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含解析20171012138
- 格式:doc
- 大小:347.50 KB
- 文档页数:5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程度、关系或疑问。
如:求之不得乎?(求而不得,怎么会呢?)2.而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如:明而不烁。
3.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或反问。
如:此即青龙也。
4.之用在名词或动词后,表示所属关系或代替前面的名词。
如:用心之良。
5.与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主体或方式。
如:同盟与合作。
6.乃用在句首,表示逻辑的转折或内容的推论。
如:吾既与之约矣,乃安坐而笑。
7.于用在动词后,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等。
如:归于宁静。
8.以用在动词前,表示手段、原因或条件。
如:学以致用。
9.曰用在句首,引用对话的内容。
如:庖丁不饰辞而成章曰。
10.如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比较或类似。
如:如羽之随风。
11.虽用在动词后,表示承让和转折。
如:虽百万之众,不可胜数。
12.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可能或程度。
如:不可逆之势。
13.是用在句首或句末,表示肯定或是非。
如:是故曰。
14.自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主动或从属关系。
如:自寻短见。
15.有用在动词后,表示存在、具备或发生。
如:有所作为。
16.何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询问原因或选择。
如:何必多言?17.必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必然或肯定。
如:必胜之计。
18.方用在动词后,表示方向、程度或方法。
如:发扬光大方。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1、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例: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B、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作连词,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者不译。
例:A、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分矣。
《六国论》B、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例: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B、子而思报父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4)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5)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6)表示承接关系,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词,相当于“然后”“就”“接着”或不译。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一日之所学矣。
《劝学》# 特别注意1、“而”在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同时不是后一个动词发生的状态或方式,两个动词在发生时有时间先后关系,那么“而”表示顺承关系。
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2)遂越狱而走。
2、“而”在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但表示后一个动词发生的状态或方式,两个动词是同一时间发生的,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
例:(1)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刺秦》(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荆轲刺秦》3、如果前一个动词不是实际发生的动作,只表示后一动作发生的状态或方式,那么“而”表示修饰关系。
例:(1)提刀而立者,英雄也。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之1、用作代词,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解析权威常见文言虚词包括:“之”、“乎”、“其”、“者”、“所”、“以”、“而”、“焉”、“何”、“曰”、“耶”、“则”、“也”、“乃”、“者”、“若”、“矣”和“矣”。
以下为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析: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句:吾之友也。
(wú zhī yǒu yě) - 他是我的朋友。
2.乎(hū):用于疑问句后面,表示疑问或表示反问。
例句:人乎?(rénhū)-你是人吗?3.其(qí):代词,表示“他的”、“它的”、“她的”、“他们的”等含义。
例句:彼之言也,非吾之意也。
(bǐ zhī yán yě, fēi wú zhī yìyě) - 他的话,不是我的意思。
4. 者(zhě):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抽象事物或具体人物的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例句:学者(xué zhě) - 学者/学者们。
5. 所(suǒ):用于动词或助词前,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对象。
例句:所言非虚。
(suǒ yán fēi xū) - 所说的不虚。
6.以(yǐ):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为了”、“因为”等。
例句:以假乱真。
(yǐ jiǎ luàn zhēn) - 用假象欺骗。
7.而(ér):表示转折、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而且”等。
例句:养心而安。
(yǎng xīn ér ān) - 养心而安。
8.焉(yān):用于疑问句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如何”等。
例句:安焉(ānyān)-安在哪里?9.何(hé):用于疑问句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事”等。
例句:何意?(héyì)-什么意思?10. 曰(yuē):表示说话的动作或引用别人的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呼”等。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虚词的类型1.一词多义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因此要分清其用法及意义。
如∶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其中例①中的"之"是动词,"往";例②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例③中的"之"是助词,"的";例④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题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危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答案:B解析∶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2. 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
(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
(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焉(于之)(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②图穷而匕首见。
(《史记·荆轲刺秦王》)(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做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2.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①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
【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
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谁可而为之 B.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今者有小人之.言(《鸿门宴》)C.而遂.杀之 D.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同予者.何人
【参考答案】
A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
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典例中A项中的“其”就可以从它在句中位置上进行区分。
“其”放在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首,一般是语气词,表反问或表猜测;“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是语气词,一般表商量或者命令的语气,“吾其还也”中表商量,“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表命令,“一定”;“其”放在句中的其他位置,一般是代词。
依据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解决其他几项,“之”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就相当于今天的“的”,“遂”放在动词的前面,自然是副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
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
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
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
越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
岁余,高后崩,即罢兵。
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
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史记·南越列传》)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番禺负.山险负:依仗
B.称制,与中国侔.侔:相等
C.以其党为假守假:假装
D.击灭南越而并王.之王:统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B.败数县而去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C.击灭南越而.并王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D.佗因此以.兵威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C.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4.请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
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
译文:
(2)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译文:
1.C
【解析】C项,假:代理。
2.C
3.C
【解析】 C项,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4.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5.(1)中原地区混乱,不知何时才能安宁,豪杰们背叛秦朝,相互对立。
(2)(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中国”“安”“畔”“因”“稍”“以”“假”。
【参考译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
秦国兼并了六国,攻取并平定了杨越,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把犯罪而被迁徙的百姓安置到这些地方,同越人杂居了十三年。
尉佗,秦朝时被任命做了南海郡的龙川县令。
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并对他说:“听说陈胜等发动了叛乱,秦朝推行暴虐无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对此感到怨恨,项羽和刘邦、陈胜、吴广等,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时聚集民众,组建军队,像猛虎般地争夺天下,中原地区扰攘动乱,不知何时方得安宁。
豪杰们背叛秦朝,相互对立。
南海郡偏僻遥远,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路,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
再说番禺这个地方,背后有险要的山势可以依靠,南有大海作屏障,东西几千里,有些中原人辅助我们,这也能当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国家。
南海郡的长官中没有谁值得我同他研究这些事,所以把你召来告诉你这些事。
”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
任嚣死后,赵佗就向横浦、阳山、湟溪关传布檄文,说:“强盗的军队将要到来,要疾速断绝道路,集合军队,保卫自己。
”赵佗借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
秦朝被推翻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同他剖符定约,互通使者,让他协调百越,使其和睦相处,不要成为汉朝南边的祸害。
南越边界与北方的长沙接壤。
高后时代,有关部门的官吏请求禁止南越在边境市场上购买铁器。
赵佗说:“高帝立我为南越王,双方互通使者和物资,如今高后听信谗臣的意见,把蛮夷视为异类,断绝我们所需要的器物的来源,这一定是长沙王的主张,他想依靠中原的汉王朝,消灭南越,兼做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劳。
”于是赵佗就擅加尊号,自己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的边境城邑,打败了几个县才离去。
高后派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赵佗。
正遇上南越酷暑潮湿的气候,士卒中的多数人都得了重病,致使大军无法越过阳山岭。
又过了一年多,高后
死去,汉军就停止了进攻。
赵佗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和骆越,使他们都归属南越,使他的领地从东到西长达一万余里。
赵佗竟然乘坐黄屋左纛之车,以皇帝身份发号施令,同汉朝地位相等。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