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4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目标1.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的概念2.掌握使用实物、画图和数字等方式来表示“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这几个概念教学重点1.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的含义2.掌握使用实物、画图和数字等方式来表示这些概念教学难点1.运用数字进行计算和比较的能力2.理解“多得多”和“少得多”的概念教学内容1.引入“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的概念和例子,引导孩子们理解这些概念2.通过实物、画图和数字等方式来表示“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3.练习使用数字进行计算和比较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孩子们理解“多些”和“少些”的概念1.准备一些实物,如彩色珠子或者小球,让孩子们分别取出两个不同的数量2.询问孩子们两组珠子的数量,引导他们理解“多些”和“少些”的概念3.提出基础问题,如“如果把两组珠子都取出来,哪一组更多呢?”第二步:引导孩子们理解“多得多”和“少得多”的概念1.再次准备一些实物,让孩子们分别取出两个不同的数量,并记录下来2.让孩子们比较两组数量的差距,引导他们理解“多得多”和“少得多”的概念3.提出问题,如“如果两组数量分别是5个和8个,哪一组比较‘多得多’呢?哪一组比较‘少得多’呢?”第三步:练习使用数字进行计算和比较1.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进行计算和比较,比如“如果有7个苹果和5个香蕉,哪一种水果更多?”2.让孩子们辨别问题中关键词,理解问题意思,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和比较3.引导孩子们总结数字与实物的关系和计算方法教学评估1.课堂上老师通过提问题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看孩子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的概念2.如果孩子们学习成果比较显著,可以提供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和思考能力教学扩展1.引导孩子们使用电子屏幕上的应用程序(如Excel或Google Sheet)来对“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图表分析和计算2.建议老师将这些概念和计算方法与其他主题(如图形、关系、统计学和测量)进行结合,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总结本节课程主要教授了关键概念“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进行基本的数量比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准确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数器、卡片、图片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计数器、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游戏或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介绍“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提问并解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巩固:通过游戏或竞赛,巩固学生对新学概念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板书将清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使用图表和颜色增加视觉效果。
作业设计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以检验和巩固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此教案旨在为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学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尽的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丰富、用词严谨,同时段落之间衔接流畅。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教学过程1. 导入热身活动:开始上课时,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计数游戏来热身。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小物品,如铅笔、橡皮擦等,让学生快速说出物品的数量,并使用“多一些”、“少一些”这样的词汇来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主要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准确地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加减运算。
但在数的大小比较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准确地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准确地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的大小比较。
2.游戏教学法:运用趣味性强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的大小比较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PPT、实物卡片、小棒、圆点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个情境:小猴子和熊猫比摘桃子,小猴子摘了30个,熊猫摘了15个。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小猴子摘得多一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8个有关“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9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用这些词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多一些”和“少一些”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含义,并能用这些词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2. “多得多”和“少得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多得多”和“少得多”的含义,并能用这些词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3. 练习和应用:通过各种练习和应用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词汇,并能用它们来描述和比较数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用这些词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合适的词汇进行描述。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实物等。
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导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 练习:通过各种练习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概念,并能用它们来描述和比较数量。
4. 应用:通过实际应用活动,让学生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2. 定义和例子: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3. 练习和应用:各种练习和应用活动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2. 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合适的词汇进行描述。
3. 应用题:让学生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形容描述两个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多些”、“多得多”的具体含义;能够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情境出示:小猴、小猫在进行折五角星比赛。
师指着图说:“这是小猴折的,它折了34个,这是小猫折的,它折了38个。
2、提问:如果你是裁判,你会怎么说呢?(小猫比小猴折的多些)3、提问:还可以怎样说?(小猴比小猫折的少些)4、同桌互相说一说。
5、小兔看到小猴、小猫在折五角星比赛,它也赶来了。
瞧,小兔折了74个呢!那小兔跟小猴、小猫比,怎样呢?(小兔比小猴多得多;小猴比小兔少得多)6、尝试应用小兔和小熊来到果园里,看到了苹果树和梨树。
小熊说:“苹果有50个。
”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
”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打“√”。
并说说为什么。
7、小结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多少时,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相关的程度。
