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文学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岑参诗歌感觉印象
岑参的诗歌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印象。
他的诗歌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以及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
他的诗感情炽热、气势磅礴,以奇特的想象造成鲜明的诗句,奇伟瑰丽而又富于生活实感。
首先,岑参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边塞特色。
他的诗中经常出现西域的景色,这些西域美景相比于内陆来说本就属于奇景,加上他真实形象的描写,边塞的异景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他不仅仅善于发现奇景,也善于展开奇思妙想,这些奇思也增添了其边塞诗的新奇之感。
其次,岑参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从小就极具文学天赋,因此他具有一双发现奇景的眼睛,同时也具有一颗感受异象的玲珑心,这两者的结合使其诗歌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外,岑参的诗歌还具有悲壮有力的笔触。
他的诗有的以悲壮有力的笔触,描绘战争场面;有的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示不满。
总的来说,岑参的诗歌给人一种新奇、浪漫、悲壮的感觉印象。
他的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
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导语: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那大家知道岑参的诗歌有哪些特色吗?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一一介绍吧!诗文特色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
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岑参边塞诗鉴赏_岑参著名的诗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代表之一,和高适并称为“高岑”。
长达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着边塞异域雄伟的气势,而岑参本身的个人经历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其赋有感情而又充满着对命运的嗟叹和感怀。
其代表作有《玉门关盖将军歌》、《碛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轮台歌》等。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可具体概括为“壮”、“奇”。
“壮”是指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报效国家的强烈志向和壮丽的边塞奇景,如火、山、云、浩瀚的大海、飞沙飞石、漫天黄沙、冰天雪地等。
“奇”主要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写作手法独特,想象奇异,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奇特。
边塞的壮阔之景让岑参的想象也变得宽宏起来。
如《春梦》之中“洞房昨夜春风起”大为后人称赞。
另一个例子是《白雪歌评武》中的永恒绝句“忽然间如夜春风,千树千梨花开”。
岑参用隐喻和夸张的手法将突如其来的大雪比作白色的梨花,给人一种新奇和欢乐的感觉。
除了幻想,它还有形式和精神,让读者觉得冬天的寒冷被冲走了,但充满了欢乐。
我们可以看到,岑参即使在环境恶劣的长城之外,也依然积极乐观。
岑参的边塞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也颇为丰富,岑参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满怀报国之志两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业。
所以岑参的边塞诗色彩明丽,悲壮中又乐观积极,加上长期的边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基调。
岑参是唐代一位典型边塞诗人的代表,与同代高诗合称“高岑”。
岑参生于开元三年715年。
他出生于河南省咸州市。
现在他在河南许昌附近。
他有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如岑嘉周集、轮台歌、每一位北京使者等。
其父早逝,家道渐渐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孤苦,五岁跟随其兄长读书,天资聪颖的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及第,后曾两度满怀报国之情前往边塞,在边塞六七年的生活对岑参的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岑参早期的诗歌涵盖范围很广,如作答、山水、感叹人生阅历和跌宕起伏等。
他出长城前的山水诗风格与谢昭、贺迅非常相似,但岑参的山水诗想象力更大胆、更奇特,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暮秋行山》中的“山风吹空林,萧萧如人”,以及《送匡城主大良》中的“长风吹长草,野火烧桑树”等,都是意境诗。
岑参的评论
岑参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诗人,其作品受到当时乃至现在的读者的高度赞赏。
他的诗主要涉及了诸多领域,如战争、家庭、政治等。
其诗歌内容清新自然、叙述结构精巧流畅、句式结构朴实厚重,受到了古人和当今读者的一致赞赏。
岑参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思想和深邃的文学内涵。
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散发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情感,深深的感染了其读者。
他的诗歌能够把一种深刻的气韵传达给读者,使人们感到欢欣鼓舞、富有共鸣。
岑参的诗通常以抒情的手法表达其思想意念,他的诗歌尤其具有咏叹调的特征,表达的切身体会和真情实感。
他大胆发挥想象力,联贯其笔下的思想和情感,渲染出一幅幅宏伟慷慨的景象。
岑参的诗歌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赞誉,他的诗主要以缠绵悱恻的语调描绘出一种淳朴动人的气息。
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句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同样令人惊叹的是他的诗歌能够贴切地把表达的深刻感受传达出来,让人们有一种深层次的体会。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
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文学鉴赏—浅谈中唐时期岑参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朝代:唐诗人: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代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诗歌的天堂,所谓“唐诗宋词元曲”要谈到诗歌必然谈到唐代,而谈到唐诗就不能不与唐代的崛起、发展、繁荣与衰落联系在一起。
总之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岑参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风格主要倾向于粗狂豪迈,其思想中的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岑参的诗,极具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最擅长七言歌行。
他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说到个人就绝不能不与国家、历史相结合,只有在一个时代大的背景下才能更加的清晰分析出诗人作品中意境、情感基调等蕴含的含义。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唐时期也叫盛唐时期,盛唐诗歌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岑参赏析诗歌赏析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
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简述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对岑参诗歌艺术特色的简要概述:1.浓郁的爱国情怀岑参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爱国情怀。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祖国山河、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例如,《登高》一诗中,他描绘了壮丽的秋景,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1.叙事性和描写性的有机结合岑参的诗歌在叙事和描写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叙事性的情节推进。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他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和对送别的叙写,营造出一种感人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豪放奔放的风格岑参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具有很强的气势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中经常使用夸张、想象和象征等手法,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情感。
例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他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勇士们的赞美和敬仰。
1.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岑参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精神。
例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中,他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战士们的坚韧和忠诚。
