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操作规范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规范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要执笔人:王斌、忻凌、周洪伟、汪涛、史华新、曹馨宇、余海滨、郭玉峰、陆丽明、张妮楠二〇一八年十一月目录一、工作简况 (1)(一)任务来源 (1)(二)目的意义 (1)(三)制作单位 (1)(四)主要工作过程 (1)(五)主要起草人员 (2)二、确定团体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论据 (2)(一)主要编制依据 (2)(二)编制原则 (2)(三)主要技术内容 (3)三、主要编制过程 (4)(一)组建标准起草组 (4)(二)系统收集相关材料 (5)(三)编制技术规范 (6)、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6)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7)六、贯彻团体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7)七、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7)附件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立项批文 (8)附件二:专家意见汇总及处理情况 (9)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本规范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源异构中医科学数据汇交系统的研发”(2017YFC1703505)课题和“多维多层多态中医药知识图谱及时空演化模型研究”(2017YFB1002302)课题资助。
《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操作规范》于2018年1月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作为团体标准立项。
(二)目的意义编制《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操作规范》,规范的数据采集是形成可靠临床证据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研究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后期临床数据的分析质量。
(三)制作单位《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操作规范》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出,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合作编制。
(四)主要工作过程本技术规范的编制,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进行,研究技术路线图如下:本技术规范的编制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主要阶段时间进度工作安排及内容项目申报2017.12 项目申报立项项目启动2018.1 召开项目启动会,成立标准起草组撰写规范草案2018.1-2018.6 讨论规范编制内容框架检索、收集文献等,形成规范草案主要阶段时间进度工作安排及内容撰写征求意见稿2018.7-2018.10 根据专家建议讨论、修改规范草案,形成征求意见稿撰写规范编制说明、明确规范推广应用方案等(五)主要起草人员本规范主要执笔人:谢琪、刘春、王斌、周洪伟、忻凌、汪涛、曹馨宇、史华新、郭玉峰、张妮楠。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是中国领先的医学学术组织,成立于1935年,总部位于北京。
其宗旨是推动中医药学科的科学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促进中医药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的更新发展,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的聚集地,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稳健发展,推进中国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中国中医药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任务是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推动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这里提供各种教育培训计划、科研、学术交流、科学出版以及技术咨询等服务,以丰富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研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提升。
中华中医药学会开展了许多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如学术交流会、中医药继续教育、国际会议、行业论坛等。
每年定期主办各种高水平的中医药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中医药专家,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此外,该学会还组织业内人士参加国际会议,提高中药的国际声誉,加强与世界各地中医药界的交流合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中药企业以及行业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针对药品储存、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以保证中药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同时,该学会还开展企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认定,提高中药生产管理人员的行业素质。
中华中医药学会还致力于推广中医药文化,举办各种中医文化活动、讲座与展览,推广中医药知识,增强国民的中医药意识与文化自信。
总之,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和科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2世纪以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已具备现代性与科学性的特征,中华中医药学会不断提高中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医疗健康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证书样本-回复如何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证书,以及证书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一步:了解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是中国国内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中医药组织之一。
成立于1955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级学会,拥有广泛的会员群体,包括中医医师、中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等。
该学会的宗旨是推广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健康服务的提高。
