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 倪松石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7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潜在危险或不确定性因素。
医疗机构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管理医疗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下面是一份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实施方案:一、医疗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1.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利用现代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全院医疗过程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开展风险培训和教育:医院应定期组织医疗人员开展风险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性,并学习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
3.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医院应加强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和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设备故障和事故对患者的损害。
4.优化医疗流程:医院应对医疗流程进行优化,减少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二、医疗风险事件的管理和应急响应:1.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管理机制: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及时调查和处理医疗风险事件,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开展医疗风险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医院应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强化应急响应能力: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发生医疗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三、医疗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管理:1.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分析和管理医疗风险信息,及时报告和反馈医疗风险情况,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2.加强医疗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医院应加强医疗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与其他医疗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医疗风险管理的实施。
3.健全医疗风险信息反馈机制: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医疗风险事件的处理结果和改进措施,增强患者和公众对医院风险管理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
坚持以风险防范为导向健全完善医保监管体系
王东进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保险》
【年(卷),期】2014(0)11
【摘要】健全医保监管机制、完善医保监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确保全民医保制度稳健运行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全民医保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风险防范为导向,健全完善医保监管体系。
【总页数】3页(P5-7)
【作者】王东进
【作者单位】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加快建立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J], 纪正昆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加快建立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06年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J], 纪正昆
3.强化医保监管的三个突破口——上海市完善医保监管体系的实践探索 [J], 李建梅
4.浅谈如何健全完善医保监管制度 [J], 谢晓萍
5.健全完善民兵工作利益导向制度机制 [J], 叶元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立医院医疗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管控研究
周健锋;谢坤
【期刊名称】《区域治理》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越发完善,且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得到各界重视。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及经济环境
的改善,公立医院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为保障运行稳定,各医院需要做好风险管控。
本文结合公立医院特点,从行业特点、市场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医疗风险成因,提出相应的优化与改善建议,提高医院风险管控能力。
【总页数】3页(P0090-0092)
【作者】周健锋;谢坤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99.5
【相关文献】
1.大型公立医院医疗风险分级管理研究——以昆明市某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为例
2.金融风险防控法律机制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法律机制思考——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鉴戒
3.浅谈运用医疗法律风险三级防控体系防控医疗风险
4.医务人
员医疗风险法律防控研究5.公立医院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风险识别及管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疗风险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当前形势下,加强医疗风险的防范与应急处理,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是医疗机构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实用的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医疗风险形势的紧迫性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医疗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医疗纠纷年增长率持续上升,医疗风险已成为制约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加强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已成为医疗机构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
三、专家观点众多医疗领域的专家指出,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医疗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医疗团队的综合素质。
同时,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发生医疗风险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四、支撑数据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的重要性,以下提供一组支撑数据: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XXXX年,我国医疗纠纷总数达到XX 万例,比XXXX年增长了XX%。
在这些医疗纠纷中,由于医疗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占比达到XX%。
通过对近五年的医疗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发现建立了完善应急处理预案的医疗机构,在处理风险事件时的有效率比未建立的机构高出XX%。
五、应急有效性说明应急处理预案的建立与实施,对于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一份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应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环节。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演练,医疗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预案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发生医疗风险事件时,预案能够迅速启动,指导医疗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损失,保障患者安全。
六、结论综上所述,加强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的建立与实施,对于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专家共识亲爱的读者,今天我将要和你一起深入探讨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专家共识。
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
1. 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的定义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部建立的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旨在保障医疗机构良好运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 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服务、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作用。
在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中,专家们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和标准。
下面,我将共享一些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专家共识的内容。
3. 专家共识一: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过程、医疗质量监测、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医疗事故的处理等方面,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4. 专家共识二: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专家们认为,医疗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首要任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5. 专家共识三:规范医疗服务流程专家们一致认为,医疗服务流程是医疗机构运行的核心环节,应当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专家共识的部分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医疗机构应该根据专家共识的指导,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并加以执行和监督。
对于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我个人认为,建立健全的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不仅对医务人员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对于患者来说也具有保障作用。
加强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患者就医的信心和满意度。
总结回顾:医疗机构制度管理制度专家共识的形成离不开专家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思考,其内容涵盖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服务流程规范等多个方面。
一、目的为加强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所有医疗、医技、护理等相关科室。
三、组织机构成立医院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预案的执行。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
四、管理措施1. 完善医疗质量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责。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3)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2. 强化医疗风险防范意识(1)加强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开展医疗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3)对高风险操作和患者进行重点监控,确保医疗安全。
3.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1)规范医疗操作流程,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感染。
(3)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
