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思主义提纲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指.…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观点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运用、发展、创新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一一客观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运用、丰富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1.时代和实践2.具体实际3.吸收斗争4.曲折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的依据?C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C2)无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C3)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C4)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1.马克思主义创立2.列宁3.苏东剧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人资本主义人无产阶级人三大发现@思想理论条件人德国:奠基者,集大成,画上句号.黑格尔哲学遗产: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过程论思想(发展思想)和总体性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遗产: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历史观。
人英国:奠基者,完成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剩余价值,地租,利润,利息人英法: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构想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实验贡献:1.抨击2.方案缺陷:1.动因2.本质3.途径4力量5.幻想*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历程?1.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内容: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简介第一篇: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简介青年黑格尔派,young Hegelians,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
当时还有老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右派”。
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资产阶级保守派的...在哲学上,他们顽固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存在亦称黑格尔左派。
活动中心在柏林。
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1808~1874)、B.鲍威尔(1809-1882)、E.鲍威尔、A.卢格、M.赫斯、M.施蒂纳等,L.费尔巴哈(1804年7月28日-1872年4月13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起初,他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对宗教问题的探讨上,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在当时是唯一可能进行相对自由探讨的领域。
青年黑格尔派一直不可能展开真正的政治讨论,直到1840年弗雷德里克·威廉四世即位为止,因为这时候新闻检查制度有所放松,使报纸一时得以自行进行宣传。
不过,大概过了3年以后,1843年,政府又重新实行了管制,这种宣传运动也就宣告结束。
发展历程宗教批判——人本主义批判——政治批判——社会批判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
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
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的批判性研究。
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是象神话那样不自觉地发生的,其中客观的精神实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鲍威尔是马克思的老师,则认为它出自福音书作者的有意虚构,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识,因而只有自我意识才能把人类从宗教异化下解放出来。
否认福音故事的可靠性以及耶稣其人的存在。
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解释为同自然相脱离的绝对实在,并用它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宣称“自我意识”是最强大的历史创造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此予以严厉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的名词解释青年黑格尔派,是19世纪德国的一群具有革命主义思想的年轻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们受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影响,将黑格尔的观念与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相结合。
本文将对青年黑格尔派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解释,以及阐述他们的核心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背景19世纪初,欧洲正处于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之中。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社会阶级的矛盾。
青年黑格尔派的形成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们成长于这个经历动荡不安的时代。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哲学体系对19世纪的青年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黑格尔的哲学核心思想是辩证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的。
这一思想为青年黑格尔派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考框架。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核心思想1. 精神的自由与政治革命的关系青年黑格尔派看到了黑格尔哲学中关于精神的自由的核心概念。
对他们而言,个体的自由是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的关键所在。
然而,他们认为这种个体的自由只能通过政治革命来实现。
2. 自由与平等的统一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不可分割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实现了平等,人们才能真正地享受到自由。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政治的改革和社会的改造来实现社会的平等。
3. 革命的必要性青年黑格尔派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真正地转变社会结构,打破旧的束缚和不平等的关系。
他们批判了旧有的社会秩序,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来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起新的公正社会。
三、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1. 政治革命的催化剂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对于19世纪欧洲的政治革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他们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敏感意识激发了更多人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推动了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
2. 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将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转化为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框架。
课文注释: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
1839年初,恩格斯开始研究青年黑格尔派的著作,在对黑格尔哲学著作进行一段钻研后,他态度鲜明地站在青年黑格尔派一边,反对老年黑格尔派。
他指出,谁也不像黑格尔那些保守的学生们那样多地损害了黑格尔;只有少数人,即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家,才无愧于自己的导师。
1841年9月,恩格斯作为现役军人来到柏林。
柏林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中心,恩格斯到柏林后,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活动,结识了著名的青年黑格尔派理论家布鲁诺·鲍威尔、麦克斯·施蒂纳、埃德加尔·鲍威尔等人。
与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以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广博的学识和雄辩的才能,很快赢得大家的信任。
恩格斯在柏林的时候,马克思已经离开这里。
两位革命导师错过了会面的机会,但从人们的介绍和谈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革命品质、战斗精神和渊博学识,有着深刻的印象。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对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描述:是谁……风暴似地疾行?