第二步:选择适合自己的证书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提供多种证书项目,涵盖中医临床、中医药科研和中医药管理等方面。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证书项目。
可以通过学会的官方网站或者相关媒体了解不同项目的内容、要求和培训方式。
第三步:参加培训课程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证书需要参加学会认可的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由学会认可的培训机构提供,通常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临床实习等环节。
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获得证书打下基础。
第四步:参加考试完成培训课程后,需要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的考试。
考试通常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操作考核。
理论考核内容涵盖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笔试的形式进行;临床操作考核则主要评估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临床案例进行评估。
第五步:申请证书考试合格后,可以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申请证书。
申请过程中,一般需要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如培训证明、考试成绩单等。
学会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会颁发相应的证书。
证书的重要性与作用:1. 提升专业能力与竞争力:中华中医药学会证书是对个人专业能力的认可。
获得证书可以证明个人的扎实知识和熟练技能,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2. 信任与信誉的象征:中华中医药学会证书是行业内的权威认证,持有证书者的信誉会得到提升。
在医疗服务和科研项目中,证书可以使个人更易获得信任和合作机会。
3. 拓宽就业出路: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持有中华中医药学会证书的人员更容易进入医院、药企、科研院所等机构,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中指出》“国家级学时期刊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康复学会)主管、主办的,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主办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
”修订为“国家级学时期刊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康复学会)等主管、主办的,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育部等主管、主办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引用格式《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学领域的一部重要标准,它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一套关于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准。
该标准引用格式如下:1.标准标题《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标题应使用粗体,居中排列。
标题下方可以注明发布日期和发布机构。
例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1.引用格式在引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时,应按照以下格式进行:[作者(出版年份)]:引用内容例如:[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名称、诊断方法和疗效评估标准。
1.具体引用示例以下是一个具体的引用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上述格式引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肺痈的诊断依据为:发病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或咳吐脓血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疗效评定标准为治愈、好转、未愈。
具体治愈标准为症状消失,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好转标准为症状减轻,体温下降,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未愈标准为症状、体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无改善或恶化。
1.注意事项在引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引用内容应准确无误,遵循原标准的内容和意图;(2)引用格式应规范统一,避免出现多种引用方式;(3)如果原标准内容有所更新或修订,应引用最新版本的内容。
总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规范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在引用该标准时,应遵循规范的引用格式和注意事项,以保证引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尊敬的中医药学会领导:您好!我是一名热衷于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经过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了解,我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深感敬佩。
为了更好地推广、研究和传承中医药,我谨向贵会提出加入中医药学会的申请。
首先,我想谈谈自己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几千年医疗实践的总结。
它以整体观、辨证观为指导思想,注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接受中医药。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我深知中医药学会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贵会汇聚了众多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致力于中医药的研究、推广和传承。
加入贵会,我将有机会与业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医药的发展趋势,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我一直在积极参与中医药相关的学术活动和实践。
在校期间,我曾担任中医药社团的负责人,组织并参与了多次中医药知识讲座、研讨会和实践活动。
工作后,我也一直在关注中医药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决心。
加入中医药学会,我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我将努力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另一方面,我将积极投身中医药的实践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中医药。
