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1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9.51 KB
- 文档页数:3
高三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一、导入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从他成就最高的律诗入手体味一下他的艺术风格。
二、出示生平资料三、诵读诗文四、风格赏析1.沉郁风格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称:(1)炼字传情,"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达到这一效果,在两个方面很用心:一是字句准确有力,给人强烈的感受;二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出新鲜易感的意境。
试以《旅》诗为例说明。
提示:首联写了六种景物:草、风、岸、樯、夜、舟,将这些景物描摹出神韵的定语是别具匠心的,纤细的草,微风吹拂的江岸,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夜舟,渲染出一片凄凉的景象,怎一个愁字了得!举头望去,一番星月交辉的疏谈景致,妙在"垂'"涌'两字的运用,分别巧妙地连接了星、野和月、江这前后两个景物,又借"涌'字抒发了在凄清的羁旅之夜涌动的思绪,有多少心事欲诉无门。
至此,诗人于孤寂的夜晚,浓墨重染一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有志男儿报国之志总是难以实现,转而靠舞文弄墨扬名实在是非我所愿,诗人惨淡的胸怀表露无遗。
他打了一个比方,描绘自己的失落之情,到处飘泊像天地间的一只小鸟。
附板书设计:2.咏古、用事咏古、用事是古诗创作的一个常用方法,它既可打通古今时空的界线,又便于抒发不便言明的情感。
如《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借王昭君一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份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王昭君的悲哀的形成有无相通之处?提示:抒发了"分明怨恨'的情感,为昭君也为自身;于昭君而言,悲哀产生的原因是"画图省识',因统治者的怠慢和画师的贪欲,造成了一个孤单单的女子只身朔漠,怨恨千载;应该说发觉自身与王昭君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一样的胸怀美好,一样的不屈从于世俗,"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一去'表达出昭君走得很果断、很决绝;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权位与刚直的本性之间,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选读杜甫的五首律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
另外,本课的训练重点还应放在诗歌诵读上,教师引领学生在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中,更深入地掌握本课内容。
本教学设计拟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着重赏读,第二课时着重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领学生分析、研读五首诗歌。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背诵这五首诗,记住有关名句。
2.了解这几首诗的写作背景。
3.了解律诗的体式、对仗和章法等常识。
4.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二)能力目标1.能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
3.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并能与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作比较。
4.从比较中学会分析不同作者的不同艺术风格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情感目标1.体会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
2.领略《客至》中秀丽可爱的风景美,诚挚率真的人情美;《旅夜书怀》中野阔星垂、月涌江流的壮美;《登岳阳楼》开阔宏丽的意境;《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其三)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
背诵并鉴赏。
教学难点对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与把握。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每首为一个学习单元,按照“学会诵读——理解内容——美读鉴赏”的程序学习。
对于诗歌的鉴赏采用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感悟方法。
以诵读为途径,以积累为基础,以领悟为目标。
教学用具投影仪;五首杜诗的录音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特点2、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诗作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3、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鉴赏杜甫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饿死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杜工部集》。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感情。
2.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难点】1.弄清五首诗的内容。
2.体味诗本身的情感。
【学习策略】一、赏析透视法1.《客至》背景:这首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
曾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暂时安定下来,在友人的接济与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平稳,闲来也不时有客人相访,杜甫曾为此先后写下了《有客》《宾至》和《客至》,而前两首是在草堂刚落成不久,为一位偶尔过访的旧相识和一位远道专程来访的客人分别写下的。
而此诗作者在诗下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明府”是唐时人们对县令的称呼,当时的杜甫草堂地处四川犀浦县,这位县令当为犀浦县县令。
从诗中亲切、随意的描述看,这位县令与作者的关系非同一般。
大意: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记事诗,整首诗字里行间透着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因客来访而喜悦的心情。
前四句诗集中笔力写了户外户内的环境,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情;后四句诗中不惜浓墨重笔,集中展现了酒菜款待客人的场面,还出人意料地突出了邀请邻居助兴的情节,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事编织在一起,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无不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名句赏析:“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两句诗,作者把笔触由户外的春景移向庭院,说话的口气也由对读者交待转换成了直对客人说话,增强了亲切、自然的生活实感。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并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另外,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临,并能热情款待,足见两人交情之深厚。
2.《旅夜书怀》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高三语文杜甫律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意的理解。
教学安排:3课时一、关于诗歌的分类古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五言律诗古代诗歌律诗七言律诗近体诗五言绝句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共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分析《客至》1、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这首诗前一层写朋友来访,后一层写酒菜待客。
2、背诵(注意“但”“缘”“取”的意义和用法,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3、理解:问题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翔集。
