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2013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 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后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对感性的思考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
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
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
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
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安庆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4分)(2017·德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相题并论的。
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
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涤荡/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______的合谐境界。
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
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独到)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关照/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那么,审美人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审美意义上的人生,一方面是指主体以自然的感性生命为基础,又不滞于感性生命,由切身感悟和内省体验而达到与宇宙精神合一的体道境界;另一方面,主体还以人的社会特质为基础,又不滞于人的社会特质,从心灵中获得精神自由的境界。
这种体道的境界与精神自由的境界在审美思维方式上的贯通合一,即审美的人生境界,这是对现实人生的积极______。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抚(fǔ)合谐B . 寓(yù)相题并论C . 栖(xī)思绪D . 省(xǐng)贯通合一(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涤荡独到观照B . 激荡独特观照C . 涤荡独特关照D . 激荡独到关照(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物我统一,情景交融提升、拓展与超越B . 物我统一,情景交融拓展、提升与超越C . 情景交融、物我统一拓展、提升与超越D . 情景交融、物我统一提升、拓展与超越。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第Ⅰ卷做题时,建议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 30 分)第一节 (共 5 小题;每小题 1 分,满分 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 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1.W hat does the man mean?A. The woma n and the man don’t like the same kind of music.B.He didn’t know how the woman found out about thetickets. C. He didn’t realize the woman had wanted toattend the concert.2.W 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doing now?A. Reading a magazine.B. Studying for a test.C. Shopping for shoes.3.W hat does the man mean?A. He has refused the dinner appointment.B.He doesn’t eat out very often.C. He does not like to eat out either.4.W hen will the train for Oxford start?A. At 4:15 p.m.B. At 4:45 p.m.C. At 5:15 p.m.5. What are the speakers probably doing?A. Doing some running.B. Climbing a hill.C. Taking a walk.第二节(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5 分,满分 22. 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 5 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 5 秒钟的作答时间。
安徽省安庆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2016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1.(3分)C(用“中国戏曲批评”偷换原文“中国戏曲”。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级。
2.(3分)D(前后嫁接,“为戏曲争取与诗文平起平坐的地位”是惨痛的教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3.(3分)C(A.错“唯一”偷换了原文的“重要”;B.错在“了解”改变了原文“了解与褒贬”的范围;D.错在“只能”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给予我们有益启示”。
)考点: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能力层级为B级。
4.(3分)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5.(3分)B(错在“较少见”,史书中甲子纪年、年号纪年是常见纪年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6.(3分)C(错在“谁说昏慵的人不能享国十多年”,原文意思是李煜如果如此不明事理,那么他凭什么在位治国十多年。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B级。
7.(10分)(1)讲仁爱就能保全自己,守正义就能自我防守,遵礼制就能知道变通,用智慧就能做到兼并,讲诚信就能够战胜对手。
(5分,“全”“兼”“克”各1分,大意2分)(2)他委托陈彭年为自己起草身后奏章,在奏章中他不为儿子们谋求朝廷的恩泽,只把皇上的恩情没有报答当作遗憾。
(5分,“草”“干泽”“恨”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潘慎修,字成德,泉州莆田县人。
他父亲叫潘慎祐,在南唐做官,官至刑部尚书后退休。
潘慎修年轻时因为父亲的职任做秘书省正字,多次升迁后官至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
开宝末年,宋朝军队征讨南唐,李煜派他跟着自己的弟弟李从镒向宋朝进贡买宴钱,请求暂停用兵。
于是他们就留住怀信驿里。
很快宋朝捷报就传到了驿馆,驿馆官吏催促李从镒入朝送钱庆贺。
2013年安庆市示范中学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选题)两部分,仝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韪时,必须使用0. 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后所指示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①“仁”是儒家最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和价值取向,儒家仁学包含应对世界三大基本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或社会、人与内心世界的内容。
这三个关系各有侧重,但同时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从生命以及生命伦理的角度来看,所谓“仁”,既是作为生命主体之一的人对自身生命的了悟,也是对所有生命个体以及作为生命化存在的整体宇宙的情感认可和价值肯定。
儒家的仁学、仁政绝不仅仅局限于人伦的范畴,更不具有西方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相反,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仁学、仁政,是在生生不息的宇宙论背景下,贯通天人之际、兼具天道与人道,符合中国天人一体观念的学术体系。
②智者的心灵是总是相通的,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认为人类对植物动物以及其它生命的尊重和感通是仁心发露、成就道德人格的心理基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道无言,但通过春夏秋冬的交移、寒暑昼夜的更迭,万物自然生长繁衍加以体现。
人道效法天道的生生之德,也无需过多言说矫饰,而是以仁者爱人、仁者爱物的方式,协助上天,“参赞天地之化育”。
孔子和弟子们外出,看到路边一群野鸡飞起,盘旋落下。
安徽省安庆市2015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7页,第Ⅱ卷第8页至10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与代沟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