1.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岑参的诗歌形式多样,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风、绝句等,表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词汇丰富,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一诗中,他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比喻手法,描绘了借园主人月下吹笛的情景,表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调和诗人的倾慕之情。
1.抒发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融合岑参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揭露和批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战城南》一诗中,他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岑参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具体表现引导语: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岑参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边塞诗为主,这位大诗人的边塞诗有什么风格特色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浅析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现在所说的唐边塞诗,是以盛唐为界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称呼。
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又称高岑诗派),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有很高的成就,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事实——民族矛盾及在民族矛盾下发生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评价岑参当之无愧。
盛唐以来一百多年,由于民族矛盾,扩充疆土,因此边境战争频繁发生;加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一些诗人开始目光投向边塞生活,特别是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读书人,更是把边塞当作立功求取仕途功名的捷径,在这种条件下,就不断有“边塞诗人”应运而生。
其中岑参就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边塞战争或是与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将士矛盾、离别愁绪、思亲怀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思想内容非常的深刻;二是描写边塞风光、自然景物,如《经火山》、《题铁门关楼》、《登凉州尹台诗》,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边塞风光、景物,思想内容不如前一种,但从艺术风格表现上来说,在边塞诗中具在代表性;三是描写边塞民族交往和风土人情的,如《胡歌》、《戏问花门酒家翁》、《轮台即事》,这些作品内容新鲜,对于了解边地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当时民族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等方面,而以边塞诗最为出色。
岑参的边塞诗数量众多,成就突出,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
他的诗歌以雄奇瑰丽、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而著称。
例如,《逢入京使》中,他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远行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朋友的眷恋之情。
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他写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艰苦,同时也表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除了边塞诗,岑参的其他诗歌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寄左省杜拾遗》中,他写道:“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朝政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总之,岑参的诗歌成就很高,他的边塞诗更是独具特色,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创作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山房春事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山房春事二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前言】
《山房春事二首》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
第一首诗写的是
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此诗写景细致,语言朴素自然。
【注释】
⑴山房: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
春事:春色、春光。
⑵恬:这里指风柔和。
⑶衣桁: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
⑷笔床:卧置毛笔的器具。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翻译】
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
门前的几枝柳
条低拂着衣架,一片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
【鉴赏】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
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
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
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
第三、四句转
入写静景,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
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
虽是静景,但作者却是动静结合的描绘——两句都与风
有关,而并没有直接写风,可见作者观察细微而笔力不凡。
岑参名作鉴赏岑参(715──769),湖北江陵人。
天宝三载(744)进士。
曾两度赴西北边塞。
第一次是天宝八载(749)在安西(治所龟兹,即今新疆库车)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返长安。
第二次是天宝十三载(754)夏秋之交赴庭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边奇台县北不远处),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大约至德二载(757)春夏之交,自北庭东归。
此期间,他创作了70多首边塞诗,是盛唐诗人中写边塞诗最多者,也是成就最突出者。
55岁官至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任满罢官,心情郁闷,卒于成都旅舍。
有《岑嘉州诗集》,今存诗403首。
今人注本有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
逢入京使①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③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①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龙钟:淋漓。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春梦①洞房②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③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④。
①刘《笺》以此诗见于《河岳英灵集》,故当不晚于于天宝十二载。
时岑参在长安。
《文苑英华》卷一五七题作《春夜所思》。
②洞房:深邃之房。
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
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
【导语】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与⾼适并称⾼岑。
唐朝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本、伯祖岑长倩、伯⽗岑羲都以⽂墨致位宰相。
⽗岑植,仕⾄晋州刺史。
下⾯是整理的岑参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逢⼊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 东望家乡路程⼜远⼜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纸笔,请告家⼈说我平安⽆恙。
注释 ⑴⼊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
卞和《退怨之歌》:“空⼭歔欷泪龙钟。
”这⾥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信。
赏析 这⾸诗是写诗⼈在西⾏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使者,勾起了诗⼈⽆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欲建功⽴业⽽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已经离开“故园”多⽇,正⾏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以⾄于把两⽀袖⼦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不住。
这句运⽤了夸张的修辞⼿法表现思念亲⼈之情,也为下⽂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个很⾼的铺垫。
