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2 手指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38.52 KB
- 文档页数:5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2课手指,小练笔200字练笔
手指是我们最常见的生活工具之一。
我们的手指帮助我们完成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比如拿起笔、书、饭碗,打字、弹琴、写字等等,都需要我们的手指配合。
22课《手指》中,作者用独具匠心的笔调,让我们认识到手指的重要性。
手指的灵活性是我们如此依赖它的原因之一,手指可以前后左右移动、翻转、伸直、弯曲,各种姿势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而手指的力量也很大,可以捏起很小的东西、拉起很重的物品,甚至还可以开启许多重的门和抽屉。
另外,手指有时也可以传递感情。
比如当你生气、紧张、兴奋、惊恐时,手指的动作会变得很激烈,有节奏感地敲击桌面、捏紧拳头、摆弄手帕等等,这是我们的情绪在通过手指表达出来,也是我们在暴露自己内心情感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手指的保健。
常年紧握手机、鼠标等电子产品,也会导致手指疲劳和劳损,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手指得到锻炼和休息,比如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按摩、抖擞手指,或者用冷热水交替浸泡手指等方法,都可以帮助手指放松和缓解疲劳感。
总之,手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多彩,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重视每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类文阅读-1 古诗三首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第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的农村儿童形象。
A.淘气顽皮、聪明伶俐B.热情淳朴、天真可爱C.遇事慌张、手足无措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三、四句的意思。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乡村生活?答案1.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2.B3.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
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4.例:宁静优美,闲适舒坦。
(意思对即可)清平乐(yuè)·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是一首词,其中()是这首诗的词牌名,()是题目。
2.对“亡赖”的理解正确的是()。
A.贬义词,说明小儿不好好干活,耍无赖B.褒义词,顽皮淘气的意思3.表现小儿无赖的一句是:。
4.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清平乐村居2.B3.溪头卧剥莲蓬4.通过描写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类文阅读-2 祖父的园子呼兰河传(节选)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
“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下来用帽兜子()着。
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
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
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草,我就给他()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5)一、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18分)1. 看拼音写词语。
2. 给多音字组词。
3. 形近字组词。
4. 根据词语不同的感情色彩选意思。
简单:A.结构单纯,头绪少。
B.经历、能力等平凡。
C.草率,不细致。
(1)他只不过是简单应付罢了。
________(2)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________(3)他头脑简单,做不了这么复杂的工作。
________。
5. 我能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
秀丽瑰丽亮丽(1)无名指和小指,体态________,样子可爱。
(2)这湖边的美景成了当地一道________的风景线。
(3)这晚霞或深红,或血红,或金黄……五颜六色,________多姿。
6. 读一读手指的特点,连一连。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其中“五根手指”分别指________。
读一读,选一选。
①打电话②水喷出,死力抵住③拧螺丝④招呼人⑤掏掏耳朵⑥戴戒指⑦研脂粉⑧抹抹鼻涕大拇指:________ 食指:________无名指:________ 小指:________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22手指课时测评方案字词模块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揿.电铃(qìn qīn)管弦.(xuán xián)污秽.(suìhuì)窈窕.(tiǎo tiáo)轧.伤(yàzhá)憎.恨(zēnɡzènɡ)二、看拼音,写词语。
mǔzhǐsāo yǎnɡluósī( ) ( ) ( )niǔkòu miǎo xiǎo fùyōnɡ( ) ( ) ( )三、给句子中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bóB.báoC.bò1.姐姐最喜欢吃这种薄.( )荷口味的薄.( )饼。
2.他穿得很单薄.( ),在薄.( )雾中瑟瑟发抖。
四、选择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正确的意思。
简单:A.结构单纯;头绪少。
B.(经历、能力等)平凡。
C.草率;不细致。
1.他只不过是简单..应付罢了。
( )2.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 )3.他头脑简单..,做不了这么复杂的工作。
( )句子模块五、读句子,完成练习。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______的描写,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它的作用,以及它__________、__________、敢于探险的性格特征。
读写模块六、课内阅读。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
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
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
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积累运用1.看拼音写成语。
mǔzhǐsāo yǎng huì wù tàng shāng yà shāng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nǐng kāi luó sīmiǎo xiǎo yǎng zūn chǔyōu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简单---________ 舒服---________薄弱---________ 渺小---________3.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
堂皇________ 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附庸________ 形容气势宏大。
养尊处优________ 单薄;不雄厚;不坚强。
薄弱________ 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4.我读懂了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1)食指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①这句话运用了( )的手法。
A对比B拟人C夸张②突出食指________、________的外形特点。
(2)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________人的全体,阐明“ ________”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5.下面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________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________③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________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手指》是现代作家________先生写的一篇________。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课后作业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窈窕.(tiǎo zhào)揿.电铃(xiān qìn)鼻涕.(tì dì)爱憎.(zēnɡ zènɡ)轧.伤(yà zhá)享.受(xiǎnɡ hēnɡ)拧.螺丝(nìnɡ nǐnɡ)拇.指(mǒ mǔ)二、读拼音,写词语。
sāo yǎnɡ() huì wù() xiànɡ mào()niǔ kòu() fù yōnɡ() miǎo xiǎo()三、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打解抹拧拉研掏蘸翻()胡琴()算盘()螺丝()纽扣()脂粉()药末()耳朵()鼻涕()书页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
()2.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3.泛指依附于某一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4.微小。
()五、品读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中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
2.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六、课文中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请连一连。
