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欣赏略论
- 格式:pdf
- 大小:894.18 KB
- 文档页数:1
谢权熠,字锐甫,浙江绍兴人。
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首届书法专业,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协学术委员会副秘书图 谢权熠 观 复 31cm×85cm 2015年没有经营和刻意安排,心性的流淌,表现为自然的书写、淡淡的放纵。
从中大抵可以看出,崇尚读书文化人的艺术主张。
书札往往最能展露作者的心迹,笔者对手札书写方式颇为关注。
由此,对谢权熠的尺素题跋最为心仪和赞许。
书坛曾经刮过一阵风,流行手牍题识,晋人简牍的野逸笔致,来题识秦砖、汉瓦、碑铭拓片,书法不可谓不佳,却多因学识所限,写下一大堆不能卒读的“说明书”,书法沦为填空,暴露空洞和浅薄。
谢权熠的题跋,源于学术根柢,考镜源流,论证辨伪,审慎严谨,目击道存,而又能时出已见。
仅此一端,常会被一些所谓获奖专业户书家深深汗颜。
笔者粗略读过权熠君的若干文稿,包括考据专论、印人掌故等论著,从中获益匪浅。
捧读权熠的文章,颇能看出权熠读书的广博与专精。
文化视野之宽广阔大,旁征博引,使得论说学理严密,绝少偏激之言。
治学专精审慎,不依蹈前人成说,不囿于偏见,其严谨的学术精神,尤显可贵。
编辑交流作为谢君权熠的学术平台,是一般人书法家所没有体验过的,权熠很幸运,他早早就占有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主编《艺镜》,编辑《中国书法全集》。
除了整理爬梳书法典籍论著之外,以现代学人的身份,交流访谈,从事学术研究,印证读书心得。
固然表面与书法创作不相关涉,但内里的陶染与厚积,无疑在开拓书写以外的重要文化资源。
勿庸讳言,当下书坛缺乏通学之才,缺少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学人。
宋人治学讲:“学贵大成,不贵小用。
大成者参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作为后学,应当以此黾勉。
期望权熠不负众望,一直行走在学者型书家的最前端。
癸巳立秋于燕来堂本文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约稿、责编:金前文图 谢权熠 李白与从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诗句 35cm×59cm 2015年图 谢权熠 陆游诗句七言联 133cm×30cm×2 2013年图 谢权熠 陆游夜游宫 40cm×100cm 2014年图 谢权熠 跋云门状元桥拓 35cm×122cm 2015年。
教你如何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这篇文章是历时一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上次发了之后有朋友感觉排版不好配图太少影响观看,故重新整理排版并加了一些配图,希望能有好点的效果。
这些文字是为了一个节目准备的,不恰之处还望不灵赐教。
一、用笔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
而书法艺术正是通过这种物化的手段达到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康有为认一篇书法作品的好坏,关键就在于对于用笔技巧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写好一幅作品的基础。
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充分体现了她对用笔的重视,一开篇就是对用笔的论述:“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的人,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挺;而不善于用笔的人,写出的字很容易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
王羲之更是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
”意思是:一个字中有一个点写得不好就像是一个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横没有写好就像是一位壮士断了一条胳膊。
“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
”这句话出自孙过庭的《书谱》,意思是写撇画时行笔要重、要按住走。
写捺画时行笔要轻一些。
写折画时候行笔要先停一下,把锋调整好再继续写。
裹锋这种笔法在书写的时候笔锋保持圆锥状。
写点时要用挫法写出。
写勾时,勾尖一定要锐利,锋利。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
”意思是:写横画时行笔要边走边微微抬起。
写竖画时行笔要边走边微微向下。
宽”是指每个字在笔画安排时,写第一笔要为下面的笔画留有充分的位置。
“紧”是发笔时要从字的结构紧凑上考虑。
“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束,必故拓。
将欲行,必故停。
将欲伸,必故屈。
将欲拨,必故擪。
”这是笪重光(1623年--1692年)在《书筏》中对书法的辩证之美以及书法的创作规律进行的阐述。
赵孟頫书法宗二王,博采名家之长,独创赵体。
行书用笔温润圆劲,内藏筋骨;楷书笔法稳健,独具风格。
书法上主张遵从古法,认为书法作品应用笔为上,所以勤摹古人,探究笔法。
其兼篆刻,以元朱文著称。
赵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为显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赵孟頫书法作品《天冠山题咏诗帖》为清人钱泳刻本,书法以婉媚胜,故为人们所爱好。
另有一刻本,石存西安碑林。
书法作品欣赏《天冠山题咏》1书法作品《天冠山题咏诗帖》中的天冠山在江西省贵溪市城南1公里处,有三座山峰品峙而立,故称三峰山。
又因其巅方正,两隅垂桃如冕,又称天冠山。
赵孟頫曾在此立碑,并撰文书丹,即为天冠山二十四景撰写的诗帖,遍写贵溪风光。
赵孟頫在诗、书、画、印上皆有很高造诣,其在书法上篆、隶、楷、草诸书皆精,以行书、楷书最为著名,影响也甚广。
行书用笔温润圆劲,内藏筋骨,流美于外,笔画精到细腻,结字严谨简静,体态妍美。
其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
有人说他的字写得太漂亮了。
其实字就应当写好写美,雅俗共赏,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双重价值。
还有人说赵体柔弱,这实属书者无赵之功力,难以达到其精妙之处。
赵孟頫一生研习书法,其字既秀美又劲健,用笔结字处处示人以法,是我们学习行书的极好教材。
书法作品欣赏《天冠山题咏》2赵孟頫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其书法深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影响,在《行书右军四事》卷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赵孟頫的影响之深。
