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历史(下)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
但是,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生产过剩、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表现: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二、罗斯福新政
1.时间、人物: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3.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5.影响:
(1)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6.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与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一、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初三历史下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民族解放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取得成就3.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文化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外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二、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为了复习初三历史下册的知识点,下面给出一个初三历史复习提纲,供同学们参考:第一章:民族解放斗争(400字)1.红军长征(100字)–长征的背景和意义(50字)–长征的经过和结果(50字)2.抗日战争(100字)–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胜利(50字)–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50字)3.解放战争(100字)–解放战争的爆发和胜利(50字)–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50字)第二章: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400字)1.红军的战略转移(100字)–为什么红军要进行战略转移(50字)–我们从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学到了什么(50字)2.抗日战争的胜利(100字)–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50字)–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0字)3.解放战争的胜利(100字)–解放战争的经过和胜利(50字)–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50字)4.社会主义建设的取得成就(100字)–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成就(50字)–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和教训(50字)第三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400字)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100字)–改革开放的原因和必要性(50字)–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和目标(50字)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100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和重要事件(50字)–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就和挑战(50字)3.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100字)–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50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50字)4.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100字)–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进展(50字)–民主法治建设的意义和进步(50字)第四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外交(400字)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00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优势(50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启示(50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100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50字)–市场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50字)3.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100字)–对外开放的政策和重要举措(50字)–国际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影响(50字)4.和平与发展的主题(100字)–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相互促进(50字)–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对外关系(50字)以上是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与初三历史复习提纲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可以根据此复习提纲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复习,以便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愚公移山》1、解释加点字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圆)面积黄河水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将近面对修连居住苦于阻塞绕弯路召集家人商量“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全铲平险峻的大山水之南纷纷地赞许提出凭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连‥都消减把‥怎么样况且哪里纷纷地大家之于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边上于是扛敲打开垦用箕畚到边上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刚刚换牙借代七八岁交换才通“返”往返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修连很主谓间通“慧”聪明凭借的草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语气词表反问语气你思想顽固通连‥都如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穷尽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应。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穷尽但是增加愁什么修连通“无”,没有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拿持听说害怕停止给被感动背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通“措”放置从通“垄”,高地隔绝2、通假字汝之不惠.通“慧”聪明始一反.焉通“返”往返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一厝.朔东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通“垄”高地3、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句何苦而不平介宾倒装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4、一词多义年且.九十将近面山而居.居住杂然相许.赞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居.庙堂之高处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存者且.偷生尚且不可久居.停留一百许.里左右上下且.焉置土石况且居.一年过了时人莫之许.赞许承认、同意且焉.置土石哪里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因以为号焉.语气助词曵屋许许..声拟声词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本在冀州之.南的而.山不加增转连但是汝心之固.顽固跳往助之.代愚公面山而.居修连吾义固.不杀人本来汝心之.固主谓间取独聚室而.谋顺连固.以怪之矣本来5、翻译句子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①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年龄将近九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秦朝的统一中国1.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战争•秦赵之战•秦朝的建立•项羽和刘邦的争斗2.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秦朝的统一与中国历史的分水岭•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3. 秦始皇及其统治•秦始皇的治理手段•墓室的建造第二单元:秦汉之际的中国1. 秦汉之际的政治改革•三公九卿制度•儒家学说的兴起•法家学说的兴起2. 秦汉边疆的拓展•西南地区的征服与开发•北方边疆的防御3. 刘邦与汉朝的建立•刘邦的功绩与政策•汉朝的建立与发展第三单元:西汉时期的中国1. 西汉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的发展•儒家思想在西汉的影响2.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商业与手工业的繁荣3. 西汉的外交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西汉与罗马帝国的交流第四单元:东汉时期的中国1. 建武中兴与赤眉起义•王莽篡位与新朝的建立•赤眉起义与刘秀的建武中兴2. 东汉的政治与文化•吴汉政权的建立与粉碎•东汉的文化与科技3. 长平之战与三国分立•董卓之乱与十八位诸侯的争夺•曹操、刘备、孙权的兴起与对峙第五单元:三国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建立•三国蜀汉、魏国、吴国的对峙•西晋的建立与政治内乱2.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南朝与北朝的对立•南北朝统一的历次尝试3.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起与文化交流•南方的稳定与经济发展第六单元:隋唐时期的中国1. 隋朝的统一与政治改革•隋文帝杨坚的统一战争•隋朝的政治制度与改革2. 唐朝的政治与社会•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家•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3. 长安与东都的文化繁荣•唐朝的文化与科技•长安与东都的区别与联系第七单元:五代十国与北宋时期的中国1.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政权更迭•五代十国政权的兴亡•民族政权的兴起2. 北宋的建立与政治制度•北宋的建立与政治改革•巨臣政治与改革的限制3. 北宋的经济与文化•农业生产与商业的繁荣•文人墨客与科技的发展第八单元:南宋时期的中国1. 南宋的统治与政治制度•南宋的统治者与政治家•南宋的政治制度2. 南宋的经济与文化•南宋的社会与经济•南宋的文化与科技3. 金朝与南宋的对立与和平•金朝的建立与南宋的对峙•金宋对立演变为南北和议第九单元:元朝时期的中国1. 元朝的建立与世袭制•蒙古帝国的建立与统治者•元朝的国号与政治制度2. 元朝的政治与经济•元朝对中国的统治与影响•元朝的经济制度与发展3. 元朝的灭亡与明朝的建立•农民起义与元末之乱•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以上就是九年级历史全册的复习提纲,涵盖了秦朝至元朝的中国历史要点。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一节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有延展性、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金属之最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金>铝)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低的金属——汞硬度最大的金属——铬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金属的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金属的应用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低廉钨——灯丝——熔点高铬——电镀——硬度大铁——菜刀、镰刀、锤子等汞——体温计液柱银——保温瓶内胆铝——“银粉”、锡箔纸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混合物。
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
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多种,而合金已达几千种。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常见的合金: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生铁钢黄铜青铜成分含碳量含碳量铜锌合金铜锡合金铅锡合金钛镍合金2%~ 4.3%0.03%~ 2%不锈钢是含铬、镍的钢,备注具有抗锈蚀性能。