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安徽省安庆一中高三三模(语文)命题:高三语文组审题:高三语文组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
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
”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
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
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
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
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
”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
安徽省安庆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第Ⅰ卷做题时,建议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 30 分)第一节 (共 5 小题;每小题 1 分,满分 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 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1.W hat does the man mean?A. The woman and the man don’t like the same kind of music.B.He didn’t know how the woman found out about thetickets. C. He didn’t realize the woman had wanted toattend the concert.2.W 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doing now?A. Reading a magazine.B. Studying for a test.C. Shopping for shoes.3.W hat does the man mean?A. He has refused the dinner appointment.B.He doesn’t eat out very often.C. He does not like to eat out either.4.W hen will the train for Oxford start?A. At 4:15 p.m.B. At 4:45 p.m.C. At 5:15 p.m.5. What are the speakers probably doing?A. Doing some running.B. Climbing a hill.C. Taking a walk.第二节(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5 分,满分 22. 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 5 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 5 秒钟的作答时间。
安庆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安庆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程道流的一方蓝天安庆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人朱光潜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
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
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
”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
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
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
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
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
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
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
“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
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
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
安庆一中2012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时代的网络美育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化深刻影响和形塑着社会文化,美育也不例外。
加强网络美育、优化网络生态环境也因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网络美育的紧迫性并不意味美育在网络传播时代只能深陷困境,无所作为。
相反,网络美育不但是紧迫的,而且是可能的。
在网络空间,现实社会道德与审美标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会变得模糊,因此容易导致审美的多元化和杂语化。
但是网际交往同样需要适合自身的游戏规则,需要形成和确立新的具有统括性的网络审美标准,以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优化网络生态环境,培育抵御网络犯罪的“抗体”,推进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
网络美育较之传统美育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性文化精神。
网络美育立足于全新的网络环境,本身就有着传统美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与传统美育在教育目的上的高度划一的、抽象化的“完人”神话不同,网络美育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做那种模式化的“完人”。
与传统美育对人的单一主体性的培育和对单一的审美模型的维护不同,网络美育充分正视了生活方式与审美实践的多元化,它要培育的是人的多元主体性,促进和维护的是人的审美生成的多种可能性。
互动是美育的灵魂,与传统美育居高临下、单向辐射的高台教化不同,网络美育始终体现着相互交往、及时对话的民主精神。
与传统美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名身份不同,网络美育具有匿名性,这淡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区分,使得网络美育得以在更为自由、平等、坦诚的思想情感交流中达成。
这种充满新鲜气息,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网络美育是网络社会的精神希望。
传统的审美教育方式是实时实地化的情境教育。
网络审美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局限在物理时空中,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主要局限在“熟人”世界中,因此网络美育更具包容性,更要求人们养成宽容的胸怀,具备开放视野、当代意识和平等理念,从而以宽容的心态尊重人们各自的文化趣味和审美选择。
安徽省安庆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①本试卷分为两卷,第I卷阅读题70分,第II卷表达题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②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
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
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
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说的‚五者‛。
孔子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用,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如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
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
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
这是因为,做到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人与物的生态问题做了更为明确、较为系统的阐发。
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开源节流。
2013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对感性的思考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
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
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
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
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康德的哲学立场是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间发现真理,这一点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充分体现。