赵氏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尤其在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的环境下,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
赵氏对后代书法艺术影响很大,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赵孟頫书法宗二王,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独创“赵体”。
如赵氏楷书的特点: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
图1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乎?”[3]扬雄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书法判断书者是君子还是小人,其原因就是人们能够以“书”观“心”。
清代书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把扬雄的“书为心画”说往前推进了一步,发展为“书为心学”的论断,把书法艺术和书家的精神情感以及品性、志趣直接联系起来,他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
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
”[4]175刘熙载创造性地将“心画”改为“心学”,把书法表现情感的本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心学”本来是指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哲学理论,他们把“心”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刘熙载借用“心学”的概念,就是要强调书家的内心修养在书法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内心修养不如别人,还想在书法上超过别人,那是即使再勤学苦练也绝不可能的事情。
由此可见“心”对书艺的重要性。
《艺概·书概》说:“右军《乐毅论》《画像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孙过庭《书谱》论之,推极情意神思之微。
在右军为因物,在过庭亦为知本也已。
”[4]152与唐太宗一样,刘熙图2 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拓本;局部)732022/01 No.239而君子的人格力量主要来自内心,是人内心完满和自我修养完善后所焕发出的光辉,所以儒家始终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在《大学》“八目”中,“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根本,“格致诚正”是修身的方式与手段。
然而,身心修养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6]237,“至善”乃是“三纲领”之首。
儒家将书法纳入“六艺”修身教育的科目体系,强调“书以载道”。
在儒家看来,书法的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前者为书,后者为道,书以载道,而不能背道。
由此,儒家赋予书法以修身教化的重任,从而形成了悠远深厚的书教传统。
晚唐书家柳公权继承了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传统,他的“心正则笔正”说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紧密地联系起来。
对于书法与人心的联系,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阐释得更为充分:“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书法作品赏析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细看和反复品味摩挲的重要因素。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书法作品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书法作品赏析书法的“十美”一、形态美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细看和反复品味摩挲的重要因素。
“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若“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平齐”那样机械而单调的排列,就势必破坏字形的结构美。
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之精妙也”。
相传王羲之写点“万点异类”,再看杨凝式的《韭花帖》、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几乎找不出形态相同的点画。
而这些形的变化,又都是在笔势的作用下产生的,显得自然,其基本笔调协调统一,合乎情理,圆笔的婉媚,方骨的雄强,藏锋的含蓄,露锋的神气,不同的形态变化可以给观赏者不同的艺术感受。
用笔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而且还包括角度上的微妙变化。
切忌横画如梯架,不见到有平齐的笔画排列在一起,故善书者贵能于不平中求平,不齐中求齐,不匀称中求匀称,才能给观赏者以一种美的享受。
二、质地美“质”是指点画的质地、质感、份量、力度、文采等。
有质感的点画,其意味风韵,浑厚含蓄,其表虽朴实而无外饰,其里却“藏骨抱筋,含文包质”,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
颜真卿的《祭侄稿》、杨凝式的《韭花贴》、李建中《土母帖》和張旭《古诗四帖》,尽管风格不同,但都能给人以一种浑厚饱满、沉着顿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
这种线条在“内容”上是丰富而充实的。
“笔中有物”,正是指此而言。
故富有质地美的点画,其画的两面往往不光而毛,或挺拔有力,或婀娜凝练,如飞入动,笔韵流畅,无凝滞板之势。
这种深得“疾涩”的用笔,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功力和纯熟的笔墨技巧,以及雄健的笔力,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相反,一些浮薄扁平、墨不入纸、版刻光滑、怯弱无力、抛筋露骨、臃肿露肉、龌龊渣残的笔画,往往失去用笔的自然美,皆非书者所宜。
启功先生行书作品的欣赏浅谈作为当代书法大师的启功先生,他的行书作品自然有很多杰出的地方。
笔者以为,欣赏者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的表征,去感受启功书法的艺术魅力。
