积物粒度特征是沉积物颗粒大小和组成的描述。
颗粒大小通常用粒度分析仪器来测量,通过将沉积物样品通过一系列不同孔径的筛子来分离不同粒度的颗粒。
颗粒大小分布的结果可以呈现为粒度曲线或频率分布图。
除了颗粒大小,沉积物的组成也包括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有机质、碳酸盐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来确定。
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推断出一些古气候环境的信息。
例如,颗粒大小可以显示出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变化。
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风力较强,会导致较大颗粒沉积,因为较大的颗粒质量更大,抗风力更强。
另外,降水量也会影响颗粒大小,多雨的气候会导致较小颗粒的沉积。
此外,沉积物粒度特征还可以提供关于古气候变化的时间线。
在沉积作用下,沉积物层会逐渐积累,形成不同年代的沉积物堆积。
通过分析不同层次的沉积物,可以推断出气候环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例如,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气候从寒冷到温暖的转变。
有多种方法可以分析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关联。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统计分析沉积物颗粒大小的频率分布。
通过将颗粒大小分组,可以计算出不同粒径范围内颗粒的百分比,进而得到粒度曲线。
这些曲线可以与已知的气候数据进行对比,确定不同种类气候环境下的颗粒大小分布。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来确定沉积物的组成特征。
不同类型的矿物质、有机质和碳酸盐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
通过测量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可以推断出古气候环境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关联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需要结合不同分析方法的结果来得出综合的结论。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以濠河为例的报告,
600字
濠河是一条位于中国绅宁市境内的河流,是当地居民生活、经济发展,乃至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对其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濠河水质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当地水环境状况,非常有必要。
其中,沉积物粒度特征是评价河流水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为当地的水环境改善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濠河沉积物粒度特征可以通过成因分类法进行分析,具体可以将沉积物粉细粒料、中细粒料、粗细粒料和细粗粒料分为植被性、水溶性、橡胶树脂树脂性和焊接剂性四类。
在河道沉积物累积过程的变化方面,其中细粒料的累积较少,占比较低,多变形的碎屑状物质含量高;中细粒料的累积量比较多,占比较高,主要包括钙质、碳酸钙和石灰石;粗细粒料的累积量最多,占比最高,主要有粗粒化石、碎石和石英等。
沉积物粒度特征可以反映河流水体状况,为当地环境状况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濠河早期沉积物粒度分类中,细粒料的累积较少,可以反映出濠河河水中的有机物含量相对较低,且无有害污染物存在;中细粒料的累积量比较多,可以反映出濠河水体形成条件下,水体中存在溶解性钙质;而粗细粒料的累积量最多,指明当地河流上游源头存在较多的矿物质及碎屑状物质。
综上所述,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濠河水质状况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为当地水体环境改善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因此,
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濠河水质状况的监测与评估,谨慎评估濠河河口、河道、水原及水源环境的水质状态,以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保障当地水环境及河水健康。
用概率累积曲线区分沉积环境1、概率累积曲线的一般特征:(1)悬浮搬运组分:最细的颗粒在水流中呈悬浮搬运,其颗粒大小一般小于0.1mm(即粉砂级以下的颗粒)。
(2)跳跃搬运组分:呈跳跃搬运的颗粒,其大小一般在0.1mm以上,最大可达1mm (即细砂至粗砂级颗粒)。
跳跃组分在水流中容易受到分选,因而跳跃次总体是沉积样品中分选最好的组分,而且往往是沉积物的主要部分。
河成、海成等多种常见的沉积物主要由跳跃次总体组成。
(3)滚动搬运组分:这是样品中最粗的组分,它只能沿底面滑动、滚动、拖曳前进。
滚动组分的含量与底层的坡度和沉积物的沉积速度有关:在坡度较陡的地方,滚动颗粒较多,坡度变缓则明显减少。
当沉积速度快时,最粗颗粒一沉下来,就很快被细颗粒埋藏起来而不再发生滚动,因而使沉积物缺乏滚动组分。
2、概率累积曲线的应用:不同沉积环境的样品具有不同的概率曲线特征,主要表现为直线段数目、线段分布区间(反映粒度范围)、含量百分比、线段坡度、混合度、线段间交切点以及粗细尾端切割点位置上的差异。
作概率曲线分析时,关键是正确识别和区分各个次总体,并结合其他结构参数(如分选性、含量、粒度范围等)进行分析。
(1)海滩和浅海:①海滩砂:在概率图上,跳跃总体被分为两个直线段,两者斜率稍有差别但均较陡,说明分选性很好。