大拇指相貌堂皇,养尊处优食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中指不美,但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无名指和小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七、阅读课内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2《手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五个手指的描绘,展示了每个手指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同时,课文蕴含了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道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但他们在理解抽象概念和深层次的道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他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的道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五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道理,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五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提炼出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道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手指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理解课文大意。
3.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五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以及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4.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情境体验: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年级语文22《手指》课外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幽默感在许多国家,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更高的赞赏。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的语言有时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也可能于谈笑间有警世的作用,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①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曾发生过议员之间争斗的事,有人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
议长觉得左右为难,若是表决,无论结果如何,总是不愉快的。
于是他急中生智,笑着说:“如果为了防止不正当的动作,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那嘴也该挂在门口,手脚也该摆在保管处。
”引得全场大笑,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但是必须强调,幽默并不是讽刺,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却不刺伤人;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己为幽默对象,在这当中,便显示了幽默与被幽默的胸襟与自信。
②有一个秃头者,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当场变了脸,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幽默不得体,刺伤了他,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来对秃头有极大的自卑。
相反地,③另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当别人笑称他聪明透顶时,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我早就聪明‘绝顶’了!”你想,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信,又怎么可能接别人的话,幽自己一默呢?所以,越是胸襟宽广,充满智慧的人们,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1.为什么说“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2.短文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幽默感能化解尴尬,幽默者充满了自信,这两个例子是()。
A.②③B.①②C.①③3.“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这是晏子面对楚王的讽刺给予的回答。
他的幽默起到了()的作用。
A.化解尴尬B.警世C.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4.仿照下面的例子,写出你对幽默的独特感悟。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是,是。
参考答案1.因为越是胸襟宽广的人、充满智慧的人,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所以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C3.C4.例:生活的调味品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片段)丰子恺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
类文阅读-22 手指幽默感在许多国家,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更高的赞赏。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的语言有时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也可能于谈笑间有警世的作用,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①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曾发生过议员之间争斗的事,有人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
议长觉得左右为难,若是表决,无论结果如何,总是不愉快的。
于是他急中生智,笑着说:“如果为了防止不正当的动作,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那嘴也该挂在门口,手脚也该摆在保管处。
”引得全场大笑,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但是必须强调,幽默并不是讽刺,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却不刺伤人;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己为幽默对象,在这当中,便显示了幽默与被幽默的胸襟与自信。
②有一个秃头者,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当场变了脸,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幽默不得体,刺伤了他,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来对秃头有极大的自卑。
相反地,③另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当别人笑称他聪明透顶时,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我早就聪明‘绝顶’了!”你想,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信,又怎么可能接别人的话,幽自己一默呢?所以,越是胸襟宽广,充满智慧的人们,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1.为什么说“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2.短文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幽默感能化解尴尬,幽默者充满了自信,这两个例子是()。
A.②③B.①②C.①③3.“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这是晏子面对楚王的讽刺给予的回答。
他的幽默起到了()的作用。
A.化解尴尬B.警世C.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4.仿照下面的例子,写出你对幽默的独特感悟。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是,是。
答案:1.因为越是胸襟宽广的人、充满智慧的人,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所以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C3.C4.例:生活的调味品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片段)丰子恺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2.手指初读感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手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与手指有关的趣事,展示了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蕴含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深切感悟。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情节生动有趣,易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叙事类文章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类的话题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庭亲情的美好,培养珍惜家庭、关爱亲人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家庭亲情,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3.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课文所蕴含的家庭亲情。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分享讨论成果。
5.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手指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多样性和独特性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类文阅读-1 古诗三首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第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的农村儿童形象。