学术史通常把黑格尔的《美学》视为经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但我觉得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具有丰富的美学思辨张力,当徜徉于斯时,感性生命和反思冲动将均被激活。
尽管《判断力批判》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我在与它相逢和攀谈时却能深度体验到某种趣味。
它告诉我们,人会遇到三种愉悦:感官快适,美的欢愉,善的愉悦。
康德相信三种愉快性质不同,但我们真正知道了这些,仿佛就有了某些谈论生活感性的自信。
当然,《判断力批判》还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知识,譬如审美愉快是无利害关系的,美不是概念但是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呈现,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
20XX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3分)D(A.错在“不属于今”,据“它曾属于昔,已属于今,成了今中之昔”可知,文化传统也属于今;B.错在“秩序的意义”,据原文“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可知,应是“秩序和意义”;C.错在“必能”,据“任何传统都可能成为人们热烈依恋的对象,发挥着预制力功能”可知,应是“可能”。
)2.(3分)D(先后次序混乱,应该是“先”承接上文提出传统始终反不掉的观点,“后”具体分析观点成立的理据。
)3.(3分)①现代社会生活与评判世界的信仰继承了文化传统。
②文化的延续发展与差异理解依赖文化传统。
③每个人都无法摆脱文化传统的命定与掌控。
(每点1分,两点3分。
用原文语句回答,意思对亦可给分。
)4.(3分)A(望:怨恨。
)5.(3分)D(用在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的人”;A.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B.放在动词之前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动作涉及的对象,“……的东西”/用在被动句中,与“为”配合表被动;C.副词,才 /副词,竟然。
)6.(3分)B(此项分析与概括错在“世祖立国之初”,据原文第二段可知,应是更始立国之初。
)7.(10分)(1)(3分)如果放纵贼人不诛杀,那么我就是心怀异志了。
(“纵”、“二心”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3分)蒙受您的大恩,我想用性命报答,实在不敢在心里眷顾宗室亲人。
(“效命”、“内顾”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4分)世祖就派李忠回到信都,行使太守的职权。
李忠拘押了郡中依附王郎的豪族,诛杀了好几百人。
(“行”、“收”、“大姓附王郎者”定语后置各1分,语句通顺1分。
)8.(3分)C(A.错在“无比的厌恶”,应是“不要厌恶”的意思;B.错在“描写山人饮酒奏乐”,应是描写枭声凄苦;D.错在山人“听枭啼声”,应是交代枭在四季特定时刻啼唱。
)9.(5分)①对比,拿时禽啼唱的媚俗婉转与枭鸟啼叫的凄苦哀怨作对比。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同答后面问题。
“丝绸之路”的起与止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
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
《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为《大宛列传》。
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西安或洛阳,是汉代行政中心、首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置疑。
商贸起自民间,除了行政中心,还需要有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人流如织、村落衔接、物产丰饶、宾至如归。
丝绸之路承载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越贴近基层,它的流动越流畅,脉搏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
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当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大宛地名,曾引起过争议,争议在于,地名究竟是“大宛”还是大“宛”。
也就是说,大,究竟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如同“大食”“大夏”),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如同“大月氏”)岑仲勉先生的结论是: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他的理由是:《史记》与《汉书》之中,常见“宛宝马”、“使宛”、“许宛之约”、“宛破”等词语,“从知大宛之大,同大月氏之大,意当日汉使艳说宛之广大,故以大冠称,且与小宛对应也”。
“宛”是西域语言,不是汉语。
对此,中外学者从无异说。
然而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
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
“宛”,据《史记》古注,读音为冤(yuān)。
可“宛”的含义是什么呢?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富庶地区,古代文明的萌生之地,安集延则是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
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曾引录《西域图志》卷45说:安集延当古道,“与《史记》大宛‘土著有城郭’之说合,则古大宛地,当即今安集延诸城无疑”。
而岑仲勉的结论则是:从读音来说,“余谓‘宛’本安集延之略译,似属无可非议”。
2013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2013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13年5月3日上午9:00~11:30)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第1页至第6页,第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卷1~6题,第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卷7~14题,第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后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对感性的思考人类需要并积累了三种基本知识:一是科技知识,它的目的是提高人类获取基本生存实物的效率;二是伦理知识,它的目的是试图使人在有序中实现更多的自由诉求;三是感性知识,它的目的是指向人本身,是关于人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困境时如何更大限度地得到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的思考。
无论是关心自然和物理世界的科技,还是关心社群秩序的伦理,其指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作为感性知识的美学才是彻头彻尾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我们不必特殊强调美学,但至少不能忽略美学,尤其在当下,我们已经处在视听海洋之中,倘若还不去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那显然是愚蠢的。
为此,我希望大家读一点美学书籍。
在美学的经典书目中,我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保存在他的多种书籍里面,但有力支撑他的哲学体系的是讨论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讨论美学的《判断力批判》。
正是《判断力批判》才在前两个批判的理论的哲学与实践的哲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温情而畅通的桥梁。
康德的哲学立场是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间发现真理,这一点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有充分体现。
学术史通常把黑格尔的《美学》视为经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但我觉得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具有丰富的美学思辨张力,当徜徉于斯时,感性生命和反思冲动将均被激活。
尽管《判断力批判》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但我在与它相逢和攀谈时却能深度体验到某种趣味。
它告诉我们,人会遇到三种愉悦:感官快适,美的欢愉,善的愉悦。
康德相信三种愉快性质不同,但我们真正知道了这些,仿佛就有了某些谈论生活感性的自信。
当然,《判断力批判》还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知识,譬如审美愉快是无利害关系的,美不是概念但是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呈现,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等。
这些思想既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又对我们一直以来所遭遇的审美经验具有阐释的有效性。