紫铜是纯铜熔点低见下具有形状记忆生铁较脆,钢铁具有韧性。
效应生铁常制成暖气片。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造人造骨。
《公输》1、解释加点字。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攻宋。
子墨子闻之..,成.,将以替这种器械造成将要用听说代词,代这件事从到拜见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语气词连用,表疑问语气,呢希望您通“悦”,高兴请允许我送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坚守正道义本来第二次请让允许我解说造用什么提宾的标志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争..;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在但说聪明说仁义谏诤说忠诚而不得,不可谓强...。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说强大说明白事理然而为什么停止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已经告诉为什么引见向好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邻有敝舆..,舍其文轩拜见在这里装饰华美的车子破旧的车子偷粗布衣服偷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什么样毛病土地方圆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谓.无雉兔鮒鱼者.也,好像…与同…相比是说…的地方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好像…与同…相比高大多余的认为主谓间类别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如此替造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子墨子九距.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背景: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一、中国担当1.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2. 中国担当的具体表现。
(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积极有作为的表现。
)(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
(3)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积极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化解区域危机、对外经济援助、全球环境保护、各种灾害救援及高致死性传染病与瘟疫的防控、解决世界贫困问题等。
4. 在为世界发展作贡献的同时,我国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5. 我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表现。
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1)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
(2)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3)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
(4)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6. 列举中国向世界展现的中国智慧。
一、第一章机械的基本概念和自由落体运动1.机械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的关系2.位移和位移的计算公式3.速度和速度的计算公式4.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5.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6.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内容7.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公式8.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9.重力的概念和公式10.质量和重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二、第二章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力的合成和分解3.平衡力和合力4.弹性力和摩擦力5.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6.压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7.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8.不同形状物体的压力大小和分布三、第三章浮力与浮力平衡1.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3.浸泡在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和重力的关系4.物体的浮力大小和浸泡深度的关系5.浮力和密度的关系6.浮力平衡和浮力调节的应用7.浮力平衡的实验和测量四、第四章初中常用量和单位1.长度、面积、体积的定义和计量单位2.时间、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3.质量、密度、力和功的定义和计量单位五、第五章机械能、波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机械能守恒定律3.振动和波的概念和特点4.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区别和主要特点5.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和传播速度6.机械波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模式7.机械波的干涉和衍射8.机械波的反射和折射六、第六章光的反射和折射1.动态图的光线反射定律2.静态情况下的光线反射定律3.反射光的特点和反射角的性质4.光的折射定律5.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6.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应用七、第七章光的制作、传播和损失1.光的制作:光源和发光物体2.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直线传播的条件3.光的损失:衍射、吸收、散射和反射4.光的传输与透明度和光强的关系八、第八章电流、电压和电阻1.电流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电压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电阻的概念和计算公式4.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内容5.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6.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九、第九章电路和分贝1.电路的概念和主要元件2.电路中电阻、电容、电感的作用和计算3.分贝的概念和计算十、第十章电磁感应和安全用电1.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电磁感应的应用: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3.电路中的磁场与电流、电场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4.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
九下历史全册《知识提纲》知识提纲如下:
一、古印度与文明起源
1.远古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
2.古印度的阶级划分:种姓制度
3.阿利安人入侵与吠陀文献的出现
4.古印度的宗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
5.阿育王及其大帝国的建立
二、古印度政治与经济
1.古印度的国家制度:王国、共和国
2.古印度的农业与手工业
3.古印度的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4.古印度的货币制度:储藏货币、铁钱
5.古印度的城市与居民生活
三、古印度的文学与艺术
1.印度古代文学:吠陀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2.古印度的建筑:寺庙塔、印度教寺庙
3.古印度的绘画与雕塑:艾洪纳派与凯拉克派
四、古印度社会与文化
1.印度教的起源与特点:梵我一体、轮回转世、善恶报应
2.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天文学、医学
3.古印度的教育制度:婆罗门制度、庙宇教育
4.古印度的妇女地位与婚姻制度
五、古印度的衰落与外来统治
1.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
2.高昌王朝的建立及其对印度的统治
3.苏丹王朝及其对印度的统治
4.布哈拉王朝及其对印度的统治
六、古印度的遗产与影响
1.古印度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宗教、文学、艺术
2.古印度对中国的影响:佛教传入、印度数学传入
3.古印度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光明王朝、袁世凯访印
以上是九下历史全册《知识提纲》,涵盖了古印度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对古印度的发展与演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九下历史《全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1.拉美独立运动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意义:南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2、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性质: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3课美国南北战争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既是内战,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林肯的贡献:(1)废除了黑人奴隶制;(2)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日本改革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单元小结一.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②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独立战争③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二、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1、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奴隶制的废存问题不可调和;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俄国—-农奴制危机2、解决途径:美国通过1861-1865年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日本推翻幕府后,明治天皇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明治维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即)1861年改革。
九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提纲(部编版)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1. 青铜时代的中国
- 铜器的发展和应用
- 影响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 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
2. 希腊罗马古代文明
- 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
- 古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 印度的起源和形成
- 和的兴起
- 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单元: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
1.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 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 文化和宗教的传播
- 各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2. 马可波罗和丝绸之路
- 马可波罗的探险和见闻
- 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
- 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和影响
3. 地理发现和文化交融
-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 地理发现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 文化交融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单元:欧洲的大革命和近代产业社会的兴起
1. 法国大革命
- 大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 法国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 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2.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 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展