透过写景的哪个词我们可以窥知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1)词或短语:但见(2)心情:生活单调、寂寞问题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上句承前,意思是门前花径从来没有为客来而打扫过,如今这蓬门为你而打开。
这两个诗句我们可以析得什么?明确:可以看出诗人对有客来访的喜悦之情,而这一来客又是诗人的至交问题③:“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这不是客套,而是实情。
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这表现朋友之间的有着怎样的感情?明确:朋友感情的朴素、深厚问题④:最后两句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的目的是什么?哪个词或短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明确:为了增加欢快的气氛,“尽余杯”问题⑤:请用四个字概括该诗的风格明确:清新明快问题⑥:这首诗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两句?为什么?明确:“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课文悟读客至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由于“喜崔明府相过〞。
所以诗一开头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每天飞来的欢快气氛。
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
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
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应酬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热。
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
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
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吵闹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写于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殊融和。
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的孤独身影相应。
“危〞“独〞二字示意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照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呈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宽敞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的孤独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呈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概,还让人联想到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好像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的咏怀。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所以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肤浅怨恨。
阁夜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
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苦痛,以及自己的贫病飘落,于是写下了此诗。
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乱。
在这动乱担忧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
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哀痛与忧愤。
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律诗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杜甫五首律诗的内容、结构和意义。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古文阅读技巧,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
2.理解律诗的格律和韵律。
3.掌握五首杜甫律诗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A. 导入
1.让学生通过短暂的阅读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
2.介绍律诗的格律和韵律,分析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B. 讲授
1.分别讲授《登高》、《春夜喜雨》、《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中的内容、结构和意义,突出其特色。
2.引导学生逐句体会诗句内在的情感表达,加深对杜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C. 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律诗的格律和韵律,分析其意义和表现形式。
2.提供相关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并批评指正。
D. 作业展示与点评
1.要求学生进行杜甫律诗创作,提交作品进行点评。
2.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
四、教学评估
1.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测试,以检测学生对杜甫律诗的掌握程度。
2.对学生课堂发言、练习完成情况和作业表现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够充分,下一次需要提高这一点。
2.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需要探索更多互动方式,让学生更加投入。
2021杜甫律诗五首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杜甫,字子美,杜甫虽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律诗五首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杜甫律诗五首》教案《客至》一、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我们学过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一诗中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二、解题: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
过去的注解者认为,称“宾”有“敬之之意”,而称“客”有“亲之之意”,此说有理。
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刚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
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后者以《宾至》为题(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的区别。
而《客至》这首诗题下作者还有注解:“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三、内容层次: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在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朴、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交情之深。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一、作者介绍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二、课文简析(一)月夜1.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
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
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
“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
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律诗五首(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学生能够熟悉“清明”、“丽人行”、“登高”、“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狂夫”5首杜甫律诗。