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怀疑康德的美学,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诸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生活美学,都坚定地质疑、修正甚至颠覆了康德的美学。
但我们应该清醒,无论谈论什么感性经验,无论是站在何种美学的立场上,无论要构建一种怎样的美学,都必须了解经典美学,更何况经典美学是活着的美学,即便是生活美学也要创造性地运用和整合经典美学的思想价值。
尊重感性才有可能敬重人,敬重人的内心,因而我们既不应忽视人的感性,忽视美学,也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
读一读《判断力批判》,在知识自觉的基点上关切人本身,关切生命感性,关切审美体验,该是多么美好的人生经验啊。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卷首语,王确,有删改)1.下列有关《判断力批判》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经典书目之一,阐释的是康德关心人的内心的知识。
B.《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思想的支柱之一,它的地位超过其他著作。
C.《判断力批判》具有美学思辨张力,能够激活阅读者的感性生命与反思冲动。
D.《判断力批判》提供了更重要的美学思想,它们清理了当时的感性学说误区。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介绍了人类需要并积累的三种知识,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希望读者阅读一点美学著作,并向读者推荐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B.第二段从康德哲学体系的构成角度,肯定了《判断力批判》的地位,桥梁的比喻形象化地诠释了康德美学哲学对理论、实践哲学的影响。
C.第三段从阅读体验角度概括了《判断力批判》的内容,它不仅让人得到感官、美、善的愉悦,还提供了许多美学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
D.第四、五段站在维护康德美学的角度,批评了上世纪中叶以来某些人对它的质疑、修正和颠覆,认为读经典美学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技关心着自然和物理世界,伦理学关心着社群秩序,只有这美学才会思考人的感性愉悦、心灵补偿和灵魂拯救。
B.我们当下生活在视听海洋之中,指向身外之物的伦理知识等无足轻重,因而关心感性知识、关心美学是明智之举。
C.重估人的理性能力,试图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发现真理,这就是康德的哲学立场,它同样体现在其美学上。
D.尊重感性就能敬重人与敬重人的内心,因此我们既不应该忽视感性与美学,又要珍惜人类积累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珠树公传[清] 张英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言论、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
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
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
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
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
此皆邑人之所矜式,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
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
公性豪迈不羁,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
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
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平久,皆讳言兵。
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
崇祯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
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
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国朝定鼎后,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
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
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
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
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
[注]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
矜式:敬重和取法。
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
蕞尔:小的样子。
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
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才俊闻于一时闻:闻名B.工举子业工:擅长C.公卿雅重公才望雅:高雅D.既壮犹督课如少时课:考核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虽幼犹能识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士大夫习于太平久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而年与位皆不称侣鱼虾而友麋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
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
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
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孩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
答:(2)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清] 陈维崧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
[注]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
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
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8.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
(4分)答:9.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6空,超过6空,则按前6空评分)(6分)(1)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2),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3),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4)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5),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8),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归来的温馨[智利] 聂鲁达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
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去处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
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散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
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那么不起眼,现在竟长成了大树。
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
最后认出我的是栗树。
当我走近时,它们光裸干枯的、高耸纷繁的枝条,显出高深莫测和满怀敌意的神态,而在它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
我每回都去看望它们,因为我心里明白,它们需要我去巡礼,在清晨的寒冷中我凝然伫立在没有叶子的枝条下,直到有一天,一个羞怯的绿芽从树梢高出远远地探出头来看我,随后出来了更多的绿芽。
我出现的消息就这样传遍了那棵大栗树所有躲藏的满怀疑虑的树叶。
现在,它们骄傲地向我致意,俨然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
鸟儿在枝头重新开始往日的啼鸣,仿佛树叶下什么变化也未曾发生。
书房里等待我的是冬天和残冬的浓烈气息。
在我的住所中,书房最深刻地反映我离家的迹象。
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因为这是遗忘——业已湮灭的记忆——所产生的气味。
在那古老的窗子旁边,面对着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在我的背后,我感到了正在与这些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