-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和变革
3. 近代产业社会的特征
-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 社会阶级和经济结构
- 城市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以上是《九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提纲(部编版)》的大致内容纲要,具体还需根据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充和调整。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下历史《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2018-01-11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背景: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
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
目的: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根本目的:维护本国利益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参与国家: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结果: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影响: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
③影响: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加速了二战的胜利。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①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内容: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一、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原因:苏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三、冷战的主要表现:政治上: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成立北约(以美国为首),成立华约(以苏联为首)。
四、苏联的对策: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影响)五、德国的分裂:1.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成立东德(苏占区)和西德(美英法占领区)。
2.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战后经济发展:表现:持续繁荣原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③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走向联合:原因:联合自强;提高国际地位。
过程:20世纪50年代,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六国);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3.影响:①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②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③提高了国际地位;④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1.表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放缓。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三、日本的崛起1.表现: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原因:外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②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同住地球村1、当今世界的特点?①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②这是一个开展的世界。
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
③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各国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
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利与弊〕(积极影响)利:①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
②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为经济开展提供了新的时机〔消极影响〕弊: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4.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如何做?①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②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平安,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打算。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②文化多样性是完成文化创新与开展的前提和根底。
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加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6.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如何对待文化差异?)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②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公平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③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7、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旧的世界格局消逝,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
②世界正处于大开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开展。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动,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力量比照更趋平衡,和平开展大势不可逆转。
③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开展中国家快速开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俄国十月革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二、革命的经过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4、措施: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B、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C、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
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九年级下册知识要点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人:列宁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三、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2、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四、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当时哪4个加盟共和国?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1922年“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⑤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美、英、日)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繁荣”及其崩溃1、繁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结果: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激化。
2、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A、标志:1929年10月,美国股票价格连续暴跌,影响了各个经济部门,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C、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
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③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德国纳粹政权建立:1、建立原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在德国陷于绝望时,开展欺骗宣传活动,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2、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内政:德国纳粹党的恐怖统治:①希特勒上台后,于1933年,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②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③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④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⑤掀起反犹狂潮,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升级。
外交: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A、意大利:墨索里尼实行独裁统治,醉心于对外扩张。
B、日本: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政府,积极怂恿向外侵略扩张,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
第6课二战爆发一、慕尼黑阴谋A、时间:1938年9月B、地点:德国慕尼黑C、人物:张伯伦(英)、达拉第(法)、希特勒(德)、墨索里尼(意)D、要害: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满足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要求,以求得一时的太平。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1、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它们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
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2、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A、背景: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B、地点:苏联雅尔塔(1945、2)C、人物:斯大林(苏)、罗斯福(美)、丘吉尔(英)D、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对日作战。
二、最后的胜利1、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日本投降。
A、1945年4月底,苏军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的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
5月2日,德军投降。
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B、苏联加入对日作战,美国直接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日本法西斯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欧洲的联合: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欧国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②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日本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解体1、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2、1991年底,苏联解体。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匈牙利的改革的内容(P65)二、东欧剧变1、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领导人是尼赫鲁。
一、非洲独立运动A.发起:1952年,埃及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高潮: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C.深入: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如何?A.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
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