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
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
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
“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文言文阅读考点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每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来看,近年来要求越来越降低。
就数量来说,就由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的18个。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其命题特点主要是:1.采用分组的方式,4组共考查虚词数为4个,题量较充足。
2.每组二句,着重考查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目的要求往往是: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3.在考查虚词的同时,并不回避虚词的实词义项。
4.所考查虚词并不局限于《考试说明》中所列的那几十个虚词这一范围。
【高考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隐性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唐惠忠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考点解说]rn文言虚词和实词比较,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往往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近年来有些变化.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唐惠忠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J], 唐惠忠
2.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五——筛选文中的信息 [J], 唐惠忠
3.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J], 唐惠忠
4.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J], 唐惠忠
5.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J], 唐惠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吾妻之.美我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受任于.败军之际C.夫.君子之行夫.战,勇气也D.俭以.养德不以.物喜【答案】C【解析】C项,二者是“句首语气词”;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B项,给/在;D项,用来/因为。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9分)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
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
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潘尫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选自《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1。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遂至洛,观兵于.周郊②昔成王定鼎于.郏鄏B。
①呜呼!君王其.忘之乎②以义伐之而贪其.县C。
①亦何以.复令于天下②郑伯肉袒牵羊以.逆D.①引兵去三十里而.舍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B。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题型设计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③疑问代词——安、焉、何;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②时间副词——既、已、且③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目的,修饰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②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3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既而不久,一会儿;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1疑问代词2疑问副词3复合虚词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何乃译为“怎能”;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3.乎1语气词:表疑问语气或反问;吗、呢;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跟;3形容词、副词词尾4.于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①在;②向、跟、同;③对、对于;④到、自、从;⑤给、由于;⑥比;⑦被;2复合虚词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见……于表示被动;5.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的;2副词:就、就是、正是;3连词:①于是、就、这才、才;②却、竟、反而、只;4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乃尔译为“这样”;6.其1 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 ②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2 副词:①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②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还要;③表反问语气;难道;3 连词: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表选择;或者、还是;4助词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5复合虚词何其译为“多么”;7、且1副词; ①将、将要;②暂且、姑且;2连词:①表并列;一边……一边……②表递进;而且,并且;③表让步;尚且、还、况且;8.若1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这、这样;2连词:①表假设;如果; ②表选择;或、或者;3复合虚词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若何怎么样;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另:动词;实词像,好像;9.所1助词; ①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②“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2复合虚词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所在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10.为1介词; ①替、给;②对、向;③为了、为着;④因为、由于;wèi⑤被wéi;2语气助词: wéi 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另:动词;实词①做②成为③担任④是⑤认为11.焉1代词; ①他它,他它们;②表疑问;什么、怎么、哪里;2助词:①句末语气助词;②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3兼词;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②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知识联想:兼词“诸”——是“之于”的意思难点:焉用在句末作代词,语气助词或兼词时,有时会混淆;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别;12.也1语气助词:①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②表肯定语气,可不译或译为“了”;③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④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译;2复合虚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欤表疑问,相当“么”;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13. 以1介词:①把、拿;②用;③凭借、靠;④凭……身份; ⑤因、由于;⑥按照、依据;⑦在、从;⑧和、跟;2连词:①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又、并且、而且、不译;②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③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④表目的关系;来、用来、以致; ⑤表因果关系;因为;3副词:通“已”;已经、太、甚;4复合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14.因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 1名词:原因;2动词:①依靠;②沿袭;3副词:于是、就、便;4介词:①依照、根据;②趁着、趁机;③凭借;④通过、经由; ⑤由于、因为;15.则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 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1名词:①准则、法则;②等级;2动词:效法;3副词:①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②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4连词:①表并列关系;“就”或不译;②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③表假设关系;假使、如果;④表转折关系;可是、却; ⑤表让步关系;倒是;⑥表出乎意料,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16.者1代词; ①用在别的词或短语后,指人、事、物等;可译为“的”人、事、物;②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③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某某时候或“……的话”;④用在“若”、“似”、“如”等词后,像……的样子,……似的;2语气助词:①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不译;②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③用在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3通“著”;局,处于;17.之1动词;到;2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②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自己;③指示代词;这、这种、这些;3助词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③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定语的标志,“的”;⑤补语的标志,“得”;⑥音节助词,可不译;18.与注意读音:A、yú,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B、当作“参加”时读yù,“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C、其它都读yǔ;1名词;党羽、同盟者;2通“举”;①推举、进用;②攻占、收复;③皆、都;3语气助词; Yú,相当于“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呢、吗;4动词;yǔ①给予;②亲附、跟随;③交往;④对付、对斗;⑤允许、赞许;⑥帮助;⑦等待; yù⑧参加、参与;⑨干预;⑩称誉;5连词:①相当于“和”、“同”;②相当于“与其”;③相当于“或者”、“还是”;6介词①和、跟、同;②为、替;③被;④相当于“以”;⑤相当于“于”、“在”;难点: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同为人名或人称代词时,“与”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较难辨别;7复合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二、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四、看语气表达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表达的语气推断;五、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六、看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七、看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答题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代入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辨别、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指的是那些在句子结构上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功能上起到连接和修饰其他成分的作用的词语。
它们常常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等。
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并且能够增加写作时的表达能力。
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几个常见虚词及其例句。
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1. 虚化代词功能:在文言文中,“之”可用于指示前面所述事物,起到限定或强调作用。
例句:圣人居治必先正己以定家,乃至以养天下。
此生活之大原则也。
2. 功能表示结果或程度:一些副词与“之”连用,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句:“明月之照耀”、“碧波荡漾之处”。
3. 状语从句引导词:当“之”后接一个完整的动词短语时,可引导一个状语从句。
例句:“明明朝稻谷丰登而食者多富饶矣。
”三、“乎”的用法及例句1. 疑问代词性:在文言文中,“乎”可用作疑问代词,引起反问或表示不确定的语气。
例句:“夫人之为道,岂特偶然诞生而已乎?”2. 强调语气:在感叹或强调的语句中使用“乎”,增强语气。
例句:“吾闻孔子之德,观其周身非常之物也!愿效法焉。
”四、“所”字的用法及例句1. 动宾关系:当“所”置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时,表示主动发送者与被动接收者之间的关系。
例句:“君子能专心致志于学术,使外界所知革命。
”2. 虚化动作结果成分:有时在文言文中,“所”可以虚化一个动作或行为的结果部分。
例句:“骨肉未寒而内外人所以忧那三桓禽。
”五、“得”字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可能性:在条件状语从句中,“得”可以表示可能性、许可或条件约束。
例句:“上得则兼备六艺,下达则原本清净一无是非。
”2. 虚化助词:当“得”置于动词之后时,可以虚化动作的行为者。
例句:“黄昏未晩,犹得及入城。
”六、“焉”的用法及例句1. 疑问代词性:在文言文中,“焉”可用作疑问代词,引起问题或表示不确定的语气。
例句:“曷以遗君?”2. 介词或方位副词:在表示地点、时间、状态等方面,“焉”可起到介词或方位副词的作用。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