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问答格式例析
- 格式:ppt
- 大小:977.50 KB
- 文档页数:42
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例析1、形象:身份+性格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考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A.诗歌大意——写景状物叙事B.揣摩形象——形象意象意境C.体会内涵——抒情言志寓理【试题特点】1.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绝不能离开景、情、境。
2.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阐释的是普遍哲理。
【学生答题存在问题】1.答题不规范,易漏掉一些要点。
2.只能意会,不能有效言传。
【常见问答模式】一、炼字型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同意吗?为什么?解答分析:要求品味古人所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字可以从以下入手体会: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B.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古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格式题目1:请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诗。
(4分)答题格式:1. 诗句内容理解(1分):这几句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入大海,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大海中涌现出来的。
2. 表现手法(1分):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 情感表达(1分):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宏伟气魄,表达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艺术效果(1分):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大海包容天地的磅礴气势。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这是赏析的基础。
然后明确运用的夸张和想象手法,这种手法能拓展诗歌的意境。
从情感上看,曹操当时的心境和他的政治抱负在诗中有所体现,而这样描写的艺术效果就是让整首诗充满了雄浑壮阔之感。
题目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和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
(4分)答题格式:1. 修辞(1分):运用了拟人修辞。
“生”“入”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2. 哲理(2分):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3. 情感与效果(1分):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解析:从修辞角度看,拟人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哲理方面,通过描写自然景象的交替,暗示了新旧事物的交替规律。
这种描写在情感上体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在艺术效果上能给读者带来鼓舞。
题目3:请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分)答题格式:1. 内容(1分):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景象,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2. 炼字(1分):“争”和“啄”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争”字写出了黄莺争向暖树的活泼动态,“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地衔泥筑巢的情景。
古诗鉴赏答题模板古诗鉴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古诗鉴赏,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古诗鉴赏答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赏析古诗,正确回答问题。
下面就是古诗鉴赏答题的模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古诗基本信息。
1. 诗名,(填写古诗的名称)。
2. 作者,(填写古诗的作者)。
3. 朝代,(填写古诗所属的历史时期)。
4. 内容概要,(简要概括古诗的内容)。
二、古诗鉴赏。
1. 题材主题,(分析古诗的题材和主题是什么)。
2. 感情表达,(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修辞手法,(分析古诗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 艺术特色,(古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如音韵、意境、形象等)。
三、古诗赏析。
1. 个人理解,(对古诗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2. 名句赏析,(选取古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
3. 现实意义,(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启示)。
四、答题技巧。
1. 仔细审题,(在答题前要仔细审题,理解问题要求)。
2. 结合诗文,(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古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 逻辑清晰,(回答问题时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4. 语言规范,(答题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规范)。
五、古诗鉴赏答题范例。
(在这里可以给出一到两道古诗鉴赏的答题范例,包括古诗基本信息、鉴赏分析和赏析内容)。
六、总结。
通过古诗鉴赏答题模板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多利用这些方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一、诗歌的分类(一)按体裁分古体诗:古人写的非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1、律诗(七律、五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对仗)2、绝句(七绝、五绝:绝者,截也)新体诗(自由诗):今人写的非格律诗(二)、按内容分1、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表达闲适愉悦之情。
2、田园诗: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
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3、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
4、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
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5、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
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
6、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7、边塞诗:唐诗中的一朵奇葩。
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8、闺怨诗: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古诗鉴赏的七种答习题格式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情感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简析] 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问题: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 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感情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题: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简析] 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从2019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提问方式】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答要点】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抓主要景物,描绘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用两个双音词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表达了作者(因) (而伤感)的情感。
具体分析思想感情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明净绚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燕子衔泥筑巢,鸳鸯静睡于温暖的沙洲上。
(氛围)营造了一种恬静优美的氛围。
(情感)表现了诗人奔波流离之后、生活安定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
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画面)(氛围)(情感)(画面)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却是野草丛生,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
(氛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
(情感)表达出作者对繁华不再、人生多变无限感慨。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 /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要点】区分鉴赏要求:设问的角度。
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多就诗句而言)(抒情、描写)(多就全诗而言比喻拟人对偶引用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答题步骤】这首诗用了的手法,明确手法(如)“”,结合诗句解释手法突出/强调了诗人的情感/心情。
有效传达诗人怎样情感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4分)2、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1、(手法)用烘托的手法,(结合诗句)借萧萧作响的梧叶、寒气袭人的江上秋风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情感)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从而引发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第一种模式: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第二种模式:分析人物形象提问方式:简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是什么形象。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个形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3)分析诗人借这个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
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第一步)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第二步)诗中人物以前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第三步)诗歌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第三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诗情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要综合考虑。
要用描叙性语言表达,不能翻译诗句。
语言要突出意象、意境和诗情特征。
答题步骤一:描绘诗中体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及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绝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鉴赏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鉴赏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鉴赏古诗词的答题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A.游子思归乡。
【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
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
再总说】。
【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