“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者匆匆的⼝⽓,写得⼗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京使者的故⼈,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过,⼀个继续西⾏,⼀个东归长安,⽽⾃⼰的妻⼦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带个⼝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的⼀⽚深情,寄⾄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作品引导语: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那么,岑参有哪些作品呢?岑参的作品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囊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
西郊候中军,平沙悬落晖。
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
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
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
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
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天子日殊宠,朝廷方见推。
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
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黜官自西掖,待罪临下阳。
空积犬马恋,岂思鹓鹭行。
素多江湖意,偶佐山水乡。
满院池月静,卷帘溪雨凉。
轩窗竹翠湿,案牍荷花香。
白鸟上衣璧,青苔生笔床。
数公不可见,一别尽相忘。
敢恨青琐客,无情华省郎。
早年迷进退,晚节悟行藏。
他日能相访,嵩南旧草堂。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汉中二良将,今昔各一时。
韩信此登坛,尚书复来斯。
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
错落北斗星,照耀黑水湄。
英雄若神授,大材济时危。
顷岁遇雷云,精神感灵祇。
勋业振青史,恩德继鸿私。
羌虏昔未平,华阳积僵尸。
人烟绝墟落,鬼火依城池。
巴汉空水流,褒斜惟鸟飞。
自公布德政,此地生光辉。
百堵创里闾,千家恤悼婪。
层城重鼓角,甲士如熊罴。
坐啸风自调,行春雨仍随。
芃芃麦苗长,蔼蔼桑叶肥。
浮客相与来,群盗不敢窥。
何幸承嘉惠,小年即相知。
富贵情易疏,相逢心不移。
置酒宴高馆,娇歌杂青丝。
锦席绣拂庐,玉盘金屈卮。
春景透高戟,江云篲长麾。
枥马嘶柳阴,美人映花枝。
门传大夫印,世拥上将旗。
承家令名扬,许国苦节施。
戎幕宁久驻,台阶不应迟。
别有弹冠士,希君无几遗。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
古塞千年空,阴山独崔嵬。
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
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
大荒无鸟飞,但见白龙塠。
《暮秋山行》岑参赏析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暮秋山行》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五古,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
暮秋山行作者:岑参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岑参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译文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
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
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暮秋山行》赏析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
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
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
“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
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
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
岑参诗的意象岑参(712年~770年),字季参,号司空,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雄浑激昂的风格而著称,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描写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悟。
岑参的诗作中常运用丰富的意象,通过生动的描写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凸显人物情感。
比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他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通过描绘行人茫茫的路途和揭示主人公的离别之情,岑参成功地构思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除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岑参还常常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来表达情感。
他的意象丰富多样,从花草树木到鸟兽山川,从宫殿庭院到乐器武器,无不展现了他的诗歌艺术。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中,岑参运用了众多形象描写,如“雪花扑面飞舞”,“寒塘渡鹅影”,以及“黄鹤楼前翠微湿,一片孤城万仞山”等等,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岑参的诗中也常出现抽象意象的描绘,他通过对情感的抒发和思考来展现人生的哲理和境界。
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他写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诗通过对衣带逐渐宽松的描绘,传递了主人公为了心爱之人而奋不顾身的决心和无怨无悔的情感。
岑参的意象描绘富有哲理,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岑参在意象的运用上追求独特性和艺术性,他注重形象的生动鲜活,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和丰富的联想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的诗作以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而广为传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总之,岑参的诗歌意象丰富,形象描写独特,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妙,又表达了人物情感的丰富和复杂。
他的诗作充满了艺术力量和感染力,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深入研究岑参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领略到他的诗歌才华和对人生、情感的思考,感受到他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深刻感悟。
岑参的意象是他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核心所在,对于理解和赏析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岑参诗鉴赏分析岑参诗鉴赏分析生平简介岑参(715—770 ),河南南阳人。
幼年丧父,家境艰辛,刻苦读书。
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做过兵曹参军的小官。
天宝八年随节度使高仙芝入安西,在高幕中任掌书记。
当时胸怀报国壮志,很想在戎马生涯中施展鸿图。
未能实现,两年后回到长安。
天宝十三年又随节度使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判官,驻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
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岑参又从西域回到长安,在杜甫和房琯的推荐下,任朝中右补阙。
由于直言敢谏,屡受排挤。
大历元年做嘉州刺史,不久罢官,五十五岁时,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不少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
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
“中军置酒”,显然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
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
岑参诗词赏析岑参,唐代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被称为“岑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岑参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岑参的诗词作品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主题,他常常用雄浑磅礴的笔墨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在岑参的诗词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以雄浑磅礴的笔墨描绘了北国的冰雪世界,传达出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描绘的北国严寒的冬季景象,给人以冷酷的感觉,与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形成鲜明对照。
岑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其他诗词作品也同样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比如《赤壁》一诗中,岑参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展示了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另外,岑参的诗词作品中还经常涉及到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他用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岑参的诗词作品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也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坚持。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探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总之,岑参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作品既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岑参的诗词作品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用自己的作品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坚守。