二、综合应用,深化认识1、“想想做做”第1题:小芳和小明比赛拍球,小芳拍了46下,小明说:“我拍得比你多得多。
”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2、“想想做做”第2题:一班共有38人,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
二班可能有多少人?3、“想想做做”第3题:排球25元,篮球比排球贵多啦!这个篮球可能是多少钱?4、“想想做做”第4题:小猴拿了50,小猫拿了45。
他们会怎样说?小狗拿了85,小熊拿了40,他们会怎么说?小组活动,同桌拿数字卡片比一比,说一说。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doc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章节制定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3页至第34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通过这些题目,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比较。
3. 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和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题、小物品(如小球、小棍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哪些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2. 讲解: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数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指出哪个物品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3. 例题: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解答,并解释答案的思路。
4. 练习:让学生解答教材中的练习题,并给予讲解和指导。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定义。
2. 用具体的例子,展示这些概念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a. 3个苹果和2个橙子b. 5个香蕉和8个香蕉c. 2个橘子比1个橘子多还是少2. 答案:a. 3个苹果比2个橙子多一些b. 5个香蕉比8个香蕉少一些c. 2个橘子比1个橘子多一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猜数游戏)二、导入新课小猫小猴和小狗回到了学校,来到了手工坊。
他们开始了折幸运星比赛!瞧!小猫和小猴先比赛了起来。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谁赢了吗?生:小猫。
师:为什么?同桌讨论。
生:可能38〉34师:也就是小猫折的比小猴多,反过来(小猴折的比小猫少)师:小猫折的比小猴多很多吗?多了一点点,我们可以说:小猫做的比小猴做的多一些(板书:多一些)反过来:小猴做的比小猫做的少一些。
(板书:少一些)请同桌互相用“多一些”和“少一些”说一说刚才的两句话。
谁来把刚才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小猫做了多少个?(38)个,小猴呢?(34)个,我们可以说38比34多一些,34比38少一些。
(指黑板)同桌再说一说。
小狗不服气,它要和小猴一比高低。
可是它只做了几个?(10个)师:小狗做的比小猴少一些吗?(不是)少了很多,我们就可以说小狗做的比小猴做的少得多反过来(小猴做的比小狗做的多得多)(板书少得多、多得多。
)刚才知道38比34多一些,34比38少一些。
那么现在你能用数量来说一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齐读。
小猫和小狗呢?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词有选择的说一说吗?最后三位小动物都在一起了,我们用刚才的数量再来说一说。
(竖着)那么横着比一比呢?什么是多一些?什么是多得多?就是它们多的程度不同。
什么是少一些?什么是少得多?是它们少得程度不同。
三、练习提升1、小猫得了第一名,它得意洋洋,去鱼缸里钓鱼了。
这里有三缸鱼,你们知道它们中各有几条鱼呢?中间鱼缸里的鱼比右边(少一些)反过来:……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中间鱼缸里的鱼比左边(少得多)反过来:……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2、动物学校放学了,回家路上看看小熊和小兔说了什么?梨可能有多少个呢?为什么不选38个?为什么不选43个?3、小芳和小明放学后在拍皮球,为什么不选12下?为什么不选52下呢?4、谁来读一下题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其实C国就是我们国家CHINA中国,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量的比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包括:1. 概念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讲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从而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数量的比较。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量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生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小物品,如铅笔、橡皮、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概念的含义,并通过PPT、教学图片等教具,进行直观的展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从而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4.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数量的比较。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2. 内容:四个概念的定义、区别和应用。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数量的比较题,巩固所学的概念。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进行数量的比较,并记录下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6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人教新课标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4.6节内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这几个概念,并学会如何区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大家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难点:如何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进行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在超市购物,商品的价格有时候会有一些差异,比如一个苹果5元,另一个苹果6元,我们该如何描述这两个苹果的价格关系呢?2. 例题讲解PPT展示例题:小明有10个球,小华有12个球,请问小明比小华少几个球?我们来数一数,小明有10个球,小华有12个球,我们可以数出小明比小华少2个球。
这里我们可以用“少一些”来描述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3. 随堂练习请大家完成练习题:小猫有5个鱼,小狗有8个鱼,请问小猫比小狗少几个鱼?请大家完成练习题:小鸟有15个种子,小鸡有20个种子,请问小鸟比小鸡少几个种子?4. 教学内容讲解多一些:指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差距不大,比如10和12,差距只有2。
多得多:指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差距较大,比如10和20,差距有10。
少一些:指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差距不大,比如12和10,差距只有2。
少得多:指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差距较大,比如20和10,差距有10。
5.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多一些:10和12多得多:10和20少一些:12和10少得多:20和10六、作业设计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题:1. 小明有8个糖果,小红有10个糖果,请问小明比小红少几个糖果?答案:小明比小红少2个糖果。
2. 小华有20个星星,小丽有30个星星,请问小华比小丽少几个星星?答案:小华比小丽少10个星星。
课题: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含义上的差别。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所学数学语言描述两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教学难点: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
教学过程:一、通过日常生活,引入课题。
1、比身高老师想请两位小朋友上来,上来干什么呢?我想让他们比一比身高。
他们站在一起,你们想说什么?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楚点?说的非常的好,高一点也可以说高一些?那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老师也来和他比一比,怎么样?那你又想说什么呢?那反过来……?2、比小棒下面还要请小朋友比一比,看我左手和右手拿的小棒,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左手一根,右手一把)(老师右手拿的小棒比左手拿的要多得多。