4.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1)定期检查、维护医疗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防止设备故障引发医疗事故。
(3)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水平。
5.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1)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五、应急处置1. 医疗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救。
2. 及时向患者及家属通报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3. 如有需要,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
4. 组织专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5. 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查明原因,采取整改措施。
六、监督与考核1. 医院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本预案的科室和个人,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3. 将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七、附则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整,按新规定执行。
科室医疗风险管理的实施与应对引言:医疗风险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科室医疗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与应对,不仅可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还能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本文将就科室医疗风险管理的实施与应对方面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1. 风险评估与识别科室医疗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进行风险评估与识别。
科室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投诉、医疗差错和事故数据等,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和专家经验,制定出科室特定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2. 风险分析与分类科室应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与分类,以确定其对医疗安全的具体影响和潜在危害。
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工具如五力模型(五力模型法),将风险细分为人力资源、设备管理、制度和流程、患者因素和外部环境等不同类别,以更好地加以防范和控制。
3. 风险控制与防范科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风险控制与防范。
首先,科室应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明确员工的职责和权限,规范操作流程。
其次,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另外,科室还应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建立举报机制和处置措施,便于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
4. 应急处理与事故调查科室应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事故调查制度,以应对医疗事故和突发事件。
在应急处理方面,科室应建立明确的流程和责任分工,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科室还应保障受害者的权益,提供及时的救治和赔偿。
对于已发生的事故,科室应成立调查小组,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改进方案。
5. 持续改进与监测科室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科室可以建立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风险报告和经验分享。
此外,可以借鉴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的成功经验,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科室医疗风险管理的水平。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各科室、各部门以及所有医务人员。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
2. 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工作。
四、医疗风险管理内容1. 医疗风险识别(1)对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技术风险、药品风险、医疗设备风险、医院环境风险、医患沟通风险等。
(2)对高风险科室、高风险项目进行重点监控。
2. 医疗风险评估(1)对识别出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2)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 医疗风险控制(1)制定和完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
(2)加强医疗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3)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
(4)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确保设备安全、有效。
(5)加强医院环境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6)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4. 医疗风险报告与处理(1)建立医疗风险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和报告医疗风险。
(2)对发生的医疗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3)对医疗风险事件责任人进行追责。
五、应急预案1. 医疗风险预警(1)对高风险科室、高风险项目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医疗风险。
(2)对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2. 医疗风险应急响应(1)接到医疗风险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3)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3. 医疗风险应急处理(1)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原因。
(2)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
(3)对医疗风险事件责任人进行追责。
4. 医疗风险应急恢复(1)在医疗风险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降低医疗事故发生概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而建立的一套规范、细致的管理制度。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事故报告与分析: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分析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2. 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建立科学的临床路径,明确治疗过程和各环节的责任人,规范诊疗流程,减少医疗疏漏和错误,提高治疗效果和医疗安全性。
3. 医疗危机管理: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危机应对机制,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常见的医疗危机情况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处理效率。
4. 医患沟通与投诉处理:医疗机构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不满和纠纷,防止医疗纠纷进一步升级及发展成医疗事故。
5. 资料管理和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建立规范的病历记录和资料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定期进行内审和外审,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6. 继续教育和培训:医疗机构开展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增强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有效地识别、预防和管理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同时,也可以提高医院的信誉度和竞争力,为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2)是指医疗机构为识别、评估、控制和防范潜在风险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措施。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评估与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
通过对前期风险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风险。
2. 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实施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患者安全培训、患者安全事件报告与分析、应急预案等。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和损失,包括医疗错误、不良反应、感染、医疗设备失效等。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是指医疗机构通过规范、程序和管理措施等手段,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的一套制度体系。
下面从制度建设、培训和教育、监测评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度建设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目标和质量责任制度等。
通过对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全面质控,确保医疗风险的最小化。
2.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
通过识别、评估和管理医疗风险,减少潜在的医疗事故和损失。
3.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及时、全面地报告医疗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法律和纪律措施,对责任人进行追责和处理。
4.医疗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监督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二、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心理素质,同时增强医务人员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培训和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医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合规性。
2.医疗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医务人员应了解和掌握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风险点,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
3.团队管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管理和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协同效应。
4.核心能力培养: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应的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
三、监测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监测评估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风险问题,为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本制度旨在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二、制度目标1. 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 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风险防范体系,预防和控制医疗风险。
3. 提高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感。
4.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5. 加强医疗安全监督,确保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制度有效实施。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制度。
2. 设立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3. 各科室设立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四、职责分工1.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1)制定、修订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制度。
