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室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2.69 KB
- 文档页数:1
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臧夏秋【摘要】本文以“校企结合”为切入点,通过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以一名普通院校管理者的身份以S省Y市为情景模拟试点,通过实际模拟,提出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双师型”教师比例结构模式,为应用技术型院校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及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25-26)【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院校;人才培养;双师型;校企结合【作者】臧夏秋【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61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本决定强调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导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等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各地应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发言:“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转变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本科高校摆脱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另一方面也是合理配置社会人才结构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然而在我国,这一比例已经完全失衡。
究其原因,一是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的严重匮乏,二是不少大学生在学术上的造诣不深,无法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型工作。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转型难以避免地会遭遇定位困惑、观念制约、制度性障碍、资源支持乏力、教学改革路径依赖等困境。
为此,必须转变大学价值观,搭建应用技术人才的能力结构,建立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结合,培养教师实践和应用能力,并且以制度体系的系统设计来支持和保障其实现转型发展。
最终达到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转型,就是要最终培养出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的高技能人才。
1412016年第11期总第168期No.11. 2016Sum 168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供求关系不断变化。
面对诸多改变,高等教育需要做出相应地结构性调整,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来驱动发展,解决办学差异不明显或同质化的问题,需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加强特色建设和内涵建设研究,以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或者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很难适应经济结构动态调整和技术产业的升级换代,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及形势需要,转变办学思路,树立工匠意识,针对中国制造业由“机械自动化”向“机械智能化”转变的实际,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中高端就业迈进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思考、改革、调整和完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改革在专业内涵建设中,首先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其改革方案如下:1.以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基,以学生就业岗位群为先,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要,着力加强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
高中起点升本、高职升本和中职升本在培养目标上注重技术和技能的应用性,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能培养,注重承接企业项目,开展能力训练,以达到培养“敬业、乐业、专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
2.以重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基,以提升学生工匠意识和能力为先,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为要,着力构建应用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以完善实验实训体系为基,以有效教学为先,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为要,着力加强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建设。
4.以创客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为基,以完善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先,以落实校企双方“跨界”教育为要,着力培养“懂技术、有技能、擅应用、会创新”实用型人才。
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唐丽丽【摘要】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文科人才,文科专业不断借鉴理工科的实验室建设经验更好地发展文科教学实验室,为文科生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已成为地方高校发展文科实践教学的首要办法.从认清文科实验室发展现状及分析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如何推进地方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满足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实验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4(012)004【总页数】3页(P199-201)【关键词】文科实验室建设;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培养【作者】唐丽丽【作者单位】肇庆学院教务处,广东肇庆52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82;G642.42;C931.3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文科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而且要求具有处理材料和综合运用现代化手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难以通过文科的理论教学得以全部实现,还需主要依靠校内外的实践教学来完成。
文科实验室作为文科生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心理调适等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形成,但其建设在高校中却一直都是处于薄弱环节,几乎人人都认为办文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书、一张纸就行了,文科生只需能说会写即可。
可是在信息时代,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文科人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模拟社会实际工作的实验环境,填补文科研究手段上的不足,增强文科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教学过程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以实验室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推崇专业教育,片面强调培养“专门人才”,人为地将文、理、工科等分隔开来,各自封闭,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艺术素养贫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
2017年5月,第三次豫沪战略合作对接活动期间,上海市教委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洛阳理工学院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1]高等教育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结合教育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就是人才供需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这也是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战略任务。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概况(一)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匹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部分学术型大学纷纷转型,涌现出一大批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所对实体经济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0年代后期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时期。
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人均GDP不断提高,在1990-2000年各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变革的动力源。
[2](二)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我国经济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也在历经重大变革。
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通过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近五年来,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上不断调整与创新。
1.转型特殊期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邬大光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中谈到,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
对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探索[摘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支撑和推动国家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借鉴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文章分析了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意义,以及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并从学科专业优化、教学团队建设、校企深度合作三个方面分析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德国、瑞士、芬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在逆势中仍能够保持稳定而强劲的世界经济竞争力,与这些国家的技术技能优势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又来自于背后完善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隶属职业教育类型的应用科技大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面临着产业转型与人才的矛盾,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看,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支撑和推动国家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
德国等欧洲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和学位设置和办学特色,对发展我国高等应用型教育、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创立于1970年,当时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人才结构需要很大的调整,而人才培养需要依靠教育体系结构与之相适应。
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应用技术大学这种有别于普通大学的新的大学类型。
其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工程和技术教育,强化职业培训,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职业导向,专业设置一般集中在工程科学,如建筑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等,以及经济学、社会服务、行政管理与司法服务等领域。
应用科技大学专业的设置,往往与当地产业、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校企合作和特色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摘要以黑龙江东方学院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为例,详细阐述了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多种灵活的合作模式及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校企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我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是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开始启动的,首批有35所高校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
2014 年6 月23 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
应用科技大学是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以岗位需要为导向开展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地位的一类高等院校。
应用技术大学的实验室应是围绕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中实际需求的相关技术和成果转化而建立的,它是培养工业、企业或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实现由地方本科院校成功转型,实验室建设是关键。
由于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而来,长期以来,国家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的投资扶持力度不够,实验室建设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带来困难。
而企业需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但企业中高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理论基础薄弱,引进的毕业生与企业对接困难等问题。
基于“优势共赢,劣势互补”的原则,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本文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论述了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多种灵活的合作模式及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1.应用技术大学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情况黑龙江东方学院于2013年被教育部首批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该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步构建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发展后劲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校企联合实验室是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虚拟实验室建设[摘要]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此类院校必须在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加大力度,积极探索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开发建设。
本文结合所在学院的工作实际和虚拟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虚拟实验室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虚拟实验室建设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
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
在培养目标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围绕“应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建设更是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应是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应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实际动手实验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该学科及该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获得足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并初步具备完成实际测试、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虚拟实验室简介威廉沃尔夫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教授,他于1989年首先提出虚拟实验室的设想。
迄今已有22年历史,由于市场需求较好,应用前景广阔,各国均在大力开发,生命力十分旺盛。
虚拟实验室描述的是一个建立在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仿真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实验室环境,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虚拟仪器连接起来,以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合成的一个系统。
虚拟实验室包括虚拟仪器系统、数据分析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虚拟实验室管理系统等。
虚拟仪器系统是虚拟实验室的核心。
而虚拟实验,就是按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虚拟的工程实验环境,运用各种虚拟实验仪器仪表和设备,对建立起来的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构成新型的教学实验。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张海龙胡明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10期摘要: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只有发挥自身特色、找准定位、恰当切入、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才能发挥好学科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31-03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一)学科和专业的界定1.学科的含义。
“学科”一词译自英文的discipline,discipline词义本身具有多重含义。
国外一些著名辞书,如萨美尔的《英语词典》(第一卷)、《世界辞书》、《牛津大词典》(第一卷)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了多种注解,一般都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等含义[1]。
《辞海》中对学科的解释:第一种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第二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
无论是国内与国外、权威与民间对学科都有从自身工作和研究的角度出发给出定义与内涵,但是从高等学校的角度,学科本身应具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二是指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
而我们所研究的学科一般既具有第一个含义中的特征,又包含第二个含义的要义,即特指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类别。
一言以蔽之,学科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与社会分工中根据不同需求而构建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为人类知识传承起到了龙骨作用。
2.专业的含义。
专业是在学科基础上更加细化的知识结构,并根据社会专业分工所需而设立的学业类别,以实现其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以此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