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45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影响农业区位的要素1.农业生产(1)含义: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殖来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特点: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影响农业区位的要素(1)主要要素:①自然条件:包含天气、水源、土壤、地形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包含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钱、资本、管理等。
③农业技术条件:包含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2)发展变化:跟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 思虑启示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很多城市冬季已出现新鲜蔬菜供销两旺的情形,其影响要素有哪些?这说了然什么问题?提示:影响要素有人们对自然要素的改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良。
这说明人们利用温室大棚改变了蔬菜生长的热量条件,使其反季节生长,再加上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北方城市冬季依旧出现新鲜蔬菜供销两旺的情形。
二、农业地区种类1.农业地区种类的概略(1)形成: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和种类各具特点而形成。
(2)含义:在必定地区内形成的较稳固的、成型的地区性农业生产种类。
(3)主要地区种类:主要地区种类举例栽种业水稻栽种业、商品谷物农业畜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淆农业谷物牲口农业、栽种业和牧羊或牧牛业并重的混淆农业2.水稻栽种业散布地理地点主要散布在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季风区平原地区的集中在土地肥饶的河流沿岸与下游三角洲地区;水源充分地形的丘陵地区优势单位面积产量高特点不足以田户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易商品率一般较低天气整年或夏天高温多雨地形地势较平展主要要素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需求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3.商品谷物农业含义一种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区种类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营方式一般以家庭农场为主;机械化水平高散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及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 温馨提示 ]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外国有很大不一样,我国是以国营农场为主,而外国的经营方式一般以家庭农场为主。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4期第三单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学案(第一课时)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1.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显著特点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区位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自 然 因 素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
农业坡度大于18°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茶树、柑橘-酸性土壤)社会 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城镇周围城郊农业生产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化为肉禽蛋奶,蔬菜,花卉等就是市场主导形成的)交通运输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3.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 ①在古代,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因素。
②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例如: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实例:美国东南部发展蔬菜花卉的种植,主要供应东北部工业区;我国北方冬季的蔬菜主要从南方运入③农业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影响?例如政府用财政补贴维持农产品价格等,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有哪些区位优势?⑴自然条件: ①光照充足 ②雨量适度,地下水丰富③地形平坦 ④土壤肥沃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蔬菜生产的历史悠久②交通发达,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青羊铁路纵贯南北③临近日本、韩国、香港、东南亚,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④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网络系统 ⑶技术条件: ①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使得蔬菜走向国际市场② 良种的选用、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蔬菜的品质5.说说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原因:龙井种植于靠山近水,日照充分易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而日本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冬暖夏凉,土壤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及冷碱土,不适合龙井生长。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地理编写人:崔桂芳审稿人:王勇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
第二部分“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
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和地理模型,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观念,学会使用地理工具,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经纬网和坐标系3. 地图的类型和制作第二章:世界地理位置1. 半球分区和时区2. 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3. 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第三章:气候特点1.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 气候影响因素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第四章:自然资源分布1.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2. 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3.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 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世界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分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和地图的图像、视频,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地理模型和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和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2课时)2. 第二章:世界地理位置(3课时)3. 第三章:气候特点(2课时)4. 第四章:自然资源分布(2课时)5.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2课时)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1. 农业生产条件及类型2.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七章: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1. 工业发展条件及类型2.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3. 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八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1.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2.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3. 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九章:交通与通信1. 交通方式及其特点2. 交通线路布局及影响因素3. 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第十章:区域发展差异1. 区域发展特征及类型2.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区域发展差异及战略。
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人地理环境【学习目标】1.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前预习】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发展变化:古代,________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随着社会进步,________________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对练】考查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面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查点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有( ) A.生产规模小B.商品率高C.精耕细作D.科技水平高5.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B.水土流失、石漠化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D.酸雨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规律总结】【巩固练习】1.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
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
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图2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 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 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根据材料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概述。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介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为什么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如此重要?3. 教师讲解:介绍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农业生产案例,了解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评估:1. 学生讨论:评估学生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
第二章:农业生产与气候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
2. 掌握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
2.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
2. 学生讨论:不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教师讲解: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4. 小组讨论:分析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
教学评估:1. 学生讨论:评估学生对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的能力。
第三章:农业生产与土壤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生产与土壤的关系。
2. 掌握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与土壤的关系。
2. 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农业生产与土壤的关系。
2. 学生讨论:不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教师讲解:介绍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
4. 小组讨论:分析特定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
1. 学生讨论:评估学生对农业生产与土壤关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特定土壤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案例的能力。
第四章:农业生产与水资源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生产与水资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