是面色黝黑的特利尔之子,一个血气方刚的怪人。
他不是在走,而是在跑,他是在风驰电掣地飞奔。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恩格斯认真研读了这部著作,认为“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像得到。
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8页)从此,恩格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同仍然坚持唯心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1/ 1。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是19世纪德国哲学界一股重要的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费尔巴哈、恩格斯和马克思。
这些思想家们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试图通过“观念论”来解释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提出了批判,认为其无法解释社会现实,并提出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他们试图通过观念和意识来解释社会现实,无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所决定的,而不是由某种观念或意识所决定的。
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无法解释社会的真实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是一种不完整和片面的理论,因此必须加以批判和超越。
为了解释社会的真实变化和发展,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现实是由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所决定的,这些活动产生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的物质基础,才能揭示社会变化和发展的真正规律。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在社会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推动的,而这种斗争又是由社会生产和交换活动所产生的。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论青年恩格斯的黑格尔哲学趋向杨睿轩 王 平【摘要】黑格尔哲学对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形塑具有重要影响。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马克思身上,在青年恩格斯方面显得有些冷落,因此有必要追溯青年恩格斯走向黑格尔哲学的行程。
通过阅读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恩格斯找到了进入黑格尔哲学的入口,获得关于黑格尔泛神论的最初体验。
通过分析和评价青年德意志派的文学作品,恩格斯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初步探索。
在揭露和批判谢林的“同一哲学”与“启示哲学”的过程中,恩格斯维护了黑格尔的尊严,捍卫了黑格尔的哲学地位,进一步深化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青年恩格斯;黑格尔哲学;施特劳斯;青年德意志派;谢林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1-0028-07作者简介:杨睿轩,四川巴中人,(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 平,陕西耀县人,哲学博士,(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青年恩格斯思想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哲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构成了青年恩格斯思想的逻辑起点。
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曾对黑格尔哲学有过礼赞:“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①众所周知,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都曾受过黑格尔哲学的浸润与熏陶,但由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各自的成长环境与受教育水平不同,致使二者走向黑格尔哲学的路径也有所不同。
1836年10月,马克思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开启了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旅程。
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高中未毕业就被其父安排到工厂学习经商②。
由于没有正式上过大学,未曾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更多是自学自修,导致恩格斯欠缺完备而精准的哲学知识,他分析黑格尔哲学的能力也比经过哲学思维训练的马克思稍弱。
当前的理论界与学术界关于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而关于青年恩格斯与黑格尔的研究成果则稍显不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开始的。
如前所述,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本质是世界精神。
整个黑格尔派,包括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分享黑格尔的这一幻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既然这些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概念,总之,被他们变为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就像老年黑格尔派把它们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真正镣铐一样,那么不言而喻,青年黑格尔派只要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
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的设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那么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
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
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如果说,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人宣称只为反对'词句'而斗争,那就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
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这种哲学批判所能达到的唯一结果,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作一些说明,而且还是片面的说明。
至于他们的全部其他论断,只不过是进一步修饰他们的要求:想用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现。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1]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的看法,是从研究者本身的现实前提出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马克思的个体特征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一)家庭。
(二)教育1、中学教育。
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中学毕业论文2、波恩大学教育。
1835年10月——1836年6月(1)学习;(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
父亲的责备(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
父亲的担忧3、柏林大学教育。
1836年10月¡ª¡ª1841春:(1)以诗寄情。
马克思的情诗;父亲的担忧(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证书.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
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自我意识的理论自我意识的理论在讨论个人意识的时候,不能不谈到自我意识的问题。
自我意识在哲学史上乃至当今国内外理论界,都是议论的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分歧最多的问题之一。
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对于自我意识有很多论述,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的观点。
在黑格尔那里,他的著名的世界精神或绝对理念的发展,是要分为三个阶段的,即主观精神阶段、客观精神阶段和绝对精神阶段。
其中主观精神就是指包括自我意识在内的个人意识,客观精神指的就是社会意识,绝对精神就是指绝对理念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的个人意识是一个三段结构,即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
其中意识是以身外之物为对象的意识,即对自然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以知性为认识客体的意识,理性则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层次。
理性阶段是个体意识的尽头,绝对精神通过个体意识阶段将发展为精神、宗教和绝对理念,那就是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阶段。
因此,理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必须要把自我意识放到他的精神漫游的全过程中去。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可以理解为是绝对精神所发轫的个体意识中的一个阶段或者构成。
个体意识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胚胎阶段”,因此,自我意识也就处于绝对精神发展的初始阶段。
黑格尔还认为,自我意识本身也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单个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同一性和与其他客体的区别。
黑格尔还把这一阶段叫做“欲望自我意识”。