此外,我还希望能够借助贵会的平台,结识更多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同行者,共同为中医药的繁荣和发展献计献策。
最后,请领导审查我的申请材料,给予我加入中医药学会的机会。
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为实现中医药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致敬礼!申请人:(姓名)申请时间:(年月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1、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会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2、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体质类型条件判定结果平和质转化分≧60分是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30分转化分≧60分基本是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不满足上述条件者否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是转化分30~39分倾向是转化分﹤30分否3.示例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4、表格阳虚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您手脚发凉吗? 1 2 3 4 5 (2)您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吗?1 2 3 4 5(3)您感到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吗?1 2 3 4 5(4)您比一般人耐不了寒冷(冬天的寒冷,夏天的冷空调、电扇等。
1 2 3 4 5(5)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 1 2 3 4 5 (6)您吃(喝)凉的东西会感到不 1 2 3 4 5舒服或者怕吃(喝)凉东西吗?(7)你受凉或吃(喝)凉的东西后,容易腹泻(拉肚子)吗?1 2 3 4 5 阴虚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您感到手脚心发热吗? 1 2 3 4 5 (2)您感觉身体、脸上发热吗? 1 2 3 4 5 (3)您皮肤或口唇干吗? 1 2 3 4 5 (4)您口唇的颜色比一般人红吗? 1 2 3 4 5 (5)您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燥吗? 1 2 3 4 5 (6)您面部两潮红或偏红吗? 1 2 3 4 5 (7)您感到眼睛干涩吗? 1 2 3 4 5 (8)您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1 2 3 4 5 气虚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你容易疲乏吗? 1 2 3 4 5 (2)您容易气短(呼吸短促,接不上气吗?1 2 3 4 5(3)您容易心慌吗? 1 2 3 4 5 (4)您容易头晕或站起时晕眩吗? 1 2 3 4 5 (5)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 1 2 3 4 5 (6)您喜欢安静、懒得说话吗? 1 2 3 4 5 (7)您说话声音无力吗? 1 2 3 4 5 (8)您活动量就容易出虚汗吗? 1 2 3 4 5 痰湿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您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 1 2 3 4 5 (2)您感到身体学生不轻松或不爽快吗?1 2 3 4 5(3)您腹部肥满松软吗? 1 2 3 4 5 (4)您有额部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1 2 3 4 5(5)您上眼睑比别人肿(仍轻微隆起的现象)吗?1 2 3 4 5(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 1 2 3 4 5 (7)您平时痰多,特别是咽喉部总 1 2 3 4 5感到有痰堵着吗?(8)您舌苔厚腻或有舌苔厚厚的感觉吗?1 2 3 4 5 湿热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您面部或鼻部有油腻感或者油亮发光吗?1 2 3 4 5(2)你容易生痤疮或疮疖吗? 1 2 3 4 5 (3)您感到口苦或嘴里有民味吗? 1 2 3 4 5 (4)您大使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吗?1 2 3 4 5(5)您小便时尿道有发热感、尿色浓(深)吗?1 2 3 4 5(6)您带下色黄(白带颜色发黄)吗?(限女性回答)1 2 3 4 5(7)您的阴囊部位潮湿吗? 1 2 3 4 5 血瘀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您的皮肤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青紫瘀斑(皮下出血)吗?1 2 3 4 5(2)您两颧部有细微红丝吗? 1 2 3 4 5 (3)您身体上有哪里疼痛吗? 1 2 3 4 5 (4)您面色晦黯或容易出现褐斑吗?1 2 3 4 5(5)您容易有黑眼圈吗? 1 2 3 4 5 (6)您容易忘事(健忘)吗 1 2 3 4 5 (7)您口唇颜色偏黯吗? 1 2 3 4 5特禀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您没有感冒时也会打喷嚏吗? 1 2 3 4 5 (2)您没有感冒时也会鼻塞、流鼻涕吗?1 2 3 4 5(3)您有因季节变化、温度变化或异味等原因而咳喘的现象吗?1 2 3 4 5 (4)您容易过敏(对药物、食物、 1 2 3 4 5气味、花粉或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吗?(5)您的皮肤容易起荨麻疹(风团、风疹块、风疙瘩)吗?1 2 3 4 5(6)您的因过敏出现过紫癜(紫红色瘀点、瘀斑)吗?1 2 3 4 5(7)您的皮肤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吗?1 2 3 4 5 气郁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您感到闷闷不乐吗? 1 2 3 4 5 (2)您容易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吗?1 2 3 4 5(3)您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吗? 1 2 3 4 5 (4)您容易感到害怕或受到惊吓吗?1 2 3 4 5(5)您胁肋部或乳房腹痛吗? 1 2 3 4 5 (6)您无缘无故叹气吗? 1 2 3 4 5 (7)您咽喉部有异物感,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吗?1 2 3 4 5 平和质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没有(根本不)很少(有一点)有时(有些)经常(相当)总是(非常)(1)您精力充沛吗? 1 2 3 4 5(2)您容易疲乏吗?* 1 2 3 4 5 (3)您说话声音无力吗?* 1 2 3 4 5 (4)您感到闷闷不乐吗?* 1 2 3 4 5(5)您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冬天的寒冷,夏天的冷空调、电扇)吗?*1 2 3 4 5(6)您能适应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吗?1 2 3 4 5(7)您容易失眠吗?* 1 2 3 4 5(8)您容易忘事(健忘)吗?* 1 2 3 4 5 (注:标有*的条目需先逆向计分,即:1→5,2→4,3→3,4→2,5→1,再用公式转化分。