(2)组织、协调、监督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3)对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进行评估、总结。
2.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办公室(1)负责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制度的宣传、培训、监督。
(2)收集、整理、分析医疗安全风险信息。
(3)制定、实施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3. 各科室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小组(1)负责本科室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具体实施。
(2)对本科室医疗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报告。
(3)落实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措施,降低医疗风险。
五、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措施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4. 完善医疗设备、药品、器械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5. 建立健全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报告制度,及时处理医疗风险。
6. 加强医疗信息管理,提高医疗信息安全性。
7.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预防院内感染。
8. 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措施,保障患者健康。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预案,3000字一、引言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质,医疗风险也随之而来。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给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危害。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
二、医疗风险防范措施1.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组织结构、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分工、规范的工作流程等。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加强设备管理医疗设备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设备的管理。
首先,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其次,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使用规范,确保医务人员正确操作设备,避免设备故障或错误使用导致的风险。
3.加强药品管理药品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药品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药品的采购、储存、配药和使用的管理。
首先,医疗机构应从有资质的药品供应商采购药品,并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其次,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药品储存和配药制度,避免药品的过期使用和错误配药。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药品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合理使用药品,避免药物过敏或药物相互作用等意外事件。
4.加强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消毒和洗手制度,确保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正确地进行消毒和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其次,医疗机构应做好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包括病房、手术室、诊疗室等。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
5.加强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是医疗服务中常见的风险之一,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意见,避免纠纷升级。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一、总则1.1 目的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各医疗医技及有关科室。
二、医疗风险防范2.1 医疗质量管理2.1.1 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确保医疗质量。
2.1.2 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严格执行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2.1.3 医院应建立医疗质量监控制度,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2 医疗风险识别2.2.1 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对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析。
2.2.2 医院应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管理,降低医疗风险。
2.2.3 医院应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的管理,确保其安全、有效。
2.3 医疗纠纷处理2.3.1 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公正、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2.3.2 医院应加强医患沟通,增进医患理解,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2.3.3 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
三、医疗应急处理3.1 应急预案3.1.1 医院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处置程序等。
3.1.2 医院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2 医疗事故报告3.2.1 医院应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医疗事故。
3.2.2 医院应加强对医疗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3.3 医疗救援3.3.1 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救援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3.3.2 医院应加强与急救中心、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的协作,提高医疗救援效果。
四、保障措施4.1 组织保障医院应成立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工作。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2卷 第1期(总第122期)2015年01月·32 · 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 Vol.22No.1(SN 122) JAN.2015DOI :10.13912/ki.chqm.2015.22.1.10王小荣 仇永贵 赵建美 曹德林 翟高峰 徐 朗 倪松石∗通信作者:倪松石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南通 226001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王小荣 仇永贵 赵建美 曹德林 翟高峰 徐 朗 倪松石∗【摘 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医院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其实施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警惕性,加强医患沟通,有效防范因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事件。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防范Experi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WANG Xiaorong ,QIU Yong⁃gui ,ZHAO Jianmei ,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 ,2015,22(1):32-34Abstrac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non -expected hospital death.Through the risk assessmentand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 was improved ,the doctor -patient communication was strengthened ,andthe medical dispute caused by deaths of it was effectively prevented.Key words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First⁃author 's addres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1,China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 ),在住院患者中并不少见,是医院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立医疗风险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黄美聪;蒋文欣;庄耀明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0(005)014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医患矛盾的原因及后果,提出建立医疗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方和患方的共同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总页数】2页(P270-271)
【作者】黄美聪;蒋文欣;庄耀明
【作者单位】3628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3628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3628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闽南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医疗风险的成因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J], 刘霞英;蒋祥虎
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疗风险防范 [J], 孙忠人
3.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大余县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J], 郭远洪;梁应平;
4.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大余县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做法和经验[J], 郭远洪;梁应平
5.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报告会综述 [J], 邓雨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资源紧张性医疗风险管理及对策探讨
傅东霞;丁志明;上官雪军;吴菠;徐键
【期刊名称】《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1(031)005
【摘要】在目前的医疗生态环境下,三级医院产科、新生儿科医疗资源紧张性医疗风险的问题日益凸显.构建一整套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医疗资源紧张性医疗风险防范和化解制度体系,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医院实际工作情况的体会,探索产科、新生儿科资源紧张性医疗风险的管理对策.
【总页数】4页(P364-367)
【作者】傅东霞;丁志明;上官雪军;吴菠;徐键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医务科,浙江杭州31000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医务科,浙江杭州31000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医务科,浙江杭州31000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医务科,浙江杭州31000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医务科,浙江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
【相关文献】
1.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医疗过失认定的影响--医疗资源配置的空间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个纬度上的展开 [J], 于佳佳
2.谁占据了医疗资源--市场转型时期医疗资源分配研究 [J], 张广楚
3.医疗信息资源跨地区流动:在线医疗社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作用的研究 [J], 吴江;周露莎
4.发达国家医疗资源整合及其对我国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启示[J], 赵云
5.李黎:北大医疗互联网平台优化医疗资源打造医疗服务新模式 [J], 孙杨;何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