岑参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岑参的评论岑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手腕都备受赞赏。
他的评论往往富有见地,借助于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事和社会变革的本质。
以下是对岑参的评论:岑参,字处士,江西九江人,是唐代杰出的文人之一。
他以豪放的文风和高妙的才情,闻名于世。
他的评论常常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见地,能够透彻地分析时事和社会变革的本质。
岑参的评论往往以逻辑严密、思路清晰为特点。
他首先会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经过。
其次,他会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综合考量,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因素。
最后,他会用精确而有力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准确而深入的评论。
岑参的评论中常常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非常关注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常以中肯的态度对当前的政策和措施进行评估。
他的评论通常直指问题的核心,指出问题的所在,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他的评论不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能够为时事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岑参的评论还常常具有广泛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
他常常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和时期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他的评论不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
这种综合性和广泛性使得他的评论更具有深入的思考和创新的观点。
岑参的评论也常常反映出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文学力量的认可。
他把文学当作一种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平台,通过文字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他常常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善于从中发现和解读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情感。
他的评论通常能够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动机,并能够准确地评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岑参的评论富有逻辑性、现实意义和深度思考。
他通过准确的分析和议论,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解读。
他的文字具有叙事性和批判性,不仅能够展示社会现象和问题,还能够启迪读者的思考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他的评论不仅具有时代性,也具有普遍性,是历史和文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文学鉴赏
—浅谈中唐时期岑参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朝代:唐诗人: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代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诗歌的天堂,所谓“唐诗宋词元曲”要谈到诗歌必然谈到唐代,而谈到唐诗就不能不与唐代的崛起、发展、繁荣与衰落联系在一起。
总之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岑参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风格主要倾向于粗狂豪迈,其思想中的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岑参的诗,极具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最擅长七言歌行。
他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说到个人就绝不能不与国家、历史相结合,只有在一个时代大的背景下才能更加的清晰分析出诗人作品中意境、情感基调等蕴含的含义。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唐时期也叫盛唐时期,盛唐诗歌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
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
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
据《史记。
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
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
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
果因倒臵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
“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
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
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
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
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
岑参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将是拥旄称之为“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
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
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
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
”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
殊不知下面四句中,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
“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
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
“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
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
“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
岑参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
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
”(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
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
称为“亚相”。
“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
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
“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
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
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
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
我们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
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战场白骨缠草根”,白骨缠草、尸横遍野的战场,令人胆战心惊。
但这就是战争!诗人对此没有丝毫的怯懦之态,不作凄苦之语,确是战场送别之作的本色。
诗中,岑参极力颂扬了封常清率师西征,“报主静边尘”的巨大勋绩,认为他的战功胜过了古人,应该彪炳青史,流芳百世。
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是说胡人已兵临城下,轮台告急了,而是说,只要汉唐军在轮台城头把战斗的号角吹响,在轮台北边的敌人早就命定要灭亡。
说明胜利已经在望了。
接着叙述了出师的经过:从羽书告急,到大军开拔,表明这次战争是叛军挑起的,唐军是正义之师。
所以下面紧接着浓墨重笔写出了西征将士气冲霄汉的勇武精神和顶风冒寒的战斗意志。
最后以对封常清的祝愿作结,既歌颂了他立功边塞的报国贞忠,也赞扬了这次平叛战争的必胜。
全诗以激越雄浑的笔调,生动地描写出戎边将士慷慨赴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在写作手法上,充满着独特的边塞气息和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情调激越,风格豪放。
通过具体分析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我对诗歌鉴赏的能力跟进了一步,对诗歌的的赏析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从各个方面深入地分析才能更客观的评价。
同时见微知著对诗歌的了解更进一步加深。
11中教二班
韩章鹏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