第二阶段称为“承认自我意识”,随着人际关系产生和发展,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为他人的存在,对自身单个性的意识转化成了对自身特点的意识,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差异意识,是相互承认的心理过程。
第三阶段称为“全体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个人不仅意识到了与别人的差异,而且意识到自己的深刻共同性以至同一性,从而掌握了“家庭、乡里、国家以至一切道德——爱情、友谊、勇敢、诚实、荣誉”的共同原则。
(参阅阿尔森、顾留加著《黑格尔小传》和科恩著《自我论》)十分明显,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与我们所理解的自我意识有许多本质的不同。
青年黑格尔学派名词解释(一)青年黑格尔学派名词解释1. 青年黑格尔学派•定义:青年黑格尔学派是19世纪德国思想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
他们致力于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传播与扩展,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探索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理性解决方案。
2. 黑格尔哲学•定义:黑格尔哲学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所创立的哲学体系。
它强调了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强调世界的内在发展过程,将思维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并通过辩证法来解释现象和过程。
3. 辩证法•定义: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一种思维方法,通过将事物看作是内部矛盾的统一体,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解释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变动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并通过解决矛盾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定义: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规律。
它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概念,通过逻辑的规则和原则来分析思维的过程和结构。
5. 世界精神•定义:世界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了世界自我发展的总体趋势。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止境的进程,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通过批判和超越旧的观念和制度,实现更高级别的自由和理性。
6. 无意识•定义:无意识是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指代个体或群体意识之外的非明晰的心理活动。
黑格尔认为意识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维而形成的,而无意识则是个体或群体内在的、不受意识掌控的动力。
7. 绝对知识•定义:绝对知识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代表了对事物最高程度的理解和认识。
绝对知识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认为真理的实现不仅仅是揭示客观事实,还包括对主观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定义:主客一致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原则,强调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统一。
它认为精神和现实世界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通过对世界的理性认知,实现个体和世界的一致与统一。
神圣家族读后感《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青年黑格尔派是 19 世纪德国的一个哲学流派,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的绝对作用,将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精神的自我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们指出,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的问题归结为观念的问题,完全脱离了实际,是一种纯粹的思辨哲学。
这种哲学只是在头脑中构建一个虚幻的世界,而对于现实的社会问题却毫无解决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要理解社会现象,不能仅仅从观念出发,而必须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入手。
他们认为,不是观念决定历史的发展,而是物质生产决定社会的发展。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不能陷入主观的想象和抽象的理论,而要立足于客观的现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他们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轻视人民群众的观点,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不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或所谓的“精神领袖”创造的,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这让我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人民群众的看法。
我们常常过于关注那些所谓的“名人”“精英”,而忽视了普通大众的力量和贡献。
然而,正是无数普通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和价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神圣家族》也让我对阶级斗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自身的解放。
这使我认识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反映了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神圣家族读后感《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们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
青年黑格尔派是 19 世纪 30 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
他们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蔑视人民群众,将群众视为精神空虚、毫无生气的群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物质生产的重视。
他们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这与青年黑格尔派那种将历史的发展归结于自我意识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是观念决定历史,而是物质生产决定观念。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时,不能仅仅从抽象的思想和观念出发,而必须深入到物质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去。
在对鲍威尔等人的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犀利地指出了他们理论的空洞和脱离实际。
鲍威尔等人热衷于抽象的思辨,忽视了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
这让我意识到,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应该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同时,《神圣家族》也让我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他们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这使我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正尊重和重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需求。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哲学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纯粹思辨,而应该关注现实,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正是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关注着工人阶级的命运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姓名:张兴宝专业:小学教育(2011级)作业题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作业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经历和马克主义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先是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受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
他们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这个中间环节,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揭示了自然界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二、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格斯的思想。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入特利尔中学。
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作者:任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40年后回顾与总结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这一章中,分析了黑格尔乃至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作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讲述了黑格尔哲学学派的解体,指出正确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