中华中医药学会分支机构换届工作实施细则为进一步规范中华中医药学会分支机构换届流程,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工作,特制定本细则。
一、提出换届方案分支机构要在任期届满前六个月(一般在每年年初)向学会提出换届申请(包括时间、地点、筹备组主要成员、原则等,换届方案需经分会主委、副主委会议审议通过),同时提交分支机构委员参加历次学术活动情况、任期内的分支机构工作总结,主委进行述职,每年2月20日前需确定换届会议时间、地点。
二、推荐委员候选人委员候选人推选由学会学术部统一发文,委托各省级中医药学会及有关单位推荐委员候选人,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6-8名,副省级城市4-6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6-8名,其他推荐单位根据学会有关规定进行推荐。
筹备组根据实际情况可酌情补充。
三、委员候选人遴选1.筹备组根据委员推荐表相关资料对全国委员候选人进行汇总,学会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审核。
委员必须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2.委员的名额应兼顾到地域、年龄、性别等因素,但不平均分配。
3.每届委员会改选,委员更新比例应不少于1/3。
要注意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进入委员会。
4.50岁以下的委员比例应不少于1/3。
委员的最高年龄不超过60岁,博导不超过65周岁。
5.适当发展青年委员,青年委员条件为45周岁以下,博士学位或中级技术职称以上。
四、常务委员候选人遴选1.常务委员人数不超过委员总数的1/3。
2.一个法人单位原则上只产生1名常务委员,支撑单位常务委员人数不超过3人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候选人遴选分支机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须具备以下条件:1.在本专业内具有精深造诣,在本学科领域有广泛影响。
2.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3.原则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4.在上一届分会中原则上担任常委或常委以上职务,且积极参加分会活动。
六、提交新一届委员会主要领导成员建议名单1.每个分会在换届会议前1个月,需要提交新一届委员会主要领导成员建议名单(主要领导成员包括:主任委员、副主委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等)以及建议名单提出的有关说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药学会开幕词篇一: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词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在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我们相会在榕城,“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艰辛劳动、辛勤汗水的福建中医学院领导以及全体会务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面对西方科学的挑战,面对国内部分人士的非议,中医药事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
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连连。
5月国务院发布22号文《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就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7月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四年来我们分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医院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研究,目前还在承担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研究项目。
通过研究梳理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
值得一提的是我分会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并作为政府文件开始实施。
我会多位委员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的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分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值得高兴的是由于我分会的呼吁和努力,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昨天,我分会完成了委员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不仅汇集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吸收了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实践家,目前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70 人、常委65人,涵盖面广,阵容强大,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最大的分会之一。
目录1.内科 (1)1.1名誉主委王永炎 (2)1.2名誉主委严世芸 (8)1.3主任委员孙塑伦 (10)2.外科 (15)2.1主任委员李曰庆 (16)3.妇科 (18)3.1名誉主委肖承悰 (18)3.2名誉主委尤昭玲 (20)3.3主任委员罗颂平 (26)4.眼科 (28)4.1主任委员金明 (28)5.儿科 (34)5.1主任委员马融 (34)6.糖尿病 (39)6.1名誉主委仝小林 (39)6.2主任委员杨叔禹 (52)7.肿瘤 (54)7.1主任委员花宝金 (54)8.心病 (57)8.1主任委员王阶 (57)9.脑病 (68)9.1主任委员黄燕 (68)10.皮肤科 (69)10.1名誉主委段逸群 (70)10.2主任委员杨志波 (71)11.血栓病 (74)11.1主任委员吉中强 (74)12.肾病 (76)12.1主任委员张大宁 (76)13.脾胃病 (78)13.1主任委员张声生 (78)14.肝胆病 (82)14.1名誉主委钱英 (83)14.2主任委员李秀惠 (84)15.感染病 (88)15.1主任委员马健 (88)/coboportal/portal/channel_zkfh.ptview?defaultSortId=522411.内科名誉主任委员:王永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严世芸(上海曙光医院西院中医科上海市肺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上海中医文献馆中医门诊部中医内科上海岳阳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委员:孙塑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1名誉主委王永炎王永炎(1938.9.29- ),男,天津市人,中医内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生态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1]。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名单
(2015年4月27日会议选举产生地点:天津)
名誉主委:张伯礼侯惠民
顾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昌孝李大鹏吴以岭闫希军