A.淘气顽皮、聪明伶俐B.热情淳朴、天真可爱C.遇事慌张、手足无措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三、四句的意思。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乡村生活?答案1.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2.B3.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
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
4.例:宁静优美,闲适舒坦。
(意思对即可)清平乐(yuè)·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是一首词,其中()是这首诗的词牌名,()是题目。
2.对“亡赖”的理解正确的是()。
A.贬义词,说明小儿不好好干活,耍无赖B.褒义词,顽皮淘气的意思3.表现小儿无赖的一句是:。
4.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清平乐村居2.B3.溪头卧剥莲蓬4.通过描写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类文阅读-2 祖父的园子呼兰河传(节选)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
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
“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下来用帽兜子()着。
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
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
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草,我就给他()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2 手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2手指》是一篇描述人类手指特点和功能的说明文。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事例,介绍了人类手指的形状、名称、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手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说明文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手指的形状、名称和作用,掌握一定的说明文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的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手指的形状、名称和作用的理解和记忆。
2.难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手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手指的形状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手指的形状、名称和作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5.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手指的更多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手指的形状手指的名称手指的作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课后作业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读拼音,写词语。
sāo yǎnɡ() huì wù() xiànɡ mào()niǔ kòu() fù yōnɡ() miǎo xiǎo()二、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窈窕.(tiǎo zhào)揿.电铃(xiān qìn)鼻涕.(tì dì)爱憎.(zēnɡ zènɡ)轧.伤(yà zhá)享.受(xiǎnɡ hēnɡ)拧.螺丝(nìnɡ nǐnɡ)拇.指(mǒ mǔ)三、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打解抹拧拉研掏蘸翻()耳朵()鼻涕()书页()胡琴()算盘()螺丝()纽扣()脂粉()药末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2.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
()3.微小。
()4.泛指依附于某一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五、品读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这句话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中指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六、课文中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请连一连。
大拇指相貌堂皇,养尊处优食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中指不美,但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无名指和小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七、阅读课内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练习题及答案【例文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手指》练习题及答案1.看拼音写词语。
mǔzhǐsāoyǎnɡwūhuìyàshānɡluósīniǔkòu()()()()()()wàimào miǎoxiǎo bítìzēnɡhèn fùyōnɡcānɡkù()()()()()()2.比一比,再组词。
纽()扳()烫()搔()扭()贩()汤()骚()涕()憎()渺()拳()梯()增()沙()卷()3.回忆课文内容,概括出五个手指的特点。
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名指和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外阅读。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
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身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身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身。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
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身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
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
一来隧道不长,里面的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
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丧命黄泉。
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进入隧道,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身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2 手指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成语。
mǔ zhǐ sāo yǎng huì wù tàng shāng yà shāng()()()()()nǐng kāi luó sī miǎo xiǎo yǎng zūn chǔ yōu()()()()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语。
喷pēn()pèn()血xuè()xiě()薄báo()bó()拧níng()nǐng()三、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简单---()舒服---()薄弱---()渺小---()四、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
堂皇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附庸形容气势宏大。
养尊处优单薄;不雄厚;不坚强。
薄弱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五、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五个手指的特点B.五个手指的特点C.五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答案】一、拇指瘙痒秽物烫伤轧伤拧开螺丝渺小养尊处优二、喷水喷香血液流血薄被薄弱拧干拧开三、复杂难受雄厚庞大四、(1)堂皇:形容气势宏大。
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2)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3)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4)薄弱:单薄;不雄厚;不坚强。
形容事物在外界影响下容易受挫折、被破坏或发生动摇的状况。
五、C第二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
niǔ kòu miàn mào miǎo xiǎo xiǎng shòu fù yōng()()()()()ài zēng mào xiǎn chā yì xiàng mào táng huáng()()()()二、读一读,把加点的词语换成别的词语,意思不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手指》课后作业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读拼音,写词语。
sāo yǎnɡ() huì wù() xiànɡ mào()niǔ kòu() fù yōnɡ() miǎo xiǎo()二、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窈窕.(tiǎo zhào)揿.电铃(xiān qìn)鼻涕.(tì dì)爱憎.(zēnɡ zènɡ)轧.伤(yà zhá)享.受(xiǎnɡ hēnɡ)拧.螺丝(nìnɡ nǐnɡ)拇.指(mǒ mǔ)三、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打解抹拧拉研掏蘸翻()耳朵()鼻涕()书页()胡琴()算盘()螺丝()纽扣()脂粉()药末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2.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
()3.微小。