1、重规律讲法度2、有笔力神气足3、结体俊逸生动古人所谓“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就说明这一点;并强调“字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
4、内涵深气韵高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蜚声海内外。
谨引用王连起先生对启功先生书法的一段合乎实际的,极为中肯的欣赏之后的评价,以表达笔者对先生的敬仰和怀念。
“(启功)先生之书,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用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平视之并时名家,盖未见结构之稳妥精妙,笔势之矫健婀娜如先生者”。
释文:上方部分为“鹅群。
坚净翁书”。
下部分跋语为“羲之有写经换鹅故事,遂传其平生所好,独在斯禽。
更有执笔时,食指中节耸起状,似鹅头者。
传会至此,只堪发噱。
启功”。
浅赏:这幅作品的章法较为别致。
作品上方的“鹅群”二字,写得厚重有力,字形修长,方圆并举,显得笔力弥满。
“鹅”字的笔道圆满而笔力内蕴,以中锋行笔,斜钩的写法与布局尤见其大胆落笔,钩法也很有个人特色。
整个字既有藏锋、露锋,又有裹锋行笔。
结构平稳中显趣味。
“群”以方笔居多,字势开张,折处用方笔,长撇和长竖遥相呼应,有率意之趣。
整幅作品似乎是有意用一圆一方来安排,冲突中见和谐之美。
也许是作者觉得两个大字略感单调,于是就用结构优美的小字加题跋字在“鹅群”二字之下,小字的排布宽度与“鹅群”二字的完整章法的宽度相一致,使得上下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这样,作品就更加耐人寻味,百看不厌了。
释文:慎独。
浅赏:这幅作品纯用中锋用笔,点画厚重果断,有傲然挺立之势,显得这幅作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颇具独处者之风骨神韵,与词义甚为切合,凸现了作者艺术创作的境界。
也许是作者认为已经笔到意到,如果再题上款字可能会有损“独”的韵味,于是只加盖了上下款的印章,互相呼应,使整个幅面成为一个整体。
书法作品鉴赏原则
书法作品鉴赏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美:书法作品的线条应该流畅、自然,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线条的美是书法作品最基本的审美要素之一。
2. 结构美:书法作品的结构应该严谨、协调,各个部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结构美的体现是书法作品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用笔美:书法作品的用笔应该准确、有力,能够表现出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
用笔美是书法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4. 章法美:书法作品的章法应该合理、有序,能够体现出书写者对字形结构和布局的把握能力。
章法美是书法作品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墨色美:书法作品的墨色应该浓淡相宜、层次分明,能够表现出书写者对墨色的运用技巧。
墨色美是书法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6. 气韵生动: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气韵生动的特点,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气韵生动是书法作品艺术性的最高境界。
7. 个性鲜明: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够体现出书写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
个性鲜明是书法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总之,在鉴赏书法作品时,我们应该从线条美、结构美、用笔美、章法美、墨色美、气韵生动和个性鲜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地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欣赏书法作品的感受欣赏书法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它让人们沉浸于笔墨之间,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美感。
每当我欣赏书法作品时,总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让我陶醉其中。
书法作品给我带来的第一种感受是美的享受。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艺术家反复雕琢,筆势磅礡、骨力雄健,每一划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有的作品展现出雄浑大气的气势,有的作品则流露出柔美细腻的情感。
无论是什么风格的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海洋中。
欣赏书法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通过墨宣纸间的舞动,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信息。
欣赏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欣赏艺术的美,更是通过艺术品呈现出的文字和形象,了解和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欣赏书法作品还能带给我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在纸上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艺术家用心酿造的,每一划都是他们在用心表达。
当我凝视着这些作品时,我的思绪也随之平静下来。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都是念头的凝结,无论是怨怒、喜悦、悲伤还是思考,都能在书法中找到一种宁静和平和。
欣赏书法作品时,我可以暂时抛开繁杂的世俗,找到一片宁静的海洋。
欣赏书法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创作者的用心与坚持。
书法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艺术家长时间的积累和勤奋的努力。
艺术家们用心地钻研每一个字的笔画和结构,在每一划之间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艺术家对自己艺术追求的呈现,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用心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坚持和追求的力量。