关键词:恩格斯;黑格尔哲学;辩证法作者简介:任莉,生于1985年,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19世纪80年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已经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确立了统治地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派别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把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些学说改头换面,称之为“新哲学”《费尔巴哈论》正是出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全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代表就是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
一、黑格尔哲学的产生黑格尔哲学产生于1848年革命的准备时期,“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1]他们是用资产阶级哲学取代了封建地主阶级哲学,哲学从为封建专制制度转化为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从为地主阶级辩护转化为为资产阶级服务。
哲学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具有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敢于去“同一切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要拿到国外,拿到荷兰或英国去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着进巴士底狱”。
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
作者:宇恒伟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恩格斯,在转向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过程中,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不同思想要素的影响,大卫·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摩西·赫斯等对恩格斯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
在批判谢林以及费尔巴哈进一步的影响下,恩格斯最终转向了唯物主义。
从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纠葛,可以更加详细地窥见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基本历程,以此也可以作为透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的个案。
【关键词】恩格斯青年黑格尔唯物主义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恩格斯宗教哲学思想新论”(编号:ZK0944)阶段性成果。
相对于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而言,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说明从传统体系化、抽象化、高度理论化的哲学向唯物主义哲学转变的基本路径。
选取恩格斯世界观转变中面临的非常复杂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理论原因,从而对于深化和扩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恩格斯开始向青年黑格尔派的转变
启蒙,按照康德的解释,就是摆脱自己造成的依附地位。
而依附地位意味着,如无他人指导,人便无力运用自己的理解力。
启蒙思想的自律或自立意味着在宗教上人们有自己选择宗教的自由。
伴随启蒙运动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的兴起,这场运动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麦克吉费特有一段话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整个思想和文化界都受到改造。
……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对外在权威的屈从,时间是从属于来时,事实之附属于教务……对人类之罪和世界之恶的阴暗意识,对实在所作的僵化解释,……关于事物只在死后的彼岸世界才能改善的信念——中世纪所特有的一切,都被普遍地克服了。
人们满怀对于自己的新信心,带着对人类力量和成就的新的认识,带着对现存价值新的评价,去面对人生。
”[1]这种状况如同文艺复兴,人们日益对教会权威和神学教条失去兴趣,随之而来的是对世俗生活的关注。
虽然恩格斯受到了卢梭的影响,但他更重视理性,而忽视了情感的方面,而后来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影响下,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了卢梭对情感的关注。
这样,恩格斯在遭遇到一系列的信仰混乱后,终于在施特劳斯的指引下,转向了黑格尔学派。
恩格斯面临的理论迷惑
恩格斯虽然在施莱尔马赫那里作过短暂的停留,但经过施特劳斯的指导,很快就变为一个施特劳斯主义者了,“我目前是一个热心的施特劳斯主义者了。
你们就来吧,现在我有了武
器,有了盾牌和盔甲,现在我有把握了;你们就来吧,别看你们有神学,我也能把你们打得落花流水,使你们不知该往哪里逃”。
[2]施特劳斯的《耶稣传》第一次以强烈的方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耶稣的历史可理解性问题以及能否将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区分开来。
可以说,正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施特劳斯的回答是把神话作为分析的方法,并检验神话与历史以及区分信仰中的基督与历史上的耶稣,这就对新正统主义和教条主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难怪新正统主义的最大代表巴特说施特劳斯是现代神学的坏良心。
从《耶稣传》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不足,但这并不妨碍《耶稣传》的解放作用和积极作用,对于正处于思想混乱的恩格斯来说,这就是希望,这就是力量。
如果仔细分析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我们会发现它的许多缺点,在施特劳斯遭到布鲁诺·鲍威尔猛烈抨击时就显现了出来。
施特劳斯曾预言,布鲁诺·鲍威尔将要老死于正统派首领亨格斯坦堡的“僵死的经院哲学”之中,但他的这个预言落空了。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布鲁诺·鲍威尔,“他比所有这些人更有价值,而且在一个我们社会主义者也关切的问题上,即在基督教历史起源的问题上,他比所有这些人做了更多的工作”。
[3]鲍威尔和施特劳斯一样,考察了基督教的历史起源问题,但他比大卫·施特劳斯走得更远。
一方面鲍威尔认为四部福音书全是福音作者的杜撰;另一方面鲍威尔认为基督教是世界本身的产物。
对于第一方面,施特劳斯的回答是,福音书是整个民族或教团共同意识的产物。
布鲁诺·鲍威尔批评施特劳斯不给自我意识留下余地,并根本不承认历史上的基督教。
恩格斯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萌芽
摩西·赫斯的理论具有独特性,这位黑格尔派学者在恩格斯超越费尔巴哈并创建自己的理论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摩西赫斯将费尔巴哈的人的异化改造为经济异化理论。
根据赫斯的解释,人的本性是生产能动性,但人更多的生产只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私自利,而要满足自私自利就需要金钱,这就需要不断生产,不断地生产成为压抑人本性的手段,金钱成为彼此离异的人的产物。
这种理论实质上直接启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拜物教的分析,并终于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
“对商品生产占统治的社会来说,基督教,特别是新教,乃是合适的宗教。
”[4]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从经济角度分析信仰自由,“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当然,从经济视角分析信仰问题,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更准确的说明。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5]《共产党宣言》也有同样的论述,“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6]《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对宗教的经济分析是他们社会批判理论成熟的表现,并且这种分析在扬弃赫斯经济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还暗含另一种含义,那就是推翻贬抑并奴役人以致人需要宗教幻象安慰的社会关系,认为宗教将随经济状况的变异而消失。
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是唯物史观的伴生物,1845年9月—1846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次全面制定了唯物史观,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它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至此,唯物史观基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也随之形成。
结语
从受到启蒙主义的影响到被黑格尔哲学所吸引,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怀疑和不满到发现经济因素的作用和回归实现,恩格斯在思想观念上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
从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我们了解到唯物主义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凭空的猜想。
唯物主义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在历史、社会环境中不断成长的。
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关联突出展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6][英]利文斯顿,何光沪.现代基督教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2: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1:5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9:32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6:277.
[5]郑天星.马克思恩格斯论无神论宗教和教会[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1,161.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