主任委员:程翼宇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双成叶正良杨明林瑞超钱忠直萧伟瞿海斌
秘书长:李正
副秘书长:邵青袁钧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双成方小东王浩王益民王智民叶正良刘雳宋新波李正季申
杨明杨南林狄留庆陈犁林喆林瑞超赵韶华徐宏喜徐雅娟秦少容
钱忠直高陆曹晖萧伟傅超美彭代银程翼宇颜继忠潘卫三瞿海斌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建东于奕峰及元乔马双成王西芳王志祥王英新王磊王岩王洪珍王勇王振中王益民王涛王浩王智民王建峰仇萍方小东叶正良付廷明吕勇均朱华旭庆宏刘元刘志东刘建明刘绍勇刘象银刘雳米广明许照芹孙仁弟苏子仁李正李明焱李范珠李金华李宜平李燕钰邵青肖永庆杨明杨岩涛杨南林杨崧吴涛邱智东佟永领狄留庆宋新波张平张坤张丽艳张晓丹陆伟根陈军陈犁陈艳明陈志鹏苗淑杰范骁辉林喆林瑞超季申金兆祥赵广荣赵韶华姚日生秦少容袁其朋钱忠直徐冰徐胜徐宏喜徐雅娟高陆唐海涛黄文华黄彩河黄勤挽萧伟曹晖梁斌章顺楠崔元璐彭代银傅超美程翼宇解生旭谭红胜颜继忠潘卫三蔡挺瞿海斌。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学研究、教育、实践和国际交流的学术组织。
它汇集了众多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旨在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起源与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于20世纪初期,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该组织逐渐扩大了其影响力。
它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会员基础,而且在国际中医药界也享有盛誉。
学会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出版专业期刊、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术活动学会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包括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知识竞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为中医药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吸引了众多公众的关注,提升了中医药在社会中的认知度。
教育培训中华中医药学会还注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它与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药专业的教育和培训项目。
学会还通过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使更多的学生和专业人士能够接触到中医药的知识和技能。
国际交流在国际交流方面,中华中医药学会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它与多个国家的中医药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中医药研究项目,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社会责任除了学术和教育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还承担着推广中医药文化、提升公众健康意识的社会责任。
它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和健康教育项目,向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人们对于传统医学的认识和利用。
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华中医药学会将继续致力于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工作不仅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日益重视,中医药学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学会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指南技术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指南技术方案一、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为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了中医指南技术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技术方案的背景、目标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医指南技术方案及其意义。
二、背景1.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对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对传统医学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然而,由于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的方法存在差异,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一度受到质疑。
为了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对接,中华中医药学会确定了制定中医指南技术方案的重要性,以确保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应用。
2. 中医指南技术方案的意义中医指南技术方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和中医药理论相结合而制定的指导性文献。
它旨在提供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规范中医临床实践,促进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三、目标1. 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中医指南技术方案的首要目标是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医指南,指导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误区,并增强疗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中医指南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应用,可以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综合治疗水平。
四、实施过程1. 创建专家组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了中医指南技术方案的专家组,该专家组由资深中医师、临床研究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专家组的成员具备深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将通过集体讨论和研究,制定中医指南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
2. 确定制定流程和标准中医指南技术方案的制定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