总的来说,欣赏书法作品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多样而丰富的。
它不仅让我享受到美的享受,还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带给我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创作者的用心与坚持。
欣赏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
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意义,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美感。
摘要势、形、位在书法作品中的鉴赏和美学价值的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书法作品的“形”,是线条内部复杂的变化和力度感,使线条的形体具有复杂的边框和体积感;“位”,是指位置,位置是线条在平面内摆放的位置,位的作用是达到和实现书法作品的和谐;对于“势”的理解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分别是笔势、取势和章法的势。
关键词书法作品势形位书法作品的势、形、位是一幅作品的重点,这三点是其他艺术无法与中国书法匹敌的关键,中国书法是线条的丰富变化展现在一个平面上的艺术,要谈论的势、形、位也与线有关。
为了便于论述,笔者以“形”开始。
笔者认为“形”在书法中,一般是线形,线条内部复杂的变化和力度感,使线条的形体具有复杂的边框和体积感。
对于线形的边框的塑造不应只注重于起笔和收笔的处理,应注意到一个点画的中段。
所以在现行的点画中可以分为三个段“起笔”,“收笔”,“中截”。
“起笔”起笔形体的刻画有藏锋,出锋、方锋、圆笔等。
在颜真卿《颜勤礼碑》中点画起笔多以藏锋、圆笔为主,而在欧阳询《九成宫》中起笔多以方笔为主。
颜真卿《勤礼碑》欧阳询《九成宫》“收笔”在点画的最后、以手腕的回旋加上提按的变化,使点画尾端干净,同时收笔的有意刻画会让点画之间产生关系,使点画不再是单一个体,同样,起始的处理也是和整个字的结构、相关点画和白的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乙瑛碑》中,“書”字的八个横画的处理,起笔头的处理基本无太大的变化,只在细微地方稍加改变,这样就保留了一种流畅感,使八个点画的起笔处理和谐,但不失去变化。
而在收笔处,有些横画以手腕网上回旋收笔,有些则往下回旋收笔,这些收笔动作,使收笔具有一定的变化,也体现开合之势在八个横画中的变化。
“中截”,起笔、收笔的线条变化都过于简单,如果点画只注意两端,就想清代馆阁书体点画严重的程式化,线条单调,缺乏变化,点画端部运行复杂,中部却枯瘠疲软。
不注意中截的丰富变化会使线条单调、中怯。
包世臣曾说过“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从八个方面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
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
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
“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
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
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
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一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
”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
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
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的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
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021/09 No.235策划·理论出自然和谐的规律特征。
晚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对书法崇尚自然的美学特征做了最为精辟的总结,他说:“书当造乎自然。
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
”[8]所谓“肇于自然”是指艺术从自然发源,书家以书法模拟自然万象,是一种“立天定人”的行为;而“造乎自然”是指书家所创造的书法审美意象应该回到自然,消除人为的痕迹,创造出“第二自然”,也叫作“由人复天”。
刘熙载显然接受了道家的自然观,因而强调书法艺术要“造乎自然”,这是比简单模拟自然更高的自由审美创造。
除了自然之和,道家的和谐观念也包含着阴阳之和。
老子在讨论宇宙万物生成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225在这里,“一”表示宇宙的初始统一状态,而“负阴”“抱阳”“以为和”则体现出崇尚和谐、统一的观念。
哲学意义上的“和”是综合阴阳的本体之道,它直接影响到艺术中国书法也讲究章法和布白,强调“计白当黑”。
在古人看来,书法艺术作品就是一个和谐的生命小宇宙。
章法布白是书法生命体内在构造的关键之所在,而它的核心原则就是“虚实相生”。
道家虽然重视内在精神的自然和谐以及虚实相生的阴阳和谐,但它丝毫也没有忽视艺术作品形式的辩证和谐。
俗话说,书画同源,书法的基本元素和中国画一样也是线,也就是笔画。
落墨为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章。
蔡邕《九势》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4]6毛笔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着微妙复杂的变化,多姿多态,或如鸟翼,或如落石,因而酝酿出书法的无穷变幻之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一个规定的线(文)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
如果它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
”[3]165罗丹的描述完全适用于形容书法艺术之美。
