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黏”、“粘”的用法
- 格式:pdf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
粘和黏的用法一、粘的含义和用法1.1 粘的基本概念粘(zhān)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常用的动词,意为物体之间相互附着、黏连。
粘可以用来描述物体表面有黏性,可以将两个物体黏在一起,也可以表示黏稠的液体或物质。
1.2 常见用法粘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描述物体之间的附着或贴合状态。
以下是粘的常见用法:1.接触面粘连: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存在黏性,使它们能够相互附着。
2.黏贴:使用胶水、胶带等黏性物质将物体固定在一起。
3.黏糊糊:形容物体表面或液体黏稠的状态。
4.黏连:物体被粘在一起,难以分开。
粘的用法灵活多样,因材施粘,可以用于描述各种不同的黏附和黏连情况。
二、黏的含义和用法2.1 黏的基本概念黏(nián)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常用的形容词,意为具有粘性、黏稠的状态。
黏可以用来形容物质的黏性或某个物体表面的附着特性。
2.2 常见用法黏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于描述物质的粘性或物体表面的附着状态。
以下是黏的常见用法:1.黏糊糊:形容物体表面或液体粘稠、黏稠的状态。
2.黏附:物体表面具有黏性,可以附着其他物体。
3.黏贴:使用具有黏性的物质将物体固定在一起。
4.黏糊:指物体表面附着了黏稠的物质。
黏的用法多样,描述了物质的黏滞特性,以及物体附着的状态。
三、粘和黏的区别和联系粘和黏都用于描述物体之间的附着和黏连。
它们在含义上有所区别,但也存在联系。
3.1 区别粘主要作为动词使用,表示物体之间相互附着、黏连的行为或状态。
它侧重于描述物体表面有黏性,能够将两个物体黏在一起。
黏主要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物体具有黏性、黏稠的状态。
它侧重于形容物质本身的黏滞特性,或物体表面的附着特性。
3.2 联系虽然粘和黏在使用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替换,用于描述相似的情景。
例如,当我们想表达两个物体被黏在一起时,可以使用“粘在一起”或“黏在一起”来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含义基本相同,只是用词不同。
四、粘和黏的扩展意义和引申用法粘和黏的含义可以进一步引申和扩展,用于描述不仅仅是物体附着和粘连的情况。
查《现代汉语词典》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知,"粘":音zhān;读nián时,为"黏"的异体字。
然而,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粘":既作zhān又作nián,而"黏"是"粘"的繁体字。
这里有一个过程,1955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时,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黏"由此退出使用领域,"粘"便身兼"粘""黏"二职。
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审核通过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粘"读zhān,1988年国家语委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时,确认"黏"为规范字,并将"粘"进行分离。
从此,"粘"不再表示"黏"的意义。
"粘""黏"又成为各自独立的规范字。
再把"黏"写作"粘"就是错的了。
帐与账粘与黏在1964 年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账”字是被“帐”取代而废止使用,所以此后所出字词典中皆如此标注。
而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新版)中又把“账”字列为正式简化字,恢复独立存在的资格,在其“说明”中也未明确交待,所以绝大多数人不知有此变更。
为消除用字混乱,实现规范化,现将二字区别如下:“帐”字专指用布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起遮蔽作用的帷幕,如“蚊帐” “帐篷”“帐幕”“营帐”“帐子”“青纱帐”等。
“账”字则多指钱物出入的记录,如“记账”“查账”“算账”“账目”“账户”“账单”“账簿”“账房”“流水账”等,也可借指账簿或债务,如“一本账”或“欠账”“放账”“不认账”等。
公文写作常用易混词辨析:“黏”和“粘”到底该怎么用?一、常见工具书及有关国家标准中的用法“粘”字两读,一读nián,一读zhān。
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淘汰,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确认“黏”为规范字。
这样,依据《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除了“粘”作为姓氏外,二者基本有了分工:黏:读nián。