)那反过来怎么说?(左手拿的小棒比右手拿的要少得多)师板书“多得多,少得多”(从右手稍微拿点小棒到左手)这时,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师板书“多一些,少一些”把这四个词齐读一遍。
(生齐读)3、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需要小朋友比较(板书:比)两个同学可以比身高,还可以比物体数量的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准确地比较两种数量的多少,要想准确地比较数量的多少,往往会用上面这些词语(手指“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上这些词,准确地比较数量的多少。
二、结合情境,运用描述1、我们先来看一幅图。
(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这3种水果各有多少个?如果再用上“多些、多得多、少些、少得多”这些表示程度的词组,又该怎样说呢?2、比如,苹果和梨比,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怎样?苹果和桃比,苹果的个数比桃的个数怎样?(板书)请你从“多些、多得多”里面选出一个你认为合适的词放在横线上。
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选,为什么这样选?小组讨论。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多(少)得多、多(少)一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多(少)得多、多(少)一些》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并能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量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
但是,对于“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这样的描述,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这些描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
2.让学生能够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数量多少的方法,并能用适当的词语描述。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准确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量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球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教学课件:制作相应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数量的大小比较。
例如,展示两堆苹果,让学生判断哪一堆多,哪一堆少。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描述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如数数、比较大小等,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7.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一. 教材分析《7.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举例来区分这些概念,并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这些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问题的答案。
但是对于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区分这些概念。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水果等,用于实际操作和展示。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卡片或者纸张,让学生画图或者写下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多哪个少。
例如,出示5个苹果和3个苹果,让学生说出哪个多哪个少。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卡片或者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多些哪个少些,哪个多得多哪个少得多。
例如,出示7个苹果和3个苹果,让学生说出哪个多些哪个少些;再出示10个苹果和3个苹果,让学生说出哪个多得多哪个少得多。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出示一些卡片或者实物,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例如,出示8个苹果和5个苹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哪个多些哪个少些;再出示12个苹果和3个苹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哪个多得多哪个少得多。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和“减”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还包括通过观察和比较,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教学内容还包括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和“减”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和“减”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卡片、教学视频。
2. 学具:计数器、小石子、小木棍。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多,哪个少。
2. 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展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第二阶段:讲解与示范1. 教师通过教学卡片,讲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如何通过观察和比较,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三阶段:学生操作1.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和“减”的基本概念。
第四阶段:小组讨论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63页至第65页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比较方法,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还是少,以及多得多少或少得多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少得多少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能够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比较方法,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还是少。
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少得多少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小猪佩奇家族成员玩偶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小猪佩奇家族成员玩偶,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玩偶的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让学生尝试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回答问题。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PPT讲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少得多少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每个玩偶的数量差异。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拿出练习本,完成教材第63页的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猪佩奇有9个糖果,乔治有7个糖果,请问小猪佩奇比乔治多几个糖果?5.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少得多少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64页的练习题2. 请学生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品,找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少得多少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比较数量的多少。
