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三》习题课件(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970.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3课《位置与方向(例3)》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例3)》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为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例3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位置和方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物体的位置关系,正确画出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物体的位置关系,正确画出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方向和距离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画出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巩固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第9课时《练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小明和小花参加学校的“读书日”活动。
小明:这本名著我看完了2
5
,还剩下150页。
小花:我看了3
4
,我没看的和你看的一样多。
根据上面两人对话中所提供的信息,请你算一算,谁看的书的页数多?
2.一家服装店卖出两件不同的衣服,售价都是240元,按成本价计算,
其中一件赚了1
5,另一件亏了1
5
,售出衣服后,商店是赚了还是亏了?
赚了(亏了)多少元?
3.小兰比小军多24枚邮票,这个数目正好是小军邮票数量的1
8。
小兰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枚?
参考答案
1.小花:60÷(1-3
4)=240(页)小明150÷(1-2
5
)=250(页)
240<250,所以小明看的书的页数多。
答:小明看的书的页数多。
2. 240÷(1+1
5)=200(元) 240÷(1-1
5
)=300(元)
两件衣服的成本是:200+300=500(元),两件衣服一共售价240×2=480(元)。
两者相差:500-480=20(元)
答:商店亏了,亏了20元。
3.24÷1
8
=192(枚) 192+24=216(枚)
答:小军有192枚邮票,小兰有216枚邮票。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主要是对第三单元中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应用题。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四则运算,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
2.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分数的四则运算。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的示例及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份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的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数的四则运算来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的规则,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类似的题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份练习题,检验他们对分数四则运算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解决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含4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4个课时,分别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画图解决问题、列式解决问题和应用题。
这4个课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和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画图解决问题、列式解决问题和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画图解决问题、列式解决问题和应用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练习题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解决问题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画图解决问题、列式解决问题和应用题。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提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第06课时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是小学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求一个数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求一个数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2.学具: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华买了3个苹果,比小明多买了1/3,问小明买了几个苹果?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已知一个数比5多1/5,求这个数。
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讨论,交流解题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练习课(第1~3课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内容教科书P35~36“练习七”中第7、8、11、12、13、14、15、16、17*题。
▶教学目标1.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算理,并能够正确计算;能利用分数除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通过专题训练,体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除法和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和分数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梳理旧知识。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与分数除法相关的计算,并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于分数除法,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预设1: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倒数,且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预设2: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预设3: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教学提示】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前面学习的关于分数除法的知识点,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相互补充。
预设4: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①一个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③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分数除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对前面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的知识,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这节练习课打下基础。
二、基础练习1.课件出示习题。
()×15=1165×()=1()×32=34()×18=92(1)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第07课时分数除法中的和倍(差倍)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数除法中的和倍(差倍)问题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和倍(差倍)问题时,往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中的和倍(差倍)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中的和倍(差倍)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多级和倍(差倍)问题时,能正确列出算式并求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倍(差倍)问题的存在,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中的和倍(差倍)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和倍(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倍(差倍)问题的解题规律,明确解题步骤。
5.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拓展延伸:教师给出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