悬浮组分和滚动组分含量都很少,相应地在图上线段很短,有些甚至缺少滚动组分。
②沙丘砂:在沙丘砂中跳跃组分的含量比海滩砂更高(一般占98%),分选更好(陡),在图上表现为一个很陡的直线段。
滚动组分和悬浮组分含量很少。
③波浪带浅海砂:发育三个粒度次总体,跳跃总体仍为主要成分,分选很好(陡)。
粒度区间在(2.0~3.5)φ之间。
悬浮组分含量不多,滚动组分常表现很差的分选性(缓)。
(2)河道:概率曲线图通常为典型的二段式,即由跳跃和悬浮二个次总体组成。
而且悬浮总体比较发育,其含量可达30%,细截点在(2.75~3.50φ)区间内。
1 / 8中、新生代xx盆地的沉积特征与地形巨变xx1,2xxxx1(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摘要:苏北断陷盆地中、新生代接受了厚达数千米的巨厚的沉积体系,沉积记录了中、新生代以来复杂的地质构造变动影响和沉积环境变化过程。
早、中三叠世苏北盆地以海陆过渡相、海相沉积为主;中、晚三叠世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发生碰撞,苏北盆地地表抬升,进入陆相沉积环境。
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及早、中侏罗世太平洋板块与中国东部大陆板块开始碰撞,造成中国东部地势抬升强烈,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山脉系统开始形成,由于断裂活动引起的不均匀快速隆升,苏北构造盆地雏形在早侏罗世开始出现,砂砾岩快速沉积。
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加强,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平移,推覆构造发育,苏北断陷盆地与盆缘山地之间地势差异达到最大;晚白垩世郯庐断裂两侧发生伸展,断陷盆地发育,苏北盆地的箕状断陷特征加强,呈山盆地貌景观。
晚白垩世末到早第三纪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东撤,苏北盆地构造活动减弱,外力风化剥蚀与消高填低的夷平作用活跃,地势大幅度降低,并遭受短时间尺度的事件海侵。
晚第三纪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苏北盆地整体坳陷,盆地边缘山地有所抬升,火山活动加强,第四纪以来苏北盆地继续沉降,在冲积和海积作用下,现代苏北平原形成。
分析了苏北盆地早第三纪海侵的特点,指出了可能的海侵通道;恢复了中、新生代苏北盆地的古地形变化过程。
1.引言中、新生代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环境变化[1],中国东部“宏伟的中生代高原-山脉系统”的形成、消失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诞生,奠定了中国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
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研究和地表系统物质循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青藏高原隆升使得高原成为欧亚大陆的大河之源,以青藏高原为源地的巨型河流系统向世界大洋提供了大约70%的陆源悬移质沉积物[2]。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以濠河为例沉积物粒度特征是指沉积物中颗粒的大小分布和组合情况。
沉积物粒度特征对环境的指示意义较为重要,可以揭示沉积环境的动力学过程、沉积物源区的特征以及古环境演化的信息。
以濠河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沉积物粒度特征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的实例。
沉积物粒度特征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沉积物粒度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动力学过程。
河流水流速度较快时,较大颗粒会被悬浮而输送到下游,而水流速度较慢时,则会有较小颗粒沉积。
粗砂和砾石的存在往往意味着较强的水动力条件,而黏土和细砂的存在则表示水动力条件较弱。
2. 沉积物粒度特征可以揭示沉积物源区的特征。
不同的沉积物来源具有不同的粒度分布。
例如,当粒度分布较均匀时,可能表示源区范围较大,输入物质较为均匀。
而当粒度分布不均匀时,可能意味着源区范围较小,输入物质存在差异。
3. 沉积物粒度特征还可以提供古环境演化的信息。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古环境的变化过程。
例如,颗粒较粗、粒度分布较不均匀的沉积物可能代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而颗粒较细、粒度分布较均匀的沉积物则可能代表较弱的水动力和稳定的环境条件。
对于濠河而言,通过对其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内容。
首先,濠河沉积物中含有较多的粗砂和砾石,表明濠河具有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水流速度较快。
其次,濠河沉积物中的颗粒分布相对均匀,说明濠河的沉积物源区范围较大,输入物质较为均匀。
此外,濠河沉积物中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黏土和细砂,提示濠河的水动力条件不是特别强,当地环境较为稳定。
综上所述,沉积物粒度特征对环境的指示意义很大,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沉积环境的动力学过程、沉积物源区的特征以及古环境演化的信息。
以濠河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濠河的沉积物具有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物源区范围较大且输入物质较为均匀。