2.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进行创作;(2)能够理解和感悟杜甫律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杜甫这位文化伟人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和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杜甫律诗五首(清明、丽人行、登高、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狂夫)三、教学过程1. 对杜甫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包括:律诗格律、律诗的押韵、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布局和结构特点等。
2. 对5首杜甫律诗进行逐一分析教学。
(1)清明:这首诗是杜甫在京城流亡期间的产物,诗中以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故国逝去的盛景和遭遇的刻骨铭心之痛,具有浓烈的爱国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感悟。
(2)丽人行:这首诗是杜甫为朝廷提拔才具出色的周南妇人作的律诗,诗中描绘了周南妇人的美貌和才华,展现了杜甫生动细腻的感官和爱情理想。
(3)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远离京城,独自登高远望,发出的代表性作品,诗中借“望而却步”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对祖国的关切,所表现的杜甫心境深沉而又广大。
(4)曲江池赋得古怪题目:这首诗是杜甫在听到宰相郭子仪对曲江进行点评时所作,诗中用两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结构独揽全篇的主旨,表现诗人之客观深邃之感性。
(5)狂夫:这首诗最有代表性,诗中将自己比作孟嘉树、秦桧,并借孟嘉树“拨云见日”、秦桧“手植雪梅”来表达自己的立冬问题思考,具有深刻诗意意象。
3. 提供范文,让学生仿写杜甫律诗。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板书讲解、课件讲解、分析讲解和范文点评等教学方法。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可选)第一篇: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教法学法朗读法、讲解法进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登岳阳楼》《月夜》关键词老病、孤舟、涕泗流独看、月、怜、忆、寒、泪痕意境开阔雄浑清冷孤寂情感倾向孤苦、忧愁思亲、悲凉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明确:“泪”的丰富内涵三、品杜甫诗之妙字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明确:1.不能。
“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
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阅读]第五单元杜甫律诗五首引言本文是针对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阅读]的第五单元,将重点介绍杜甫律诗五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2.掌握杜甫律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3.学会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解读杜甫的律诗;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杜甫律诗五首,分别是《登高》、《旅夜书怀》、《月夜忆舍弟》、《春夜喜雨》、《月夜听笛》。
三、教学方法1.群体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杜甫律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2.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杜甫律诗中的意象和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3.课堂演示法:邀请学生上台朗读并解读杜甫的律诗,提高口头表达能力;4.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并归纳杜甫律诗的特点和韵律规律。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教师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介,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杜甫的印象。
第二步、整体把握教师向学生介绍第五单元的内容,将杜甫律诗五首的诗名与学生一一对应。
然后,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先听,再根据感受尝试解读诗意。
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每首律诗的意象和主题,并提出个人解读。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引导他们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朗读解读学生自愿上台朗读并解读杜甫的律诗,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教师对朗读和解读进行点评。
通过此环节,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五步、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和归纳杜甫律诗的特点和韵律规律。
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指导,学生可以理解杜甫律诗的结构和特点,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第六步、拓展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荐相关的杜甫律诗进行拓展延伸。
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杜甫五首诗歌,使学生了解杜甫的背景、生平和创作特点,培养对杜甫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杜甫的背景和生平;2.分析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3.理解并欣赏杜甫五首诗歌。
三、教学内容1.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出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庐山和少林寺等地的山水之灵感影响。
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时代动荡、民众困苦的关怀和思考。
2. 杜甫诗歌特点杜甫的诗歌以豪放、激情和深人民间生活为特点,笔触丰满,内容充实,表现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切。
他的作品多写人民的苦难和奋斗,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 杜甫五首诗歌3.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家庭的世态炎凉,反映了杜甫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思考。
3.2《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寄托对已故弟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通过描绘月夜的寂静和孤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思乡之情。
3.3《旅夜书怀》这首诗是杜甫旅途中的所思所感,由衷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家园的思念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展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3.4《登高》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色和心情,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和思想境界。
3.5《春夜喜雨》这首诗描绘了春夜的雨景,表达了杜甫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喜悦的情感,寄寓着诗人对社会和人民的美好期望。
四、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意图。
2.朗读演绎: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或演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3.文学赏析: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诗歌演绎和作业评阅等方式,对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参考资料1.《杜甫全集》2.《唐诗三百首》3.《杜甫研究》以上是《杜甫诗五首教案(教师中心稿)》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杜甫诗歌的教学工作。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律诗创作背景、特点和价值;2.学习五首杜甫律诗,理解其主题和构思,感受其语言艺术;3.掌握律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其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杜甫简介讲解杜甫的生平、创作作品、艺术成就和影响。