()4.泛指依附于某一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五、品读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中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
2.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六、课文中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请连一连。
大拇指相貌堂皇,养尊处优食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中指不美,但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无名指和小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七、阅读课内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主学习22-23课答案(22手指、
23童年的发现)
22《手指》
自学提示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画出来。
瘙痒(shāo sāo)窈窕(yáo yǎo)秽物(suì huì)
薄弱(báo bó)爱憎(zēng zèng)拧螺丝(níng
nǐng)
2.丰子恺十各有不同的姿态各有不同的风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姿态作用只有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巩固应用
1.拇指试探纽扣相貌
渺小鼻涕享乐附庸
2.瘙痒鼻涕爱憎纽扣
风骚楼梯增加扭住
3.(1)C (2)D (3)B (4)A (5)E
4.(1)食指排比勤劳卖力勇于探索不怕牺牲
(2)优美高傲
(3)手指的全体人群的全体团结就是力量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1.中心句:一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侥幸地成为另一个人的发现。
2.苹果里的五角星思考方式与众不同,很独特
3.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创造力来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1.星期天闲着无聊伸出手掌欣赏自己的手指,我发现大拇.(mǔ mǒu)指在五指中是最肯吃苦的;食指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yòu yǎo)窕.(tiǎo zhǎo),他的工作比大拇指复杂.(zhá zá);无名指和小指能力最薄.(bó báo)弱,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rōng yōng)。
二、比一比,组词语。
拇()瘙()秽()汤()母()搔()岁()烫()扭()享()曾()康()纽()哼()憎()庸()阅读能力大提升三、课文整体梳理:按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填空。
《手指》是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和。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等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四、重点段落品析。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
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屏障”的意思是,在这里,“屏障”是指。
2.“养尊处优”的意思是。
联系文段,中指养尊处优,体现在。
3.文中说中指“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表现在哪里?4.这段话运用了的手法,以精妙之笔勾勒出中指的姿态和的特点。
类文阅读-22 手指
幽默感
在许多国家,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更高的赞赏。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的语言有时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也可能于谈笑间有警世的作用,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①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曾发生过议员之间争斗的事,有人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
议长觉得左右为难,若是表决,无论结果如何,总是不愉快的。
于是他急中生智,笑着说:“如果为了防止不正当的动作,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那嘴也该挂在门口,手脚也该摆在保管处。
”引得全场大笑,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但是必须强调,幽默并不是讽刺,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却不刺伤人;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己为幽默对象,在这当中,便显示了幽默与被幽默的胸襟与自信。
②有一个秃头者,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当场变了脸,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幽默不得体,刺伤了他,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来对秃头有极大的自卑。
相反地,③另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当别人笑称他聪明透顶时,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我早就聪明‘绝顶’了!”你想,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信,又怎么可能接别人的话,幽自己一默呢?
所以,越是胸襟宽广,充满智慧的人们,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1.为什么说“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短文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幽默感能化解尴尬,幽默者充满了自信,这两个例子是()。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3.“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这是晏子面对楚王的讽刺给予的回答。
他的幽默起到了()的作用。
A.化解尴尬
B.警世
C.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4.仿照下面的例子,写出你对幽默的独特感悟。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是,是。
答案:
1.因为越是胸襟宽广的人、充满智慧的人,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所以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C
3.C
4.例:生活的调味品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片段)
丰子恺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
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
我随口问:
“你最喜欢甚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
“逃难。
”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甚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
我就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一个月以前,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
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
不过当时张遑失措,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
那里面地方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忽然兵车在墙外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愈响愈近,又愈密了。
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是自骗罢了。
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
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
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
于是立刻把小孩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
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识,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
枪炮声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
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这是“逃难”。
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
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
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
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
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甚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
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唉,我要向他学习!
1.从结构上来说,短文记叙“逃难”的情节属于描写。
2.从行文中,你能感受到丰子恺散文的哪些语言特色?请结合具体词句指出。
3.孩子们最喜欢“逃难”是因为()。
A.“逃难”非常好玩
B.“逃难”所到之处景色非常美
C.孩子并不知“逃难”背后的紧张危险,只享受过程的新奇愉快
4.“我”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插叙
2.朴素自然,明白如话。
如开篇作者和四岁孩子华瞻的对话,家常式的口语,让读者倍感亲切
3.C
4.作者主张成人应该向孩子学习,抛开世俗外在的功名利禄的累赘,学会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如此这般,即使在危险或艰难的境遇下,也能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