这些信息对研究濠河及其周边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颗粒分级及在生烃中的意义冯晓萍(0820190006)摘要:对现代沉积物颗粒分级,沉积物偏粗粒级中主要富集的是颗粒有机质,有机碳含量高,C29色谱峰显著;偏细粒级中主要富集的是可溶有机质,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均高, C17色谱峰显著 ,呈现出有机质向粗和细两个端元富集的特点。
粗粒级中无机矿物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长石和石英等碎屑颗粒 ,细粒级中是具有较强化学活性的粘土矿物。
因此,在粗粒级中有机质是通过颗粒有机质与矿物颗粒相互共生而富集,在细粒级中有机质则是通过可溶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相互结合形成复合体而富集。
这反映了不同类型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差异,会对有机质的保存和演化以及有机质生烃和碳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关键词:现代沉积物颗粒分级有机质1 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1.1 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质[1]海洋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和陆源有机质,一般以海洋生物来源为主。
Van Waveren对生物高产率区(印度尼西亚班达海)深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集合体主要由陆源有机质和浮游动物组合构成,这类浮游动物残体以及大部分陆源有机质是由动物和植物组织构成的,它们在化学上以富含多糖为特征。
Keil等(1994)应用SPLITT分级对华盛顿海岸表面沉积物有机质的研究表明,除陆架砂级(764μm)沉积外,所有沉积物中有机碎片只占有机碳的很少一部分(<10%),与无机沉积分不开的有机质占90%以上。
有机质的含量、组成和分布受下列因素控制:①沉积矿物表面积;②沉积基质的矿物组成;③沉积物沿大陆边缘的自然水动力分选。
这些沉积物中的主要有机质吸附在矿物颗粒上,有机物和矿物表面的相互作用明显地影响着现今海洋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和元素组成。
国内外研究都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与一定的沉积相带和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含量和组成有关。
图1表明,东海陆架区32个样品有机碳含量与粘土含量(<63μm)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郭志刚,2000),周希材(1982)对黄海15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分析表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随粒度增加而减少(表1)。
海洋地质学中的沉积物粒度分析在海洋地质学中,对于海洋沉积物的研究十分重要。
沉积物中的粒度分析是一项常见的技术手段,用于了解沉积物的组成、形成过程以及古环境演变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海洋地质学中的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概述沉积物是指在水体中悬浮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物质堆积体,主要由颗粒物质组成。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物质来源、古环境、运动力学过程等信息。
因此,粒度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线索。
二、粒度分析方法1. 水下观测法水下观测法是通过使用声纳设备获取海底沉积物的粒度信息。
声纳设备可以通过测量声波在沉积物中的传播速度来确定粒度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获取大范围的海底沉积物粒度数据,但对于细粒沉积物的分辨率较低。
2. 潜望镜法潜望镜法是将一个细长的透明玻璃板下垂至水中,观测沉积物的垂直分布。
通过观察沉积物在玻璃板上的沉积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粒度的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水浅、光线充足的场合,但对于深水区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3. 核心取样法核心取样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
通过使用大型钻探设备,将海底沉积物采集为长而细的圆柱形样本,即岩心。
然后对岩心进行切片处理,利用显微镜或颗粒度分析仪器对沉积物的颗粒大小进行测量。
该方法可以获取更详细、准确的粒度数据,并且可以进行多种细节分析。
三、沉积物粒度分析的应用1. 古环境演变研究沉积物粒度分析可以通过分析粒度信息的变化,推断海洋环境的演变过程。
例如,随着粒度的变细,可以推测为较低能量的环境,如湖泊或静态海湾。
而粒度变粗则可能表示较高能量的环境,如河口、海岸线附近等。
2. 沉积物来源研究粒度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沉积物的物质来源。
通过与潜在来源地的物质进行对比,可以推测沉积物是否来自陆地、火山活动、生物残骸或气候变化等。
3. 地质灾害评估沉积物粒度分析还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如海啸、风暴潮等。
通过分析沉积物的中的粗粒含量和相对密度,可以估计灾害事件的规模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