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指像胶水或糨糊所具有的能使物体粘合的性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形容词,指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并附如下词条:黏虫、黏稠、黏度、黏附、黏合、黏糊、黏结、黏菌、黏米、黏膜、黏儿、黏土、黏涎、黏涎子、黏液、黏着、黏着语。
粘:读zhān。
在《新华字典》中,指黏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或指用胶水或糨糊等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动词,指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互相连接,或指用黏的东西使物件连接起来,并附如下词条:粘连、粘贴。
对于上面的释义和附注,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以上的两本常见工具书中有一处矛盾:《新华字典》中用“粘合”来解释黏,《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却是“黏合”。
对于“黏”和“粘”的用法,还涉及到一个国家标准GB/T 2943—2008《胶粘剂术语》,其中所有有关术语统一用了“粘”,但从其“汉语拼音索引”的“N”部中可以看到,很多却是读了“黏(nián)”的音。
二、构词法辨析通过以上检索情况可以看出,从释义、读音或者词性方面都难以对“黏”和“粘”的用法进行辨析,由此笔者想到了汉语的一种基本语法——构词法。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黏”作形容词,“粘”作动词,那么分别以它们为词头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大概有如下几类:黏:并列型(形容词+形容词),偏正型(形容词+名词),附加式(如黏性);粘:并列型(动词+动词),补充型(动词+补语),动宾型(动词+名词)。
黏怎么读什么意思
黏拼音:nián
常用释义:
1.形能把一种东西粘(zhān)连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
例词:黏米、黏膜、黏性、黏液。
详细释义:
1.动粘连;胶合。
黏,相着也。
从黍,占声。
字亦作粘。
《说文》
黏,合也。
《苍颉篇》
则无黏滞之音矣。
《礼记·乐记》
2.动又如:黏贴(黏附张贴);黏带(黏连牵挂);黏补(修补);黏接(黏合连接)。
1.膠附、黏住。
如:「黏貼」、「黏照片」、「黏郵票」。
漢·王褒〈僮約〉:「黏雀張烏,結網捕魚。
」
2.糾纏。
如:「這小孩子很黏人。
」
有黏性的。
如:「黏液」、「黏土」。
唐·白居易〈三謠·朱藤謠〉:「泥黏雪滑,足力不堪。
」
1.一種圍棋下法。
將兩顆棋子相連接,以鞏固陣地與解除對方威脅或進攻。
2.詩句平仄協調稱為「黏」,失調稱為「失黏」。
“粘结”和“粘连”究竟怎么读?
“粘结”和“粘连”究竟怎么读?
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中,鲁迅的《雪》里有个多音字“粘”难住了我,不知道它们应该一起读成“zhan1”,还是“nian2”(1表示音调读第一声,2读第二声,下同),或者应该各读一个音?虽然在备课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奈何手头的字典词典过于粗略,查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以至于上课的时候遇到这个字只想蒙混过关。
不过虽然学生不去追究,我作为教书先生是不能不去追究的。
在课文中,这个“粘”字一共出现两次:
“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
这两处的“粘”的读音究竟相不相同呢?
我在主编为李行健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查到结果如下:
粘 zhan1 ①黏性物附着在别的物体上,物体互相附着在一起。
②用黏性物把东西连接起来。
如粘胶、粘连、粘贴。
粘 nian2 姓。
另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953页的“黏”字一条有更详细的注:
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
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粘”读zhan1,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黏”为规范字,表示以上意义(见黏注);“粘”不再表示这个意义。
查到这样的注解,我终于解决了上述的疑问,这两个词“粘结”和“粘连”的“粘”都是读一个音“zhan1”,为什么我会搞不清楚读“zhan1”还是读“nian2”,是因为没有弄清楚早在1988年就已经立法将这两个字分家,单门独户了。
粘和黏的用法粘和黏是两个常用的汉语词语,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将从词语的含义、用法、搭配和常见错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词语含义1. 粘:指物体表面附着在一起,难以分开。
例如:胶水可以把两个物体粘在一起。
2. 黏:指物体表面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其他物体。
例如:面团可以黏在一起。
二、用法1. 粘的用法(1)粘+物体:表示将某物粘在一起。
例如:他用胶水把两张纸粘在一起。
(2)粘+人或动物:表示某人或动物被黏住了。
例如:小猫的爪子被胶水粘住了。
(3)粘+液体:表示某种液体附着在物体表面。