在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数数的方法,因此本节课相对较为简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重点强调多和少的概念,以及让学生通过实践体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够比较两组数量的多少;2.能够正确描述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3.能够运用比较多少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回顾在开始本课的教学内容之前,我们会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再适当提出一些问题,直到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数数方法。
2. 比较多少在学生回顾完上一节课的内容后,我们将开始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即比较多少。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数数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之间的大小。
3. 实践体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一些和少一些的概念,我们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地,我们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数数,并比较两组数量之间的大小和关系。
4. 运用比较多少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比较多少的知识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
这些计算包括加法和减法,需要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
5. 课堂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我们会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
并鼓励学生在回家后继续加强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等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实践法:通过实际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学习多一些、少一些的概念;3.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两组集合的大小关系;4.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5.个性化教学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
教案:1.7.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概念的引入。
2. 运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关系。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进行判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关系。
4.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进行判断。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与难点。
六、板书设计1. 1.7.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2. 定义: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3. 实例: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关系4. 练习:分组练习,描述数量关系5.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进行判断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填空,描述数量关系。
2. 判断题: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关系。
3. 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进行判断。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学生在描述数量关系时,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多、少的概念;2.运用多、少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3.运用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多、少的概念以及运用多、少进行比较的方法。
2. 引入新知1.通过观察图片,引入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例如:一个篮子里有5个苹果,另一个篮子里有8个苹果,哪个篮子里的苹果多?2.掌握多得多、少得多的比较方法。
3. 实践演练1.思考问题:在八个星期里,小明每个星期剪3次头发,小华每个星期剪4次头发,哪个孩子剪的头发次数多?2.发挥想象,编排问题:小明剪了12次头发,小华剪了16次头发,哪个孩子剪的头发次数多?三、教学重点1.确认并理解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2.使用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
四、教学过程1. 活动设计1.教师出示两个篮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苹果的个数不同,并问哪个篮子里的苹果多一些。
2.教师出示小明和小华剪头发的图片,并问哪个孩子剪的头发更多。
3.分别用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例如:书包里装的书、垃圾桶里的纸屑等。
4.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完成练习题的练习。
2. 练习题1.每个篮子里有6个橘子,你选了2个橘子,那么还剩几个橘子?2.请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3个苹果、6个桃子、1个香蕉、4个西瓜。
3.每天时间有24小时,小明每天睡觉9小时,吃饭3小时,上学7小时,那么他还有多少小时时间可以玩?五、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六、教学反思1.学生普遍理解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2.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例如:购物时比较物品的数量等;3.整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我对于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中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单元进行了深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例子的比较,掌握这些概念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上,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在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上,准备了大量的实际物品,如苹果、橙子、铅笔等,还有计数棒、算盘等学具,以便于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小明有10个苹果,小红有12个苹果,请问小红比小明多几个苹果?多得多还是少一些?”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然后,我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比如:“我有5个铅笔,你有3个铅笔,请问我有比你多几个铅笔?多得多还是少一些?”接着,我安排了随堂练习,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
我通过板书设计,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包括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些概念的具体运用。
七、作业设计:我在作业设计上,布置了大量的实际问题,比如:“小明有10个苹果,小红有12个苹果,请问小红比小明多几个苹果?多得多还是少一些?”让学生能够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一年级数学主备人:
(2)多得多
问:58个与10个比较,怎么说?
板书:58个比10个多
问:58个比10个多多少?
师:我们习惯用“多得多”表示多很多。
(3)比较“多一些”、“多得多”
问:“多一些”和“多得多”都表示多,他们多的程度一样吗?
2、教学“少一些”、“少得多”
问: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
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1、我能说。
出示43页“做一做”桃、苹果和梨图,让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说。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专门捕食害虫。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4题,如下图)你们知道右边的那只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吗?
师:你们认为哪一个答案比较合适?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30,而不选择10和8呢?
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