道家哲学强调用整体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辩证思维去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关不同,就是书法家遵从道家思想的自然多样统一的审美创造法则,正如宇宙万象万物生于天地交合,笔与墨交合而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苏轼行书风格艺术特征略论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行书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苏轼的行书风格艺术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略论。
首先,苏轼的行书具有豪放洒脱的特点。
他的行书笔势遒劲有力,气韵生动,富有变化,具有很强的个性特色。
在书写中常常表现出潇洒奔放的风格,给人以豪迈激昂之感。
其次,苏轼的行书注重笔墨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浓淡、点画、虚实等技法,使得作品的墨色浓淡变化丰富,线条流畅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行书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墨色的层次感和笔墨的丰富变化。
另外,苏轼的行书注重结构的安排。
他擅长运用构图的技巧,善于掌握整体布局和结构的平衡美感,使得作品在视觉上具有和谐统一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此外,苏轼的行书作品富有情感。
他的行书常常能够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悲愤、豪放、忧郁等,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和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苏轼的行书风格具有豪放洒脱、笔墨运用的精湛、结构安排的巧妙和情感表达的丰富等艺术特征。
他的行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人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略论董其昌书法艺术作者:齐观闪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在明代书法史上,董其昌称得上是影响巨大的开派大家,其书法和书法理论都独树一帜。
本文主要阐述董其昌的习书之路、独到的书法见解、书法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董其昌;书法;见解;特色;影响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55-02董其昌是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松江派”创始人。
他从书画理论到创作实践都有新的建树,在文人画发展史上堪称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其书风与画风甚为统一,文人气息颇浓,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年),卒于毅宗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三十五岁时得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尝督湖广学政,官山东副史,至南京礼部上书。
其时党祸酷烈,他请求归乡。
崇祯初年,又掌詹事府事。
三年后,他就屡次上书乞休,诏加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敏。
一、习书之路董其昌从小就生长于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在出仕前就与同乡画家顾正谊、莫是龙、嘉兴收藏家项元汴、致仕尚书陆树声等结下友谊,成为一位崭露头角的书画家。
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得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
原因是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
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其书法有了很大进步。
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终于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
董其昌书法早年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
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自谓于率意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具有特色,晚年仍归入颜真卿。
董其昌曾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欣赏书法的方法书法欣赏的方法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欣赏书法的方法,欢迎阅读!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书法作品鉴赏的原则和标准
书法作品鉴赏的原则和标准如下:
一、原则
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在鉴赏书法作品时,应先从整体上观察作品的气势和风格,再局部观察每个字的用笔、结构和神韵。
2. 历史与审美相结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色,结合个人的审美观念进行评价。
3. 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注意书法作品的形式美,如笔法、墨色、章法等,同时也要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二、标准
1. 用笔:观察笔画的起承转合、粗细变化、节奏感等,是否运用得当,具有美感。
2. 结构: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搭配得当,能够表现出汉字的优美形态。
3. 章法:整体布局是否协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是否有序,全篇风格是否统一。
4. 墨色:墨色的浓淡干湿是否运用得当,能否表现出书法的韵味和意境。
5. 神韵:作品是否具有神采和气韵,能否表现出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
6. 风格: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能否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综合以上原则和标准,可以对书法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鉴赏。
需要注意的是,鉴赏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