例如:桌子上粘了一滩果汁。
2. 黏的用法(1)黏+物体:表示将某物黏在一起。
例如:她把两块巧克力黏在一起。
(2)黏+人或动物:表示某人或动物被黏住了。
例如:小狗的毛被胶水黏住了。
(3)黏+液体:表示某种液体有一定的黏性。
例如:这种胶水很黏。
三、搭配1. 粘的搭配(1)粘住:表示某物被黏住了。
例如:我的手被胶水粘住了。
(2)粘在一起:表示两个物体被黏在一起。
例如:这两张纸被胶水粘在一起了。
(3)粘贴:表示将某物贴在另一物体上。
例如:他把海报粘贴在墙上。
2. 黏的搭配(1)黏住:表示某物被黏住了。
例如:我的头发被口香糖黏住了。
(2)黏在一起:表示两个物体被黏在一起。
例如:这两块面团黏在一起了。
(3)黏糊糊的:表示某物表面有一定的黏性。
例如:这个果酱很黏糊糊的。
四、常见错误1. 将“粘”和“黏”混淆使用。
这两个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 将“粘”和“贴”混淆使用。
这两个词语虽然都表示将物体附着在一起,但“贴”更多地表示将物体固定在另一物体上。
3. 将“黏”和“糊”混淆使用。
这两个词语虽然都表示物体表面有一定的粘性,但“糊”更多地表示物体表面有一定的湿润感。
总之,粘和黏是两个常用的词语,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
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可以使语言更加准确、生动。
“黏”(nián)与“粘”(zhān)的正确用法
佚名
【期刊名称】《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30)5
【摘要】"黏"和"粘"在科技期刊上使用的频度较高。
但作者在使用这两个字时任意使用,并常以"粘"代替"黏"。
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的《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恢复使用"黏(nián)"字的相关文件及各工具书的相关释义,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相关界定,多数该使用"黏"时,错用了"粘"字。
【总页数】1页(P582-582)
【关键词】科学技术名词;科技期刊;ni;zh;正确用法;动词性词素;黏着系数;黏均分子量;名词性;运动黏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正确认识粘与黏的读法和规范用法 [J], 本刊编辑部
2.“黏”(nián)与“粘”(zhān)的正确用法 [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
3.“黏”(nián)与“粘”(zhān)的正确用法 [J],
4.“黏”(nián)与“粘”(zhān)的正确用法 [J], 武晖
5.“黏”(nián)与“粘”(zhān)的正确用法 [J], 武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黏、粘的用法
佚名
【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1(25)4
【摘要】黏(nian):黏是指像浆糊或胶水等具有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常作名词性词素。
如黏土、黏性(黏性土)、黏米、黏膜、黏液、黏稠、黏度(动力或运动粘度)、黏滞、黏着(黏着力,黏着系数)、发黏、黏附、黏合(黏合剂)、黏结(黏结力)、黏糊。
【总页数】1页(P310-310)
【关键词】运动粘度;黏结力;黏合剂;物体;黏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9.6
【相关文献】
1.“黏”与“粘”的用法 [J], 杨程伍(整理)
2.“黏”(nián)与“粘”(zhān)的正确用法 [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
3.关于“黏”和“粘”的用法 [J],
4.关于“黏”和“粘”的用法 [J],
5.“黏”(nián)与“粘”(zhān)的正确用法 [J], 武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粘附和黏附的区别
区别:黏代表一种性质,粘是指一个动作。
1、含义不同
“黏”字读nián,表能把一种东西附着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
是一种性质。
“粘”字读zhān,表黏性物(或用黏性物)把物体连接起来。
是一个动作。
2、字形结构不同
"粘"和"黏"的右偏旁都是占,左边不同,前者是米,后者是黍。
3、笔画不同
粘一共11画,黏一共17画
粘字释义:
1、多音字,读音为zhān和nián。
读作nián时,词性是形容词,指具有粘性。
2、粘氏原本是女真族。
读作zhān时,词性是动词,指黏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
3、用胶水或糨糊等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
黏字释义:
读nián,像胶水或糨糊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黏性、黏液、黏土、黏米。
例如:这东西很黏。
瓶子里是一种黏液,具有黏性。
而“粘”只读zhan,是动词,意思是因为有黏性而使物体附着在一起。
扩展资料:
例句区别
粘:
1、元宵节,吃汤圆,今年汤圆有点粘。
粘住甜蜜爱情甜,粘住温馨心头暖,粘住健康身体棒,粘住财神来送钱,粘住幸福跑不掉,粘住快乐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