通过课文的解读、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及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对杜甫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 律诗概述介绍律诗的定义、历史、分类和特点。
解释韵律、格律、平仄和章法等关键概念,以便学生深入理解杜甫律诗的构成和写作方法。
3. 律诗朗读让学生欣赏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
通过模仿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掌握韵律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律诗解读选取五首杜甫律诗,分别进行解读。
逐句、逐词、逐句解释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刻思想和情感表达。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杜甫古诗的文化意蕴、历史背景和文学风貌。
5. 律诗创作通过学习杜甫律诗的基本知识、韵律格律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律诗创作活动,例如给定主题、韵脚和格律等条件,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提高诗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以讲解和解读课文为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杜甫律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老师可以讲述文学知识、历史背景、文化意蕴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讨论交流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
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寻找不同的思路和解读方法,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积累。
3. 创作实践法通过指导和实践,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律诗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可以让学生逐步练习写作技巧,从简单到难,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思维习惯。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学习笔记和作业;2.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互动交流;3.学生的律诗创作和表演;4.期末测试和课程评价。
《杜甫律诗五首》
教学重点
1.了解律诗的一些常识;
2.体会五首诗不同的意境;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的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五首诗不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诗歌分类
二、鉴赏分析
客至
(一)背景
唐(末)宋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一家人的日子趋于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第二年春天,诗人写了此诗,抒发了这种情怀。
(二)分析
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内容:
明确:两个内容。
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旧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
春天来了,春水遍地,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栖于溪边,一派详和。
提问:诗人为何用“但见”二字,
明确:表明诗人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
忽然得知老朋友来了,诗人喜出望外,开门迎客。
第二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单的酒菜招待老友,又叫来邻翁陪饮,以尽宾主之欢。
学生背诵。
旅夜书怀
(一)背景
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杜甫已53岁,本来他偕家人在成都草室生活安定,但给他提供帮助的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不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
年事已高,再加上身集重疫,杜甫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分析
提问:哪句诗反映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诗人成名因文章,而辞官却并非老病,原因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
诗人并没直抒胸噫,而采用了这种含蓄的方式,那是因为诗人不愿也不敢怨君,但又胸存块垒,不吐不快,所以只能这样含蓄地表达出来。
接着诗人以“河鸥”自比,垂垂老矣却飘泊天涯,不知所终,令人同情。
提问:诗人的这种飘泊,感伤之意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呢?
明确:此诗开篇写景,寄伤感、飘泊之情于景物描写中,先写舟泊于岸,时间是深夜,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舟,桅杆高耸,更显寂寞。
诗人立于小舟上看到一幅夜景: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天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更衬托出了小舟的孤单、渺小。
而诗人欲以小舟自比,引出下文的内容。
学生背诵。
咏怀古迹
(其三)
(一)背景
杜甫于唐代宋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生活比较安定,是他创作的一个繁荣时期。
此诗便为其中之一,是歌颂王昭君的。
(二)分析
提问:诗人写此诗,仅仅是为了塑昭君的形象,对她的不幸表示同情吗?
明确:不是。
诗人由昭君想到了自己,自己的遭遇和昭君太相似了。
昭君因妒被逐,自己也因遭到排挤辞官不做;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自己也是飘泊天涯,难回故土;昭君思念故土,自己又何尝不想重回长安,实现理想呢?更何况自己这一年已经55岁了,迟暮之年,功业未成,杜甫不敢怨君,所以借昭君之事抒发自己的悲愤。
学生背诵
阁夜
(一)背景
这道诗与前一首是同期之作,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
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背山临水,风景优美。
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抒发感怀,题笔而作。
(二)分析
提问:粗读此诗,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感伤。
提问:你从诗句中哪些地方捕捉到这种感伤的气息?
明确:首联交代时间。
“岁暮”言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
又称所在地夔州为“天涯”,有飘泊之意。
颔联写黎明听到当地驻军的号角,暗示诗人整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这悲壮的号角声久久不能散去。
颈联写战乱,更透出感伤之气。
“野哭千家闻战伐”,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
尾联写知交零落,存者音讯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内心凄苦。
学生背诵。
登岳阳楼
(一)背景
这道诗是大历三年(768)冬天,诗人自长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时所作。
(二)分析
提问:此诗单从题目上看,是一首写景诗,是这样吗?
明确:不是。
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首联写登楼。
“昔闻”表明久闻大名,如今如愿登上岳阳楼,看到了什么呢?
颌联写登楼所见之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诗人心中之景,气象雄浑,视野开阔,大气磅礴。
心中有如此开阔之景的人也必有开阔的胸襟。
颈联承尾联借景抒情。
先说个人景况。
孤身一人,亲朋音讯皆无,天可依托,且身染重病,生活困顿,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
但这并非诗人时时牵挂的,个人的痛苦在其次,关键是国事的艰难。
当诗人站在岳阳楼上远眺时,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
说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清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学生背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